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談判,兩國最終達成協議。
宋遼從此為兄弟之國,宋稱上國為兄,遼稱屬國為弟。
宋遼以塔裏木河為界,至此雙方撤兵。
同時關於吐蕃在遼的駐紮軍隊,則全權交予宋國與之交涉。
西遼的這個決定,倒是有種甩手掌櫃的意味:反正疆域我們是割讓出去了,剩下的就聽憑你們坐地分贓了。
這項協議的簽署規定,此後凡有越界盜賊逃犯,彼此不得停匿。
兩國沿邊城池,一切如常,不得創築城隍。
遼國每年向宋提供“助軍旅之費”銀十萬貫,牛羊二十萬匹,至昆侖關交割。
雙方於邊境互設榷場,開展互市貿易。
至於遼國因無端興戰,所需賠償宋朝的巨額賠款一條,因雙方事先達成默契與共識,所以並沒有將其列入這項協議中。
這份協議的最終擬定,是以蔣芾為首的朝中閣臣共同擬定的。
其實這份協議的意義,並不止於這些,因為這份合議可以說,與當年澶淵之盟簽署協議雷同。
若非要說有什麽不同,那就是彼此的位置互換了。
當初宋真宗景德元年,遼蕭太後與遼聖宗親率大軍南下,多數大臣主張避敵南逃,宋真宗也想南逃,因宰相寇準的力勸,才至澶州督戰。
然而在戰爭形勢有利的情況下,由於朝中眾大臣以及宋真宗畏懼遼軍的緣故,最後與遼訂立不平等和約。因澶州在宋朝亦稱澶淵郡,故而史稱“澶淵之盟”。
關於這個澶淵之盟的影響,後世史學家是眾說紛紜觀點不一。有人說這份合約看似屈辱,卻維持了宋遼之間長期的和平,對老百姓來講,是絕大的福音。
也有人說這份合約讓煙雲十六州徹底化為泡影,致使北宋北方一馬平川無險可守,這為北宋的滅亡埋下了禍根。
但不論史論影響如何,如今宋朝擬定這份意義深遠的合約,其實就是大宋上下對當年屈辱的一種回擊。
政事堂中,蔣芾與朝中大臣商議著合約後續事宜。
待商議完宋遼後續事宜後,蔣芾隨後詢問在場眾人:“關於吐蕃分屬疆域的劃分,不知諸位同僚有何建議?”
宋遼之事已經結束,那麽接下來就是與吐蕃分配利益了。
“如今的吐蕃早已四分五裂,以赤穹為首的王係部落不過是分支罷了,因此以下官愚見,可酌情分屬即可!”
“王大人所言甚是,下官也認為如此,我大宋聲威赫赫,北滅金夏,南定群夷,如今更是逼得遼邦稱臣獻納,他區區吐蕃分支又有何懼哉?”
“……”
“諸位,皆是這般想法?”
蔣芾沒有任何表示,而是看了眾人一眼,便輕聲的問了一句。
這一句詢問,九成的官員都紛紛點頭附議。
蔣芾平靜的坐在椅子上,在沉默了片刻之後,才將目光投向禮部尚書潘之所:“潘尚書深諳邦交事宜,不知有何高見?”
“蔣老說笑了,下官豈能有什麽高見。”潘之所急忙起身,躬身便是一禮。
“誒,潘尚書不必自謙,此次我朝與遼邦合議之事,足見潘尚書之能為。”蔣芾含笑以對,擺了擺手,“有話但說無妨,這裏既是政事堂,大可以暢所欲言。”
潘之所欠身一禮,認真地回答道:“關於此事,下官認為不可大意。”
“哦?說下去!”
“尚且不說,當年陛下曾允諾過赤穹王子,就是如今我大宋內部國情,已經不容的我們再隔離友鄰。威信,我大宋如今已經樹立,那麽剩下就是予以恩惠了。”
“恩威並施……”聽了潘之所這番話,蔣芾輕捋胡須點頭自語,“是啊,我朝廷連年征戰,如今倉廩府庫儲備不足,的確是個不可忽視的事實。”
潘之所沒有再繼續下去,而是緩緩坐了回去,隨後卻給右側的武青忠遞了個眼色。
武青忠默契的點了點頭,隨後接過話題:“潘大人所言甚是,所謂勝不驕敗不餒,危難不失節義,顯達莫忘持重!”
