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秒記住【棉花糖小說網..tw】,為您提供精彩小說閱讀。
第二百六十六章線索
“張繼”,崔煥念了念這個名字,忽然醒悟道:“上月那首〈楓橋夜泊〉可就是你寫的?”
張繼點了點頭,歎道:“正是學生所寫,科舉不中,心中鬱悶難遣,時值殘冬便有感而發。”
崔煥眼光熱切,回頭對李清介紹道:“侍郎大人,此子上月寫了一首〈楓橋夜泊〉,堪稱七律絕句。”
他似想到什麽,急從衣袋裏摸出一本手帳,翻了幾頁,指著上麵的詩遞給李清道:“就是這個,好一個‘月落烏啼霜滿天’,出手不凡啊!
李清接過隻微笑不語,他如何不知?在上小學前便已拜讀這首大作了,這個張繼流傳下來的似乎也隻有這一首,不過此子現在落魄,倒也可用,於是李清便笑了笑對張繼道:“我來蘇州倉促,身邊正好缺一個整理文書之人,你若願意,不妨留在我身邊,如何?”
如果這句話李清早一點說出來必然會遭張繼鄙夷、拂袖而去,不過現在他對李清好感稍增,讀書人的清高倒可以不用擺了,事實上投奔權貴做幕僚取得進身之階,確實是一條捷徑,李清掌握大唐財權,他的前任幕僚高適便當了左藏丞,位子雖不高,卻有實權,況且張繼今年已經三十餘歲,正逢科舉失敗,對前途憂心愁悶之時,李清的建議他如何不動心。
可是剛才的話說得太滿,此時一口答應則顯得前倨後恭,對比過於強烈,張繼動了動厚厚的嘴唇,一句話也說不出來。
旁邊的崔煥極欣賞張繼的才學,見他難為情,立刻站出替他打圓場道:“李侍郎下手好快,不過事情來得突然,不如讓張繼考慮一晚,明日再來答複侍郎,豈不是更好?”
李清也負手嗬嗬一笑,“不急!不急!此事來日方長。”
一場小風波就這樣過去了,座船繼續向前,轉了彎便是上岸處,沿著長滿青苔的石階走上岸,百步外便是江南名刹寒山寺,在一片青翠竹林中,褚黃色的寺牆分外顯眼,但李清的目光卻沒有被這座名刹所吸引,他站在一處斷壁殘垣前,臉色異常冷肅,在他麵前,一片占地百畝的建築都已燒成白地,幾隻野狗在廢墟中覓食,焦黑粗大的主梁插在瓦礫堆裏斜指著天空,告示著它曾經有過的輝煌。
“大火始於半夜,裏麵掌櫃和夥計大部分都死了,隻有幾人跳到井裏逃得一命,一百多人,隻僥幸活下來五人。”崔煥的聲音越來越低,語氣沉痛。
“有人發現一輛馬車運走了十幾口大箱子,事後清點庫房才知道,那裏麵竟是庫存的官銀,足足有十萬兩啊!”
李清站在廢墟前一言不發,他的大腦裏一片空白,隻不停地浮現出一張張猙獰的笑臉,李琮、楊國忠甚至李林甫,在他眼前來回晃動,他的拳頭漸漸捏緊,這哪裏是一場大火,分明是向他宣戰的信號。
不知何時,天空開始飄起了蒙蒙細雨,如針尖般又細又密,淋濕了他的頭發和衣服,但他仍然一動不動,仿佛一座雕像,崔煥幾次想命人拿傘給他遮雨,可話到嘴邊都忍住了,李清巍然屹立,身上散發的殺氣讓所有人都摒住了呼吸。
隻有荔非守瑜心中一陣驚訝,恍惚間,李清又變回了千裏奔襲的沙州都督,那斬斷決伐的果敢、那殺人如麻的冷酷、那個敢親手砍掉吐蕃讚普腦袋的大唐將軍,這一刻又重新複活了。
“回去!”
