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秒記住【棉花糖小說網..tw】,為您提供精彩小說閱讀。
第一章黑奴貿易的盛行
非洲是人類的起源地之一。在古代文明發展的多極世界中,非洲zhan有一
席之地。尼羅河流域孕育了埃及古代文明。北非沿海曾經是地中海古代文明
圈的一個組成部分。公元7世紀以後,伊斯蘭文化在北非、東非沿海及西蘇
丹等地的傳播,使這些地區經濟文化出現了新的繁榮。在廣大撒哈拉以南地
區,經過長期穩定的發展,形成了具有獨特風格的黑人文化。到16世紀以前,
非洲跟歐亞大陸一樣,已處於前資本主義發展的各個階段。如果沒有殖民主
義者的入侵,非洲社會將循著自己的軌跡向前演化發展。
在古代和中世紀,黑人就經由撒哈拉商道、尼羅河及印度洋販賣到南歐、
阿拉伯世界、波斯、南亞等地。在那個時代,由於生產力太低,奴隸買賣是
普遍現象,而不是黑人所特有的,也有白人被賣給黑人為奴。
但是,近代殖民主義的入侵打亂了非洲正常的社會發展進程。隨著資本
主義的興起,非洲變成商業性獵獲黑人的場所。黑奴貿易發展成為一個專門
的行業,成為一種特殊的曆史現象。數以千萬計的非洲黑人背井離鄉,漂洋
過海,被販賣到美洲以及印度洋、亞洲由殖民者開辦的種植園和礦井中工作,
另一些黑人在捕奴、掠奴戰爭及販運途中死去。非洲人民及其社會經濟生活
受到空前浩劫。生產力遭到嚴重破壞。而萬惡的殖民主義、資本主義製度卻
隨著販賣和奴役非洲黑人而興盛起來。馬克思曾指出,非洲變成商業性獵獲
黑人的場所,是資本原始積累的主要因素之一,標誌著資本主義生產時代的
曙光。後來,黑奴貿易以及美洲的黑人奴隸製又為工業革命積累了資金。因
此可以說,資本主義從頭到腳沾滿了非洲人民的鮮血。
黑奴貿易大約經曆了四個世紀。除奧地利、波蘭和俄國等少數國家外,
幾乎所有的歐洲國家以及美國都先後參與了這一罪惡活動。綜觀黑奴貿易的
發展過程,大體可以分成三個時期:15世紀中葉至17世紀中葉為第一時期;
17世紀中葉至19世紀初為第二時期,由於美洲種植園的發展,黑奴貿易在
這一時期走向高潮;1807―1808年英、美兩國通過禁止奴隸貿易的法案以
後,黑奴貿易進入第三時期。這時奴隸貿易在法律上已被禁止,但黑奴走私
貿易卻興盛起來。直至1890年7月布魯塞爾會議作出廢除非洲奴隸貿易的決
議,黑奴貿易才算正式終止。
如果按照早期資本主義發展的不同階段而決定的不同貿易性質來劃分,
那末整個黑奴貿易史也可分成三個階段:15至17世紀,西班牙、葡萄牙的
封建王室及隨後荷蘭、英國、法國等以特許公司為代表的商業資本占統治地
位,黑奴貿易實行的是壟斷貿易;18世紀,工業資本衝破了商業資本的壟斷,
黑奴貿易進入自由貿易階段;工業革命以後,由於近代大工業的出現而在法
律上廢除了奴隸貿易,19世紀黑奴走私貿易盛行。
本章敘述16世紀至19世紀初300年間黑奴貿易的盛行,及其對世界和
非洲曆史發展所產生的影響。
一、十六世紀及十七世紀上半葉的黑奴貿易
1441年,由安陶-貢薩爾維斯和努諾-特裏斯陶率領的一支葡萄牙探險
隊,在布朗角附近沿海劫掠了10名非洲黑人,帶回裏斯本出售,是為黑奴貿
