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權聽後大驚道:“雨弋雖然沒有進攻東吳,但以劉備五十五萬的兵力,江南也危險了!”正在這時,台階下一人出來建議道:“我有一個想法,可以解開這個危急!”
孫權和諸葛瑾望去,那人正是中大夫趙谘。
孫權連忙詢問道:“你有什麽好的想法呢?”
回道:“為今之計,隻能求助於曹魏,主公可以寫一個表書,讓我作為使者,去見魏國的皇帝曹丕,陳說其中的厲害,讓他去進攻漢中,那麽蜀國內部會感到危險,則進攻就瓦解了!”
孫權點點頭,道:“這個建議很好,馬上就去吧,但是你去出使曹魏,一定不要丟了東吳的臉麵,要硬氣一些,不能低聲下氣!”
趙谘拜了拜,道:“如果有任何過失,我願意馬上投江而死,哪裏還有臉麵去見江南的父老鄉親呢?”
孫權十分高興,馬上寫了表書,願意稱臣,讓趙谘作為使者,連夜到了許都,去見了太尉賈詡和其他的官僚。
賈詡本來是雨弋的師傅,是許都城內最大的地下領導人員,後來東窗事發,不得已讓小麗離開,這才保全了力量。不過他時刻關注著三國的政治情況,在曹丕即位後,賈詡一直在籌謀如何協助雨弋幹掉司馬懿,如何為其奪取更廣大的利益。
當下聽到東吳使者求見,隻是簡單打了一個照麵,讓其自己去奏請。
賈詡認為,蜀國劉備稱帝,帶領五十多萬兵馬進攻東吳,這是不明智的,分兵二十萬給雨弋,這是奪取政權的最好機會,便私下寫了一封信,讓心腹人員連夜給雨弋送去。
到了第二日,賈詡出班奏請道:“東吳派中大夫趙谘來送奏表。”
曹丕聽後笑著對眾人道:“這是為了退蜀兵的原因。”說完就讓其進入,趙谘跪在地上拜了拜,然後將表書遞給了近臣。
曹丕將表書看完,詢問道:“你覺得你們東吳的主人是什麽樣的人?”
回道:“聰明、仁智、雄才大略的主人!”
曹丕哈哈大笑起來,道:“你是不是誇獎孫權太厲害了?”
回道:“我並沒有誇獎我們主人太多了,吳候用魯肅,能從普通人中挑選人才,這是他的聰明,將呂蒙從其中選拔出來,這是他的明智,將於禁抓住後,沒有處死,這是他的仁義,偷襲荊州後,兵不血刃,讓當地的百姓臣服,這是他的智慧,占據了長江的天險,是他的雄才大略,屈身於陛下,是他的才幹,這麽來看,我的主人難道不是聰明、仁智、雄才大略的主人麽?”
曹丕微笑道:“那麽吳國的主人學識怎麽樣呢?”
回道:“我們主人在長江中有萬艘戰艦,兵馬有上百萬,選賢任能,誌向遠大,很少有空閑的時候,博覽群書,讀遍了曆史書籍,聽他的教導,不亞於書生找到一本書摘抄其中優秀的句子一樣。”
曹丕道:“我準備討伐東吳,可以麽?”
回道:“大國有討伐的士兵,小國有抵禦的政策!”
曹丕又問道:“吳國害怕魏國麽?”
回道:“吳國有百萬雄師,江漢作為防禦,哪裏會害怕呢?”
曹丕道:“東吳像你這樣的人,又有多少呢?”
回道:“比我聰明的人有八九十人,跟我差不多的,車載鬥量,都數不清楚。”
曹丕感歎道:“你為東吳而出使我們魏國,不辱使命,你很稱職!”於是降詔,命令太常卿邢貞齎冊封孫權為吳王,加九錫,趙谘拜謝後離開。
大夫劉曄勸諫道:“現在孫權害怕蜀國的兵力,所以來投降,以我的看法,讓蜀國和吳國交戰,這是天要滅亡他們的機會,現在如果派遣一個上將,帶領數萬的兵馬,度過長江去進攻,蜀國攻擊他的外部,我們進攻他的內部,吳國一定會滅亡,不到幾個月,吳國滅亡後,蜀國也會山窮水盡,陛下為什麽不早點去圖謀呢?”
