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麵唐代日月星辰五嶽生肖八卦鏡(見圖),圓形,山字方形鈕,直徑21厘米。鈕邊四側有相同的山字方形,尺寸略大,與鈕一起寓意五嶽,四隅各鑄銘文四字,左上角首字為天,16字連讀,語意不通。
這是一麵唐代日月星辰五嶽生肖八卦鏡(見圖),圓形,山字方形鈕,直徑21厘米。鈕邊四側有相同的山字方形,尺寸略大,與鈕一起寓意五嶽,四隅各鑄銘文四字,左上角首字為天,16字連讀,語意不通。應跳讀為:“天地含象,日月貞明,寫規萬物,洞鑒百靈。”語意是此道家法鏡可容天地萬物。銘文外圍為方框形水波紋和八卦紋。八卦方框與一周弦紋的空間處,上下為日月,左右為星辰,日月星辰之兩側皆有彩雲襯托。凸弦外側一周十二生肖圖像。
此類鏡由道士司馬承禎專為唐玄宗精心設計。道家的主要觀念:天圓地方、日月星辰、五嶽四瀆、生肖八卦等內容,皆已容納在小小的銅鏡之中。此鏡在同類鏡中尺寸較大,八卦位置無誤(按文王八卦:乾在西北,坤在西南),生肖位置不差(子在下係正北,午在上乃正南),應是此類鏡的標準品。
我們就從道教的發展來剖析這麵銅鏡的道教內涵。
首先談談銘文外圍的八卦紋。八卦方框與一周弦紋的空間處,上下為日月,左右為星辰,日月星辰之兩側皆有彩雲襯托。八卦本為表達樸素哲學思想的符號,反映世界萬物的生克變化之意。為道教吸收之後成為道教神聖符號,含陰陽變化之理,在道教神秘化之後,八卦文又被賦予辟邪、厭勝之意,盛行於唐朝。唐玄宗深信道教,與唐代著名道家司馬承禎過從甚密。司馬承禎於千秋節獻給唐玄宗八卦紋鏡一枚,此鏡正是這枚銅鏡的模式。此鏡外圓內方,象征天圓地方,連山紋鈕,鈕四周飾四連山紋,象征五嶽,五嶽乃漢代以來四方天神的象征,五嶽之間鐫刻篆書十六字:天地含象,日月貞明,寫規萬物,洞鑒百靈。這些構成了銅鏡的中心,其外鑲飾波紋以摹四瀆。四方山水和天地眾神皆置於方形八卦之內,八卦以文王八卦排列,乾位於西北,坤位西南,南離北坎,震東兌西,艮、巽分置東北、東南。八卦外分置日月星辰,最外圈飾十二生肖紋。司馬承禎將道教對天地萬物的生化集中於銅鏡之中,將銅鏡獻於唐玄宗的同時附獻《上清含象劍鑒圖》一文。該鏡深得玄宗喜愛,禦筆朱批詩文一首《答司馬承禎上劍鏡》:“寶照含天地,神劍合陰陽。日月麗光景,星鬥裁文章。寫鑒表容質,佩服為身防。從茲一賞玩,永德保齡長。”而司馬承禎為唐代南嶽道教一代大師,其對道教八卦的了解當不會有錯,故唐代道教既賦予了八卦文更深遠的意義。自此以後,八卦文便成了道教的象征,而興盛於錢幣和銅鏡。雖然由於道教的盛衰,宋代以後很少有八卦文的銅鏡,但在民間,由八卦和太極組成的八卦太極圖,為道教和占卜所利用,其寓意逐漸神秘化,從而神通廣大,能鎮妖驅邪,同時又被統治階級用來作為宣揚天命和迷信思想的工具。所以八卦紋在各時代仍較多。
其次說說“十二生肖”紋。十二生肖亦稱十二時、十二辰、十二屬相或十二支像,其俗在我國家喻戶曉,婦孺皆知。然論其起源,卻眾說紛紜,莫衷一是。五代蜀馬鑒《續事紀》以為起於黃帝,“黃帝立子醜十二辰以名月,以名獸配十二辰屬之。”清趙翼《咳餘叢考》則認為起於東漢。在隋唐時,十二生肖步入繁盛期。隋唐時代的十二生肖,或見於銅鏡圖案,或見於墓誌邊飾,或見於石槨線刻,更有數量眾多、形象豐富的俑類。而俑本身又有陶俑、瓷俑、石俑、鐵俑、木俑之分,可謂五花八門,無所不有。十二生肖銅鏡主要流行於隋代和唐初。但是由於道教的流傳,在民間十二生肖作為辟邪之物,一直展現在各種圖案中,流傳到各個時代。
至於鏡鈕和四周表現的五嶽,道家謂五座仙山,即東嶽廣乘山,南嶽長離山,西嶽麗農山,北嶽廣野山,中嶽昆侖山(見明楊慎《丹鉛總錄·地理》引《道經》)。這些仙境既是神仙的居所,又是修仙成道的寶地。
從前邊討論的內容可知,這麵銅鏡中的內容充滿著古人對天文、地理、人文之間的淳樸的道教思想,而現在對銅鏡的研究還遠遠不夠。因此,現今收集、研究這些鑄造精良、文圖優美、內涵豐富的銅鏡,可以直觀地了解中國古代民俗文化,所以有著重要的價值。