易的開始。在15世紀後半葉,葡萄牙人從西非沿海販運黑奴去本國充當家務和農業勞動力,或販運至馬德拉群島、加那利群島和佛得角群島等大西洋島嶼新辟的甘蔗種植園中工作,每年販奴大約500―1000名。但是,直到16世紀初,葡萄牙人在西非的黑奴貿易,其價值遠遠趕不上黃金、象牙、胡椒等非洲產品的貿易。1494年西班牙和葡萄牙簽訂的托德西拉斯條約是列強第一個瓜分世界的條約,它確定以佛得角以西370裏格為西、葡兩國勢力範圍的分界線,兩國在美洲的勢力範圍以西經46度為界。從此,非洲、亞洲及巴西歸屬葡萄牙,美洲其他地區歸屬西班牙。
16世紀,西班牙人在向西印度群島及美洲大陸進行擴張掠奪的過程中,對土著印第安人進行了滅絕人性的屠殺,並企圖奴役印第安人,但沒有成功。西班牙人發現,印第安人不適宜於繁重的田間勞動,一個黑人奴隸頂得上四個印第安人。為了滿足那裏發展熱帶作物種植園及開發礦藏對勞動力的需求,他們決定從非洲運進黑人。1501年,即哥倫布發現新大陸後不到10年,伊斯帕尼奧拉島就從葡萄牙運進了第一批黑奴。這是向美洲販賣奴隸的濫
觴,也是美洲實行黑人奴隸製的開端。1518年,第一艘來自非洲的販奴船到
達西印度,開始了非洲與美洲之間直接的黑奴貿易。到1540年,西班牙美洲殖民地每年運進的黑奴可能已達1萬人。
16世紀葡萄牙人在非洲西海岸的販奴活動主要在兩個地區:一個是上幾
內亞,即從佛得角群島到塞拉利昂沿海。佛得角群島的最大島嶼聖地亞哥島
曾經是經營上幾內亞貿易的中心。一些原在佛得角群島定居的歐洲人陸續移
居到上幾內亞沿海,甚至溯岡比亞河而上,在這一帶建立了許多小據點,從
事販奴及其他商業活動。另一個是剛果河口及其以南地區。16世紀初,不僅
葡萄牙商人,而且應剛果國王阿方索之邀派去的葡萄牙傳教士、教師、工匠
(裁縫、製鞋匠、泥瓦匠、製磚工)等,都以幫助剛果發展經濟為名而行販
奴活動之實。到1526年,剛果國內局勢變得很糟,以至阿方索寫信給葡萄牙
國王訴說:“這個國家每個角落都有許多商人。他們將毀滅這個國家。人們
每天在遭受奴役和劫掠,甚至貴族和王族成員也不能幸免。”聖多美島在16世紀成為幾內亞灣及剛果至安哥拉沿海的販奴基地。1493年,歐洲人開始在該島定居;1499年,建立了第一個甘蔗種植園。16世紀上半葉,這裏成為歐洲蔗糖的主要來源。16世紀20年代起,聖多美和普林西比的葡萄牙商人深入聖薩爾瓦多內地,可能遠至紮伊爾河上的馬萊博湖
及在南方的恩東戈,從事販奴活動。從貝寧灣、剛果、安哥拉等地運來的黑奴,或留在當地種植園工作,或被轉運去黃金海岸、馬德拉群島、佛得角群島和葡萄牙本土,16世紀30年代開始又直接轉運去美洲,16世紀中葉成為非洲向美洲販運黑奴的主要轉運站。聖多美島在1530―1560年間達到繁榮的頂點,是當時葡萄牙主要的海外領地之一。奴隸和甘蔗是其兩大財富。柯廷引用n-迪爾的估計數認為,在整個黑奴貿易期間,聖多美運進了10萬名奴隸。
1576年葡萄牙人在羅安達灣建立了聖米格爾堡作為基地,從此剛果河口以南的黑奴直接從這裏販運去美洲,而不再經由聖多美島轉運。這裏逐步發展成為安哥拉和剛果的奴隸貿易中心之一。到16世紀最後25年,從非洲直接向西印度諸島及美洲大陸輸出奴隸的