“呃……”
短短幾個字,就直接噎得在場眾人神色一滯,紛紛尷尬的不知該說些什麽。
武青忠意思其實跟直接,在國家危難時,一個個盡失節義,如今朝廷強盛了,一個個卻得意忘形起來!
如此不痛不癢的打臉,換成以往他們早就群起而攻了,然而如今朝野上下,早已經不是他們的天下,所以在氣勢上不免緘默了幾分。
“關於朝廷府庫拮據一事,下官倒是有個議策,不知蔣老可否願聽?”武青忠在承接話題之後,順利地轉移了話題。
“嗬嗬,但凡是有利於朝廷之議策,老夫豈有不采納之理?武大人,不妨說來聽聽!”
武青忠躬身離席,隨即遞上一份劄子。
蔣芾緩緩打開一覽,突然微眯的雙目陡然瞪了起來,緊接著用驚詫的眼神直視武青忠:“武大人,這就是你的議策!?”
“正是,有何不妥?”
武青忠對上蔣芾犀利的眼睛,絲毫沒有退讓。
“如此行事,你可知會是什麽後果?”蔣芾說著憤而起身,將劄子重重地排在桌子上,“真是荒謬之論,武青忠你這是要動我大宋根基!”
武青忠沉著以對,認真回應:“是否謬論,蔣老久經宦海,應當比下官看得清楚。下官這三項策議乃是循序漸進,並無貪功冒進之意,又何來動搖朝廷根基一說?”
“哼!無知後生,不知所畏!”
蔣芾沒有過多解釋,武青忠也沒有當眾解釋什麽,因此在場所有人都感到莫名其妙。
誰也不知道武青忠的劄子裏究竟寫了什麽,讓這個當朝的首輔竟然盛怒不已。
由於不清楚事情始末,眾人也不好出言搭話,因此一時之間整個政事堂,所有人都選擇性的沉默了。
而就在這時,堂外傳來稟告之聲:“諸位大人,劉司公前來傳旨。”
“有請留司公!”蔣芾急忙吩咐下去,隨後麵向眾位大臣,“各位同僚,先隨老夫一同接旨!”
說話間,一名中年太監緩步走了進來,正是司禮監掌督劉武嶽,由於劉武嶽在宦官中的地位,因此被多數人尊稱為劉司公。
即便劉武嶽有從龍之功,更是提督掌督理皇城內一應事務,但劉武嶽卻沒有倨傲到直入政事堂。
因為這是大宋開國以來,給後宮以及宦官所立下的規矩。
也正因為如此,縱觀宋朝三百年,幾乎很少有宦官禍國殃民的事情。
劉武嶽來到堂內,微微欠身輕聲道:“打擾各位議事,還請見諒。”
“司公言重了,不知陛下有何旨意?”蔣芾幾步到了近前,拱手直接步入正題。
“確有旨意,諸位請接旨。”
話音剛落,整個政事堂中除了蔣芾,其餘眾人紛紛跪下了一片。
劉武嶽從身旁宦官所托玉盤中,恭敬地請過聖旨,然後展開誦讀:“赫赫天朝國威,豈在於百裏之城千裏之郭?因此朕決議,遼所納三十六城疆域,盡贈予吐蕃赤穹所部……後續事宜,則交由樞密院總攬!”
聽著這份旨意,在場眾人都是麵麵相覷。
他們既為旨意的決議內容頗為震驚,也為當今陛下的行文感到無語。
自從葉宇登基以來,隻要是親自頒布的旨意,行文都是這麽的直接了當,絲毫沒有多餘的修飾詞藻。
這種近乎白話的行文,曾經讓不少大臣私下頗有微詞。
幸好葉宇的才華盛名冠絕至今,否則這些大臣都會質疑葉宇是個鄉野土包子。
“司公,陛下這旨意……”
蔣芾這個疑問,正是身後諸多大臣們共同心聲。
“蔣大人,稍安勿躁。”劉武嶽就將蔣芾拉到了一旁,壓低聲音鄭重地說,“陛下尚有口諭,讓老奴轉達於相國!”
“哦?司公請說!”