李清聲音嘶啞,聲音低沉而不容抗拒,回去自然不是回長安,而是回他的宿地,崔煥一呆,立刻連聲命令,“快去!收拾館驛,給侍郎大人歇息,旁邊的衙役、從人一陣手忙腳亂,喚來馬車、鳴鑼開道,簇擁著李清向府前街而去。
就在李清剛剛離開,百步外,寒山寺的竹林裏閃一個瘦小的男人,他目光陰騖地盯著李清走遠,一轉身,跑過楓橋,沒入一條小巷之中,約半個時辰後,這個瘦小的男人出現在胥門附近的一座大宅前,他並不走正門,而是在側門有規律地敲了三下,門開了,男人一閃而入,快步向中廳走去,中廳在這所宅院的第二進,為主人日常起居的主要活動之地,此刻,一青年男子斜躺在羅漢床上,眯著眼睛欣賞幾個舞姬的表演,他身材瘦高,仿佛一根竹竿,臉色蒼白得沒有半點血色,但眼睛一圈卻十分烏黑,眼袋明顯下垂,這是典型的縱欲過度的表現,此人自然就是慶王之子、新平郡王李俅。
李俅來蘇州已有半月,由於崔煥認識他,所以他來蘇州後一直深居簡出,在幕後指揮著一切。
自開元後,江南一帶已漸漸成為大唐的經濟中心,每年為長安輸送去大量的物資,維持著帝國的運轉,這裏土地肥沃、商業發達,吸引了大批的皇親國戚來此置業,慶王李琮也不例外,除了揚州外,蘇州一地也有他大量的產業,田莊、店鋪數不勝數,現在李俅所住的這個大宅院,便是慶王的一處產業,大宅中房舍眾多,結構複雜,裏麵養了不少武功高強之人,當初李清在揚州被刺,刺客便是從這裏派出,這座宅子其實就是李琮在江南的總部所在地。
這時,一名手下在門口稟報道:“殿下,乙三來了,說有重要情報。”
“讓他進來!”李俅揮了揮手,命舞姬們先退下去。
‘乙三’就是那個瘦小男人的代號,他正是汴水上那兩個刺客中的一人,滑入江中趕回來報告李清和永王勾結的那個蔣幹,可惜同伴被抓住的情形他沒有看見,不過,既然李清生龍活虎出現在蘇州,也就意味著他的同伴失手了。
“屬下參見殿下!”
“站起來說話吧!”
李俅命他平身,笑眯眯先道:“上次你匯報李清與永王有勾結的情報,老王爺已經批轉回來,十分嘉獎我們,有不少賞賜,晚上我會賞一份給你。來!你給我說說看,又有什麽重要情況?”
“屬下在楓橋看見李清了,和崔煥一起,戒備異常森嚴。”
乙三心中揣揣不安,李清的出現不就證明他們刺殺的失敗嗎?雖然他是提前走了,但或許就是因為他的提前走導致任務的失敗,而且他隱隱有一種不安的預感,李清和永王勾結一事似乎有點草率了。
李俅卻似乎並不在意,經過一次揚州的失敗,他已經不敢小視對手,況且父王的最新指示已經將暗殺李清改成了將他絆在蘇州,策略的改變或許意味著父王入主東宮的可能性在增加,他不願此時節外生枝,若登了位,還怕殺不了他嗎?
李俅心情輕快,他是父王唯一的兒子,若父王能登大寶,是不是意味著他也有一天將披上龍袍呢?生父李瑛的陰影在他心中已漸漸淡去,抱攬萬裏山河的野心迅速開始膨脹。
“這有什麽大驚小怪,他就是為櫃坊之事而來,他自然會在那裏露麵,以後要動動腦子,不要總拿雞毛當令箭,什麽叫重要情報?你要想想清楚再來稟報!”
李俅揮了揮手,不耐煩道:“去吧!繼續監視他的一舉一動,沒有我的命令,不準輕舉妄動。”
乙三見小王爺沒有深究,他心中稍稍鬆了口氣,不敢再多言一句,便迅速離開了宅子。
李俅雖然在下屬麵前表現得渾不在意,但李清的忽然出現還是使他緊張起來,他一來蘇州便立刻去視察被燒毀的櫃坊,足可見此事在他心中的重要性,李俅背著手走了幾步,仰頭思索此案留下的破綻。
“不行,任何可能出現的苗頭都不能讓它留下來!”他打定主意,立刻喚來一人,在他耳邊低聲命道:“.....將他們全家.....一個不留!”