曹丕道:“孫權既然用禮儀來臣服我,我如果進攻東吳,那是喪失了天下想要投降我的人的心情啊,所以你的建議不能采納啊!”
劉曄又勸道:“孫權雖然有些雄才大略,但也隻是以前漢朝的驃騎將軍、南昌侯的職位,官很小,並且勢力也不大,還有敬畏中原的心情,如果加封了王位,就離陛下隻有一個台階了,現在陛下相信他們的詐降,還給你們封王,恐怕是與虎添翼啊。”
曹丕笑道:“也不是的,我不幫助吳國,也不幫助蜀國,就看吳國和蜀國爭鬥,如果消滅了一個國家,留下了一個國家,有什麽困難呢?我已經決定了,你就不要再勸了!”於是再次命令太常卿邢貞同趙谘捧執冊錫,直接前往東吳。
孫權此時正聚集文武百官,商量如何應對蜀國的進攻,忽然兵士進來匯報,說是魏帝曹丕封其為王,應該親自來迎接。
顧雍勸諫道:“主公應該自稱是上將軍、九州伯的位置,不應該接受魏國的封賞。”
孫權道:“先前沛公接受項羽的封賞,是因為時事,現在為什麽要退卻呢?”於是率領文武百官出城迎接,邢貞自恃上國天使,進入城門也不下車。
張昭看到大怒,道:“如此無禮,狂妄自大,是把江南的土地不放在眼裏麽?”
邢貞有些害怕,連忙下車,和孫權相見,兩人同乘一車進城,忽然車後一人放聲大哭,道:“我們不能奮不顧身,為了主人吞並魏國,消滅蜀國,而是讓主人受到了別人的封賞,這難道不是奇恥大辱麽!”
眾人看去,說話的人就是徐盛。邢貞聽後,歎道:“看來江東的情況特殊,將領都是這樣的人,他們終究不會願意總在別人的下麵。”
就這樣,孫權受到了封賞,文武百官前來祝賀,命令收拾一些美玉和明珠,派人去魏國謝恩。
這時細作前來匯報,說是劉備帶著本國兵馬,還有蠻王沙摩柯率領的數萬精兵,以及洞溪漢將杜路、劉寧二枝兵,水陸並進,聲勢滔天,水路軍已經抵達了巫口,旱路兵馬到了秭歸。
孫權和諸葛瑾望去,那人正是中大夫趙谘。
孫權連忙詢問道:“你有什麽好的想法呢?”
回道:“為今之計,隻能求助於曹魏,主公可以寫一個表書,讓我作為使者,去見魏國的皇帝曹丕,陳說其中的厲害,讓他去進攻漢中,那麽蜀國內部會感到危險,則進攻就瓦解了!”
孫權點點頭,道:“這個建議很好,馬上就去吧,但是你去出使曹魏,一定不要丟了東吳的臉麵,要硬氣一些,不能低聲下氣!”
趙谘拜了拜,道:“如果有任何過失,我願意馬上投江而死,哪裏還有臉麵去見江南的父老鄉親呢?”
孫權十分高興,馬上寫了表書,願意稱臣,讓趙谘作為使者,連夜到了許都,去見了太尉賈詡和其他的官僚。
賈詡本來是雨弋的師傅,是許都城內最大的地下領導人員,後來東窗事發,不得已讓小麗離開,這才保全了力量。不過他時刻關注著三國的政治情況,在曹丕即位後,賈詡一直在籌謀如何協助雨弋幹掉司馬懿,如何為其奪取更廣大的利益。
當下聽到東吳使者求見,隻是簡單打了一個照麵,讓其自己去奏請。
賈詡認為,蜀國劉備稱帝,帶領五十多萬兵馬進攻東吳,這是不明智的,分兵二十萬給雨弋,這是奪取政權的最好機會,便私下寫了一封信,讓心腹人員連夜給雨弋送去。
到了第二日,賈詡出班奏請道:“東吳派中大夫趙谘來送奏表。”
曹丕聽後笑著對眾人道:“這是為了退蜀兵的原因。”說完就讓其進入,趙谘跪在地上拜了拜,然後將表書遞給了近臣。
曹丕將表書看完,詢問道:“你覺得你們東吳的主人是什麽樣的人?”
回道:“聰明、仁智、雄才大略的主人!”
曹丕哈哈大笑起來,道:“你是不是誇獎孫權太厲害了?”
