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是人家根本不在乎,反倒引以為榮,依舊我行我素。? ? 要看??書? ”陳菲說。


    “真是個特殊的人物,這樣下去不會有好的結局。”邱衛強說。


    “這都是父母溺愛的結果,責任有時不在她,而是在她的父母。”陳子豪說。


    俗話說得好,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對於父母親來說,要時時刻刻給兒女起表率作用。做為聰明的父母,要善於把最有用的真東西提煉出來。所謂真東西,就是那些能說出一個一二三,又能從正反兩個方麵來理解的有效建議,如果隻是一味地克隆、模仿,很容易畫虎不成反類犬。


    “俗話說得好,有其父必有其子,從她身上也能看出她爸爸的影子,這叫上梁不正下梁歪,全是跟她老子學的。”邱衛強說。


    “所以,做父母的本身既要努力工作,又要經常學習,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影響孩子。”陳子豪說。


    從小到大,孩子和家長在一起的時間最長,一天兩天不算什麽,但家長幾年,十幾年的習慣行為動作便會變成對孩子的一種心理暗示。使孩子在不知不覺中便會模仿家長的言行舉止。如果家長有不良的習慣,便會在這一天天中給孩子以影響。為了孩子的成長,父母要嚴格要求自己,約束自己的行為,從而起到潛化默化的作用。


    “俗話說得好,養不教,父之過,都是她那個爹給慣出來的臭毛病,她爹如果不是領導,肯定不會這樣。”邱衛強說。


    “仗著有些背景才敢這樣,說白了就是不知天高地厚,哪一天老子下了台,看她如何生存下去。”徐峰說。


    “中國有一句古語,慣子如殺子。????? 一?看書 ”陳子豪說。


    這句話是永恒不變的真理,盡管有這樣的古訓,可有些人根本就聽不到慣子如殺子的聲音,看不到慣子如殺子的現象,更感受不到這個慣子如殺子的體驗。因此就不知道溺愛對孩子的危害有多深。在溺愛環境下長大的孩子,大腦裏邊裝著一些混亂的價值觀念。所有的孩子都將必須走向社會,如果一個孩子在溺愛的環境下長大,就接受不到那種正確價值觀的熏陶,在走向社會之後,就會發生一係列的問題。因為他一直生活在溺愛的環境中,想怎麽樣就能怎麽樣。然後,他就會覺得他不需要這些正確的價值觀,覺得自己滿足就可以,甚至他的思維就停滯在那種感覺裏。這樣的孩子,他對很多問題,比如原則性的問題、價值觀的問題等全部是處在混亂狀態。


    “如果無視他人的情感和利益,社會交往就會出現問題,嚴重的甚至可能會因為侵犯他人利益走向歧途,相反,如果能夠顧及別人的情感和利益,善於與人相處,就能夠成為任何一個團隊的優秀成員,或者成為一名優秀的團隊領導者。”徐峰說。


    “思考別人怎樣看待這個問題,別人會有怎能樣的感受,可以幫助認識到人與人之間是平等的,一味地以自我為中心,會有礙自己的發展,其實以自我為中心也是一種心理疾病。”陳子豪說。


    凡事都隻希望滿足自己的**,要求人人為己,卻置別人的需求於度外。不願為別人做半點犧牲,不關心他人痛癢,表現為自私自利,損人利己。要求所有的人都以他為中心,恨不得讓地球都圍繞他的意願轉,服從於他。隻要集體照顧,不講集體紀律。否則就感到委屈、受不了。卻不願從客觀實際出發,不能服從他人及集體。這種人強烈希望別人尊重他,卻不知道自己也得尊重別人。總之,這些人心目中充滿了自我,卻唯獨沒有他人,信奉的是人不為己,天誅地滅。其問題出在自我意識過濃,走向了以自我為中心的極端,或者說個人主義思想嚴重。


    “應該正視社會現實,學會禮尚往來,在必要時做出點讓步,學會尊重、關心、幫助他人,這樣才可獲得別人的回報,從中也可體驗人生的價值與幸福。”徐峰說。


    “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講,人要實現心理上的健康,必須完成由小我到大我的轉變。”陳子豪說。


    所謂小我,就是自我的小圈子,封閉的自我。所謂大我,就是將自我融入到自己所處的群體、環境乃至社會中,在群體和社會中多擔負責任,與他人和諧相處。而人要走出小我,就要有一種忘我的精神,滿懷熱情與興趣地去學習、工作、生活、交往,這種忘我的精神會使你忘了自己的那點痛告、挫折、不適、得失,體驗到的是愉悅、成功、自豪、充實。