南大西洋貿易體係已經確立起來。向歐洲及大西洋諸島(馬德拉、加那利和佛得角諸群島)輸出的奴隸僅占非洲輸出總數的17%。1600年以後輸往歐洲的奴隸,大部分也是轉運去西印度的。同時,從16世紀末17世紀初起,美洲奴隸來源從西非迅速轉向剛果安哥拉地區。其中至少有兩個因素值得提及:第一,聖多美的甘蔗種植園麵臨巴西的競爭,到16世紀末17世紀初逐步衰落,這意味著幾內亞灣本身對剛果安哥拉奴隸的需求減少了;第二,從17世紀初起,葡萄牙人開始在羅安達內地訴諸軍事行動,或通過直接掠奪,
或通過同當地非洲人的貿易而獲得了新的奴隸來源。但是,直至17世紀中
葉,美洲對非洲黑奴勞動力的需求量以及因此而形成的販奴的數量畢竟有
限。
二、十七世紀中葉以後黑奴貿易興盛的原因
在早期資本主義發展的曆史上,美洲的直接奴隸製曾經是歐洲資產階級
工業的基礎。17世紀中葉起,歐洲由於資本主義工場手工業的發展以及人們
生活習慣的改變(例如,咖啡成為主要飲料、蔗糖消耗量激增等),對熱帶
產品的需求量與日俱增,從而促使西印度及美洲大陸生產熱帶產品的奴隸種
植園獲得巨大發展。這成為黑奴貿易興盛的原因。
1625年第一批英國移民來到巴巴多斯,種植煙草、棉花、藍靛等作物。
1641年首次引種甘蔗,巴巴多斯因而被稱為“西印度糖島之母”。這裏運進黑奴數量便由此成倍增長。以後,甘蔗種植迅速推廣到背風群島及牙買加、安提瓜等島嶼。在甘蔗引進英屬西印度殖民地後的二十多年,蔗糖占到倫敦從殖民地種植園進口總值的將近一半,超過了煙草。17世紀末18世紀初,牙買加種植園的發展逐漸取代巴巴多斯的地位,其運進黑奴的數量也超過巴巴多斯,奴隸與白人的比例高達10比1。在法屬西印度,1635年瓜德羅普島先引種煙草,17世紀中葉以後又陸續引進甘蔗、咖啡等熱帶作物。17世紀
末,種植園奴隸製已經成為西印度群島的經濟基礎。因此,僅在17世紀後半
葉的50年間,非洲大西洋沿岸賣給歐洲人的奴隸數量就超過以前200年的總數.
第一章黑奴貿易的盛行
非洲是人類的起源地之一。在古代文明發展的多極世界中,非洲zhan有一
席之地。尼羅河流域孕育了埃及古代文明。北非沿海曾經是地中海古代文明
圈的一個組成部分。公元7世紀以後,伊斯蘭文化在北非、東非沿海及西蘇
丹等地的傳播,使這些地區經濟文化出現了新的繁榮。在廣大撒哈拉以南地
區,經過長期穩定的發展,形成了具有獨特風格的黑人文化。到16世紀以前,
非洲跟歐亞大陸一樣,已處於前資本主義發展的各個階段。如果沒有殖民主
義者的入侵,非洲社會將循著自己的軌跡向前演化發展。
在古代和中世紀,黑人就經由撒哈拉商道、尼羅河及印度洋販賣到南歐、
阿拉伯世界、波斯、南亞等地。在那個時代,由於生產力太低,奴隸買賣是
普遍現象,而不是黑人所特有的,也有白人被賣給黑人為奴。
但是,近代殖民主義的入侵打亂了非洲正常的社會發展進程。隨著資本
主義的興起,非洲變成商業性獵獲黑人的場所。黑奴貿易發展成為一個專門
的行業,成為一種特殊的曆史現象。數以千萬計的非洲黑人背井離鄉,漂洋
過海,被販賣到美洲以及印度洋、亞洲由殖民者開辦的種植園和礦井中工作,
另一些黑人在捕奴、掠奴戰爭及販運途中死去。非洲人民及其社會經濟生活
受到空前浩劫。生產力遭到嚴重破壞。而萬惡的殖民主義、資本主義製度卻
隨著販賣和奴役非洲黑人而興盛起來。馬克思曾指出,非洲變成商業性獵獲
黑人的場所,是資本原始積累的主要因素之一,標誌著資本主義生產時代的
曙光。後來,黑奴貿易以及美洲的黑人奴隸製又為工業革命積累了資金。因
此可以說,資本主義從頭到腳沾滿了非洲人民的鮮血。
