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後的第一個朝會與往日相比少了大臣們慷慨激昂的爭辯,多了些沉悶,在匯報了這段時間積沉的事情後,大家忐忑的等待皇帝的說話,可其隻是靜靜的坐在寶座上掃視著群臣,他的目光所及之處無人敢對視。
“朕意以太師,太傅為參知政事與尚書省左、右相及樞密院使同入政事堂,共議國事,諸位臣工可有異議!”好一會兒趙檉沉聲說道。
“陛下聖明,臣等遵旨!”眾人聽了齊聲道,大家都明白皇帝增設了中書門下省,等於將尚書省的權力集中於政事堂成為大宋最高權力機構,卻又將權力分散到了五個人手中,使他們無法擅權,可政事堂成了皇帝的辦事機構,皇權沒有被削弱反而增強,但是他們此刻關心的是誰能頂上空出來的缺。
“嗯,朕欲以尚書左丞許景衡為太傅進政事堂,樞密院使趙仁改任尚書左丞,樞密院副使趙勇升任樞密院使;右相陳公博改任禦史中丞,吏部尚書陳遘為尚書省右相;兵部侍郎趙義為樞密院副使,樞密院僉事趙忠兼任京畿路鎮撫使,近衛軍副都統雷振山升任近衛軍統領,空缺職位待政事堂詳議,諸位臣工可有話說!”見眾臣同意,趙檉宣布了部分人選。
‘嗡……’皇帝話音剛落,殿上像猛然翻了的蜂箱,引起一陣騷動,這份名單讓人不禁浮想聯翩。趙仁可以說一直是皇帝的左膀右臂,掌管著軍事大權,現在卻被調任尚書省。雖說是平調,可意義非凡,說明皇帝已經對士人們有了戒心。而趙忠一直是皇帝親軍首領,此刻派他掌管京畿禁軍,同樣是想加強權力。看來此前的行動太過魯莽了,但好在政事堂中士人還是占了多數。
“陛下聖明,臣遵旨!”陳公博首先出班施禮道。(..tw無彈窗廣告)
“臣等沒有異議!”按理說許景衡升上去了。左相應該由陳公博繼任,成為宰相,可半路卻被趙仁截了和,自己轉任禦史中丞不升反降。應該最為不滿。但是一向以直言著稱的他居然同意了,那苦主都不吭聲,大家還有什麽好說的,齊聲稱是道。
宰執們的座位都坐實了,剩下的就應該是調整各部的官員,但是皇帝卻沒有再吭聲,讓大家支楞著耳朵白等了半天,等了個再議,那空出的吏部尚書的職位可是個肥差,權力可以頂上半個宰相了。隻是不知道會花落誰家。
三天後事情有了結果,吏部考官院給事中趙鼐躍級升為尚書,此人算是三朝老臣了,崇寧年間的進士,曾任洛陽令、開封士曹。皇帝登基後留用任泉州知府,因治理地方有功調入京在吏部任職,其知人善用、不畏權貴,官聲不錯,據說是皇帝親自舉薦為吏部尚書人選。
戶部侍郎則由個剛滿四十的年輕人胡銓接任,工部侍郎也是個年輕人鄭樵任職。而侍禦史更年輕隻有三十歲的李孟博,他是皇帝繼位後首次開科探花。在太學學習一年後到地方任職,從一個刑曹做起,七八年間曆任縣丞、知縣、州府同知、江浙路轉運副使,幾乎是年年升遷,這在本朝可謂特例……
忙完了官員的調整就進入了二月,趙檉最頭痛的時候也就到了。宋朝製度。每年二月至五月,八月至冬至,每逢單日舉行經筵,由講官輪流入侍講讀,名曰春講、秋講。舉行經筵主要有兩個方麵:一是‘味道研經’。(..tw棉花糖小說網)探究經書中的微言大義;一是‘以古證今’,亦即以史為鑒,吸取前代曆朝統治經驗教訓。
趙檉從小就不喜歡經史,他平日是寧可批閱奏章也不願參加這個經筵,可有製度規定,皇帝、六部尚書和禦史中丞及有爵位的朝臣勳戚都要參加,不準隨意缺席,他還得坐在前邊當標杆,所以每逢經筵便如同上刑一般,他恨不得將講官從拽下來給他們說會兒評書。
其實這主講不好當,經筵的著眼點在發揮經傳的精義,指出曆史的鑒戒,但要歸結到現實,以期古為今用,這弄不好就犯了忌諱,可還要求講官務必完成這一任務,如果隻據章句敷衍塞責或以佞辭逢迎恭維,無疑均屬失職,過去好幾個講官就曾因此而被皇帝罷免,導致經筵斷斷續續難以為繼。
