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大家都能去起點多支持隨風輕去,多點擊,多收藏,多投推薦票!
知府大人的行動很積極,當天就派了衙役四處傳話,召集府城內外一些有名的本地士紳大戶。
兩日後,李知府便在府衙大堂接見了本地士紳大戶,約莫二三十人共濟一堂,加起來足可為姑蘇城裏民意代表了。
知府身為地方主官,位列四品級別也不低,本地人大都要賣麵子的,受邀者大都隻能欣然前來。
幾聲唱喝後,李知府出現在公座上,從欽差公館被驅逐出來的蔡孔目就在知府身側站著。
隻聽得李知府重重的咳嗽一聲,對眾人道:“召請眾位到此,是因為聽說方欽差決意要加稅,民田和門攤銀皆在其內。眾位皆為本地名流,本官施政時素來多有仰仗,不知對此意下如何?”
有個矮胖士紳詢問道:“此等消息,太守從何得知?”李知府指了指身邊蔡甫,“此乃欽差隨員蔡孔目,他盡可作證。”
蔡甫隻得上前一步,對眾人道:“情形確實如此一.”
但蔡孔目才說了一半,李知府便立刻接過話來,繼續道:“本官所言必然不虛,若無幾分把握,本官又何敢勞駕諸位父老到此商議?方欽差奉命催征錢糧,目前看來別無他法,一意孤行要加稅了。”
蔡甫看了幾眼李知府,但沒有說什麽。加稅隻是捕風捉影的事情,怎麽被李知府一本正經的當成事實來說,甚至還有幾分誤導民眾的意思。
這到底是利令智昏?還是就想故意如此渲染?
李知府講完,大堂裏的士紳大戶們便信了八九分。大抵是因為蘇州府實在是一塊肥肉,朝廷來收割利益不算是新鮮事,流傳最廣的故事就是殺沈萬三?因而眾人不憚以最大的惡意揣測朝廷欽差。
加稅這種事雖然簡單粗暴,但也確實直接有效,一個年輕氣盛的欽差采用這種手段的可能性非常之大。
更何況欽差到任以來,蘇州府乃至整個江南都流言紛紛,但這位欽差始終不解釋不辟謠。這說明了什麽?說明欽差大人未嚐沒有心思,很可能根本就是通過流言來試探民眾。
了解當前狀況後?人群裏立刻有人呼應:“欽差之事,李太守也做不了主,我等自當上書朝廷!”
李知府便回應道:“人心如此,本官焉敢附於人後?拚卻這頂烏紗,也斷然不能無視惡事。”
蔡孔目冷眼旁觀,所見所聞叫他暗暗心驚。他心驚的並不是這一夥人想聯合上書非議欽差大人,而是心驚這場麵居然與欽差大人預料的分毫不差。
在深知內情的蔡孔目看來,李太守確實有點過於積極了,所作所為仿佛就是利用時機,裹挾民意打造自己反苛政形象的感覺。
而方大人因為是朝廷派來收稅的?天然不受歡迎,變成了故意樹立起來的靶子。但奇怪的是,方大人卻一直很配合當這個靶子,不知葫蘆裏賣的什麽藥。
按下蔡孔目的心思不表,堂中有人疑慮道:“以目前觀之,未見欽差有何等實際動作,我等大張旗鼓的上疏,是否過頭了些?”
但又有人站出來解釋,“從種種跡象可以明確,這位欽差大人來者不善?隻怕肯定要施行苛政盡力搜刮。不過按製十月才開始征收秋糧,眼下才八月初,欽差想有動作也嫌早?故而他隻能虛張聲勢,預作布置。
等到了十月份,才是大動幹戈的時候!諸君應當知道未雨綢繆的道理,與其到時候措手不及焦頭爛額,何如預先防範?”
