趁著夜色,李二進了太守府。
“來的果真是宗室出身的將軍?”河東郡尉問道。
李二跪在地上連連點頭,說道:“司將軍是從北地回來的,得長公主信任,才領了差事,滿長安都知道。”
河東郡尉皺著眉頭,問道:“這一位是哪個府裏出身的?”
李二回道:“俺聽說是沈王府,具體的俺也不知道。”
“那位燕侯呢?”
李二一怔,想了想,又搖搖頭,道:“俺不知道,您隻說讓俺打聽關於河東的事,沒說讓俺打聽燕侯。”
河東郡尉和河東太守對視一眼。
待李二被帶下去了,河東太守長長出了一口氣,道:“我就說你疑神疑鬼的,這位司將軍可是會統兵,那位燕侯就算才高八鬥,也不可能在沒上過戰場的情況下就明白了如何統兵,更別說操練青壯了。”
河東郡尉點了點頭。這話說得有理,他白日裏派人去探了河東營地的情況,皆是按照大晉《步兵操典》來的,一點不差,羽林衛皆是騎兵,隻會騎兵之法,如果是那位燕侯的話,斷然是練不出來的。但他還是覺得有哪裏不太妥當。
河東郡尉道:“我還是覺得不對,眼皮子一直在跳。就算是為了給燕侯掙一份功績,可為什麽不是燕侯親自來呢?如果是燕侯親自來的話,便是以羽林衛打著錦衣衛的名頭也不會叫人覺得不對勁了。”
河東太守想了想,道:“會不會是去了壺口那邊?以治水的名義。災禍之後一定會有流民,如果手段不行的話,就算糧食足夠也未必能安撫住流民,說不定還會捅出大簍子。這位趙國侯世子看起來也不像是會賑災的模樣。治水的話必然要有精通水利的工部官吏隨行,等雨水退了就是白撿的功勞。”
“去了壺口那邊,為什麽要打錦衣衛的名頭?”
“會不會是,來掙功績的不是燕侯,而是錦衣衛?錦衣衛沉寂了二十年,各地衛所都爛了,隻有前些日子的北地大捷掙了一份軍功,但那隻是北地錦衣衛,內地各郡國的都還爛著,會不會是長公主想借此機會重振錦衣衛?”
河東郡尉一想,有理。這樣的話就說得通了。可眼皮子一直在跳,讓他心神不安。
“傳信的隻有這個一個人?靠得住?”
“李二的三個兒子都在我手裏,他女兒還在我後院呢。”河東太守哼笑著,道:“給他十個膽子他也不敢離了我去。不過傳信的不止他一個,我在長安安排了四處人手,每一處都有四五人,同時往回傳信,既然李二到了,那想來別的人手明早也會到。”
河東郡尉這才放心下來。這件事不提,又開始商議賑災糧的事。和他們想象的一樣,河東二十三家勳貴果然一毛不拔,本有兩三家想出一些糧食的,見別的勳貴不肯出糧,也改了主意。
“這可如何是好?”
河東郡尉眼裏閃過一絲狠厲之色,道:“既然他們做初一,也別怪我等做十五。過去的賬本和往來書信不是都存著嗎?挑幾封要命的挨家挨戶送過去,我就不信他們還敢做鐵公雞。”
“啊?這、得罪了河東勳貴,我等以後怎麽辦?”
“以後?你還覺得有以後?如果沒有賑災糧,那位司將軍即刻就會拿我們祭旗。你別忘了我們身上擔著的可不止有糧倉的事兒,如果被這位聯合河東勳貴們將其他事情抖摟出來,你是想被腰斬還是想被車裂?”河東郡尉咬著牙道:“河東二十三家勳貴皆是開國世爵,就算身死族滅,也不會斷絕香火,隻要不得罪皇帝,他們是真真正正的世襲罔替,就算得罪了皇帝最後被廢掉爵位,日後也會複國,英侯便是最好的例子。而你我兩個別說世爵,連功爵都沒有半個,你想百年之後當孤魂野鬼嗎?”
