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老師說年輕人要多學習、多鍛煉,於是我扛著兩麻袋裝備,沒錯,真的是麻袋,裏麵是些鋼尺、軟尺、大大小小型號不一的馬蹄鏟、密封塑料袋,鑷子、毛刷一類的,全是測繪需要的東西。
我和魏老師跟著葛姐走,按照結構圖蹲點,沒有測繪到的一角調給了我們,葛姐負責全局調動,不能一直陪著我們,囑咐了些情況,便離開。
樹上吊著臨時架起的大燈,魏老師看著圖,指揮我下鏟子。
剛一動他就說不對:“垂直,別歪。”
我把鏟子打直,下力又不對,剛開始用力沒講究,一排洞下去,越往後越精細,因為快探到結構了,動作太大容易破壞下麵。
我和魏老師一道賣力氣,鏟子帶上來各個年代的文化層,樣本一一用鑷子,收進透明的密封袋裏。
我好奇問他:“魏老師,我平時看資料,現在不是有探測儀嗎?用那個,效率應該會快很多。”那探測儀,現在幾乎是考古文物係統必備的。
魏老師抹了把額頭的汗,說:“你沒發現,這片墓葬很大嗎?探測儀上過了,是個土坑群,金鐵類的銅元素很少,木帛一類的,探測儀用處不大。知道為什麽,這次行動這麽重視嗎?”
我道:“因為有大量文字資料?”
魏老師搖了搖頭,坐下稍微歇了兩分鍾,畢竟打探洞是個特別費力氣的活兒,不過我沒歇,繼續手頭上的事,邊幹活就聽魏老師說道:“根據前一撥的線索,我們基本上可以推斷,這是個巴人墓葬,你應該知道,古代巴國,曆史隻存在了八百多年,一直出現在其他方誌的記載中,沒有出土過自有文字資料。雖然,雖然同樣是文字資料,但這次的東西整理出來,很可能就可以複原古巴國文字,意義重大啊。”
我之前看過這方麵的資料,覺著不對:“我之前在咱們館裏,好像看一本古代巴國的文字譯注。”
魏老師道:“那個我知道,但那是根據巴山地區遺存的宗教祭祀、咒語文字,做的一個設想,有一定的根據,但是我們做考古的,要大膽假設,嚴謹論證。能找出確切的曆史文物資料,就不要用一個設想根據,去做總結。”
“行,明白了。”接下來的後半夜,我們倆在深秋的山裏,揮汗如雨,但這活兒看似單調,實則大有文章,每一鏟子下去,帶上來什麽土,什麽石頭,什麽灰層,其間隱含的地質信息,曆史信息,遺跡信息,在懂行的人眼裏,可以說上一天一夜。
魏老師一邊帶著我幹活,一邊兒傳道受業,看似簡單重複的一件事兒,其中信息浩瀚,趣味萬千,時不時魏老還抖兩個小故事,一晚上下來,身體累的不行了,精神卻不見疲乏。
天快蒙蒙亮時,我們的探測工作收尾,幾個隊的人集合,正式會麵,重新分配工作。
我這次更多是來學習參與的,因此白天的正式挖掘工作,暫時沒打算讓我上手,所以我和當時來接我的川子分到一組,負責處理挖掘出土後的文物整理、存照、記錄。
天一亮就正式開挖,我其實挺想去長長見識的,奈何折騰一夜,還全是體力活,實在受不了,擱江邊洗了洗臉和腳,便進帳篷睡了。
這一覺也就睡了三個小時左右,我被川子火急火燎叫醒了,帳篷外麵傳來工程人員的聲音,工程人員多是本地人,講四川話,特別有味道,和金陵那邊的方言是不同的感覺,一個吳儂軟語,一個抑揚頓挫,工程師高喊的時候,拖著調子,尾音在峽穀間回蕩,遠處隱隱傳來了如同猿啼的聲音。