回道:“我並沒有誇獎我們主人太多了,吳候用魯肅,能從普通人中挑選人才,這是他的聰明,將呂蒙從其中選拔出來,這是他的明智,將於禁抓住後,沒有處死,這是他的仁義,偷襲荊州後,兵不血刃,讓當地的百姓臣服,這是他的智慧,占據了長江的天險,是他的雄才大略,屈身於陛下,是他的才幹,這麽來看,我的主人難道不是聰明、仁智、雄才大略的主人麽?”
曹丕微笑道:“那麽吳國的主人學識怎麽樣呢?”
回道:“我們主人在長江中有萬艘戰艦,兵馬有上百萬,選賢任能,誌向遠大,很少有空閑的時候,博覽群書,讀遍了曆史書籍,聽他的教導,不亞於書生找到一本書摘抄其中優秀的句子一樣。”
曹丕道:“我準備討伐東吳,可以麽?”
回道:“大國有討伐的士兵,小國有抵禦的政策!”
曹丕又問道:“吳國害怕魏國麽?”
回道:“吳國有百萬雄師,江漢作為防禦,哪裏會害怕呢?”
曹丕道:“東吳像你這樣的人,又有多少呢?”
回道:“比我聰明的人有八九十人,跟我差不多的,車載鬥量,都數不清楚。”
曹丕感歎道:“你為東吳而出使我們魏國,不辱使命,你很稱職!”於是降詔,命令太常卿邢貞齎冊封孫權為吳王,加九錫,趙谘拜謝後離開。
大夫劉曄勸諫道:“現在孫權害怕蜀國的兵力,所以來投降,以我的看法,讓蜀國和吳國交戰,這是天要滅亡他們的機會,現在如果派遣一個上將,帶領數萬的兵馬,度過長江去進攻,蜀國攻擊他的外部,我們進攻他的內部,吳國一定會滅亡,不到幾個月,吳國滅亡後,蜀國也會山窮水盡,陛下為什麽不早點去圖謀呢?”
曹丕道:“孫權既然用禮儀來臣服我,我如果進攻東吳,那是喪失了天下想要投降我的人的心情啊,所以你的建議不能采納啊!”
劉曄又勸道:“孫權雖然有些雄才大略,但也隻是以前漢朝的驃騎將軍、南昌侯的職位,官很小,並且勢力也不大,還有敬畏中原的心情,如果加封了王位,就離陛下隻有一個台階了,現在陛下相信他們的詐降,還給你們封王,恐怕是與虎添翼啊。”
曹丕笑道:“也不是的,我不幫助吳國,也不幫助蜀國,就看吳國和蜀國爭鬥,如果消滅了一個國家,留下了一個國家,有什麽困難呢?我已經決定了,你就不要再勸了!”於是再次命令太常卿邢貞同趙谘捧執冊錫,直接前往東吳。
孫權此時正聚集文武百官,商量如何應對蜀國的進攻,忽然兵士進來匯報,說是魏帝曹丕封其為王,應該親自來迎接。
顧雍勸諫道:“主公應該自稱是上將軍、九州伯的位置,不應該接受魏國的封賞。”
孫權道:“先前沛公接受項羽的封賞,是因為時事,現在為什麽要退卻呢?”於是率領文武百官出城迎接,邢貞自恃上國天使,進入城門也不下車。
張昭看到大怒,道:“如此無禮,狂妄自大,是把江南的土地不放在眼裏麽?”
邢貞有些害怕,連忙下車,和孫權相見,兩人同乘一車進城,忽然車後一人放聲大哭,道:“我們不能奮不顧身,為了主人吞並魏國,消滅蜀國,而是讓主人受到了別人的封賞,這難道不是奇恥大辱麽!”
眾人看去,說話的人就是徐盛。邢貞聽後,歎道:“看來江東的情況特殊,將領都是這樣的人,他們終究不會願意總在別人的下麵。”
就這樣,孫權受到了封賞,文武百官前來祝賀,命令收拾一些美玉和明珠,派人去魏國謝恩。
這時細作前來匯報,說是劉備帶著本國兵馬,還有蠻王沙摩柯率領的數萬精兵,以及洞溪漢將杜路、劉寧二枝兵,水陸並進,聲勢滔天,水路軍已經抵達了巫口,旱路兵馬到了秭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