河東太守被說得出了一身的汗。他這才想起來,除了倒賣糧食之外,其他喪天良的事兒也沒少做,別的不說,李二那個嬌滴滴的女兒怎麽進了他的府裏成了他的妾室?還不是因為他用強,不然以人家的樣貌和李二的身份,大可以嫁一個身家富足的百姓做正妻。他還強迫李二從兵戶轉為民戶,李二的兩個兒子本來要入伍,也被他強行攔下來了,不就是怕李家會翻身,將他做出的醜事傳出去。
“我現在就吩咐人去送信。”
河東太守撿了一些信命人分頭送過去,又附了一張請人來太守府做客的帖子,一個時辰不到,來了二十二家,皆是家主。
唯一沒來的,是河東二十三家勳貴裏唯一的開國公,信國公。
一眾人又耐著性子等了兩刻鍾,信國公世子才姍姍來遲。
“諸位,對不住,家父近來身子不行,來晚了,實在對不住。”信國公世子對著眾人行禮,滿帶歉意地道。
既然已經說了對不住,眾人也不能再說什麽,尤其是還搬出信國公來當話頭。河東郡尉不動聲色,河東太守按壓住怒火,商議就此開始。先說了那位不知姓名的司將軍,又提到了司傳鑠,最後說到被要求的二百萬石賑災糧。
垣國侯詫異道:“出糧食倒是可以,但為何要出二百萬的糧食?河東糧倉走水和我等有何關係?憑甚要我等來出?”
一旁的解國侯搖了搖頭,道:“話不是這麽說的,事情在他不在我等,我們有什麽資格和人家說‘憑甚麽’?憑你我那些不成器的子孫嗎?還是憑一縣一鄉一亭的封國?”
按照大晉開國封爵法,開國公封兩縣,開國侯封一縣,開國伯封一鄉,開國子封兩亭,開國男封一亭,皆世襲罔替。世祖皇帝在河東封下二十三家勳貴,一公三侯六伯八子五男,加在一起就是四縣六鄉二十一亭,湊在一起差不多有六個縣了,除了這二十三家之外河東又有不少宗室的封君,實際上直接受河東衙門管控的鄉縣並不多。
絳國侯問道:“小女夫婿就在北地從軍,我不曾聽說過沈王子嗣曾往北地入軍,從北地調回來的將軍也隻有薊侯、邯鄲侯和廣南侯三人而已。這位司將軍的身份果真不虛麽?”
“羽林虎符和沈王府的手令我等都見過了,不會是假的。”河東郡尉道。
信國公世子問道:“那這位司將軍可有說其官職?”
河東太守微微一怔,道:“不曾。”
信國公世子沉吟了一下,道:“這位未必是沈王子嗣,但宗室之身份是假不了的。燕侯不過靠著諂媚長公主才得以掌權,莫說我們,宗室裏也多有人看他不起。司傳鑠雖說是庶出,在沈王府裏卻十分得寵,讓他去討好燕侯,給燕侯的假身份背書是沒可能的。”
看到眾人驚異的眼神,他笑了笑,道:“家父與沈王世子有點交情,我也曾見過司傳鑠。”
眾人這才意識到其他爵位與開國公有多麽大的差別,他們可以結識一些比較落魄的宗室封君,卻絕沒有可能與親王府交好。
“那信國公世子以為,這人是誰?”呂國伯問道。
“興許是濟南王府的。”信國公世子道:“先帝便是從濟南王府過繼而來,當今年幼,宗室態度瞹昧,啟用濟南王府的子嗣並非沒有可能。濟南王府在宗室裏畢竟勢弱,與沈王府的地位更是不可相提並論,因此借用沈王旗號也並非不可能。”
“那為何不直接用沈王子嗣?”
信國公世子看了對方一眼,慢慢道:“平衡。”
“那我等如今如何是好?”河東太守問道。
“濟南王府與其他親王郡王不同,是從底層上來的,先帝也不曾與其親近,在宗室裏麵也顯得有些落魄。這位司將軍若真是統過兵,那興許是隱藏姓名去了北地為軍,得了功績之後才彰顯自己的宗室身份,因此被長公主大用。就像這位說的,這是長公主命他辦得第一件差事,定要辦得漂亮至極,不然長公主定會對其失望。”信國公世子道。“糧食的事兒必須要給,不然這位一定會拿我們立威。”
一聽到要給糧食,有幾位勳貴立刻有了退縮之意。
信國公世子冷笑一聲,心道若不是你們不懂進退,貪得無厭,也不會引來一位心狠手辣的賑災重臣,一定是長安聽到了風聲,不然曆朝曆代哪有實權將軍負責賑災的,與其說是來賑災,倒不如說是來殺人的。
可他隻顧著腹誹旁人,卻沒想到河東如此糜爛的局勢中,也有他家一份。
“我們信國公府出五十萬。”信國公世子道,他站起身,已經不想再和這些鼠目寸光的人說下去了,“糧食待會兒就送過來,明日若是糧食湊不齊,也不是我們信國公府的錯。左右持節使者能斬列侯以下,卻斬不得我國公府。”
解國侯也跟著起身道:“解國侯府出二十萬。”
垣國侯與絳國侯也同樣出了二十萬。這樣就有一百一十萬了,等這四位走了,河東太守對著仍猶豫不決的勳貴,陰森森地道:“若是一毛不拔,就莫要怪我了。”
“來的果真是宗室出身的將軍?”河東郡尉問道。
李二跪在地上連連點頭,說道:“司將軍是從北地回來的,得長公主信任,才領了差事,滿長安都知道。”
河東郡尉皺著眉頭,問道:“這一位是哪個府裏出身的?”