“兩句口諭,一,人無遠慮必有近憂;二,朝中諸事就勞煩相國與鎮國公了。”
“人無遠慮必有近憂……”蔣芾暗暗琢磨著這句話,似乎想到了什麽。
可就在蔣芾捕捉到什麽的時候,劉武嶽的第二句話徹底震住了他,蔣芾緊緊地抓住劉武嶽,壓低聲音訝異地問:“司公,難道陛下他……”
“陛下已於昨日子夜,微服出宮南下了。”
“什麽!陛下……”蔣芾心裏猜疑得到證實,更是驚得急忙又問:“所謂國不可一日無主,陛下乃萬乘之軀,豈能行事如此兒戲!?司公,你為何不阻攔?”
劉武嶽搖了搖頭,無奈道:“陛下行事向來如此,相國大人您又不是不清楚。”
“……”
蔣芾一聽這話,整個人都不好了,因為這已經不是第一次了。
每一次葉宇當甩手掌櫃,他都有種不好的感覺,這一次他真不知道這個主子,又要玩出什麽花樣了。
“此事非同小可,當務之急便是陛下的安全……”
劉武嶽聞聽此言,卻是擺了擺手:“相國放心,陛下乃是微服出巡,若是明目派人護衛,有違聖心尚且不說,如此豈不更是徒增凶險?”
“可是……”
“相國大人,這是陛下之意,您隻需做好該做事情即可,至於其他,就無需相國您多心了。”劉武嶽深意地說了一句,“言盡於此,老奴就不打擾了!”
“司公,慢走。”
待劉武嶽率領眾內侍離開,政事堂的一眾大臣紛紛湧了過來。
“蔣老,您說陛下這旨意也太妄斷了!”
“是啊,陛下一直乾綱獨斷也就算了,畢竟多是合理之策,然而如今這份旨意,下官實在是不明白!”
“蔣老,你可要拿個主意,難道真要將……”
“好了!”蔣芾回身環視眾人,恒美冷哼道,“既然陛下已有決議,那就遵旨辦事便是,何來諸多微詞?”
“是!……”
後續的議事繼續進行,直到傍晚時分才結束。
當眾人紛紛離開政事堂,蔣芾默默地站起身來,凝望著暗下來天空,神情複雜的自言自語:“難道,這風又起了?”
宋遼從此為兄弟之國,宋稱上國為兄,遼稱屬國為弟。
宋遼以塔裏木河為界,至此雙方撤兵。
同時關於吐蕃在遼的駐紮軍隊,則全權交予宋國與之交涉。
西遼的這個決定,倒是有種甩手掌櫃的意味:反正疆域我們是割讓出去了,剩下的就聽憑你們坐地分贓了。
這項協議的簽署規定,此後凡有越界盜賊逃犯,彼此不得停匿。
兩國沿邊城池,一切如常,不得創築城隍。
遼國每年向宋提供“助軍旅之費”銀十萬貫,牛羊二十萬匹,至昆侖關交割。
雙方於邊境互設榷場,開展互市貿易。
至於遼國因無端興戰,所需賠償宋朝的巨額賠款一條,因雙方事先達成默契與共識,所以並沒有將其列入這項協議中。
這份協議的最終擬定,是以蔣芾為首的朝中閣臣共同擬定的。
其實這份協議的意義,並不止於這些,因為這份合議可以說,與當年澶淵之盟簽署協議雷同。
若非要說有什麽不同,那就是彼此的位置互換了。
當初宋真宗景德元年,遼蕭太後與遼聖宗親率大軍南下,多數大臣主張避敵南逃,宋真宗也想南逃,因宰相寇準的力勸,才至澶州督戰。
然而在戰爭形勢有利的情況下,由於朝中眾大臣以及宋真宗畏懼遼軍的緣故,最後與遼訂立不平等和約。因澶州在宋朝亦稱澶淵郡,故而史稱“澶淵之盟”。
關於這個澶淵之盟的影響,後世史學家是眾說紛紜觀點不一。有人說這份合約看似屈辱,卻維持了宋遼之間長期的和平,對老百姓來講,是絕大的福音。
也有人說這份合約讓煙雲十六州徹底化為泡影,致使北宋北方一馬平川無險可守,這為北宋的滅亡埋下了禍根。
但不論史論影響如何,如今宋朝擬定這份意義深遠的合約,其實就是大宋上下對當年屈辱的一種回擊。
政事堂中,蔣芾與朝中大臣商議著合約後續事宜。
待商議完宋遼後續事宜後,蔣芾隨後詢問在場眾人:“關於吐蕃分屬疆域的劃分,不知諸位同僚有何建議?”