李清獨自一人坐在房間裏,望著窗外的蒙蒙細雨發怔,從離開長安至今他一直在思考自己的歸宿,王忠嗣的被捕在他心中敲響了警鍾,這位忠心耿耿為大唐戍邊的名將卻因‘莫須有’的罪名落得如此下場,相反,安祿山卻節節高升,最近又有封王的傳聞。
李隆基在他心中的神話漸漸破滅,他糊塗嗎?不!他一點也不糊塗,老謀深算、步步設局,可是他的出發點卻錯了,在君權和國家利益麵前,李隆基毫不猶豫地倒向了前者,這是曆史的宿命,安史之亂的爆發也和此無不關係,李清淡淡地苦笑一下,自己呢?又何嚐不是這樣,自己在沙州擊敗吐蕃、奪下石堡城,擅殺吐蕃讚普,或許觸動了他心底深處的某根神經,於是,便給自己罩上籠頭、取下戰鞍,圈養在長安,一晃就是四年,現在已經是天寶八年了,依然找不到抑製安祿山的有效措施,而現在已經不僅僅是安祿山之亂,他如何在險惡的朝堂鬥爭中生存下去,也是讓他不得不麵對的危機,一項鹽稅改革,就不知有多少宗室權貴恨不得要食他的肉、寢他的皮,不管是那個新皇即位,就算享受了他改革帶來滾滾財源,但也一樣要拿他開刀,以換取宗室權貴的支持,這就是政治,西漢晁錯之死不就是一個絕妙的注腳嗎?
窗外,一樹紅梅在春雨中怒放,錦簇繁盛,花香在潮濕的空氣中飄散,使李清精神一振,將來的事先放一放,他的思路又回到了這件縱火案中,早在他聽到十萬兩官銀失蹤的消息,他心中便有了疑問,是事先就失蹤還是在大火中被劫?直到看了現場,有人在起火時看見馬車運走了銀箱,他才能確定了這其中的蹊蹺,自從三年前會昌縣櫃坊發生稅錢被盜案件,他便下了嚴令,各地櫃坊的錢必須當天入庫,所以可以斷定,這十萬兩白銀必然是從庫房裏被劫走,但庫房卻沒有一點打鬥的痕跡和死人,說明大火起時,庫房大門是緊閉著的,並沒有誰躲進去逃難,在熊熊的大火中居然還能找到鑰匙,從容進去取銀,這倒真是奇怪了。
李清的嘴角浮現出一絲冷冷的笑意,這再明顯不過,有人內外勾結,事先打開了庫門,才有這種火中取栗之事發生,而這個人必然就藏在幾個幸存的人中間,他忽然想起了一件事,便立刻起身高聲令道:“準備馬車,再去櫃坊現場!”
第二百六十六章線索
“張繼”,崔煥念了念這個名字,忽然醒悟道:“上月那首〈楓橋夜泊〉可就是你寫的?”
張繼點了點頭,歎道:“正是學生所寫,科舉不中,心中鬱悶難遣,時值殘冬便有感而發。”
崔煥眼光熱切,回頭對李清介紹道:“侍郎大人,此子上月寫了一首〈楓橋夜泊〉,堪稱七律絕句。”
他似想到什麽,急從衣袋裏摸出一本手帳,翻了幾頁,指著上麵的詩遞給李清道:“就是這個,好一個‘月落烏啼霜滿天’,出手不凡啊!
李清接過隻微笑不語,他如何不知?在上小學前便已拜讀這首大作了,這個張繼流傳下來的似乎也隻有這一首,不過此子現在落魄,倒也可用,於是李清便笑了笑對張繼道:“我來蘇州倉促,身邊正好缺一個整理文書之人,你若願意,不妨留在我身邊,如何?”
如果這句話李清早一點說出來必然會遭張繼鄙夷、拂袖而去,不過現在他對李清好感稍增,讀書人的清高倒可以不用擺了,事實上投奔權貴做幕僚取得進身之階,確實是一條捷徑,李清掌握大唐財權,他的前任幕僚高適便當了左藏丞,位子雖不高,卻有實權,況且張繼今年已經三十餘歲,正逢科舉失敗,對前途憂心愁悶之時,李清的建議他如何不動心。
可是剛才的話說得太滿,此時一口答應則顯得前倨後恭,對比過於強烈,張繼動了動厚厚的嘴唇,一句話也說不出來。
旁邊的崔煥極欣賞張繼的才學,見他難為情,立刻站出替他打圓場道:“李侍郎下手好快,不過事情來得突然,不如讓張繼考慮一晚,明日再來答複侍郎,豈不是更好?”