    “在人類的心靈中,有著一架分毫不差的天平,隻有付出了血和汗,才能得到它們的洗禮,而那把天平失去了平穩,那人便是不勞而獲,貪圖別人的血汗錢,將占為己有,那是懶惰無能的人,要知道有了付出才會有成果。”邱衛強說。


    “從前有一對夫妻倆勤勤懇懇,成天到晚的工作著,創下了一份份的產業,因此過了幾年,這一家子便富裕起來。”陳子豪說。


    他們對其子從小就溺愛,衣來伸手,飯來張口,對他由衷的關心,促使他養成了懶惰貪吃的壞習慣。等老兩口去世後,他和他的妻子便成天吃喝玩樂。餓了吃父母留下的糧食,冷了穿父母留下的衣服,過著神仙一般的快活日子。要知道沒有吃不完的飯,沒有穿不破的衣,坐吃山也空,最後被餓死,凍死。俗話說得好,一分耕耘一分收獲。不耕耘,便想得到收獲的成果,在現實生活中是永遠都不可能實現。


    “生活要像芝麻開花,節節高。”徐峰說。


    不要像王小二過年,一年不如一年。如果一個人坐吃山空立地吃陷,積蓄再多也會有被用完的一天。所以,我們的長輩才會說給我們金山銀山,不如教會我們點金術,給我們魚,不如教會我們怎麽釣魚。將來的生活會怎樣,積蓄也會越來越多,像滾雪球一樣,一年比一年豐厚。


    “能力是一種無形的東西,其實每個人能力都是一樣,不是別人能做的你不能做,隻要你用心,什麽事都能做,隻是有熟練不熟練之別,那些認為自己沒能力的人,並不是他真的沒能力,而是他一直在逃避,沒有條件、沒有機會、沒有時間,一切外觀因素都成了逃避的理由。”邱衛強說。


    “沒有幹不完的工作,也沒有完不成的能力,而是沒有相信自己的信心,當一個人被逼到絕境,不是自暴自棄就是會爆發自己,逼出自己的能力。”陳子豪說。


    “在不能改變別人、不能改變社會的時候,主動改變自己,磨礪自己。”徐峰說。


    “總之,我認為工作是幹出來的,並且工作不是給別人幹的,是給自己幹的,這個集體離開誰都能正常運轉,可是你如果離開這個集體還能有多大的價值,好與壞自己都得接著,那還不如就盡最大的努力把工作幹的好一點,對自己有個交代。”陳菲說。


    “像那位市長千金,如果這樣下去,不及時翻然悔悟,通改前非,結局可想而知。”徐峰。


    “每個人的命運都掌握在自己手中,上天給了你機會,倘若你不知道珍惜,不好好利用自己的優勢,每天坐吃山空立地吃陷,再好的命也成枉然。”陳子豪說。


    “人生有許多的得到與失去,付出與回報,當你得到某件東西或者某件事物的時候,都要做好失去的準備,當得到了,也就意味著會失去。如果它不屬於自己,那麽它早晚會離開自己,因為它本身就不屬於自己。”陳菲說。


    “沒錯,有些東西不屬於自己的,就不能夠強求,有這樣一個小故事,那是我親身經曆。”陳子豪說。


    有一天上了公共汽車,坐到單人座位上。在後麵緊跟著上來一對母女,媽媽約三十多歲,女兒約五六歲模樣,懷裏緊抱著一隻毛絨玩具。那時車廂裏尚有部分空座,可是小女孩瞅瞅那些空座,然後堅定地指指我,對她的媽媽說:我要坐這裏。我愣住了,女人抱歉地衝我笑笑。低下頭對小女孩說:咱們去那邊靠窗的位置坐吧。不,我要坐這裏。小女孩再一次指指我。她與媽媽強上了,任女人如何哄她,就是站在那裏不動,不肯隨女人去坐。她不去坐,女人也不去,兩個人站在狹窄的過道裏,任很多人用異樣的目光將她們打量。小女孩想要的並非是那個座位,而是一種滿足。習慣性的滿足,有理或者無理要求的滿足。她的這種滿足可以在家裏得到,在她的媽媽那裏得到。問題是,她並不是在家裏。終於忍不住了,提醒她說:小朋友,你應該向我要這個座位,而不是你的媽媽要。這時旁邊一名乘客笑著逗她說:小朋友,叫聲叔叔,叔叔一定會讓你坐。(未完待續。)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崎嶇人生路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萬年青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萬年青並收藏崎嶇人生路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