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幾步走了上去,整個臉幾乎都趴到了銅壁上,小心翼翼的用手指摸了摸這幾個人的名字。
那三個人名,陳老三隻是隨便念的,並沒有按一定的順序。
我看了一眼,最左邊的是“蚩尤”,第二列隻有一個字“禹”,一共九個人的名字,最右邊的便是他剛才念的孟凡中。
雖然我陳小振初二隻讀了一學期就輟學了,但自問曆史知識還是不錯的,知道這蚩尤是誰。
蚩尤生活的年代至少要比大禹早一千年,算起來那還是遠古文明時期,這“禹”,應該就是指的大禹。再往後的幾個名字有的我聽過,有的沒聽過,特別是最後一個名字孟凡中。
師叔用手指頭從左到右一個個的輕輕的摸過,好像十分激動,他的手劃到最後一個名字上便停住了。
我心道,無論是蚩尤還是大禹,就算是張三豐,都是曆史上響當當的人物,可這師叔怎麽好像唯獨對這個孟凡中特別激動!難道他認識?
張凱龍也是滿臉驚訝,但驚訝的並不是這幾個人的名字,而是這些字本身。他靠近這麵銅壁,看幾眼這幾個名字,直接倒吸了口冷氣!
“這名字是用什麽東西刻上去的,看筆畫十分粗糙,應該不是利刃,再說這地方也不能帶進利刃……好像……我看著好像是用手指甲直接刻上去的啊!”
“你們不用懷疑,這些名字都是用手指甲劃上去的!”
師叔頭也沒抬,隨後說道。
什麽?難不成這幾個人都會“一陽指”?我心裏一驚,很自然的就想到了武俠中大理段氏的絕學一陽指。
師叔好像對這幾個名字是怎麽刻上的並不在意,他轉身看著我,臉上除了疑惑外,還有些許的悲傷。
“小振,你不知道這個孟凡中是誰?”
“我……我真不認識!應該也是曆史上的一個曆史名人吧!”我回道。
“曆史名人?以後的曆史上絕對不會出現這個名字的,而且就算是現在,知道他曾經存在於世的人也不超過五個!”
一聽師叔說的這麽玄乎,我更好奇了,忙問道:“老孫啊!你就別賣關子,告訴我們吧!這是哪位人物啊?”
“別人不知道也就罷了,我沒想到連你都不知道,哎!”說完他歎了口氣。
師叔再次轉身摸了摸孟凡中這個名字,然後忽然轉身看著我,聲音嘶啞地說:“這是你師父啊!你師父的名字就叫孟凡中!”
“什麽?我師父!”那一刹那間,我竟然想笑。
所謂的師父其實和我隻是一麵之緣,不過在他死後,卻我和有了千絲萬縷的聯係。
“我師父叫孟凡中?”這名字出現的太突然,讓我一時間有點不知所措。
師叔又說:“看這九個人的名字,應該是按照來到這裏的先後順序刻上去的……”
師叔說到目前為止關於蚩尤的記載還僅局限於神話傳中,甚至有很多曆史學家懷疑曆史上是否真的存在過這麽一個人。這一點和大禹就不一樣了,無論是“三過家門而不入”,還是後來的“治水成功”,再到後來的“把王位暗中傳給了自己的兒子啟”,都已經被世人廣泛接受。
關於這張道陵,聽師叔講述的就比較牛叉了。
張道陵是第一代張天師,也是天師道創始人,據說他在漢末道法大成,白日衝舉飛升成仙,那年123歲。要說張道陵長壽我倒是不懷疑,畢竟修道之人注重養生,也懂得養生,活得長壽是可能的。
不過要說他白日升天我就不敢苟同了,在現實中一個人怎麽可能會克服地球的引力,無緣無故的升天呢,即使是一隻老鷹也飛不過大氣層,何況是人呢。我想這隻是後人的杜撰之詞罷了。
那麽張天師沒有飛升他到底去了哪裏呢?師叔冷笑兩聲,說了他在一本道家秘書中看到了這樣的記載:張道陵活到123歲時,竟然被一條大蟒蛇給吞了,張天師的兒子張衡怕這件事說出去丟人,就假托自己父親張天師白日飛升了,後世也就相信了這個神話。
那本秘書的原文是這麽寫的,師叔也是一時講的入神,背誦了一遍,我服食了龍卵,如今就背誦經書而言,不謙虛的說已經達到了過目不忘的程度。那段秘書上是這麽寫的:
張道陵避瘧丘社,得咒鬼之術,遂以符術使鬼療病,後為蟒蛇所吞。子衡奔往,覓屍不得,乃生縻鵠足,置石崖頂,托以白日升天,至今曆代崇奉,稱為天師,良可笑也。
除了升天成了神仙外,張道陵最牛叉的事情還要數著“修道除魔”。
說到張道陵,可能很多人覺得陌生,但要說是張天師,我想知道的人應該不少吧!
