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眼間,賴大被押走,被村人他關到村口的柴房裏去。賈放手裏則拿到了那本桃源村全村命脈的冊子。


    他粗略地翻了翻,見果然是一本結合了“黃冊”與“魚鱗冊”的土地與人口登記簿。


    這本冊子原本由榮府的管事把持著,便能約束桃源村上下千餘口。賈放將其翻開,看見上麵蓋著榮國公賈代善的私印和官府的大印,每年一次。他請教了老村長,才曉得榮國府的管事每年來一次,會統計村中人口變動,一一登記,然後交當地官府備案。這一樣的冊子在官府裏還另有一份。


    這本冊子的存在,就相當於承認了這些村民的合法身份,並承諾庇護他們。


    所以這些村民才會對榮國府來人那麽恭敬,甚至百般委曲求全。


    在賈放看來,桃源村這些村民的身份,介於奴仆與佃農之間,一方麵他們沒有獨立的人身權利,在這座村莊裏生活的人,世世代代都屬於榮國府,沒有榮國公點頭,他們就不可能成為自由民。


    但是榮國府對他們也沒有特殊的人身約束,任由他們在這片土地上生活。隻是每年奉命前來的榮府管事多多少少都會刮點地皮,由個人思想覺悟高低決定刮地皮的多少。一說起這個,老村長就向賈放哭起了窮。


    “三爺,您能不能替我們向國公爺說說情,村裏實在是不寬裕,不少農具要修,娃兒長大了不能光著腚,總要扯布做衣裳……用錢的地方實在太多,您若是統共隻給這麽一點子銅錢,村裏這一年,就太艱難了。”


    原來,每年榮府管事到桃源村中來,除了登記備案人口變動之外,還會為桃源村送來一些銅錢。以往每年村裏都會收到三十吊錢左右,但這次賴大一來,卻隻給了二十吊,相當於二十兩銀子。


    二十吊錢/二十兩白銀的購買力大概是什麽概念?


    賈放記得劉姥姥說過:二十兩銀子,夠他們莊戶人家吃用一年的了——那是在京郊。這裏距離京城路途遙遙,就算打個一折,莊戶人家一年也得要個兩吊錢大致能過活。


    而在這桃源村,按照老村長所說的:他們二百多戶將近一千口人,隻靠每年榮國府送來的幾十吊錢過活?


    賈放登時咳嗽兩聲,叫過一個村民,讓他去問賴大:“就說我說的,當初明明看他從賬上支了五十兩銀子走的,怎麽隻帶過來二十吊錢?”


    那村民應聲去審問,過了一會兒過來回話,說賴大說的,國公爺應承了給村中撥四十吊錢,剩下十兩是他賴大的路費和賞錢。


    “這還差不多!”賈放又一次隨口詐出了賴大心裏的真相,又好氣又好笑,“這賴大也夠狠,沾手就要分一半。”


    但他還是不明白:“老丈,我看村中田畝甚多,生計卻如此艱難嗎?”全村人都指著榮國府送來的幾吊錢過活,甚至還為此忍受屈辱。


    老村長“咳”了一聲,跺著腳說:“三爺您是有所不知!我們這村什麽都沒的——窮得就隻剩糧食了。”


    兩人重新回到吊腳樓裏,賈放一邊喝茶,一邊慢慢向老村長了解情況。


    “占城稻?您是說,這村子裏都種的都是占城稻?”賈放又驚又喜。


    占城稻是北宋時從“占城”(今屬越南)引進的優質稻種,是一種耐旱的早熟稻,適應性強,對田地的要求不高,是一種適合南方種植的優質稻種。


    誰知這村子裏種的還不止占城稻,在占城稻收獲之後,村裏還會再種一茬晚稻——這一年兩季稻的收獲,令這桃源村成了個名副其實的“稻香村”。


    “可為何村中還總指著每年這點銅錢過活呢?”賈放問出了心頭的疑問。


    “三爺,您有所不知。”老村長拉著賈放大倒苦水。


    原來,這座桃源村每年確實出產大量稻米,除去村人的吃用之外,還有不少節餘。可是問題是,桃源村地處山坳之中,與外界陸路交通十分艱難,出山的盡是些羊腸小道。桃源村出產的稻米很難運送出去,也沒有人前來桃源村采購大米。


    但是桃源村卻必須向外界購買必須品。像那老村長曾經提過的,農具壞了要購置鐵器,大姑娘要嫁到鄰村去也得裁兩身新衣。距離桃源村最近的鎮子上每旬都有集市,桃源村的采買都是從那裏來的。


    此外,還有最緊要的,就是食鹽。人不吃鹽可不止是嘴裏淡,飲食裏沒有鹽,身體沒有力氣,重體力活幹不了,對於農人來說是不可接受的。


    今年就是這樣,榮府管事賴大來到桃源村,一開口就說隻給二十吊錢;再加上今年鹽價略漲,全村人頓時都急了。


    “難道村裏就再沒有別的出產,可以拿到集上換錢的嗎?”賈放依舊好奇不減,他又順嘴問了一句,“我看村中好似……不缺銀兩啊?”


    他口中說的“不缺銀兩”自然是指村中女性大多佩戴著亮閃閃的銀飾。


    “三爺,您有所不知。”老村長還是那句話,“我們這裏確實不缺白銀,可是這白銀,它不好使啊!”