李二回道:“俺聽說是沈王府,具體的俺也不知道。”
“那位燕侯呢?”
李二一怔,想了想,又搖搖頭,道:“俺不知道,您隻說讓俺打聽關於河東的事,沒說讓俺打聽燕侯。”
河東郡尉和河東太守對視一眼。
待李二被帶下去了,河東太守長長出了一口氣,道:“我就說你疑神疑鬼的,這位司將軍可是會統兵,那位燕侯就算才高八鬥,也不可能在沒上過戰場的情況下就明白了如何統兵,更別說操練青壯了。”
河東郡尉點了點頭。這話說得有理,他白日裏派人去探了河東營地的情況,皆是按照大晉《步兵操典》來的,一點不差,羽林衛皆是騎兵,隻會騎兵之法,如果是那位燕侯的話,斷然是練不出來的。但他還是覺得有哪裏不太妥當。
河東郡尉道:“我還是覺得不對,眼皮子一直在跳。就算是為了給燕侯掙一份功績,可為什麽不是燕侯親自來呢?如果是燕侯親自來的話,便是以羽林衛打著錦衣衛的名頭也不會叫人覺得不對勁了。”
河東太守想了想,道:“會不會是去了壺口那邊?以治水的名義。災禍之後一定會有流民,如果手段不行的話,就算糧食足夠也未必能安撫住流民,說不定還會捅出大簍子。這位趙國侯世子看起來也不像是會賑災的模樣。治水的話必然要有精通水利的工部官吏隨行,等雨水退了就是白撿的功勞。”
“去了壺口那邊,為什麽要打錦衣衛的名頭?”
“會不會是,來掙功績的不是燕侯,而是錦衣衛?錦衣衛沉寂了二十年,各地衛所都爛了,隻有前些日子的北地大捷掙了一份軍功,但那隻是北地錦衣衛,內地各郡國的都還爛著,會不會是長公主想借此機會重振錦衣衛?”
河東郡尉一想,有理。這樣的話就說得通了。可眼皮子一直在跳,讓他心神不安。
“傳信的隻有這個一個人?靠得住?”
“李二的三個兒子都在我手裏,他女兒還在我後院呢。”河東太守哼笑著,道:“給他十個膽子他也不敢離了我去。不過傳信的不止他一個,我在長安安排了四處人手,每一處都有四五人,同時往回傳信,既然李二到了,那想來別的人手明早也會到。”
河東郡尉這才放心下來。這件事不提,又開始商議賑災糧的事。和他們想象的一樣,河東二十三家勳貴果然一毛不拔,本有兩三家想出一些糧食的,見別的勳貴不肯出糧,也改了主意。
“這可如何是好?”
河東郡尉眼裏閃過一絲狠厲之色,道:“既然他們做初一,也別怪我等做十五。過去的賬本和往來書信不是都存著嗎?挑幾封要命的挨家挨戶送過去,我就不信他們還敢做鐵公雞。”
“啊?這、得罪了河東勳貴,我等以後怎麽辦?”
“以後?你還覺得有以後?如果沒有賑災糧,那位司將軍即刻就會拿我們祭旗。你別忘了我們身上擔著的可不止有糧倉的事兒,如果被這位聯合河東勳貴們將其他事情抖摟出來,你是想被腰斬還是想被車裂?”河東郡尉咬著牙道:“河東二十三家勳貴皆是開國世爵,就算身死族滅,也不會斷絕香火,隻要不得罪皇帝,他們是真真正正的世襲罔替,就算得罪了皇帝最後被廢掉爵位,日後也會複國,英侯便是最好的例子。而你我兩個別說世爵,連功爵都沒有半個,你想百年之後當孤魂野鬼嗎?”