據說他在靠著神兵利器(那可是道教中最高的神器),在巴蜀一帶除魔降妖,幹了很多驚天動地的事,後來很多道徒還奉他為道教的創始人。
至於張三豐,我想大部分人對他的了解是通過金庸的一本武俠《倚天屠龍記》,書上說他是武當派的創教人。
其實曆史上的張三豐也相當傳奇,絕對不比武俠中的遜色。
師叔隻說了關於他的一件事。
張三豐生於元朝末年(也有人說是南宋末年),朱洪武年間,作為一個閑散道人,軼事頗多。他在寒冬臘月依舊赤裸著雙腳,困了隨地就睡。有一次他睡在大街上,突然下起了大雪,氣溫也驟降,很多人親眼看到他被大雪掩蓋了起來。第二天早上,當街道的商鋪打開店門時,看到他依舊在呼呼大睡,但是身旁一米內的雪卻已經融化,還在騰騰的冒著熱氣。
後來這些事情被傳進了皇宮裏,朱元璋一直到死,都在尋找張三豐,他的兒子朱棣也尋找了一輩子,直到百年後的萬曆年間,依然有很多人聲稱見到過張三豐,有的說在北方,有的說在南方,還有的說在西部少數民資地區,見到的人說他依舊是那副模樣,衣衫不整,也沒有絲毫的變老。
於是萬曆皇帝的一生也在尋找他。
可以這麽說,大明王朝一多半的皇帝都在尋找張三豐。
說到這裏,師叔朝我露出了個詭異的微笑,問我:“你不覺得張三豐的消失和某一類人的短暫消失是在同一個時代麽?”
“某一類人?誰啊!”我正聽得入了迷,突然被他這麽一問,有點蒙圈。
“是河神吧!”陳老三突然開口道。
那三個人名,陳老三隻是隨便念的,並沒有按一定的順序。
我看了一眼,最左邊的是“蚩尤”,第二列隻有一個字“禹”,一共九個人的名字,最右邊的便是他剛才念的孟凡中。
雖然我陳小振初二隻讀了一學期就輟學了,但自問曆史知識還是不錯的,知道這蚩尤是誰。
蚩尤生活的年代至少要比大禹早一千年,算起來那還是遠古文明時期,這“禹”,應該就是指的大禹。再往後的幾個名字有的我聽過,有的沒聽過,特別是最後一個名字孟凡中。
師叔用手指頭從左到右一個個的輕輕的摸過,好像十分激動,他的手劃到最後一個名字上便停住了。
我心道,無論是蚩尤還是大禹,就算是張三豐,都是曆史上響當當的人物,可這師叔怎麽好像唯獨對這個孟凡中特別激動!難道他認識?
張凱龍也是滿臉驚訝,但驚訝的並不是這幾個人的名字,而是這些字本身。他靠近這麵銅壁,看幾眼這幾個名字,直接倒吸了口冷氣!
“這名字是用什麽東西刻上去的,看筆畫十分粗糙,應該不是利刃,再說這地方也不能帶進利刃……好像……我看著好像是用手指甲直接刻上去的啊!”
“你們不用懷疑,這些名字都是用手指甲劃上去的!”
師叔頭也沒抬,隨後說道。
什麽?難不成這幾個人都會“一陽指”?我心裏一驚,很自然的就想到了武俠中大理段氏的絕學一陽指。
師叔好像對這幾個名字是怎麽刻上的並不在意,他轉身看著我,臉上除了疑惑外,還有些許的悲傷。
“小振,你不知道這個孟凡中是誰?”
“我……我真不認識!應該也是曆史上的一個曆史名人吧!”我回道。
“曆史名人?以後的曆史上絕對不會出現這個名字的,而且就算是現在,知道他曾經存在於世的人也不超過五個!”
一聽師叔說的這麽玄乎,我更好奇了,忙問道:“老孫啊!你就別賣關子,告訴我們吧!這是哪位人物啊?”