於是眾人便沒話說,然後便有人主動請纓,潑墨揮毫寫起陳情表文?筆走龍蛇一時三刻成了文。別人看過後,叫好幾聲,隨即挨次的簽名。
國朝自太祖起?便一直樹立言路暢通的政治正確性,民間上書除非是故意作死議論敏感事務?朝廷一般不會怪罪。
對這些士紳大戶而言,聯名上書表達一下對欽差的不滿,基本上沒有什麽風險,屬於何樂而不為的事情,朝廷不大可能因此而降罪下來。
所以他們毫無心理負擔,很輕易的就接受了上書倡議。即便上了白上,那也是不上白不上。
李知府當然不會和民間人士混在一起聯名,他會另外單獨上奏折,順便也招呼縣裏一起上疏。
稍有政治嗅覺的人便知道,蘇州府官員上疏和民間上書同時送到朝廷,合在一起後,效果就不僅僅是一加一這麽簡單了。
官員上疏是地方官府態度,民間上書是民意。兩者分開看時,在高高在上的朝廷眼裏,很可能無關痛癢,無非是個別人發牢騷而已,不代表地方上主流態度。
但地方官府和民意兩者合在一起時,影響力就會成倍的增加。這時候就不再是個別人牢騷,而是一種能代表主流的態度了,那麽朝廷肯定要重視起來。
蔡孔目當然也明白上述道理,便憂心忡忡的看著府衙大堂裏的鬧劇,心裏忍不住為方大人擔心起來。
先前方大人讓蔡孔目上演一出苦肉計,然後叫他到知府這裏獻計獻策,大肆鼓動知府倡議上書時,蔡孔目覺得這計策成功性不大。
哪個官員能有這麽傻,連官官相護的道理都不明白?但蔡孔目卻沒料到,方大人所言都成了事實,李知府還真就鼓動眾人一起上書。
現在成了這樣情況,方大人怎麽辦?
以蔡孔目的從政經驗來看,凡是地方官府和士紳耆宿聯合起來的抗議彈劾的,那都是鬧到了天怨人怒的地步。這種事情的主角不是禍國殃民的亂臣賊子,就是為害一方的閹賊。
除非有天子無條件力挺撐腰,這樣的人多半都沒有好下場,方應物固然有點背景,但還沒到能被天子強力撐腰的地步罷?他又不算是天子佞幸臣子,也不是宦官太監。
可是這個局麵,仿佛又是方大人一力促成的,全過程看下來,怎麽看怎麽像是自尋死路一.蔡孔目縱然世事洞明,但這時候也看不懂了,陷入了迷茫之中。
究竟是方大人一切盡在掌握,暗中留有後手,還是他弄巧成拙、騎虎難下?【未完待續本文字由破曉更新組提供。如果您喜歡這部作品,歡迎您到起點訂閱正版、投推薦票、月票。】
知府大人的行動很積極,當天就派了衙役四處傳話,召集府城內外一些有名的本地士紳大戶。
兩日後,李知府便在府衙大堂接見了本地士紳大戶,約莫二三十人共濟一堂,加起來足可為姑蘇城裏民意代表了。
知府身為地方主官,位列四品級別也不低,本地人大都要賣麵子的,受邀者大都隻能欣然前來。
幾聲唱喝後,李知府出現在公座上,從欽差公館被驅逐出來的蔡孔目就在知府身側站著。
隻聽得李知府重重的咳嗽一聲,對眾人道:“召請眾位到此,是因為聽說方欽差決意要加稅,民田和門攤銀皆在其內。眾位皆為本地名流,本官施政時素來多有仰仗,不知對此意下如何?”
有個矮胖士紳詢問道:“此等消息,太守從何得知?”李知府指了指身邊蔡甫,“此乃欽差隨員蔡孔目,他盡可作證。”
蔡甫隻得上前一步,對眾人道:“情形確實如此一.”
但蔡孔目才說了一半,李知府便立刻接過話來,繼續道:“本官所言必然不虛,若無幾分把握,本官又何敢勞駕諸位父老到此商議?方欽差奉命催征錢糧,目前看來別無他法,一意孤行要加稅了。”
蔡甫看了幾眼李知府,但沒有說什麽。加稅隻是捕風捉影的事情,怎麽被李知府一本正經的當成事實來說,甚至還有幾分誤導民眾的意思。
這到底是利令智昏?還是就想故意如此渲染?
李知府講完,大堂裏的士紳大戶們便信了八九分。大抵是因為蘇州府實在是一塊肥肉,朝廷來收割利益不算是新鮮事,流傳最廣的故事就是殺沈萬三?因而眾人不憚以最大的惡意揣測朝廷欽差。
加稅這種事雖然簡單粗暴,但也確實直接有效,一個年輕氣盛的欽差采用這種手段的可能性非常之大。
更何況欽差到任以來,蘇州府乃至整個江南都流言紛紛,但這位欽差始終不解釋不辟謠。這說明了什麽?說明欽差大人未嚐沒有心思,很可能根本就是通過流言來試探民眾。
了解當前狀況後?人群裏立刻有人呼應:“欽差之事,李太守也做不了主,我等自當上書朝廷!”