宋遼之事已經結束,那麽接下來就是與吐蕃分配利益了。
“如今的吐蕃早已四分五裂,以赤穹為首的王係部落不過是分支罷了,因此以下官愚見,可酌情分屬即可!”
“王大人所言甚是,下官也認為如此,我大宋聲威赫赫,北滅金夏,南定群夷,如今更是逼得遼邦稱臣獻納,他區區吐蕃分支又有何懼哉?”
“……”
“諸位,皆是這般想法?”
蔣芾沒有任何表示,而是看了眾人一眼,便輕聲的問了一句。
這一句詢問,九成的官員都紛紛點頭附議。
蔣芾平靜的坐在椅子上,在沉默了片刻之後,才將目光投向禮部尚書潘之所:“潘尚書深諳邦交事宜,不知有何高見?”
“蔣老說笑了,下官豈能有什麽高見。”潘之所急忙起身,躬身便是一禮。
“誒,潘尚書不必自謙,此次我朝與遼邦合議之事,足見潘尚書之能為。”蔣芾含笑以對,擺了擺手,“有話但說無妨,這裏既是政事堂,大可以暢所欲言。”
潘之所欠身一禮,認真地回答道:“關於此事,下官認為不可大意。”
“哦?說下去!”
“尚且不說,當年陛下曾允諾過赤穹王子,就是如今我大宋內部國情,已經不容的我們再隔離友鄰。威信,我大宋如今已經樹立,那麽剩下就是予以恩惠了。”
“恩威並施……”聽了潘之所這番話,蔣芾輕捋胡須點頭自語,“是啊,我朝廷連年征戰,如今倉廩府庫儲備不足,的確是個不可忽視的事實。”
潘之所沒有再繼續下去,而是緩緩坐了回去,隨後卻給右側的武青忠遞了個眼色。
武青忠默契的點了點頭,隨後接過話題:“潘大人所言甚是,所謂勝不驕敗不餒,危難不失節義,顯達莫忘持重!”
“呃……”
短短幾個字,就直接噎得在場眾人神色一滯,紛紛尷尬的不知該說些什麽。
武青忠意思其實跟直接,在國家危難時,一個個盡失節義,如今朝廷強盛了,一個個卻得意忘形起來!
如此不痛不癢的打臉,換成以往他們早就群起而攻了,然而如今朝野上下,早已經不是他們的天下,所以在氣勢上不免緘默了幾分。
“關於朝廷府庫拮據一事,下官倒是有個議策,不知蔣老可否願聽?”武青忠在承接話題之後,順利地轉移了話題。
“嗬嗬,但凡是有利於朝廷之議策,老夫豈有不采納之理?武大人,不妨說來聽聽!”
武青忠躬身離席,隨即遞上一份劄子。
蔣芾緩緩打開一覽,突然微眯的雙目陡然瞪了起來,緊接著用驚詫的眼神直視武青忠:“武大人,這就是你的議策!?”
“正是,有何不妥?”
武青忠對上蔣芾犀利的眼睛,絲毫沒有退讓。
“如此行事,你可知會是什麽後果?”蔣芾說著憤而起身,將劄子重重地排在桌子上,“真是荒謬之論,武青忠你這是要動我大宋根基!”
武青忠沉著以對,認真回應:“是否謬論,蔣老久經宦海,應當比下官看得清楚。下官這三項策議乃是循序漸進,並無貪功冒進之意,又何來動搖朝廷根基一說?”
“哼!無知後生,不知所畏!”
蔣芾沒有過多解釋,武青忠也沒有當眾解釋什麽,因此在場所有人都感到莫名其妙。
誰也不知道武青忠的劄子裏究竟寫了什麽,讓這個當朝的首輔竟然盛怒不已。
由於不清楚事情始末,眾人也不好出言搭話,因此一時之間整個政事堂,所有人都選擇性的沉默了。
而就在這時,堂外傳來稟告之聲:“諸位大人,劉司公前來傳旨。”
“有請留司公!”蔣芾急忙吩咐下去,隨後麵向眾位大臣,“各位同僚,先隨老夫一同接旨!”