“別人不知道也就罷了,我沒想到連你都不知道,哎!”說完他歎了口氣。
師叔再次轉身摸了摸孟凡中這個名字,然後忽然轉身看著我,聲音嘶啞地說:“這是你師父啊!你師父的名字就叫孟凡中!”
“什麽?我師父!”那一刹那間,我竟然想笑。
所謂的師父其實和我隻是一麵之緣,不過在他死後,卻我和有了千絲萬縷的聯係。
“我師父叫孟凡中?”這名字出現的太突然,讓我一時間有點不知所措。
師叔又說:“看這九個人的名字,應該是按照來到這裏的先後順序刻上去的……”
師叔說到目前為止關於蚩尤的記載還僅局限於神話傳中,甚至有很多曆史學家懷疑曆史上是否真的存在過這麽一個人。這一點和大禹就不一樣了,無論是“三過家門而不入”,還是後來的“治水成功”,再到後來的“把王位暗中傳給了自己的兒子啟”,都已經被世人廣泛接受。
關於這張道陵,聽師叔講述的就比較牛叉了。
張道陵是第一代張天師,也是天師道創始人,據說他在漢末道法大成,白日衝舉飛升成仙,那年123歲。要說張道陵長壽我倒是不懷疑,畢竟修道之人注重養生,也懂得養生,活得長壽是可能的。
不過要說他白日升天我就不敢苟同了,在現實中一個人怎麽可能會克服地球的引力,無緣無故的升天呢,即使是一隻老鷹也飛不過大氣層,何況是人呢。我想這隻是後人的杜撰之詞罷了。
那麽張天師沒有飛升他到底去了哪裏呢?師叔冷笑兩聲,說了他在一本道家秘書中看到了這樣的記載:張道陵活到123歲時,竟然被一條大蟒蛇給吞了,張天師的兒子張衡怕這件事說出去丟人,就假托自己父親張天師白日飛升了,後世也就相信了這個神話。
那本秘書的原文是這麽寫的,師叔也是一時講的入神,背誦了一遍,我服食了龍卵,如今就背誦經書而言,不謙虛的說已經達到了過目不忘的程度。那段秘書上是這麽寫的:
張道陵避瘧丘社,得咒鬼之術,遂以符術使鬼療病,後為蟒蛇所吞。子衡奔往,覓屍不得,乃生縻鵠足,置石崖頂,托以白日升天,至今曆代崇奉,稱為天師,良可笑也。
除了升天成了神仙外,張道陵最牛叉的事情還要數著“修道除魔”。
說到張道陵,可能很多人覺得陌生,但要說是張天師,我想知道的人應該不少吧!
據說他在靠著神兵利器(那可是道教中最高的神器),在巴蜀一帶除魔降妖,幹了很多驚天動地的事,後來很多道徒還奉他為道教的創始人。
至於張三豐,我想大部分人對他的了解是通過金庸的一本武俠《倚天屠龍記》,書上說他是武當派的創教人。
其實曆史上的張三豐也相當傳奇,絕對不比武俠中的遜色。
師叔隻說了關於他的一件事。
張三豐生於元朝末年(也有人說是南宋末年),朱洪武年間,作為一個閑散道人,軼事頗多。他在寒冬臘月依舊赤裸著雙腳,困了隨地就睡。有一次他睡在大街上,突然下起了大雪,氣溫也驟降,很多人親眼看到他被大雪掩蓋了起來。第二天早上,當街道的商鋪打開店門時,看到他依舊在呼呼大睡,但是身旁一米內的雪卻已經融化,還在騰騰的冒著熱氣。
後來這些事情被傳進了皇宮裏,朱元璋一直到死,都在尋找張三豐,他的兒子朱棣也尋找了一輩子,直到百年後的萬曆年間,依然有很多人聲稱見到過張三豐,有的說在北方,有的說在南方,還有的說在西部少數民資地區,見到的人說他依舊是那副模樣,衣衫不整,也沒有絲毫的變老。
於是萬曆皇帝的一生也在尋找他。
可以這麽說,大明王朝一多半的皇帝都在尋找張三豐。
說到這裏,師叔朝我露出了個詭異的微笑,問我:“你不覺得張三豐的消失和某一類人的短暫消失是在同一個時代麽?”
“某一類人?誰啊!”我正聽得入了迷,突然被他這麽一問,有點蒙圈。
“是河神吧!”陳老三突然開口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