我們溜溜找了一天的雞,其實也挺累的,巴不得休息一晚。
不過吃過晚飯過後,我感覺挺無聊的,就去了三叔的房間,想問問他白天都去做什麽了?
我進屋的時候,三叔正靠在床頭,望著天棚發呆。
時間久了,我也摸透他的習慣了。他這個樣子就證明三叔遇到難題了。
我輕輕坐下來,三叔看到我來了,臉上擠出了一絲笑容。
我問道:“怎麽了三叔?”
三叔有事是不瞞著我的,他見我來了,便盤腿坐在床上,說道:“白天我去查流於橋的曆史了。”
我問道:“是查出什麽問題來了嗎?”
三叔點點頭,把自己白天查到的情況,給我說了一遍。
關於流於橋的曆史,距今已經有三百多年了,是名副其實的百年老橋。下麵流淌的河流叫做芥河,按照年代推算一下,建橋的朝代正是大清順治年間。橋梁是典型的石拱橋設計,設計完美,結構簡單卻堅固非凡,在漫長的歲月中,雖然經過無數次洪水的衝擊、風吹雨打和數次地震的考驗,卻安然無恙,巍然挺立芥河之上。
而流於這個名字,還是順治親起,並親筆題寫的。寓意是:須彌藏芥子,芥子納須彌。須彌流於芥子,日月流於壺中,大道流於自然。
順治用流於二字,融入了佛道的思想。以此勸解世人不要執著於眼前的名利,地位,榮譽等,事物是會轉化的,榮華富貴不過是過眼煙雲,就如同這芥水一樣,隨波逐流,不做一刻停留。
不過流於橋在進入九十年代之後,經曆了三百年的風雨摧殘,也有了一部分的自然和人為地損壞。為了保護文物遺產,也為了出行人們的安全,政府決定對這座流於橋進行第一次大規模的維修。
由於流於橋的中間橋麵,有坍塌的跡象,所以本次維修工程浩大。當時芥河水流湍急,流速很快。工程要在芥河之上搭建鋼架啟用鋼纜,河水裏要打基柱等等。對工程方麵,三叔不懂,描述得也是極盡簡單。
我知道他的本意不是要描述這個,便聽他繼續講下去,誰知道他卻止住了話題,反問我道:“大侄子,你知道河祭嗎?”
“河祭?是祭奠河神嗎?”
三叔點點頭:“沒錯。也有一說是河妖,不管是河神還是河妖,都是滋生在河水之中的一種靈物。靠河水吃飯的一些行當,比如河工、漁民等等,出河出海之前,都要祭奠河神或者海神。以祈求河神庇護,保佑大河兩岸風調雨順。出河順利,平安歸來。”
對於三叔所說,我是知道一些的。在我國的一些特殊的地方,特殊的行業,的確是有一種他們獨有的風俗習慣。更多的,我想是他們想祈求一個心理上的安慰。對於這種祭祀是否有用,還有待考證。
對於這種祭奠河神的典故,曆史上也有不少。眾說紛紜。比較著名的有西門豹治鄴的故事。說魏王派西門豹去鄴治理。當地的巫婆說漳河的河神每年要娶一個年輕漂亮的姑娘做媳婦,要是不給送去,就要發水,淹毀田地。實際上是當地官紳借巫婆斂財的一種手段。西門豹不信邪,當場將巫婆和官紳都扔進了河裏。並挖渠引水,每年都風調雨順,收成頗豐。
還有著名的諸葛亮祭祀河神的典故,相傳三國時期,諸葛亮率兵南征,橫渡瀘水時遭遇了瘴氣和毒液,觸水的士兵就會變得體弱多病甚至死亡,難以繼續行軍。此時孟獲鮮言,讓諸葛亮按照當地習俗進行河祭,殺掉四十九個戰俘,用人頭做祭,以求順利渡河。諸葛亮自然不願意這樣輕易殺掉戰俘,便用麵粉和米酒揉成團,裏麵塞入牛羊肉,再在表麵刻出人的五官,仿製成人頭,供奉給河神。此舉果然有效,在祭祀了河神之後,瘴氣退去,大軍才得以過河。這種仿製的人頭被取名叫做“蠻頭”,也是最初饅頭和包子的雛形。
聽三叔提到了河祭,我便問道:“是當初修橋的時候,他們也進行了河祭嗎?”