    賈放恍然大悟:敢情剛才賴大與村民交涉的時候,人人口口聲聲說幾吊錢幾吊錢,並不是什麽習慣使然,而是在這遠離京城的窮鄉僻壤,銅錢比白銀更適合流通。


    賈放的推測並沒有錯,在桃源村附近,當地居民與往來商賈,交易時首選用銅錢。一來多是小額交易,銀子根本就用不上。白銀還一定程度上存在不便分割、成色有差別、可能會造價等諸多問題。在桃源村一帶,銅錢與白銀的兌換比例也與京中天差地遠,一兩白銀能夠兌得的銅錢比在京裏要少得多。


    這樣一來,桃源村既不產銅,又不拿別的出產與外界交換,那可不得指望著每年榮國府支援他們銅錢嗎?


    這也難怪桃源村的村民就為了區區二十吊錢而受製於賴大這樣的刁奴——畢竟那是他們最急需的東西。


    出於這個原因,榮國府每年都有一名管事來桃源村,並且給村裏人帶來一些他們急需的銅錢。以往都是三十吊,這次被賴大又昧去十吊錢。如果這次不是賈放派人問了出來,誰會知道榮國公那頭竟然給的是四十兩白銀?


    賈放與老村長進行了一番長談,深知桃源村目前發展的最大瓶頸就是單一型經濟,再加上交通不便,信息閉塞,導致村裏與外界缺少經貿交流——窮得隻剩糧食。


    敢情這才是人間真實啊!


    陶淵明筆下田園牧歌式的桃花源隻是一個想象中的烏托邦,真實世界裏的桃源村卻有各種各樣的煩惱——


    “但是,”賈放還是沒能完全想明白,“你們手上有糧,如果真的缺銅錢,難道就不能把這些糧食都背到集上去賣,甚至不用銅錢,直接換鹽、換農具、換你們需要的東西嗎?”


    在一切貨幣手段出現之前,老祖宗們不是還有以物易物這一招的嗎?


    誰知老村長堅定地搖了搖頭,格外莊嚴地說:“不,這裏的田地都是歸屬於榮國公他老人家的田地,收下來的糧食也都是他老人家的糧食……”


    說到一半,老村長才想起來這些田地現在都已經改在賈放名下了,趕緊放緩了語氣,說:“當然,現在都是您老人家的了!”


    被迫成為“老人家”的賈放,哭笑不得地聽老村長繼續義正辭嚴地說:“我們替您打理田地,您除了給我們口糧,還每年命人送錢給我們……我們哪裏還能動用您的糧食?”


    賈放想了想,又問:“這麽說來,應當是還有好些餘糧尚且存在村中了?”


    老村長肅穆點頭,然後邀賈放一同前往吊腳樓的三層。


    原本賈放一直以為這裏吊腳樓的三樓是各家各戶的臥室,誰知不是的。通風最好,幹燥條件最好的三樓,竟然被桃源村的村民當做了糧倉,存放的全都是稻米。


    “三爺,除了各家各戶家裏,村口還有好幾座糧倉,也是吊腳樓,裏麵也都儲滿了稻米。”老村長滿懷自豪地說,“國公爺沒讓動,我們就全都好好存著。”


    這些桃源村的村民,除了天性淳樸以外,竟然還有一份信守承諾的義氣。否則他們完全可以將大部分出產都作為自己的口糧,隻給榮國府留下一小部分。但現在賈放望著吊腳樓三樓滿滿堆放的稻米,心中充滿了敬佩。


    賈放:“那麽,村中種了這麽久的雙季稻,應該存下不少稻米了吧?”


    老村長驕傲地點頭:“那是——少說也有十萬石了吧!”


    賈放聽見“十萬石”這個數目字,腳下一個趔趄,差點一跤跌倒,直接坐在吊腳樓的樓板上。


    他想到了這個桃源村有糧,可是萬萬沒想到桃源村竟然會有這麽多糧。


    他確實期待著一個驚喜砸到自己頭上,可是這驚喜太大了,幾乎成了驚嚇。


    竟然有十萬石糧食放在這麽個小村裏?


    賈放連忙問那老村長:“難道我爹……榮國公從來沒有提過說想把這些糧食運進京嗎?”


    老村長撓撓頭,說:“早年間有位大管事好像提過一嘴……不過好像因為什麽路稅的,就作罷了。”


    路稅?——賈放聽說過這個稅種,大致知道是一種“過路稅”,可能會根據貨物的價值在過路時進行抽成。


    “我知道了……多謝老丈!”賈放像是突然想起了什麽事,轉身就沿著吊腳樓的木製階梯向樓下衝去。


    “村長,我暫住在賢良祠附近。晚上我需要休息,請不要讓人來打擾我,飯食什麽的不用大夥兒費心……”賈放一邊走一邊吩咐。


    老村長急急忙忙地追下來,賈放已經跑得沒影兒了。老村長隻得跺跺腳,懊喪地連聲嘟噥:“三爺,這糧……”


    關於桃源村的存糧,有一個很嚴重的問題他還沒來得及向賈放交代呢!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基建高手在紅樓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安靜的九喬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安靜的九喬並收藏基建高手在紅樓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