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一下。”李隆基敏銳的發現了一個問題。
稍稍一等,李隆基又問道:“敢問天師,各大藩鎮的節度使及麾下兵馬使、鎮守使、守捉使等是由兵部任免,還是仍然由聖人任免?”
“仍由聖人任免?你想什麽呢。”陸天師哂然道,“你李隆基堪稱雄才偉略,你兒子李亨雖然能力平庸,但好歹是個正常人,可是萬一你的後世子孫中出幾個不正常的,委任身邊的親信宦官擔任兵馬使、大將軍甚至於副元帥,豈不是又要重蹈宦官亂政的覆轍。”
大唐後期的宦官之所以能亂政,就是因為從李輔國開始就牢牢掌握了神策軍的兵權。
李隆基皺眉說道:“可如果包括節度使在內的武將不能由聖人任免,而是由受到宰相節製的兵部任免,則包括各大藩鎮節度使在內的武將豈非也要受製於宰相?如此一來聖人的兵權便等於沒有,到最後仍是宰相掌中的傀儡。”
陸天師道:“這點我已經想過了,也想到了對策。”
“陸天師已經想到對策了嗎?”李隆基道,“願聞其詳。”
陸天師道:“對策就是,文官和武將采取兩套互相獨立的晉升體係。”
稍稍一頓,又道:“正所謂宰相必起於州縣,大將必發於行伍,今後大唐所有州縣的親民官皆需從進士選拔,所有的武將則必須從府兵之中進行考核選拔,而且武將的升遷必須以軍功作為唯一的標準,未得軍功者一律不準升遷。”
這是兩條腿走路,通過科舉來保證寒門學子的上升通道。
而嚴格的府兵製以及軍功製,則可以保證寒門士卒的晉升通道。
嚴格的土地國有製度可以避免土地兼並痼疾,嚴格的科舉製度及府兵軍功製則可以最大限度的避免階級固化。
隻要做到這兩點,就能盡可以延長大唐國祚。
能不能超越周朝的八百年國祚不好說,但是超過兩漢的四百年應該是不成問題,如果中間能夠再來一次中興,再延續四百年也不無可能。
“府兵軍功製?”李隆基道,“天師的意思是說府兵采取流製動,一旦出現陣亡或者年老退役,則立刻從各大藩鎮的募兵之中擇優補充,然後包括各大藩鎮節度使在內的所有武將皆需從府兵中擢選,而且必須憑軍功晉升,對吧?”
“就是這意思。”陸天師說道,“府兵軍功製不僅可以保證寒門士卒的晉升通道,避免因階級固化引發矛盾,還可以避免外重內輕的局麵。”
“外重而內輕?”李隆基臉上露出訕訕然之色。
安祿山起兵叛亂的一大誘因,就是唐軍外重內輕。
就是十六衛禁軍在之前征討南詔的作戰中損失慘重,而且禁軍將士大多都是長安京畿的浮浪子,戰力低下,反而安祿山手握的河東、範陽以及盧龍三鎮邊軍,全都是精銳,這就形成外重內輕的局麵,結了安祿山造反的膽量。
但是如果十六衛的新府兵采用流動製度,挑選的都是各大藩鎮募兵中的優勝者,就可以始終保證十六衛的府兵針對地方各大藩鎮的武裝力量保持極大的優勢,這樣就能最大程度的避免節度使的叛亂,因為叛亂也不會有勝算。
李隆基還是有點戰略眼光的,自然能看得出陸天師說的這個府兵軍功製的優點,這個府兵軍功製可以說是集合了秦朝軍功製及隋唐府兵製的優點,但是這也不可避免的會帶來秦朝軍功製及隋唐府兵製的兩大缺點。
隋唐府兵製的缺點就是土地。
一旦關中的土地遭到世家高門大舉兼並,府兵製的根基就會崩潰。
但是這一缺點已經通過土地國有來解決,關中乃至整個大唐的耕地都收歸國有,而且嚴厲禁五買賣,府兵製的根基就再也不會崩潰。
但是秦朝軍功製的缺點卻很難得到解決。
那秦朝軍功製的缺點是什麽?唯首級論!