三叔點點頭:“這種河祭雖然是一種古老的習俗,但是那些常年在水上作業的施工單位和工人,卻是極其信奉這個。他們每次施工前,都要進行一次河祭。對於這個,官方也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隻要他們不搞出大的動靜就行。不然要是被扣個封建迷信的帽子,對上麵也交代不過去。”
“那一定是河祭的時候出了問題。”我忍不住問道。
三叔臉色很不好看,聽我問起隻是緩緩地點了點頭:“當時河祭的時候,發生了點意外。後來為了工程順利進行,官方對消息進行了封鎖。所以知道的人並不多,我也是費了不少勁才打聽出來的。”
我問道:“又是找的你那個領導朋友吧?”
三叔祭點頭承認:“沒錯。也是巧了,當時那個維修工程的總指揮,現在正是我那領導朋友在仕途上的競爭對手。我那領導朋友也就收集了一些當年河祭時候的證據,想以此來攻擊對方。所以情況他掌握的還算清楚,也都直言不諱地告訴了我。”
我心裏暗想,這仕途上的鬥爭,真是勾心鬥角,明爭暗鬥,有時候真的比麵對麵地決鬥更狠,更毒。這種背後下刀子的手段,不可謂不陰險毒辣。對於這個領導朋友,我也是沒什麽好感。估計三叔也對此很是不屑,不過還要經常從他那裏得到幫助,三叔也是勉為其難地和他交往了。
我起來給三叔倒了杯水遞給他,三叔接過來喝了兩大口,繼續說河祭時候發生的事:“當時河祭的時候,他們找了一個風水師,時辰選在上午十點多鍾。開始的時候,還是晴空萬裏,誰也沒想到,等到河祭開始的時候,竟突然陰沉下來了。天空飄來大片大片的烏雲,把祭河現場的上空遮擋得極其陰暗。圍觀的人數也不少,大家紛紛低聲議論起來,聲音越來越大……”
不過吃過晚飯過後,我感覺挺無聊的,就去了三叔的房間,想問問他白天都去做什麽了?
我進屋的時候,三叔正靠在床頭,望著天棚發呆。
時間久了,我也摸透他的習慣了。他這個樣子就證明三叔遇到難題了。
我輕輕坐下來,三叔看到我來了,臉上擠出了一絲笑容。
我問道:“怎麽了三叔?”
三叔有事是不瞞著我的,他見我來了,便盤腿坐在床上,說道:“白天我去查流於橋的曆史了。”
我問道:“是查出什麽問題來了嗎?”
三叔點點頭,把自己白天查到的情況,給我說了一遍。
關於流於橋的曆史,距今已經有三百多年了,是名副其實的百年老橋。下麵流淌的河流叫做芥河,按照年代推算一下,建橋的朝代正是大清順治年間。橋梁是典型的石拱橋設計,設計完美,結構簡單卻堅固非凡,在漫長的歲月中,雖然經過無數次洪水的衝擊、風吹雨打和數次地震的考驗,卻安然無恙,巍然挺立芥河之上。
而流於這個名字,還是順治親起,並親筆題寫的。寓意是:須彌藏芥子,芥子納須彌。須彌流於芥子,日月流於壺中,大道流於自然。
順治用流於二字,融入了佛道的思想。以此勸解世人不要執著於眼前的名利,地位,榮譽等,事物是會轉化的,榮華富貴不過是過眼煙雲,就如同這芥水一樣,隨波逐流,不做一刻停留。
不過流於橋在進入九十年代之後,經曆了三百年的風雨摧殘,也有了一部分的自然和人為地損壞。為了保護文物遺產,也為了出行人們的安全,政府決定對這座流於橋進行第一次大規模的維修。
由於流於橋的中間橋麵,有坍塌的跡象,所以本次維修工程浩大。當時芥河水流湍急,流速很快。工程要在芥河之上搭建鋼架啟用鋼纜,河水裏要打基柱等等。對工程方麵,三叔不懂,描述得也是極盡簡單。
我知道他的本意不是要描述這個,便聽他繼續講下去,誰知道他卻止住了話題,反問我道:“大侄子,你知道河祭嗎?”