李清也負手嗬嗬一笑,“不急!不急!此事來日方長。”
一場小風波就這樣過去了,座船繼續向前,轉了彎便是上岸處,沿著長滿青苔的石階走上岸,百步外便是江南名刹寒山寺,在一片青翠竹林中,褚黃色的寺牆分外顯眼,但李清的目光卻沒有被這座名刹所吸引,他站在一處斷壁殘垣前,臉色異常冷肅,在他麵前,一片占地百畝的建築都已燒成白地,幾隻野狗在廢墟中覓食,焦黑粗大的主梁插在瓦礫堆裏斜指著天空,告示著它曾經有過的輝煌。
“大火始於半夜,裏麵掌櫃和夥計大部分都死了,隻有幾人跳到井裏逃得一命,一百多人,隻僥幸活下來五人。”崔煥的聲音越來越低,語氣沉痛。
“有人發現一輛馬車運走了十幾口大箱子,事後清點庫房才知道,那裏麵竟是庫存的官銀,足足有十萬兩啊!”
李清站在廢墟前一言不發,他的大腦裏一片空白,隻不停地浮現出一張張猙獰的笑臉,李琮、楊國忠甚至李林甫,在他眼前來回晃動,他的拳頭漸漸捏緊,這哪裏是一場大火,分明是向他宣戰的信號。
不知何時,天空開始飄起了蒙蒙細雨,如針尖般又細又密,淋濕了他的頭發和衣服,但他仍然一動不動,仿佛一座雕像,崔煥幾次想命人拿傘給他遮雨,可話到嘴邊都忍住了,李清巍然屹立,身上散發的殺氣讓所有人都摒住了呼吸。
隻有荔非守瑜心中一陣驚訝,恍惚間,李清又變回了千裏奔襲的沙州都督,那斬斷決伐的果敢、那殺人如麻的冷酷、那個敢親手砍掉吐蕃讚普腦袋的大唐將軍,這一刻又重新複活了。
“回去!”
李清聲音嘶啞,聲音低沉而不容抗拒,回去自然不是回長安,而是回他的宿地,崔煥一呆,立刻連聲命令,“快去!收拾館驛,給侍郎大人歇息,旁邊的衙役、從人一陣手忙腳亂,喚來馬車、鳴鑼開道,簇擁著李清向府前街而去。
就在李清剛剛離開,百步外,寒山寺的竹林裏閃一個瘦小的男人,他目光陰騖地盯著李清走遠,一轉身,跑過楓橋,沒入一條小巷之中,約半個時辰後,這個瘦小的男人出現在胥門附近的一座大宅前,他並不走正門,而是在側門有規律地敲了三下,門開了,男人一閃而入,快步向中廳走去,中廳在這所宅院的第二進,為主人日常起居的主要活動之地,此刻,一青年男子斜躺在羅漢床上,眯著眼睛欣賞幾個舞姬的表演,他身材瘦高,仿佛一根竹竿,臉色蒼白得沒有半點血色,但眼睛一圈卻十分烏黑,眼袋明顯下垂,這是典型的縱欲過度的表現,此人自然就是慶王之子、新平郡王李俅。
李俅來蘇州已有半月,由於崔煥認識他,所以他來蘇州後一直深居簡出,在幕後指揮著一切。
自開元後,江南一帶已漸漸成為大唐的經濟中心,每年為長安輸送去大量的物資,維持著帝國的運轉,這裏土地肥沃、商業發達,吸引了大批的皇親國戚來此置業,慶王李琮也不例外,除了揚州外,蘇州一地也有他大量的產業,田莊、店鋪數不勝數,現在李俅所住的這個大宅院,便是慶王的一處產業,大宅中房舍眾多,結構複雜,裏麵養了不少武功高強之人,當初李清在揚州被刺,刺客便是從這裏派出,這座宅子其實就是李琮在江南的總部所在地。
這時,一名手下在門口稟報道:“殿下,乙三來了,說有重要情報。”
“讓他進來!”李俅揮了揮手,命舞姬們先退下去。
‘乙三’就是那個瘦小男人的代號,他正是汴水上那兩個刺客中的一人,滑入江中趕回來報告李清和永王勾結的那個蔣幹,可惜同伴被抓住的情形他沒有看見,不過,既然李清生龍活虎出現在蘇州,也就意味著他的同伴失手了。
“屬下參見殿下!”
“站起來說話吧!”
李俅命他平身,笑眯眯先道:“上次你匯報李清與永王有勾結的情報,老王爺已經批轉回來,十分嘉獎我們,有不少賞賜,晚上我會賞一份給你。來!你給我說說看,又有什麽重要情況?”
