涿縣去隴關最好走的一條路就是南下常山國,走井陘去太原郡,順汾水南下河東郡,再轉道西南過長安至隴關,全程兩千四百餘裏。</p>
臘月二十二,調軻比能一千鮮卑突騎,調閻柔一千五百烏桓突騎,調越騎營五百輕騎,再加上五百宿衛,共計三千五百騎兵,四千匹戰馬,三千五百匹馱馬,在涿縣聚齊。</p>
這是他準備帶去涼州的部隊,都是用熟了的騎卒,他才不會帶著一支隨時能夠叛亂的人馬遠征,拿小命開玩笑的事情,盡量少做。</p>
出征的戰將,由趙雲、史阿護衛安全,徐榮作參軍,他在涼州從軍多年,地形和風俗都熟。</p>
軻比能負責統領鮮卑突騎。</p>
調張郃統領烏桓突騎。</p>
太史慈負責統領越騎營五百輕騎。</p>
留崔奕統管大軍,鎮守家園。甄逸為主,田疇為輔,管理民政。</p>
中平三年,正月初三,天氣轉暖。</p>
劉襄率三千五百騎兵過紫荊關走蒲陰徑,經飛狐道,直入並州雁門。</p>
目標張遼張文遠。</p>
去年年初以幽州刺史的名義征辟,結果被拒了,怕壞了名聲,劉襄不能拿他怎麽樣。</p>
現在手持朝廷詔令,征召張遼從軍,他敢拒絕,劉襄就敢殺他全家。</p>
再過一年半載,張遼就會被丁原征辟,送到何進手下,然後會被董卓收編,放入呂布麾下。</p>
這經曆,真坎坷,劉襄準備發發慈悲,給他打上自己的記號,挽救他的職業生涯。</p>
大軍進入雁門郡,繞過夏屋山,順?水逆流而上,來到了馬邑縣。</p>
這裏就是張遼的家鄉。</p>
為表誠意,劉襄親自登門拜訪,雖然心裏發狠,但表麵上還是一副求賢若渴的樣子,征召過來是要用其才能,不是樹敵找不自在的。</p>
張遼在馬邑挺有名氣,縣中之人都誇讚其勇武,又聽說他們家都挺能打的。劉襄看著黃土磊成的圍牆,灰突突的院落,估計張家屬於窮橫窮橫的那一波人。</p>
平難中郎將,幽州刺史,淥水亭侯,親自登門拜訪,攜帶禮物在門外等候,做足了禮儀,給足了麵子。</p>
張家所有成丁男子,二十餘人迎出門外,跪伏在地,大禮參拜。</p>
族長張邁熱淚盈眶:“使君如此禮遇,張家上下感念恩德,但有驅使,絕不違逆。”</p>
漢人講顏麵,劉襄征辟在前,登門在後,尊禮守儀,在這個階級森嚴的封建社會,沒幾個大人物能做到。</p>
張遼今年十八,按現代的算法是十七周歲,原是因為年紀小,不想離開家鄉去幽州闖蕩。</p>
現在也是感動萬分,劉襄這種禮賢下士的做法,他以前可沒見過,年紀輕閱曆淺容易被忽悠,說話都帶著顫音:“使君如此看重,遼甘為鷹犬,以供驅使,凡有所命,履湯蹈火,死不旋踵!”</p>
劉襄趕緊扶起眾人。</p>
“快快請起,怎可如此折節,吾雖遠在幽州,卻也聽得張君勇武之名,去年派人征辟,隻因職責在身,不能入並州拜會,實為遺憾。”</p>
張遼剛要解釋為何拒絕征辟,劉襄一把抓住他的手,打斷了他的話語,現在不是提拒絕征辟的時候,趁熱打鐵的說道:“今年奉陛下詔令,帶兵去涼州平叛,路過太原,便特意繞路來此,見一見雁門張遼的風采。”</p>
張遼更感動了,太原到馬邑四百多裏,一路穿山過水,可不好走。</p>
想了想家中境遇,父親早年曾為縣吏,那時家中還算興旺,可胡人南下劫掠,父親遇難,之後就一年不如一年。</p>
雁門已成胡人肆虐之地,家中也就越來越窘迫,如此下去,敗落不遠。現在得蒙劉使君看重,入其麾下必得重用,這樣的機會不容錯過。</p>
想到此處,他雙手作揖,一躬到底:“雁門張遼,願為主公效死,求主公收納。”</p>
劉襄發自內心的笑了,這個結果不錯,雙手捋順衣袍,鄭重的回了一禮:“得張君相助,吾如虎添翼,願與君攜手,永不相負。”</p>
</p>
張家眾人都很高興,殺羊沽酒,製備宴席,款待劉襄。</p>
族長張邁豪爽過人,菜還沒動就把劉襄灌倒了。</p>
第二天,劉襄在軍營中醒來,張遼已經帶著幾個族親,二十來個夥伴,在轅門處等候。</p>
任命張遼為軍司馬,統領五百烏桓突騎,歸屬張郃統管。</p>