今年趙檉卻一改常態,親自任命楊時、胡安國、周行己等幾個大儒為主講官,要他們輪番上台演講。幾個大儒博古通今講的自然不錯,而他也不像往年隻聽不講,而是積極發言,帶頭檢討本朝得失,且毫不諱言,勇於指出祖上失誤之處,尤其是神宗後黨爭的危害。
而今年幾個講官也是以孔子‘內聖外王’為主要宣講內容,其主題思想體現的是道德與政治的直接統一。主張儒家無不講道德,也無不談政治,認為政治隻有以道德為指導,才有正確的方向;道德隻有落實到政治中,才能產生普遍的影響。沒有道德作指導的政治,乃是霸道和暴政,這樣的政治是不得人心的,也是難以長久的。
要求政治家首先出自道德家,統治者隻有先致力於聖人之道,成為“仁人”,才可能成為天下愛戴的聖主。怎樣才能成為道德家呢?按照孔子的言論,要做到‘仁’與‘禮’,達到內聖,才能成為一個合格的統治者。而內聖是外王的前提和基礎,外王是內聖的自然延伸和必然結果。修己自然能治人,治人必先修己。隻有道德與政治的統一,才能完成由“內聖”到“外王”轉變。
這些其實在座的都學過,現在老調重彈不止是加深記憶,而是趙檉要借此整頓官風,統一思想,避免黨爭悲劇重演。當然忠君愛國也是要反複的強調,讓他們時刻銘記要做一個為國為民的忠臣。不要沒蛋的事兒自個跟自個掐架,和皇帝‘鬥勇鬥智’,當前外有強敵未滅,最主要的事務,就是富國強兵……
…………
朝中這邊皇帝開始整風,西征軍也沒閑著。高寵奪取了北庭後,擊敗了西遼軍後的趙禮也領兵前來會合。歡歡喜喜過了個年以後,兩人分兵取了庭州和伊州,將天山北麓盡數收入手中,待四月冰雪稍融,高寵便率領大軍越過天山直取高昌。
高昌回鶻以高昌城得名,也因城池而強大起來。此城憑著占據絲綢之路的重要地理位置成為連接中原、中亞、歐洲的樞紐,是當時西北地區通向國外的窗口,發展為西部最繁華的城市和商品貿易地。經過回鶻人多年的經營,經濟上的繁榮富庶使高昌一度成為西北地區政治、文化的中心。波斯等地的商人帶著苜蓿、葡萄、香料、胡椒、寶石和駿馬來到高昌城,又從這裏帶走中原的絲綢、瓷器、茶葉。
富庶沒有給高昌帶來和平,反而引來無數人覬覦,因此數百年來戰爭不斷,高昌人便建起了城池抵禦入侵,經過百年的擴建、整修成為西域的一座堅城。西征軍在城外五裏紮下營盤,宋軍到來的消息早已傳到了城中,此時是四門緊閉,高昌人欲憑借城高壕深堅守。
高寵和趙禮兩人在宿營後親自到城下偵察,兩個人不是沒有見識,但還是被高昌城的雄壯和威武所震撼。整個城池呈現不規則的正方形,周長達十二裏,城高五丈有餘,厚有四丈多,皆是夯土築造而成。據俘獲的當地人說,每層夯土厚隻有三寸,細密結實,刀砍槍戳不入。為了增強城牆的牢固性,每層夯土層之間摻雜少量的土坯。更讓人不可思議的是城門皆是鋼鐵鑄成,而汴京城門也不過是隻包了層鐵皮的木門。
城池的布局與中原地區的都城相似,分為外場、內城和宮城三部分,內城位於城池中間,宮城位於內城的北部,成長方形,是三城相套的結構,進攻起來也要層層剝皮。作為都城城中人口有數萬,集中了全國的半數之多,糧草儲備也肯定充足,利用長期堅守。而且城中建築物高大,街道縱橫地形複雜,即便攻破城池若是發生巷戰必然也是一場惡戰。
高寵兩人探城回營後心情不免沉重,他們此次出征炮兵所攜的都是輕型火炮,而高昌城堅壕深,本是最為薄弱的城門都是鐵的,這給他們攻城帶來了很大的難度。更為讓人心焦的是大軍每日消耗的糧草都是天文數字,現在他們離國萬裏單靠國內補給以不現實。而西夏方麵雖然已經出兵,但是正與西遼軍在柴達木河一帶激戰,雙方互有勝負,運輸糧草的輜重隊被堵在涼州地區,一時無法到達。
