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陛下,如若要下西洋,八十萬兩怕是遠遠不夠”
在這滿殿皆是稱頌的聲音裏,一個相當不和諧的聲音響了起來。
弘治皇帝聽到這話不禁皺眉,他出了整整八十萬兩,可八十萬兩不夠?還是遠遠不夠?
那多少才夠?
他看向說話的人,問道:“王卿家,你說八十萬兩仍遠遠不夠?”
“陛下,非是臣危言聳聽,而是確實遠遠不夠。”
王恕雪白的胡須抖動幾下,那雙白眉下的眼眸看向弘治皇帝,“陛下,老臣是永樂十二年生人,從老臣出生以來,共遭逢三次鄭和下西洋,前兩次老臣彼時年幼,可最後一次下西洋之事是在宣德五年,宣德八年返航,那一年老臣剛中了秀才,已是到了記事知事之齡。”
“據老臣所知,這下西洋的寶船,若想阻絕海上的風浪,得以應付沿途中的意外,又能遠航而歸,須得造數千料的龐然巨舶。這樣的寶船,一艘的造價便在數萬兩銀子,而當年三寶太監每次出航,像如此的大船足足有數十艘,還有造價數千兩乃至上萬兩的中型艦船數百艘。因此老臣才說,八十萬兩遠遠不夠。”
“.”
這番話出口,可真是蓋倫出輕語,沉默又破防。
無論是懂造船的,還是不懂造船的,都沉默了。
在場的人等,年齡都很大,都在六七十歲,但出生之時,那下西洋早已被擱置。
便是距離現今最近的一次下西洋,也是七十多年的事了,他們都不曉得這寶船的造價,也沒人會去翻那些故紙堆,去查當年一艘寶船靡費多少銀子。
但王恕知曉,他是場上人中最年邁的,九十歲的高齡,是永樂年間生人。
他知曉這寶船的造價,知曉是一個多麽龐大的數額。
弘治皇帝也不言語了,一艘寶船數萬兩的造價,實話說,他覺得不太敢相信。
但王恕沒必要特意誇大。
而按照如此的造價,八十萬兩隻能造出區區十數艘的寶船罷了,這還不包括操練軍士,營建船廠的花費。
夏源則一直瞅著王恕這個白胡子老頭,看著慈眉善目,咋是個這?
眼看事情儼然都成了,卻好端端的橫插一腳,先把這事定下來,等開展之後,等有了沉沒成本,你再提出來也不遲。
但是他也知道,王恕說得沒錯,他先前派到東南亞的那艘商船,造價還花了數千兩紋銀,打了一個來回,船身都有了好幾處的破損。
而若想出海遠航,如今都是木質船,因此船必須得大,要造的結實牢靠,要用深山老林裏的巨木,不然根本無法應對海上的風浪。
照如此看,若想恢複當年鄭和下西洋時的規模,八十萬兩確實遠遠不夠,這個數字翻上十倍還差不多。
但何必要恢複當年的規模?
這時,刑部尚書閔珪出口道:“那不若先造出幾艘寶船下海,總歸此次是尋訪.”
話未說完,便被韓文打斷,“若隻有幾艘寶船出航,何以展現我大明氣魄?又如何應對海上的危難?”
“遑論,當年太宗,宣宗出航時,都是數百艘的龐大艦隊,遮天蔽日,將我大明國威傳揚四海,天下各國皆有聞之。
若此次我大明出航卻隻是區區幾艘寶船,那讓沿途的番邦小國看到了會作何感想?”
“他們豈不會想,我大明莫非是落魄了?”
這話當即引得不少人的讚同,便連弘治皇帝都不得不承認這話說的有道理。
曾經的鄭和下西洋,雖是過去了近百年,但沿途的番邦小國,必然還記得當年大明艦隊出航的盛況,數百艘大船出航,遮天蔽日,那是真正做到了布皇威於四海,宣教化於萬國。
讓天下各國都知曉了大明王朝這個龐然帝國的存在。
可如今出航,若是僅有十數艘寶船,依然打著大明的旗號,那沿途的國家會怎麽想?
那個大明落魄了?
那個大明不行了?