黑奴貿易大約經曆了四個世紀。除奧地利、波蘭和俄國等少數國家外,
幾乎所有的歐洲國家以及美國都先後參與了這一罪惡活動。綜觀黑奴貿易的
發展過程,大體可以分成三個時期:15世紀中葉至17世紀中葉為第一時期;
17世紀中葉至19世紀初為第二時期,由於美洲種植園的發展,黑奴貿易在
這一時期走向高潮;1807―1808年英、美兩國通過禁止奴隸貿易的法案以
後,黑奴貿易進入第三時期。這時奴隸貿易在法律上已被禁止,但黑奴走私
貿易卻興盛起來。直至1890年7月布魯塞爾會議作出廢除非洲奴隸貿易的決
議,黑奴貿易才算正式終止。
如果按照早期資本主義發展的不同階段而決定的不同貿易性質來劃分,
那末整個黑奴貿易史也可分成三個階段:15至17世紀,西班牙、葡萄牙的
封建王室及隨後荷蘭、英國、法國等以特許公司為代表的商業資本占統治地
位,黑奴貿易實行的是壟斷貿易;18世紀,工業資本衝破了商業資本的壟斷,
黑奴貿易進入自由貿易階段;工業革命以後,由於近代大工業的出現而在法
律上廢除了奴隸貿易,19世紀黑奴走私貿易盛行。
本章敘述16世紀至19世紀初300年間黑奴貿易的盛行,及其對世界和
非洲曆史發展所產生的影響。
一、十六世紀及十七世紀上半葉的黑奴貿易
1441年,由安陶-貢薩爾維斯和努諾-特裏斯陶率領的一支葡萄牙探險
隊,在布朗角附近沿海劫掠了10名非洲黑人,帶回裏斯本出售,是為黑奴貿
易的開始。在15世紀後半葉,葡萄牙人從西非沿海販運黑奴去本國充當家務和農業勞動力,或販運至馬德拉群島、加那利群島和佛得角群島等大西洋島嶼新辟的甘蔗種植園中工作,每年販奴大約500―1000名。但是,直到16世紀初,葡萄牙人在西非的黑奴貿易,其價值遠遠趕不上黃金、象牙、胡椒等非洲產品的貿易。1494年西班牙和葡萄牙簽訂的托德西拉斯條約是列強第一個瓜分世界的條約,它確定以佛得角以西370裏格為西、葡兩國勢力範圍的分界線,兩國在美洲的勢力範圍以西經46度為界。從此,非洲、亞洲及巴西歸屬葡萄牙,美洲其他地區歸屬西班牙。
16世紀,西班牙人在向西印度群島及美洲大陸進行擴張掠奪的過程中,對土著印第安人進行了滅絕人性的屠殺,並企圖奴役印第安人,但沒有成功。西班牙人發現,印第安人不適宜於繁重的田間勞動,一個黑人奴隸頂得上四個印第安人。為了滿足那裏發展熱帶作物種植園及開發礦藏對勞動力的需求,他們決定從非洲運進黑人。1501年,即哥倫布發現新大陸後不到10年,伊斯帕尼奧拉島就從葡萄牙運進了第一批黑奴。這是向美洲販賣奴隸的濫
觴,也是美洲實行黑人奴隸製的開端。1518年,第一艘來自非洲的販奴船到
達西印度,開始了非洲與美洲之間直接的黑奴貿易。到1540年,西班牙美洲殖民地每年運進的黑奴可能已達1萬人。
16世紀葡萄牙人在非洲西海岸的販奴活動主要在兩個地區:一個是上幾
內亞,即從佛得角群島到塞拉利昂沿海。佛得角群島的最大島嶼聖地亞哥島
曾經是經營上幾內亞貿易的中心。一些原在佛得角群島定居的歐洲人陸續移
居到上幾內亞沿海,甚至溯岡比亞河而上,在這一帶建立了許多小據點,從
事販奴及其他商業活動。另一個是剛果河口及其以南地區。16世紀初,不僅
葡萄牙商人,而且應剛果國王阿方索之邀派去的葡萄牙傳教士、教師、工匠
(裁縫、製鞋匠、泥瓦匠、製磚工)等,都以幫助剛果發展經濟為名而行販
奴活動之實。到1526年,剛果國內局勢變得很糟,以至阿方索寫信給葡萄牙