簡單來說就是衡量軍功的標準過於剛性,就很容易造成士兵在戰場上爭搶人頭進而貽誤戰機的事情,而且容易出現殺良冒功的事情。
陸天師似乎猜到了李隆基的擔心,說道:“這點你不用擔心,大唐的軍功製肯定不能跟秦朝的軍功爵製一樣死板,而應該更加靈活,首先肯定不能拿人頭作為裁量的標準,其次也不能將軍功簡單的等同於斬首的數量,比如說搞後勤轉運糧草的,出謀劃策獻計的,或者給大軍帶路的,又或者混入敵國去散布謠言的,這些都可計入軍功,總之不搞簡單化,要考慮各方麵貢獻做出綜合裁定。”
“這個……”李隆基道,“怕是不好量化。”
秦朝的軍功爵製之所以搞得如此簡單粗暴,就是為了好評定。
但如果按照陸天師說的,搞後勤計入軍功,出謀劃策、帶路甚至混入敵國散布謠言都可以計入軍功,那就很難量化,標準就會變模糊。
而裁定標準一旦變模糊,就難免出現徇私枉法的黑幕。
陸天師也已經想到這個問題,當下又說道:“那就這樣,將軍功分為四個等級,一二三等外加特等,特等功非滅國不給,一等功非大捷也不能輕給,一般就是二等、三等,而且隻能給予小部分表現最優異的士兵,這個是士兵,武將的晉升采用另外的辦法,就按照打勝仗的規模大小、戰果大小及勝仗數量來綜合裁定。”
頓了頓,陸天師又接著說道:“總之一句話,在這樣的府兵軍功製度下,長安十六衛的府兵一定都是唐軍精銳中的精銳,還有唐軍的校尉以及武將,也一定都是行伍出身而且身經百戰的悍將,否則不可能升上去。”
“妙極!”李隆基擊節讚歎道,“更重要的是,這些校尉及武將的府邸甚至家眷都在關內道甚至長安,他們就是帶著大軍打到了萬裏之外,最終也還是要回長安來的,而且就算有極少數野心勃勃的武將不顧家眷死活想要起兵造反,也沒幾個府兵願意跟隨他,如此就最大限度的避免了節度使擁兵自重的隱患。”
“沒錯,就是這理。”陸天師道。
李隆基欣然點頭道:“如此便好。”
“但是,還得給皇帝加一個限製。”
陸天師又接著說道:“皇帝是天下兵馬都元帥這沒錯,可以給長安的十六衛新府兵以及地方的任何一個藩鎮節度使下詔發兵,這也沒錯,但是為杜絕後世皇帝中出現好大喜功的胡亂發動作戰,還要給予地方藩鎮節度使封駁之權。”
“啊這,封駁之權?”李隆基道,“意思是可以抗旨?”
“沒錯,可以抗旨。”陸天師說道,“大唐皇帝長於禁宮之中,既沒有到邊關打過仗,也沒有餐風露宿長途行軍,更加麻煩的是未必懂得兵凶戰危的道理,所以他們對於發動戰爭將會帶來的後果缺乏概念,但是藩鎮節度使出身於行伍且身經百戰,他們對於能否發動戰爭就會有個相對清晰的概念,至少要比皇帝清楚得多,這點沒異議吧?”
對此李隆基能說啥,隻能叉手唱喏:“喏,朕對這一點無異議。”
“行了,那就這樣。”陸天師欣然道,“李氏子孫有天下兵馬都元帥這個頭銜在,政事堂的宰相就不敢藐視他們,更不敢欺辱他們,否則真要把皇帝逼急了,搞得地方上的藩鎮節度使又或者十六衛的大將軍們都看不下去了,可以直接調兵鎮壓宰相。”
“鎮壓?不能罷免?”李隆基愕然道,“宰相不是皇帝任免?”