如果隻單純的攻下高昌城對西征軍來說並不是什麽難事,但是如果傷亡過重導致兵力短缺,則無法分兵屯守,很可能是攻下了卻守不住,所以必須調整進攻的策略……
“朕意以太師,太傅為參知政事與尚書省左、右相及樞密院使同入政事堂,共議國事,諸位臣工可有異議!”好一會兒趙檉沉聲說道。
“陛下聖明,臣等遵旨!”眾人聽了齊聲道,大家都明白皇帝增設了中書門下省,等於將尚書省的權力集中於政事堂成為大宋最高權力機構,卻又將權力分散到了五個人手中,使他們無法擅權,可政事堂成了皇帝的辦事機構,皇權沒有被削弱反而增強,但是他們此刻關心的是誰能頂上空出來的缺。
“嗯,朕欲以尚書左丞許景衡為太傅進政事堂,樞密院使趙仁改任尚書左丞,樞密院副使趙勇升任樞密院使;右相陳公博改任禦史中丞,吏部尚書陳遘為尚書省右相;兵部侍郎趙義為樞密院副使,樞密院僉事趙忠兼任京畿路鎮撫使,近衛軍副都統雷振山升任近衛軍統領,空缺職位待政事堂詳議,諸位臣工可有話說!”見眾臣同意,趙檉宣布了部分人選。
‘嗡……’皇帝話音剛落,殿上像猛然翻了的蜂箱,引起一陣騷動,這份名單讓人不禁浮想聯翩。趙仁可以說一直是皇帝的左膀右臂,掌管著軍事大權,現在卻被調任尚書省。雖說是平調,可意義非凡,說明皇帝已經對士人們有了戒心。而趙忠一直是皇帝親軍首領,此刻派他掌管京畿禁軍,同樣是想加強權力。看來此前的行動太過魯莽了,但好在政事堂中士人還是占了多數。
“陛下聖明,臣遵旨!”陳公博首先出班施禮道。(..tw無彈窗廣告)
“臣等沒有異議!”按理說許景衡升上去了。左相應該由陳公博繼任,成為宰相,可半路卻被趙仁截了和,自己轉任禦史中丞不升反降。應該最為不滿。但是一向以直言著稱的他居然同意了,那苦主都不吭聲,大家還有什麽好說的,齊聲稱是道。
宰執們的座位都坐實了,剩下的就應該是調整各部的官員,但是皇帝卻沒有再吭聲,讓大家支楞著耳朵白等了半天,等了個再議,那空出的吏部尚書的職位可是個肥差,權力可以頂上半個宰相了。隻是不知道會花落誰家。
三天後事情有了結果,吏部考官院給事中趙鼐躍級升為尚書,此人算是三朝老臣了,崇寧年間的進士,曾任洛陽令、開封士曹。皇帝登基後留用任泉州知府,因治理地方有功調入京在吏部任職,其知人善用、不畏權貴,官聲不錯,據說是皇帝親自舉薦為吏部尚書人選。
戶部侍郎則由個剛滿四十的年輕人胡銓接任,工部侍郎也是個年輕人鄭樵任職。而侍禦史更年輕隻有三十歲的李孟博,他是皇帝繼位後首次開科探花。在太學學習一年後到地方任職,從一個刑曹做起,七八年間曆任縣丞、知縣、州府同知、江浙路轉運副使,幾乎是年年升遷,這在本朝可謂特例……
忙完了官員的調整就進入了二月,趙檉最頭痛的時候也就到了。宋朝製度。每年二月至五月,八月至冬至,每逢單日舉行經筵,由講官輪流入侍講讀,名曰春講、秋講。舉行經筵主要有兩個方麵:一是‘味道研經’。(..tw棉花糖小說網)探究經書中的微言大義;一是‘以古證今’,亦即以史為鑒,吸取前代曆朝統治經驗教訓。
趙檉從小就不喜歡經史,他平日是寧可批閱奏章也不願參加這個經筵,可有製度規定,皇帝、六部尚書和禦史中丞及有爵位的朝臣勳戚都要參加,不準隨意缺席,他還得坐在前邊當標杆,所以每逢經筵便如同上刑一般,他恨不得將講官從拽下來給他們說會兒評書。
其實這主講不好當,經筵的著眼點在發揮經傳的精義,指出曆史的鑒戒,但要歸結到現實,以期古為今用,這弄不好就犯了忌諱,可還要求講官務必完成這一任務,如果隻據章句敷衍塞責或以佞辭逢迎恭維,無疑均屬失職,過去好幾個講官就曾因此而被皇帝罷免,導致經筵斷斷續續難以為繼。
今年趙檉卻一改常態,親自任命楊時、胡安國、周行己等幾個大儒為主講官,要他們輪番上台演講。幾個大儒博古通今講的自然不錯,而他也不像往年隻聽不講,而是積極發言,帶頭檢討本朝得失,且毫不諱言,勇於指出祖上失誤之處,尤其是神宗後黨爭的危害。