在這一刻,弘治皇帝都不禁埋怨起自個兒的先祖朱棣,當初為何要組建如此龐大的一支艦隊下西洋。
太宗啊太宗,您真是給兒孫朱佑樘留了個難題。
轉眼之間,這滿殿的君臣又沉默下來,夏源這會兒不去看王恕了,轉而盯著韓文瞧,又蹦出個攪局的。
也不知是遺傳,還是基因傳承問題,華夏人總是顧忌這所謂的麵子。
曆朝曆代都是這樣,都在乎麵子,便連到了後世依然如此。
為了撐麵子,打腫臉充胖子這等事屢見不鮮。
這該死的麵子問題。
他出聲道:“陛下,臣以為韓大人說的過了,以臣之見,此次出航是為尋訪作物,是為我大明天下百姓之民生,是為我大明江山社稷萬年計,並非誇耀國力,何必要組建如此大規模的艦隊出航?臣以為,當以務實為首要。”
“夏詹事,便是務實,區區幾艘寶船又能承載多少士卒,若路途國家意欲行不軌之事該如何抵抗?
還有那佛郎機國,此次下西洋,當務之事便是按著海圖先找到佛郎機國,到時或是索要作物,或是問及那海外之地的下落。
但我等對其國國力如何仍不知曉,區區幾艘寶船過去,遭那佛郎機國看輕了,他們豈肯告之?你先前還說,這佛郎機國對那海外之地的居民百姓大肆屠戮,可見其國民殘暴不堪,若是眼見我大明的艦隊兵少將寡,起了不臣之心,艦隊遭遇不測又當如何?”
“.”
夏源罕見的無言以對,因為這種種擔憂並非沒有道理,歐洲各國如今正處於大航海時代,並且已經在利益的唆使下開始進行殖民了。
而且最緊要的是,歐洲剛剛經曆了連年的戰爭,比如英法百年之戰,眾所周知,戰爭是軍事科技的催化劑。
現在歐洲的軍事水平,或者說火器火炮,已經全麵領先了大明朝。
到時若是艦隊去了歐洲,與之交涉不成,甚至不用交涉,或許這幫洋鬼子直接就會開始交戰開火。
比如他記得,葡萄牙人第一次抵達大明的廣東時,首先做的事就是開炮。
當然,這事眾說紛紜,有的說這是禮節性的鳴炮禮,有的說這是在試探。
可無論如何,隔著冰冷的文字,無法得知十六世紀這西方洋人的真實麵目。
但通過那些殖民,奴隸貿易便可窺見一角,總歸不可能是善良守序陣營。
而一旦開戰,大明朝客場作戰,兵力又少,自保都是個問題。
如果是規模無比龐大的艦隊,至少會讓這幫洋鬼子見到了之後不敢輕舉妄動,至少有一戰之力。
此事像是走到了死胡同。
(本章完)
在這滿殿皆是稱頌的聲音裏,一個相當不和諧的聲音響了起來。
弘治皇帝聽到這話不禁皺眉,他出了整整八十萬兩,可八十萬兩不夠?還是遠遠不夠?
那多少才夠?
他看向說話的人,問道:“王卿家,你說八十萬兩仍遠遠不夠?”
“陛下,非是臣危言聳聽,而是確實遠遠不夠。”
王恕雪白的胡須抖動幾下,那雙白眉下的眼眸看向弘治皇帝,“陛下,老臣是永樂十二年生人,從老臣出生以來,共遭逢三次鄭和下西洋,前兩次老臣彼時年幼,可最後一次下西洋之事是在宣德五年,宣德八年返航,那一年老臣剛中了秀才,已是到了記事知事之齡。”
“據老臣所知,這下西洋的寶船,若想阻絕海上的風浪,得以應付沿途中的意外,又能遠航而歸,須得造數千料的龐然巨舶。這樣的寶船,一艘的造價便在數萬兩銀子,而當年三寶太監每次出航,像如此的大船足足有數十艘,還有造價數千兩乃至上萬兩的中型艦船數百艘。因此老臣才說,八十萬兩遠遠不夠。”
“.”
這番話出口,可真是蓋倫出輕語,沉默又破防。
無論是懂造船的,還是不懂造船的,都沉默了。
在場的人等,年齡都很大,都在六七十歲,但出生之時,那下西洋早已被擱置。
便是距離現今最近的一次下西洋,也是七十多年的事了,他們都不曉得這寶船的造價,也沒人會去翻那些故紙堆,去查當年一艘寶船靡費多少銀子。
但王恕知曉,他是場上人中最年邁的,九十歲的高齡,是永樂年間生人。
他知曉這寶船的造價,知曉是一個多麽龐大的數額。
弘治皇帝也不言語了,一艘寶船數萬兩的造價,實話說,他覺得不太敢相信。
但王恕沒必要特意誇大。
而按照如此的造價,八十萬兩隻能造出區區十數艘的寶船罷了,這還不包括操練軍士,營建船廠的花費。
夏源則一直瞅著王恕這個白胡子老頭,看著慈眉善目,咋是個這?