李知府便回應道:“人心如此,本官焉敢附於人後?拚卻這頂烏紗,也斷然不能無視惡事。”
蔡孔目冷眼旁觀,所見所聞叫他暗暗心驚。他心驚的並不是這一夥人想聯合上書非議欽差大人,而是心驚這場麵居然與欽差大人預料的分毫不差。
在深知內情的蔡孔目看來,李太守確實有點過於積極了,所作所為仿佛就是利用時機,裹挾民意打造自己反苛政形象的感覺。
而方大人因為是朝廷派來收稅的?天然不受歡迎,變成了故意樹立起來的靶子。但奇怪的是,方大人卻一直很配合當這個靶子,不知葫蘆裏賣的什麽藥。
按下蔡孔目的心思不表,堂中有人疑慮道:“以目前觀之,未見欽差有何等實際動作,我等大張旗鼓的上疏,是否過頭了些?”
但又有人站出來解釋,“從種種跡象可以明確,這位欽差大人來者不善?隻怕肯定要施行苛政盡力搜刮。不過按製十月才開始征收秋糧,眼下才八月初,欽差想有動作也嫌早?故而他隻能虛張聲勢,預作布置。
等到了十月份,才是大動幹戈的時候!諸君應當知道未雨綢繆的道理,與其到時候措手不及焦頭爛額,何如預先防範?”
於是眾人便沒話說,然後便有人主動請纓,潑墨揮毫寫起陳情表文?筆走龍蛇一時三刻成了文。別人看過後,叫好幾聲,隨即挨次的簽名。
國朝自太祖起?便一直樹立言路暢通的政治正確性,民間上書除非是故意作死議論敏感事務?朝廷一般不會怪罪。
對這些士紳大戶而言,聯名上書表達一下對欽差的不滿,基本上沒有什麽風險,屬於何樂而不為的事情,朝廷不大可能因此而降罪下來。
所以他們毫無心理負擔,很輕易的就接受了上書倡議。即便上了白上,那也是不上白不上。
李知府當然不會和民間人士混在一起聯名,他會另外單獨上奏折,順便也招呼縣裏一起上疏。
稍有政治嗅覺的人便知道,蘇州府官員上疏和民間上書同時送到朝廷,合在一起後,效果就不僅僅是一加一這麽簡單了。
官員上疏是地方官府態度,民間上書是民意。兩者分開看時,在高高在上的朝廷眼裏,很可能無關痛癢,無非是個別人發牢騷而已,不代表地方上主流態度。
但地方官府和民意兩者合在一起時,影響力就會成倍的增加。這時候就不再是個別人牢騷,而是一種能代表主流的態度了,那麽朝廷肯定要重視起來。
蔡孔目當然也明白上述道理,便憂心忡忡的看著府衙大堂裏的鬧劇,心裏忍不住為方大人擔心起來。
先前方大人讓蔡孔目上演一出苦肉計,然後叫他到知府這裏獻計獻策,大肆鼓動知府倡議上書時,蔡孔目覺得這計策成功性不大。
哪個官員能有這麽傻,連官官相護的道理都不明白?但蔡孔目卻沒料到,方大人所言都成了事實,李知府還真就鼓動眾人一起上書。
現在成了這樣情況,方大人怎麽辦?
以蔡孔目的從政經驗來看,凡是地方官府和士紳耆宿聯合起來的抗議彈劾的,那都是鬧到了天怨人怒的地步。這種事情的主角不是禍國殃民的亂臣賊子,就是為害一方的閹賊。
除非有天子無條件力挺撐腰,這樣的人多半都沒有好下場,方應物固然有點背景,但還沒到能被天子強力撐腰的地步罷?他又不算是天子佞幸臣子,也不是宦官太監。
可是這個局麵,仿佛又是方大人一力促成的,全過程看下來,怎麽看怎麽像是自尋死路一.蔡孔目縱然世事洞明,但這時候也看不懂了,陷入了迷茫之中。
究竟是方大人一切盡在掌握,暗中留有後手,還是他弄巧成拙、騎虎難下?【未完待續本文字由破曉更新組提供。如果您喜歡這部作品,歡迎您到起點訂閱正版、投推薦票、月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