“河祭?是祭奠河神嗎?”
三叔點點頭:“沒錯。也有一說是河妖,不管是河神還是河妖,都是滋生在河水之中的一種靈物。靠河水吃飯的一些行當,比如河工、漁民等等,出河出海之前,都要祭奠河神或者海神。以祈求河神庇護,保佑大河兩岸風調雨順。出河順利,平安歸來。”
對於三叔所說,我是知道一些的。在我國的一些特殊的地方,特殊的行業,的確是有一種他們獨有的風俗習慣。更多的,我想是他們想祈求一個心理上的安慰。對於這種祭祀是否有用,還有待考證。
對於這種祭奠河神的典故,曆史上也有不少。眾說紛紜。比較著名的有西門豹治鄴的故事。說魏王派西門豹去鄴治理。當地的巫婆說漳河的河神每年要娶一個年輕漂亮的姑娘做媳婦,要是不給送去,就要發水,淹毀田地。實際上是當地官紳借巫婆斂財的一種手段。西門豹不信邪,當場將巫婆和官紳都扔進了河裏。並挖渠引水,每年都風調雨順,收成頗豐。
還有著名的諸葛亮祭祀河神的典故,相傳三國時期,諸葛亮率兵南征,橫渡瀘水時遭遇了瘴氣和毒液,觸水的士兵就會變得體弱多病甚至死亡,難以繼續行軍。此時孟獲鮮言,讓諸葛亮按照當地習俗進行河祭,殺掉四十九個戰俘,用人頭做祭,以求順利渡河。諸葛亮自然不願意這樣輕易殺掉戰俘,便用麵粉和米酒揉成團,裏麵塞入牛羊肉,再在表麵刻出人的五官,仿製成人頭,供奉給河神。此舉果然有效,在祭祀了河神之後,瘴氣退去,大軍才得以過河。這種仿製的人頭被取名叫做“蠻頭”,也是最初饅頭和包子的雛形。
聽三叔提到了河祭,我便問道:“是當初修橋的時候,他們也進行了河祭嗎?”
三叔點點頭:“這種河祭雖然是一種古老的習俗,但是那些常年在水上作業的施工單位和工人,卻是極其信奉這個。他們每次施工前,都要進行一次河祭。對於這個,官方也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隻要他們不搞出大的動靜就行。不然要是被扣個封建迷信的帽子,對上麵也交代不過去。”
“那一定是河祭的時候出了問題。”我忍不住問道。
三叔臉色很不好看,聽我問起隻是緩緩地點了點頭:“當時河祭的時候,發生了點意外。後來為了工程順利進行,官方對消息進行了封鎖。所以知道的人並不多,我也是費了不少勁才打聽出來的。”
我問道:“又是找的你那個領導朋友吧?”
三叔祭點頭承認:“沒錯。也是巧了,當時那個維修工程的總指揮,現在正是我那領導朋友在仕途上的競爭對手。我那領導朋友也就收集了一些當年河祭時候的證據,想以此來攻擊對方。所以情況他掌握的還算清楚,也都直言不諱地告訴了我。”
我心裏暗想,這仕途上的鬥爭,真是勾心鬥角,明爭暗鬥,有時候真的比麵對麵地決鬥更狠,更毒。這種背後下刀子的手段,不可謂不陰險毒辣。對於這個領導朋友,我也是沒什麽好感。估計三叔也對此很是不屑,不過還要經常從他那裏得到幫助,三叔也是勉為其難地和他交往了。
我起來給三叔倒了杯水遞給他,三叔接過來喝了兩大口,繼續說河祭時候發生的事:“當時河祭的時候,他們找了一個風水師,時辰選在上午十點多鍾。開始的時候,還是晴空萬裏,誰也沒想到,等到河祭開始的時候,竟突然陰沉下來了。天空飄來大片大片的烏雲,把祭河現場的上空遮擋得極其陰暗。圍觀的人數也不少,大家紛紛低聲議論起來,聲音越來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