大軍不再耽誤時間,當天就啟程南下,繞過累頭山,在樓煩進入長城以內,沿句注山山腳行進,準備過原平縣南下,去太原郡郡治晉陽,在那裏接收補給,然後沿河南下。</p>
若不是馬匹太多,是能坐船直下臨汾的,會節省很多體力。</p>
朝廷調兵,行進路線,在哪裏補給,都是規劃好的,不能由著大軍四處搶掠,不想做叛賊就得聽話。</p>
他繞路馬邑,就是打個擦邊球,不走南邊的井陘,反而走北麵的蒲陰徑,也就是不想和上穀開戰,否則可以走最北麵的軍都徑。</p>
三千五百騎兵一路行進,多放斥候,沿路打探地形水文,張遼從軍幾日,越發佩服,能將胡騎約束得令行禁止,主公當真是明軍略之人。</p>
胡人什麽樣,生活在雁門的張遼太清楚了,想用軍紀約束他們,得下大力氣,一般人可帶不了胡騎。</p>
主公卻如臂使指,快速行軍之時,斥候探查往來不斷,即便已入長城,也絕不放鬆警惕,真名將也。</p>
張遼不知道具體情況,這些胡騎有很大一部分是加入安平軍一年以上的老兵,有些甚至是起兵時的元從部隊,那些鮮卑突騎也是跟隨大軍與北軍精銳力戰的老人。</p>
他們再有一年多就能錄入漢籍,成為漢人,平時補給不缺,訓練嚴格,十七禁五十四斬都能用漢話熟練背誦。</p>
有他們帶著,其餘胡人自然有樣學樣。</p>
劉襄又善待士卒,未來有利益勾著,現在有軍紀約束,身上穿著夾襖禦寒,肚子能天天吃飽,還時不時的有魚、肉改善夥食,這待遇哪裏找去?他們的犯罪成本太高,自然願意遵守紀律。</p>
時間一長,就養成服從命令的習慣了。</p>
至於多放斥候的事情。</p>
劉襄一出幽州,大軍就進入了戰備狀態,隨時能夠作戰。</p>
軍中還帶著幾個擅長書畫,明晰山水的書吏,沿途記錄地形、山水、道路、城關,為以後出兵並州做準備。</p>
在別人眼裏,並州山多水少,土地貧瘠,難以養育生民,可在劉襄眼裏,這裏遍地的礦藏,處處都有寶貝。</p>
越看越流口水。</p>
臘月二十二,調軻比能一千鮮卑突騎,調閻柔一千五百烏桓突騎,調越騎營五百輕騎,再加上五百宿衛,共計三千五百騎兵,四千匹戰馬,三千五百匹馱馬,在涿縣聚齊。</p>
這是他準備帶去涼州的部隊,都是用熟了的騎卒,他才不會帶著一支隨時能夠叛亂的人馬遠征,拿小命開玩笑的事情,盡量少做。</p>
出征的戰將,由趙雲、史阿護衛安全,徐榮作參軍,他在涼州從軍多年,地形和風俗都熟。</p>
軻比能負責統領鮮卑突騎。</p>
調張郃統領烏桓突騎。</p>
太史慈負責統領越騎營五百輕騎。</p>
留崔奕統管大軍,鎮守家園。甄逸為主,田疇為輔,管理民政。</p>
中平三年,正月初三,天氣轉暖。</p>
劉襄率三千五百騎兵過紫荊關走蒲陰徑,經飛狐道,直入並州雁門。</p>
目標張遼張文遠。</p>
去年年初以幽州刺史的名義征辟,結果被拒了,怕壞了名聲,劉襄不能拿他怎麽樣。</p>
現在手持朝廷詔令,征召張遼從軍,他敢拒絕,劉襄就敢殺他全家。</p>
再過一年半載,張遼就會被丁原征辟,送到何進手下,然後會被董卓收編,放入呂布麾下。</p>
這經曆,真坎坷,劉襄準備發發慈悲,給他打上自己的記號,挽救他的職業生涯。</p>
大軍進入雁門郡,繞過夏屋山,順?水逆流而上,來到了馬邑縣。</p>
這裏就是張遼的家鄉。</p>
為表誠意,劉襄親自登門拜訪,雖然心裏發狠,但表麵上還是一副求賢若渴的樣子,征召過來是要用其才能,不是樹敵找不自在的。</p>
張遼在馬邑挺有名氣,縣中之人都誇讚其勇武,又聽說他們家都挺能打的。劉襄看著黃土磊成的圍牆,灰突突的院落,估計張家屬於窮橫窮橫的那一波人。</p>
平難中郎將,幽州刺史,淥水亭侯,親自登門拜訪,攜帶禮物在門外等候,做足了禮儀,給足了麵子。</p>
張家所有成丁男子,二十餘人迎出門外,跪伏在地,大禮參拜。</p>
族長張邁熱淚盈眶:“使君如此禮遇,張家上下感念恩德,但有驅使,絕不違逆。”</p>