“當然。”陸天師道,“宰相隻能通過廷推產生。”
“但是藩鎮節度使以及十六衛大將軍由皇帝任免。”
稍稍一等,李隆基又問道:“敢問天師,各大藩鎮的節度使及麾下兵馬使、鎮守使、守捉使等是由兵部任免,還是仍然由聖人任免?”
“仍由聖人任免?你想什麽呢。”陸天師哂然道,“你李隆基堪稱雄才偉略,你兒子李亨雖然能力平庸,但好歹是個正常人,可是萬一你的後世子孫中出幾個不正常的,委任身邊的親信宦官擔任兵馬使、大將軍甚至於副元帥,豈不是又要重蹈宦官亂政的覆轍。”
大唐後期的宦官之所以能亂政,就是因為從李輔國開始就牢牢掌握了神策軍的兵權。
李隆基皺眉說道:“可如果包括節度使在內的武將不能由聖人任免,而是由受到宰相節製的兵部任免,則包括各大藩鎮節度使在內的武將豈非也要受製於宰相?如此一來聖人的兵權便等於沒有,到最後仍是宰相掌中的傀儡。”
陸天師道:“這點我已經想過了,也想到了對策。”
“陸天師已經想到對策了嗎?”李隆基道,“願聞其詳。”
陸天師道:“對策就是,文官和武將采取兩套互相獨立的晉升體係。”
稍稍一頓,又道:“正所謂宰相必起於州縣,大將必發於行伍,今後大唐所有州縣的親民官皆需從進士選拔,所有的武將則必須從府兵之中進行考核選拔,而且武將的升遷必須以軍功作為唯一的標準,未得軍功者一律不準升遷。”
這是兩條腿走路,通過科舉來保證寒門學子的上升通道。
而嚴格的府兵製以及軍功製,則可以保證寒門士卒的晉升通道。
嚴格的土地國有製度可以避免土地兼並痼疾,嚴格的科舉製度及府兵軍功製則可以最大限度的避免階級固化。
隻要做到這兩點,就能盡可以延長大唐國祚。
能不能超越周朝的八百年國祚不好說,但是超過兩漢的四百年應該是不成問題,如果中間能夠再來一次中興,再延續四百年也不無可能。
“府兵軍功製?”李隆基道,“天師的意思是說府兵采取流製動,一旦出現陣亡或者年老退役,則立刻從各大藩鎮的募兵之中擇優補充,然後包括各大藩鎮節度使在內的所有武將皆需從府兵中擢選,而且必須憑軍功晉升,對吧?”
“就是這意思。”陸天師說道,“府兵軍功製不僅可以保證寒門士卒的晉升通道,避免因階級固化引發矛盾,還可以避免外重內輕的局麵。”
“外重而內輕?”李隆基臉上露出訕訕然之色。
安祿山起兵叛亂的一大誘因,就是唐軍外重內輕。
就是十六衛禁軍在之前征討南詔的作戰中損失慘重,而且禁軍將士大多都是長安京畿的浮浪子,戰力低下,反而安祿山手握的河東、範陽以及盧龍三鎮邊軍,全都是精銳,這就形成外重內輕的局麵,結了安祿山造反的膽量。
但是如果十六衛的新府兵采用流動製度,挑選的都是各大藩鎮募兵中的優勝者,就可以始終保證十六衛的府兵針對地方各大藩鎮的武裝力量保持極大的優勢,這樣就能最大程度的避免節度使的叛亂,因為叛亂也不會有勝算。
李隆基還是有點戰略眼光的,自然能看得出陸天師說的這個府兵軍功製的優點,這個府兵軍功製可以說是集合了秦朝軍功製及隋唐府兵製的優點,但是這也不可避免的會帶來秦朝軍功製及隋唐府兵製的兩大缺點。
隋唐府兵製的缺點就是土地。
一旦關中的土地遭到世家高門大舉兼並,府兵製的根基就會崩潰。
但是這一缺點已經通過土地國有來解決,關中乃至整個大唐的耕地都收歸國有,而且嚴厲禁五買賣,府兵製的根基就再也不會崩潰。
但是秦朝軍功製的缺點卻很難得到解決。
那秦朝軍功製的缺點是什麽?唯首級論!