我一邊迷迷糊糊,手忙腳亂穿戴衣褲,腦子裏閃過李白晚年回蜀地寫的名句: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
出帳篷,川子迅速給我一個照相機,我把相機掛脖子上,看見遠處已經開始有人小心翼翼往棚裏運東西。
我不敢耽誤,抹了把臉,便跟川子進棚開始工作。
“巴陵出土灰陶,一號,高32.8厘米,上口寬18厘米,底20。”
“八個正麵,十二個局部,兄弟,跟不跟得上。”川子工作中一忙,四川話冒出來了。
這話和東北話差不多,特容易把人帶跑偏,於是我道:“跟得上。”說話間,唰唰唰一通狂照。
接下來的時間,我化身‘專業’攝影師外加記錄員,川子負責第一手測量數據編輯,中途何玲瓏過來幫忙,外加兩個工程人員,幫忙擺放,總之忙的不可開交,連嘴上閑聊幾句的功夫都沒用。
我一醒來就在工棚裏,開挖現場還沒機會去,何玲瓏回來幫忙時,看她滿身滿叫的土,我居然還挺羨慕的,問她現場情況怎麽樣。
她說有三個挖掘點,我們現在接手記錄的,是一號點,是從外挖,所以現在出來的都是些陶器一類的,再往裏,可能會出一些玉器和少量青銅。
二號點就是馮家的人弄出來的,那個點在靠裏的位置,情形非常負責,比起挖掘,反而更要做的是加固,目前大量工程人員都在二號點,部分考古人員,正拿著平鏟、毛刷、鑷子一類的東西,掏的小心翼翼,一時半會兒不會有完整的東西出來。
三號點在最上方,根據探測,下麵有比較大型的整體物件,土裏的木屑非常多,推測下麵有類似於‘黃腸題湊’的大型木結構物體,但具體是什麽,說不清楚,一時半會兒,出不了小東西。
我道:“所以我們現在弄的,都是一號點出來的?這才剛開始就這麽多?這巴陵墓,或許是巴國某個王族的墓葬。”
何玲瓏手裏一邊動作,一邊道:“不好說,這裏麵有玉,那時候玉是王器,所以這裏麵葬的應該是某個王族,不過裏麵含銅器太少,別忘了當時是青銅器時代,這個巴陵墓反其道而行,我們剛才推測,可能對方是個王族,但權勢沒落,所以寄情與文章書樂,以至於出現這種結構。”
這一拍,就從早上七點半,拍到下午一點,抽半小時草草吃了些東西,吃東西的時候我抬頭看了看天,覺得天色有些不對。
我和魏老師跟著葛姐走,按照結構圖蹲點,沒有測繪到的一角調給了我們,葛姐負責全局調動,不能一直陪著我們,囑咐了些情況,便離開。
樹上吊著臨時架起的大燈,魏老師看著圖,指揮我下鏟子。
剛一動他就說不對:“垂直,別歪。”
我把鏟子打直,下力又不對,剛開始用力沒講究,一排洞下去,越往後越精細,因為快探到結構了,動作太大容易破壞下麵。
我和魏老師一道賣力氣,鏟子帶上來各個年代的文化層,樣本一一用鑷子,收進透明的密封袋裏。
我好奇問他:“魏老師,我平時看資料,現在不是有探測儀嗎?用那個,效率應該會快很多。”那探測儀,現在幾乎是考古文物係統必備的。
魏老師抹了把額頭的汗,說:“你沒發現,這片墓葬很大嗎?探測儀上過了,是個土坑群,金鐵類的銅元素很少,木帛一類的,探測儀用處不大。知道為什麽,這次行動這麽重視嗎?”
我道:“因為有大量文字資料?”