這是一麵唐代日月星辰五嶽生肖八卦鏡(見圖),圓形,山字方形鈕,直徑21厘米。鈕邊四側有相同的山字方形,尺寸略大,與鈕一起寓意五嶽,四隅各鑄銘文四字,左上角首字為天,16字連讀,語意不通。應跳讀為:“天地含象,日月貞明,寫規萬物,洞鑒百靈。”語意是此道家法鏡可容天地萬物。銘文外圍為方框形水波紋和八卦紋。八卦方框與一周弦紋的空間處,上下為日月,左右為星辰,日月星辰之兩側皆有彩雲襯托。凸弦外側一周十二生肖圖像。
此類鏡由道士司馬承禎專為唐玄宗精心設計。道家的主要觀念:天圓地方、日月星辰、五嶽四瀆、生肖八卦等內容,皆已容納在小小的銅鏡之中。此鏡在同類鏡中尺寸較大,八卦位置無誤(按文王八卦:乾在西北,坤在西南),生肖位置不差(子在下係正北,午在上乃正南),應是此類鏡的標準品。
我們就從道教的發展來剖析這麵銅鏡的道教內涵。
首先談談銘文外圍的八卦紋。八卦方框與一周弦紋的空間處,上下為日月,左右為星辰,日月星辰之兩側皆有彩雲襯托。八卦本為表達樸素哲學思想的符號,反映世界萬物的生克變化之意。為道教吸收之後成為道教神聖符號,含陰陽變化之理,在道教神秘化之後,八卦文又被賦予辟邪、厭勝之意,盛行於唐朝。唐玄宗深信道教,與唐代著名道家司馬承禎過從甚密。司馬承禎於千秋節獻給唐玄宗八卦紋鏡一枚,此鏡正是這枚銅鏡的模式。此鏡外圓內方,象征天圓地方,連山紋鈕,鈕四周飾四連山紋,象征五嶽,五嶽乃漢代以來四方天神的象征,五嶽之間鐫刻篆書十六字:天地含象,日月貞明,寫規萬物,洞鑒百靈。這些構成了銅鏡的中心,其外鑲飾波紋以摹四瀆。四方山水和天地眾神皆置於方形八卦之內,八卦以文王八卦排列,乾位於西北,坤位西南,南離北坎,震東兌西,艮、巽分置東北、東南。八卦外分置日月星辰,最外圈飾十二生肖紋。司馬承禎將道教對天地萬物的生化集中於銅鏡之中,將銅鏡獻於唐玄宗的同時附獻《上清含象劍鑒圖》一文。該鏡深得玄宗喜愛,禦筆朱批詩文一首《答司馬承禎上劍鏡》:“寶照含天地,神劍合陰陽。日月麗光景,星鬥裁文章。寫鑒表容質,佩服為身防。從茲一賞玩,永德保齡長。”而司馬承禎為唐代南嶽道教一代大師,其對道教八卦的了解當不會有錯,故唐代道教既賦予了八卦文更深遠的意義。自此以後,八卦文便成了道教的象征,而興盛於錢幣和銅鏡。雖然由於道教的盛衰,宋代以後很少有八卦文的銅鏡,但在民間,由八卦和太極組成的八卦太極圖,為道教和占卜所利用,其寓意逐漸神秘化,從而神通廣大,能鎮妖驅邪,同時又被統治階級用來作為宣揚天命和迷信思想的工具。所以八卦紋在各時代仍較多。
其次說說“十二生肖”紋。十二生肖亦稱十二時、十二辰、十二屬相或十二支像,其俗在我國家喻戶曉,婦孺皆知。然論其起源,卻眾說紛紜,莫衷一是。五代蜀馬鑒《續事紀》以為起於黃帝,“黃帝立子醜十二辰以名月,以名獸配十二辰屬之。”清趙翼《咳餘叢考》則認為起於東漢。在隋唐時,十二生肖步入繁盛期。隋唐時代的十二生肖,或見於銅鏡圖案,或見於墓誌邊飾,或見於石槨線刻,更有數量眾多、形象豐富的俑類。而俑本身又有陶俑、瓷俑、石俑、鐵俑、木俑之分,可謂五花八門,無所不有。十二生肖銅鏡主要流行於隋代和唐初。但是由於道教的流傳,在民間十二生肖作為辟邪之物,一直展現在各種圖案中,流傳到各個時代。
至於鏡鈕和四周表現的五嶽,道家謂五座仙山,即東嶽廣乘山,南嶽長離山,西嶽麗農山,北嶽廣野山,中嶽昆侖山(見明楊慎《丹鉛總錄·地理》引《道經》)。這些仙境既是神仙的居所,又是修仙成道的寶地。
從前邊討論的內容可知,這麵銅鏡中的內容充滿著古人對天文、地理、人文之間的淳樸的道教思想,而現在對銅鏡的研究還遠遠不夠。因此,現今收集、研究這些鑄造精良、文圖優美、內涵豐富的銅鏡,可以直觀地了解中國古代民俗文化,所以有著重要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