簡單來說就是衡量軍功的標準過於剛性,就很容易造成士兵在戰場上爭搶人頭進而貽誤戰機的事情,而且容易出現殺良冒功的事情。
陸天師似乎猜到了李隆基的擔心,說道:“這點你不用擔心,大唐的軍功製肯定不能跟秦朝的軍功爵製一樣死板,而應該更加靈活,首先肯定不能拿人頭作為裁量的標準,其次也不能將軍功簡單的等同於斬首的數量,比如說搞後勤轉運糧草的,出謀劃策獻計的,或者給大軍帶路的,又或者混入敵國去散布謠言的,這些都可計入軍功,總之不搞簡單化,要考慮各方麵貢獻做出綜合裁定。”
“這個……”李隆基道,“怕是不好量化。”
秦朝的軍功爵製之所以搞得如此簡單粗暴,就是為了好評定。
但如果按照陸天師說的,搞後勤計入軍功,出謀劃策、帶路甚至混入敵國散布謠言都可以計入軍功,那就很難量化,標準就會變模糊。
而裁定標準一旦變模糊,就難免出現徇私枉法的黑幕。
陸天師也已經想到這個問題,當下又說道:“那就這樣,將軍功分為四個等級,一二三等外加特等,特等功非滅國不給,一等功非大捷也不能輕給,一般就是二等、三等,而且隻能給予小部分表現最優異的士兵,這個是士兵,武將的晉升采用另外的辦法,就按照打勝仗的規模大小、戰果大小及勝仗數量來綜合裁定。”
頓了頓,陸天師又接著說道:“總之一句話,在這樣的府兵軍功製度下,長安十六衛的府兵一定都是唐軍精銳中的精銳,還有唐軍的校尉以及武將,也一定都是行伍出身而且身經百戰的悍將,否則不可能升上去。”
“妙極!”李隆基擊節讚歎道,“更重要的是,這些校尉及武將的府邸甚至家眷都在關內道甚至長安,他們就是帶著大軍打到了萬裏之外,最終也還是要回長安來的,而且就算有極少數野心勃勃的武將不顧家眷死活想要起兵造反,也沒幾個府兵願意跟隨他,如此就最大限度的避免了節度使擁兵自重的隱患。”
“沒錯,就是這理。”陸天師道。
李隆基欣然點頭道:“如此便好。”
“但是,還得給皇帝加一個限製。”
陸天師又接著說道:“皇帝是天下兵馬都元帥這沒錯,可以給長安的十六衛新府兵以及地方的任何一個藩鎮節度使下詔發兵,這也沒錯,但是為杜絕後世皇帝中出現好大喜功的胡亂發動作戰,還要給予地方藩鎮節度使封駁之權。”
“啊這,封駁之權?”李隆基道,“意思是可以抗旨?”
“沒錯,可以抗旨。”陸天師說道,“大唐皇帝長於禁宮之中,既沒有到邊關打過仗,也沒有餐風露宿長途行軍,更加麻煩的是未必懂得兵凶戰危的道理,所以他們對於發動戰爭將會帶來的後果缺乏概念,但是藩鎮節度使出身於行伍且身經百戰,他們對於能否發動戰爭就會有個相對清晰的概念,至少要比皇帝清楚得多,這點沒異議吧?”
對此李隆基能說啥,隻能叉手唱喏:“喏,朕對這一點無異議。”
“行了,那就這樣。”陸天師欣然道,“李氏子孫有天下兵馬都元帥這個頭銜在,政事堂的宰相就不敢藐視他們,更不敢欺辱他們,否則真要把皇帝逼急了,搞得地方上的藩鎮節度使又或者十六衛的大將軍們都看不下去了,可以直接調兵鎮壓宰相。”
“鎮壓?不能罷免?”李隆基愕然道,“宰相不是皇帝任免?”
“當然。”陸天師道,“宰相隻能通過廷推產生。”
“但是藩鎮節度使以及十六衛大將軍由皇帝任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