而今年幾個講官也是以孔子‘內聖外王’為主要宣講內容,其主題思想體現的是道德與政治的直接統一。主張儒家無不講道德,也無不談政治,認為政治隻有以道德為指導,才有正確的方向;道德隻有落實到政治中,才能產生普遍的影響。沒有道德作指導的政治,乃是霸道和暴政,這樣的政治是不得人心的,也是難以長久的。
要求政治家首先出自道德家,統治者隻有先致力於聖人之道,成為“仁人”,才可能成為天下愛戴的聖主。怎樣才能成為道德家呢?按照孔子的言論,要做到‘仁’與‘禮’,達到內聖,才能成為一個合格的統治者。而內聖是外王的前提和基礎,外王是內聖的自然延伸和必然結果。修己自然能治人,治人必先修己。隻有道德與政治的統一,才能完成由“內聖”到“外王”轉變。
這些其實在座的都學過,現在老調重彈不止是加深記憶,而是趙檉要借此整頓官風,統一思想,避免黨爭悲劇重演。當然忠君愛國也是要反複的強調,讓他們時刻銘記要做一個為國為民的忠臣。不要沒蛋的事兒自個跟自個掐架,和皇帝‘鬥勇鬥智’,當前外有強敵未滅,最主要的事務,就是富國強兵……
…………
朝中這邊皇帝開始整風,西征軍也沒閑著。高寵奪取了北庭後,擊敗了西遼軍後的趙禮也領兵前來會合。歡歡喜喜過了個年以後,兩人分兵取了庭州和伊州,將天山北麓盡數收入手中,待四月冰雪稍融,高寵便率領大軍越過天山直取高昌。
高昌回鶻以高昌城得名,也因城池而強大起來。此城憑著占據絲綢之路的重要地理位置成為連接中原、中亞、歐洲的樞紐,是當時西北地區通向國外的窗口,發展為西部最繁華的城市和商品貿易地。經過回鶻人多年的經營,經濟上的繁榮富庶使高昌一度成為西北地區政治、文化的中心。波斯等地的商人帶著苜蓿、葡萄、香料、胡椒、寶石和駿馬來到高昌城,又從這裏帶走中原的絲綢、瓷器、茶葉。
富庶沒有給高昌帶來和平,反而引來無數人覬覦,因此數百年來戰爭不斷,高昌人便建起了城池抵禦入侵,經過百年的擴建、整修成為西域的一座堅城。西征軍在城外五裏紮下營盤,宋軍到來的消息早已傳到了城中,此時是四門緊閉,高昌人欲憑借城高壕深堅守。
高寵和趙禮兩人在宿營後親自到城下偵察,兩個人不是沒有見識,但還是被高昌城的雄壯和威武所震撼。整個城池呈現不規則的正方形,周長達十二裏,城高五丈有餘,厚有四丈多,皆是夯土築造而成。據俘獲的當地人說,每層夯土厚隻有三寸,細密結實,刀砍槍戳不入。為了增強城牆的牢固性,每層夯土層之間摻雜少量的土坯。更讓人不可思議的是城門皆是鋼鐵鑄成,而汴京城門也不過是隻包了層鐵皮的木門。
城池的布局與中原地區的都城相似,分為外場、內城和宮城三部分,內城位於城池中間,宮城位於內城的北部,成長方形,是三城相套的結構,進攻起來也要層層剝皮。作為都城城中人口有數萬,集中了全國的半數之多,糧草儲備也肯定充足,利用長期堅守。而且城中建築物高大,街道縱橫地形複雜,即便攻破城池若是發生巷戰必然也是一場惡戰。
高寵兩人探城回營後心情不免沉重,他們此次出征炮兵所攜的都是輕型火炮,而高昌城堅壕深,本是最為薄弱的城門都是鐵的,這給他們攻城帶來了很大的難度。更為讓人心焦的是大軍每日消耗的糧草都是天文數字,現在他們離國萬裏單靠國內補給以不現實。而西夏方麵雖然已經出兵,但是正與西遼軍在柴達木河一帶激戰,雙方互有勝負,運輸糧草的輜重隊被堵在涼州地區,一時無法到達。
如果隻單純的攻下高昌城對西征軍來說並不是什麽難事,但是如果傷亡過重導致兵力短缺,則無法分兵屯守,很可能是攻下了卻守不住,所以必須調整進攻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