說話間,一名中年太監緩步走了進來,正是司禮監掌督劉武嶽,由於劉武嶽在宦官中的地位,因此被多數人尊稱為劉司公。
即便劉武嶽有從龍之功,更是提督掌督理皇城內一應事務,但劉武嶽卻沒有倨傲到直入政事堂。
因為這是大宋開國以來,給後宮以及宦官所立下的規矩。
也正因為如此,縱觀宋朝三百年,幾乎很少有宦官禍國殃民的事情。
劉武嶽來到堂內,微微欠身輕聲道:“打擾各位議事,還請見諒。”
“司公言重了,不知陛下有何旨意?”蔣芾幾步到了近前,拱手直接步入正題。
“確有旨意,諸位請接旨。”
話音剛落,整個政事堂中除了蔣芾,其餘眾人紛紛跪下了一片。
劉武嶽從身旁宦官所托玉盤中,恭敬地請過聖旨,然後展開誦讀:“赫赫天朝國威,豈在於百裏之城千裏之郭?因此朕決議,遼所納三十六城疆域,盡贈予吐蕃赤穹所部……後續事宜,則交由樞密院總攬!”
聽著這份旨意,在場眾人都是麵麵相覷。
他們既為旨意的決議內容頗為震驚,也為當今陛下的行文感到無語。
自從葉宇登基以來,隻要是親自頒布的旨意,行文都是這麽的直接了當,絲毫沒有多餘的修飾詞藻。
這種近乎白話的行文,曾經讓不少大臣私下頗有微詞。
幸好葉宇的才華盛名冠絕至今,否則這些大臣都會質疑葉宇是個鄉野土包子。
“司公,陛下這旨意……”
蔣芾這個疑問,正是身後諸多大臣們共同心聲。
“蔣大人,稍安勿躁。”劉武嶽就將蔣芾拉到了一旁,壓低聲音鄭重地說,“陛下尚有口諭,讓老奴轉達於相國!”
“哦?司公請說!”
“兩句口諭,一,人無遠慮必有近憂;二,朝中諸事就勞煩相國與鎮國公了。”
“人無遠慮必有近憂……”蔣芾暗暗琢磨著這句話,似乎想到了什麽。
可就在蔣芾捕捉到什麽的時候,劉武嶽的第二句話徹底震住了他,蔣芾緊緊地抓住劉武嶽,壓低聲音訝異地問:“司公,難道陛下他……”
“陛下已於昨日子夜,微服出宮南下了。”
“什麽!陛下……”蔣芾心裏猜疑得到證實,更是驚得急忙又問:“所謂國不可一日無主,陛下乃萬乘之軀,豈能行事如此兒戲!?司公,你為何不阻攔?”
劉武嶽搖了搖頭,無奈道:“陛下行事向來如此,相國大人您又不是不清楚。”
“……”
蔣芾一聽這話,整個人都不好了,因為這已經不是第一次了。
每一次葉宇當甩手掌櫃,他都有種不好的感覺,這一次他真不知道這個主子,又要玩出什麽花樣了。
“此事非同小可,當務之急便是陛下的安全……”
劉武嶽聞聽此言,卻是擺了擺手:“相國放心,陛下乃是微服出巡,若是明目派人護衛,有違聖心尚且不說,如此豈不更是徒增凶險?”
“可是……”
“相國大人,這是陛下之意,您隻需做好該做事情即可,至於其他,就無需相國您多心了。”劉武嶽深意地說了一句,“言盡於此,老奴就不打擾了!”
“司公,慢走。”
待劉武嶽率領眾內侍離開,政事堂的一眾大臣紛紛湧了過來。
“蔣老,您說陛下這旨意也太妄斷了!”
“是啊,陛下一直乾綱獨斷也就算了,畢竟多是合理之策,然而如今這份旨意,下官實在是不明白!”
“蔣老,你可要拿個主意,難道真要將……”
“好了!”蔣芾回身環視眾人,恒美冷哼道,“既然陛下已有決議,那就遵旨辦事便是,何來諸多微詞?”
“是!……”
後續的議事繼續進行,直到傍晚時分才結束。
當眾人紛紛離開政事堂,蔣芾默默地站起身來,凝望著暗下來天空,神情複雜的自言自語:“難道,這風又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