國王訴說:“這個國家每個角落都有許多商人。他們將毀滅這個國家。人們
每天在遭受奴役和劫掠,甚至貴族和王族成員也不能幸免。”聖多美島在16世紀成為幾內亞灣及剛果至安哥拉沿海的販奴基地。1493年,歐洲人開始在該島定居;1499年,建立了第一個甘蔗種植園。16世紀上半葉,這裏成為歐洲蔗糖的主要來源。16世紀20年代起,聖多美和普林西比的葡萄牙商人深入聖薩爾瓦多內地,可能遠至紮伊爾河上的馬萊博湖
及在南方的恩東戈,從事販奴活動。從貝寧灣、剛果、安哥拉等地運來的黑奴,或留在當地種植園工作,或被轉運去黃金海岸、馬德拉群島、佛得角群島和葡萄牙本土,16世紀30年代開始又直接轉運去美洲,16世紀中葉成為非洲向美洲販運黑奴的主要轉運站。聖多美島在1530―1560年間達到繁榮的頂點,是當時葡萄牙主要的海外領地之一。奴隸和甘蔗是其兩大財富。柯廷引用n-迪爾的估計數認為,在整個黑奴貿易期間,聖多美運進了10萬名奴隸。
1576年葡萄牙人在羅安達灣建立了聖米格爾堡作為基地,從此剛果河口以南的黑奴直接從這裏販運去美洲,而不再經由聖多美島轉運。這裏逐步發展成為安哥拉和剛果的奴隸貿易中心之一。到16世紀最後25年,從非洲直接向西印度諸島及美洲大陸輸出奴隸的
南大西洋貿易體係已經確立起來。向歐洲及大西洋諸島(馬德拉、加那利和佛得角諸群島)輸出的奴隸僅占非洲輸出總數的17%。1600年以後輸往歐洲的奴隸,大部分也是轉運去西印度的。同時,從16世紀末17世紀初起,美洲奴隸來源從西非迅速轉向剛果安哥拉地區。其中至少有兩個因素值得提及:第一,聖多美的甘蔗種植園麵臨巴西的競爭,到16世紀末17世紀初逐步衰落,這意味著幾內亞灣本身對剛果安哥拉奴隸的需求減少了;第二,從17世紀初起,葡萄牙人開始在羅安達內地訴諸軍事行動,或通過直接掠奪,
或通過同當地非洲人的貿易而獲得了新的奴隸來源。但是,直至17世紀中
葉,美洲對非洲黑奴勞動力的需求量以及因此而形成的販奴的數量畢竟有
限。
二、十七世紀中葉以後黑奴貿易興盛的原因
在早期資本主義發展的曆史上,美洲的直接奴隸製曾經是歐洲資產階級
工業的基礎。17世紀中葉起,歐洲由於資本主義工場手工業的發展以及人們
生活習慣的改變(例如,咖啡成為主要飲料、蔗糖消耗量激增等),對熱帶
產品的需求量與日俱增,從而促使西印度及美洲大陸生產熱帶產品的奴隸種
植園獲得巨大發展。這成為黑奴貿易興盛的原因。
1625年第一批英國移民來到巴巴多斯,種植煙草、棉花、藍靛等作物。
1641年首次引種甘蔗,巴巴多斯因而被稱為“西印度糖島之母”。這裏運進黑奴數量便由此成倍增長。以後,甘蔗種植迅速推廣到背風群島及牙買加、安提瓜等島嶼。在甘蔗引進英屬西印度殖民地後的二十多年,蔗糖占到倫敦從殖民地種植園進口總值的將近一半,超過了煙草。17世紀末18世紀初,牙買加種植園的發展逐漸取代巴巴多斯的地位,其運進黑奴的數量也超過巴巴多斯,奴隸與白人的比例高達10比1。在法屬西印度,1635年瓜德羅普島先引種煙草,17世紀中葉以後又陸續引進甘蔗、咖啡等熱帶作物。17世紀
末,種植園奴隸製已經成為西印度群島的經濟基礎。因此,僅在17世紀後半
葉的50年間,非洲大西洋沿岸賣給歐洲人的奴隸數量就超過以前200年的總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