河東太守被說得出了一身的汗。他這才想起來,除了倒賣糧食之外,其他喪天良的事兒也沒少做,別的不說,李二那個嬌滴滴的女兒怎麽進了他的府裏成了他的妾室?還不是因為他用強,不然以人家的樣貌和李二的身份,大可以嫁一個身家富足的百姓做正妻。他還強迫李二從兵戶轉為民戶,李二的兩個兒子本來要入伍,也被他強行攔下來了,不就是怕李家會翻身,將他做出的醜事傳出去。
“我現在就吩咐人去送信。”
河東太守撿了一些信命人分頭送過去,又附了一張請人來太守府做客的帖子,一個時辰不到,來了二十二家,皆是家主。
唯一沒來的,是河東二十三家勳貴裏唯一的開國公,信國公。
一眾人又耐著性子等了兩刻鍾,信國公世子才姍姍來遲。
“諸位,對不住,家父近來身子不行,來晚了,實在對不住。”信國公世子對著眾人行禮,滿帶歉意地道。
既然已經說了對不住,眾人也不能再說什麽,尤其是還搬出信國公來當話頭。河東郡尉不動聲色,河東太守按壓住怒火,商議就此開始。先說了那位不知姓名的司將軍,又提到了司傳鑠,最後說到被要求的二百萬石賑災糧。
垣國侯詫異道:“出糧食倒是可以,但為何要出二百萬的糧食?河東糧倉走水和我等有何關係?憑甚要我等來出?”
一旁的解國侯搖了搖頭,道:“話不是這麽說的,事情在他不在我等,我們有什麽資格和人家說‘憑甚麽’?憑你我那些不成器的子孫嗎?還是憑一縣一鄉一亭的封國?”
按照大晉開國封爵法,開國公封兩縣,開國侯封一縣,開國伯封一鄉,開國子封兩亭,開國男封一亭,皆世襲罔替。世祖皇帝在河東封下二十三家勳貴,一公三侯六伯八子五男,加在一起就是四縣六鄉二十一亭,湊在一起差不多有六個縣了,除了這二十三家之外河東又有不少宗室的封君,實際上直接受河東衙門管控的鄉縣並不多。
絳國侯問道:“小女夫婿就在北地從軍,我不曾聽說過沈王子嗣曾往北地入軍,從北地調回來的將軍也隻有薊侯、邯鄲侯和廣南侯三人而已。這位司將軍的身份果真不虛麽?”
“羽林虎符和沈王府的手令我等都見過了,不會是假的。”河東郡尉道。
信國公世子問道:“那這位司將軍可有說其官職?”
河東太守微微一怔,道:“不曾。”
信國公世子沉吟了一下,道:“這位未必是沈王子嗣,但宗室之身份是假不了的。燕侯不過靠著諂媚長公主才得以掌權,莫說我們,宗室裏也多有人看他不起。司傳鑠雖說是庶出,在沈王府裏卻十分得寵,讓他去討好燕侯,給燕侯的假身份背書是沒可能的。”
看到眾人驚異的眼神,他笑了笑,道:“家父與沈王世子有點交情,我也曾見過司傳鑠。”
眾人這才意識到其他爵位與開國公有多麽大的差別,他們可以結識一些比較落魄的宗室封君,卻絕沒有可能與親王府交好。
“那信國公世子以為,這人是誰?”呂國伯問道。
“興許是濟南王府的。”信國公世子道:“先帝便是從濟南王府過繼而來,當今年幼,宗室態度瞹昧,啟用濟南王府的子嗣並非沒有可能。濟南王府在宗室裏畢竟勢弱,與沈王府的地位更是不可相提並論,因此借用沈王旗號也並非不可能。”
“那為何不直接用沈王子嗣?”
信國公世子看了對方一眼,慢慢道:“平衡。”
“那我等如今如何是好?”河東太守問道。
“濟南王府與其他親王郡王不同,是從底層上來的,先帝也不曾與其親近,在宗室裏麵也顯得有些落魄。這位司將軍若真是統過兵,那興許是隱藏姓名去了北地為軍,得了功績之後才彰顯自己的宗室身份,因此被長公主大用。就像這位說的,這是長公主命他辦得第一件差事,定要辦得漂亮至極,不然長公主定會對其失望。”信國公世子道。“糧食的事兒必須要給,不然這位一定會拿我們立威。”
一聽到要給糧食,有幾位勳貴立刻有了退縮之意。
信國公世子冷笑一聲,心道若不是你們不懂進退,貪得無厭,也不會引來一位心狠手辣的賑災重臣,一定是長安聽到了風聲,不然曆朝曆代哪有實權將軍負責賑災的,與其說是來賑災,倒不如說是來殺人的。
可他隻顧著腹誹旁人,卻沒想到河東如此糜爛的局勢中,也有他家一份。
“我們信國公府出五十萬。”信國公世子道,他站起身,已經不想再和這些鼠目寸光的人說下去了,“糧食待會兒就送過來,明日若是糧食湊不齊,也不是我們信國公府的錯。左右持節使者能斬列侯以下,卻斬不得我國公府。”
解國侯也跟著起身道:“解國侯府出二十萬。”
垣國侯與絳國侯也同樣出了二十萬。這樣就有一百一十萬了,等這四位走了,河東太守對著仍猶豫不決的勳貴,陰森森地道:“若是一毛不拔,就莫要怪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