魏老師搖了搖頭,坐下稍微歇了兩分鍾,畢竟打探洞是個特別費力氣的活兒,不過我沒歇,繼續手頭上的事,邊幹活就聽魏老師說道:“根據前一撥的線索,我們基本上可以推斷,這是個巴人墓葬,你應該知道,古代巴國,曆史隻存在了八百多年,一直出現在其他方誌的記載中,沒有出土過自有文字資料。雖然,雖然同樣是文字資料,但這次的東西整理出來,很可能就可以複原古巴國文字,意義重大啊。”
我之前看過這方麵的資料,覺著不對:“我之前在咱們館裏,好像看一本古代巴國的文字譯注。”
魏老師道:“那個我知道,但那是根據巴山地區遺存的宗教祭祀、咒語文字,做的一個設想,有一定的根據,但是我們做考古的,要大膽假設,嚴謹論證。能找出確切的曆史文物資料,就不要用一個設想根據,去做總結。”
“行,明白了。”接下來的後半夜,我們倆在深秋的山裏,揮汗如雨,但這活兒看似單調,實則大有文章,每一鏟子下去,帶上來什麽土,什麽石頭,什麽灰層,其間隱含的地質信息,曆史信息,遺跡信息,在懂行的人眼裏,可以說上一天一夜。
魏老師一邊帶著我幹活,一邊兒傳道受業,看似簡單重複的一件事兒,其中信息浩瀚,趣味萬千,時不時魏老還抖兩個小故事,一晚上下來,身體累的不行了,精神卻不見疲乏。
天快蒙蒙亮時,我們的探測工作收尾,幾個隊的人集合,正式會麵,重新分配工作。
我這次更多是來學習參與的,因此白天的正式挖掘工作,暫時沒打算讓我上手,所以我和當時來接我的川子分到一組,負責處理挖掘出土後的文物整理、存照、記錄。
天一亮就正式開挖,我其實挺想去長長見識的,奈何折騰一夜,還全是體力活,實在受不了,擱江邊洗了洗臉和腳,便進帳篷睡了。
這一覺也就睡了三個小時左右,我被川子火急火燎叫醒了,帳篷外麵傳來工程人員的聲音,工程人員多是本地人,講四川話,特別有味道,和金陵那邊的方言是不同的感覺,一個吳儂軟語,一個抑揚頓挫,工程師高喊的時候,拖著調子,尾音在峽穀間回蕩,遠處隱隱傳來了如同猿啼的聲音。
我一邊迷迷糊糊,手忙腳亂穿戴衣褲,腦子裏閃過李白晚年回蜀地寫的名句: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
出帳篷,川子迅速給我一個照相機,我把相機掛脖子上,看見遠處已經開始有人小心翼翼往棚裏運東西。
我不敢耽誤,抹了把臉,便跟川子進棚開始工作。
“巴陵出土灰陶,一號,高32.8厘米,上口寬18厘米,底20。”
“八個正麵,十二個局部,兄弟,跟不跟得上。”川子工作中一忙,四川話冒出來了。
這話和東北話差不多,特容易把人帶跑偏,於是我道:“跟得上。”說話間,唰唰唰一通狂照。
接下來的時間,我化身‘專業’攝影師外加記錄員,川子負責第一手測量數據編輯,中途何玲瓏過來幫忙,外加兩個工程人員,幫忙擺放,總之忙的不可開交,連嘴上閑聊幾句的功夫都沒用。
我一醒來就在工棚裏,開挖現場還沒機會去,何玲瓏回來幫忙時,看她滿身滿叫的土,我居然還挺羨慕的,問她現場情況怎麽樣。
她說有三個挖掘點,我們現在接手記錄的,是一號點,是從外挖,所以現在出來的都是些陶器一類的,再往裏,可能會出一些玉器和少量青銅。
二號點就是馮家的人弄出來的,那個點在靠裏的位置,情形非常負責,比起挖掘,反而更要做的是加固,目前大量工程人員都在二號點,部分考古人員,正拿著平鏟、毛刷、鑷子一類的東西,掏的小心翼翼,一時半會兒不會有完整的東西出來。
三號點在最上方,根據探測,下麵有比較大型的整體物件,土裏的木屑非常多,推測下麵有類似於‘黃腸題湊’的大型木結構物體,但具體是什麽,說不清楚,一時半會兒,出不了小東西。
我道:“所以我們現在弄的,都是一號點出來的?這才剛開始就這麽多?這巴陵墓,或許是巴國某個王族的墓葬。”
何玲瓏手裏一邊動作,一邊道:“不好說,這裏麵有玉,那時候玉是王器,所以這裏麵葬的應該是某個王族,不過裏麵含銅器太少,別忘了當時是青銅器時代,這個巴陵墓反其道而行,我們剛才推測,可能對方是個王族,但權勢沒落,所以寄情與文章書樂,以至於出現這種結構。”
這一拍,就從早上七點半,拍到下午一點,抽半小時草草吃了些東西,吃東西的時候我抬頭看了看天,覺得天色有些不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