眼看事情儼然都成了,卻好端端的橫插一腳,先把這事定下來,等開展之後,等有了沉沒成本,你再提出來也不遲。
但是他也知道,王恕說得沒錯,他先前派到東南亞的那艘商船,造價還花了數千兩紋銀,打了一個來回,船身都有了好幾處的破損。
而若想出海遠航,如今都是木質船,因此船必須得大,要造的結實牢靠,要用深山老林裏的巨木,不然根本無法應對海上的風浪。
照如此看,若想恢複當年鄭和下西洋時的規模,八十萬兩確實遠遠不夠,這個數字翻上十倍還差不多。
但何必要恢複當年的規模?
這時,刑部尚書閔珪出口道:“那不若先造出幾艘寶船下海,總歸此次是尋訪.”
話未說完,便被韓文打斷,“若隻有幾艘寶船出航,何以展現我大明氣魄?又如何應對海上的危難?”
“遑論,當年太宗,宣宗出航時,都是數百艘的龐大艦隊,遮天蔽日,將我大明國威傳揚四海,天下各國皆有聞之。
若此次我大明出航卻隻是區區幾艘寶船,那讓沿途的番邦小國看到了會作何感想?”
“他們豈不會想,我大明莫非是落魄了?”
這話當即引得不少人的讚同,便連弘治皇帝都不得不承認這話說的有道理。
曾經的鄭和下西洋,雖是過去了近百年,但沿途的番邦小國,必然還記得當年大明艦隊出航的盛況,數百艘大船出航,遮天蔽日,那是真正做到了布皇威於四海,宣教化於萬國。
讓天下各國都知曉了大明王朝這個龐然帝國的存在。
可如今出航,若是僅有十數艘寶船,依然打著大明的旗號,那沿途的國家會怎麽想?
那個大明落魄了?
那個大明不行了?
在這一刻,弘治皇帝都不禁埋怨起自個兒的先祖朱棣,當初為何要組建如此龐大的一支艦隊下西洋。
太宗啊太宗,您真是給兒孫朱佑樘留了個難題。
轉眼之間,這滿殿的君臣又沉默下來,夏源這會兒不去看王恕了,轉而盯著韓文瞧,又蹦出個攪局的。
也不知是遺傳,還是基因傳承問題,華夏人總是顧忌這所謂的麵子。
曆朝曆代都是這樣,都在乎麵子,便連到了後世依然如此。
為了撐麵子,打腫臉充胖子這等事屢見不鮮。
這該死的麵子問題。
他出聲道:“陛下,臣以為韓大人說的過了,以臣之見,此次出航是為尋訪作物,是為我大明天下百姓之民生,是為我大明江山社稷萬年計,並非誇耀國力,何必要組建如此大規模的艦隊出航?臣以為,當以務實為首要。”
“夏詹事,便是務實,區區幾艘寶船又能承載多少士卒,若路途國家意欲行不軌之事該如何抵抗?
還有那佛郎機國,此次下西洋,當務之事便是按著海圖先找到佛郎機國,到時或是索要作物,或是問及那海外之地的下落。
但我等對其國國力如何仍不知曉,區區幾艘寶船過去,遭那佛郎機國看輕了,他們豈肯告之?你先前還說,這佛郎機國對那海外之地的居民百姓大肆屠戮,可見其國民殘暴不堪,若是眼見我大明的艦隊兵少將寡,起了不臣之心,艦隊遭遇不測又當如何?”
“.”
夏源罕見的無言以對,因為這種種擔憂並非沒有道理,歐洲各國如今正處於大航海時代,並且已經在利益的唆使下開始進行殖民了。
而且最緊要的是,歐洲剛剛經曆了連年的戰爭,比如英法百年之戰,眾所周知,戰爭是軍事科技的催化劑。
現在歐洲的軍事水平,或者說火器火炮,已經全麵領先了大明朝。
到時若是艦隊去了歐洲,與之交涉不成,甚至不用交涉,或許這幫洋鬼子直接就會開始交戰開火。
比如他記得,葡萄牙人第一次抵達大明的廣東時,首先做的事就是開炮。
當然,這事眾說紛紜,有的說這是禮節性的鳴炮禮,有的說這是在試探。
可無論如何,隔著冰冷的文字,無法得知十六世紀這西方洋人的真實麵目。
但通過那些殖民,奴隸貿易便可窺見一角,總歸不可能是善良守序陣營。
而一旦開戰,大明朝客場作戰,兵力又少,自保都是個問題。
如果是規模無比龐大的艦隊,至少會讓這幫洋鬼子見到了之後不敢輕舉妄動,至少有一戰之力。
此事像是走到了死胡同。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