漢人講顏麵,劉襄征辟在前,登門在後,尊禮守儀,在這個階級森嚴的封建社會,沒幾個大人物能做到。</p>
張遼今年十八,按現代的算法是十七周歲,原是因為年紀小,不想離開家鄉去幽州闖蕩。</p>
現在也是感動萬分,劉襄這種禮賢下士的做法,他以前可沒見過,年紀輕閱曆淺容易被忽悠,說話都帶著顫音:“使君如此看重,遼甘為鷹犬,以供驅使,凡有所命,履湯蹈火,死不旋踵!”</p>
劉襄趕緊扶起眾人。</p>
“快快請起,怎可如此折節,吾雖遠在幽州,卻也聽得張君勇武之名,去年派人征辟,隻因職責在身,不能入並州拜會,實為遺憾。”</p>
張遼剛要解釋為何拒絕征辟,劉襄一把抓住他的手,打斷了他的話語,現在不是提拒絕征辟的時候,趁熱打鐵的說道:“今年奉陛下詔令,帶兵去涼州平叛,路過太原,便特意繞路來此,見一見雁門張遼的風采。”</p>
張遼更感動了,太原到馬邑四百多裏,一路穿山過水,可不好走。</p>
想了想家中境遇,父親早年曾為縣吏,那時家中還算興旺,可胡人南下劫掠,父親遇難,之後就一年不如一年。</p>
雁門已成胡人肆虐之地,家中也就越來越窘迫,如此下去,敗落不遠。現在得蒙劉使君看重,入其麾下必得重用,這樣的機會不容錯過。</p>
想到此處,他雙手作揖,一躬到底:“雁門張遼,願為主公效死,求主公收納。”</p>
劉襄發自內心的笑了,這個結果不錯,雙手捋順衣袍,鄭重的回了一禮:“得張君相助,吾如虎添翼,願與君攜手,永不相負。”</p>
</p>
張家眾人都很高興,殺羊沽酒,製備宴席,款待劉襄。</p>
族長張邁豪爽過人,菜還沒動就把劉襄灌倒了。</p>
第二天,劉襄在軍營中醒來,張遼已經帶著幾個族親,二十來個夥伴,在轅門處等候。</p>
任命張遼為軍司馬,統領五百烏桓突騎,歸屬張郃統管。</p>
大軍不再耽誤時間,當天就啟程南下,繞過累頭山,在樓煩進入長城以內,沿句注山山腳行進,準備過原平縣南下,去太原郡郡治晉陽,在那裏接收補給,然後沿河南下。</p>
若不是馬匹太多,是能坐船直下臨汾的,會節省很多體力。</p>
朝廷調兵,行進路線,在哪裏補給,都是規劃好的,不能由著大軍四處搶掠,不想做叛賊就得聽話。</p>
他繞路馬邑,就是打個擦邊球,不走南邊的井陘,反而走北麵的蒲陰徑,也就是不想和上穀開戰,否則可以走最北麵的軍都徑。</p>
三千五百騎兵一路行進,多放斥候,沿路打探地形水文,張遼從軍幾日,越發佩服,能將胡騎約束得令行禁止,主公當真是明軍略之人。</p>
胡人什麽樣,生活在雁門的張遼太清楚了,想用軍紀約束他們,得下大力氣,一般人可帶不了胡騎。</p>
主公卻如臂使指,快速行軍之時,斥候探查往來不斷,即便已入長城,也絕不放鬆警惕,真名將也。</p>
張遼不知道具體情況,這些胡騎有很大一部分是加入安平軍一年以上的老兵,有些甚至是起兵時的元從部隊,那些鮮卑突騎也是跟隨大軍與北軍精銳力戰的老人。</p>
他們再有一年多就能錄入漢籍,成為漢人,平時補給不缺,訓練嚴格,十七禁五十四斬都能用漢話熟練背誦。</p>
有他們帶著,其餘胡人自然有樣學樣。</p>
劉襄又善待士卒,未來有利益勾著,現在有軍紀約束,身上穿著夾襖禦寒,肚子能天天吃飽,還時不時的有魚、肉改善夥食,這待遇哪裏找去?他們的犯罪成本太高,自然願意遵守紀律。</p>
時間一長,就養成服從命令的習慣了。</p>
至於多放斥候的事情。</p>
劉襄一出幽州,大軍就進入了戰備狀態,隨時能夠作戰。</p>
軍中還帶著幾個擅長書畫,明晰山水的書吏,沿途記錄地形、山水、道路、城關,為以後出兵並州做準備。</p>
在別人眼裏,並州山多水少,土地貧瘠,難以養育生民,可在劉襄眼裏,這裏遍地的礦藏,處處都有寶貝。</p>
越看越流口水。</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