“屬下在楓橋看見李清了,和崔煥一起,戒備異常森嚴。”
乙三心中揣揣不安,李清的出現不就證明他們刺殺的失敗嗎?雖然他是提前走了,但或許就是因為他的提前走導致任務的失敗,而且他隱隱有一種不安的預感,李清和永王勾結一事似乎有點草率了。
李俅卻似乎並不在意,經過一次揚州的失敗,他已經不敢小視對手,況且父王的最新指示已經將暗殺李清改成了將他絆在蘇州,策略的改變或許意味著父王入主東宮的可能性在增加,他不願此時節外生枝,若登了位,還怕殺不了他嗎?
李俅心情輕快,他是父王唯一的兒子,若父王能登大寶,是不是意味著他也有一天將披上龍袍呢?生父李瑛的陰影在他心中已漸漸淡去,抱攬萬裏山河的野心迅速開始膨脹。
“這有什麽大驚小怪,他就是為櫃坊之事而來,他自然會在那裏露麵,以後要動動腦子,不要總拿雞毛當令箭,什麽叫重要情報?你要想想清楚再來稟報!”
李俅揮了揮手,不耐煩道:“去吧!繼續監視他的一舉一動,沒有我的命令,不準輕舉妄動。”
乙三見小王爺沒有深究,他心中稍稍鬆了口氣,不敢再多言一句,便迅速離開了宅子。
李俅雖然在下屬麵前表現得渾不在意,但李清的忽然出現還是使他緊張起來,他一來蘇州便立刻去視察被燒毀的櫃坊,足可見此事在他心中的重要性,李俅背著手走了幾步,仰頭思索此案留下的破綻。
“不行,任何可能出現的苗頭都不能讓它留下來!”他打定主意,立刻喚來一人,在他耳邊低聲命道:“.....將他們全家.....一個不留!”
李清獨自一人坐在房間裏,望著窗外的蒙蒙細雨發怔,從離開長安至今他一直在思考自己的歸宿,王忠嗣的被捕在他心中敲響了警鍾,這位忠心耿耿為大唐戍邊的名將卻因‘莫須有’的罪名落得如此下場,相反,安祿山卻節節高升,最近又有封王的傳聞。
李隆基在他心中的神話漸漸破滅,他糊塗嗎?不!他一點也不糊塗,老謀深算、步步設局,可是他的出發點卻錯了,在君權和國家利益麵前,李隆基毫不猶豫地倒向了前者,這是曆史的宿命,安史之亂的爆發也和此無不關係,李清淡淡地苦笑一下,自己呢?又何嚐不是這樣,自己在沙州擊敗吐蕃、奪下石堡城,擅殺吐蕃讚普,或許觸動了他心底深處的某根神經,於是,便給自己罩上籠頭、取下戰鞍,圈養在長安,一晃就是四年,現在已經是天寶八年了,依然找不到抑製安祿山的有效措施,而現在已經不僅僅是安祿山之亂,他如何在險惡的朝堂鬥爭中生存下去,也是讓他不得不麵對的危機,一項鹽稅改革,就不知有多少宗室權貴恨不得要食他的肉、寢他的皮,不管是那個新皇即位,就算享受了他改革帶來滾滾財源,但也一樣要拿他開刀,以換取宗室權貴的支持,這就是政治,西漢晁錯之死不就是一個絕妙的注腳嗎?
窗外,一樹紅梅在春雨中怒放,錦簇繁盛,花香在潮濕的空氣中飄散,使李清精神一振,將來的事先放一放,他的思路又回到了這件縱火案中,早在他聽到十萬兩官銀失蹤的消息,他心中便有了疑問,是事先就失蹤還是在大火中被劫?直到看了現場,有人在起火時看見馬車運走了銀箱,他才能確定了這其中的蹊蹺,自從三年前會昌縣櫃坊發生稅錢被盜案件,他便下了嚴令,各地櫃坊的錢必須當天入庫,所以可以斷定,這十萬兩白銀必然是從庫房裏被劫走,但庫房卻沒有一點打鬥的痕跡和死人,說明大火起時,庫房大門是緊閉著的,並沒有誰躲進去逃難,在熊熊的大火中居然還能找到鑰匙,從容進去取銀,這倒真是奇怪了。
李清的嘴角浮現出一絲冷冷的笑意,這再明顯不過,有人內外勾結,事先打開了庫門,才有這種火中取栗之事發生,而這個人必然就藏在幾個幸存的人中間,他忽然想起了一件事,便立刻起身高聲令道:“準備馬車,再去櫃坊現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