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舟五號任務的順利完成,幾乎在第一時間就成為了2003年末最熱門的話題。
尤其是那一大段航天員在返回艙內工作的視頻片段,更是在播出的一天以內就被各大媒體所轉載。
也正如奧基夫所猜測的那樣,甚至包括很多外國媒體,也對這一段內容充滿興趣——
主要是新鮮。
畢竟,盡管人類進行載人航天活動已經有半個多世紀,但其實直到21世紀以前,外界能夠直觀看到的內容都相對有限。
基本隻有一些經過剪輯的特定片段。
也就是2001年國際空間站初步投入使用以後,才有了一些穩定的畫麵來源。
因此對於大眾來說,航天任務還是有不少神秘感的。
而神舟五號這二十來分鍾的艙內畫麵,雖然航天員全程都沒怎麽動地方,飛船返回艙內部的空間也相當逼仄,但好在互動程度拉滿,480p的視頻質量放在21世紀初這會也稱得上高清。
還是連續且實時的。
實際上早在八十年代,美國人就考慮過,利用彼時剛剛建成的高覆蓋率中繼通信網絡對太空活動進行長時間連續直播,以在宣傳層麵進一步壓倒蘇東陣營。
為此還特地選拔出了一名教師克裏斯塔·麥考利夫作為宇航員,計劃對全國中小學生進行太空授課。
但她乘坐的,恰好是那架倒黴的挑戰者號航天飛機……
事後nasa宣布不再允許普通民眾參與航天飛機任務,這一“教師在太空”的項目也就隻好被擱置下來。
後來隨著冷戰結束,美國更是沒了這方麵的需求。
結果就被華夏給搶了先。
作為應對,在美國東部時間10月16日傍晚召開的發布會上,nasa向華夏同行表達了明顯言不由衷的祝賀之後,也表示會考慮在下一次遠征任務中攜帶相關設備,以向地麵展示命運號實驗艙或團結號節點艙內部的一些日常情況。
甚至還計劃在nasa的官網頁麵上單開一個頻道,專門展示這一類影像內容。
應該說,單論在航天領域的技術,美國毫無疑問是占優的。
起手就是一個幾乎長期持續的項目。
但明眼人卻不難看出,這完全是受到華夏刺激之後的被動行為。
反倒顯得沒了格局。
當然,考慮到眼下美國在太空探索領域的絕對主導地位,大家也不可能為了這麽個事就馬上就倒戈華夏。
但要說心裏一點想法都沒有……
那絕對也是假的。
至於華夏這邊,宣傳重點還是放在了航天員和飛船本身上麵。
其實也有記者關注到了那一段畫麵背後的技術,不過在常浩南的要求之下,最後隻是以“天基數字圖像傳輸係統”的名義,進行了模棱兩可,甚至帶著些誘導性質的報道。
主要是全程避免了提及具體通信方式,盡可能讓外界認為是一顆傳統的同步軌道中繼衛星在發揮作用。
青鸞星座的初衷是為了軍用遙感衛星而服務,雖然並不直接擔負軍事任務,但低調一些總沒壞處。
也是因此,出現在東風航天城的常浩南在接下來幾天裏謝絕了全部采訪,並計劃在交接完全部資料之後就回到京城——
青鸞星座本質上是為一組性能更強、功能也更完整的實踐係列衛星做準備。
現在既然已經證明了中低軌道中繼通信這一技術路線的可行性,那麽自然要趁熱打鐵開啟下一步計劃。
盡管爭取立項的具體工作可以由張維永負責,但關鍵載荷的技術路線總歸是由常浩南提出並全程組織測試。
所以他無論如何也不可能當甩手掌櫃。
另一方麵,也是和院士評選的進度有關。
真要說起來,以常浩南如今的資曆、榮譽、乃至人脈,評上任何一個院的院士都是順理成章的事情,誰也挑不出什麽理來。
但朱霖育和林左明還是表示,這個頭銜後麵牽扯的利益實在太大,就算入選本身沒有問題,也難保不會有人因為眼紅而跳出來搞事。
所以,二人才提議讓他離開京城“避嫌”。
但眼下,馬上就要進入十月下旬。
照理來說,2003年度院士增選的第一輪評選結果應該已經敲定了,隻是還沒來得及最終公布而已。
隻要等到這個名單出來,常浩南也就徹底沒了顧慮,可以大大方方地在京城露麵。????其實就連他自己都有點好奇,最後的入圍結果,到底會是科學院,還是工程院……
……
實際上,院士增選的第二輪候選人名單,按慣例應該在10月上旬就公布出來的。
今年之所以拖延了近半個月還沒有動靜……
正是因為常浩南本人。
十月二十日,京城。
華夏工程院的一間辦公室裏,負責主抓本年度評審工作的杜琬祥副院長坐在桌前,麵對著眼前的兩份名單,露出一副愁眉苦臉的表情。
而就在這個時候,一個人影忽然出現在門外。
在輕輕敲了兩下門,發現沒有得到回應之後,幹脆徑直走了進來。
直到那人來到自己麵前,杜琬祥才猛然反應過來。
然後趕緊準備起身:
“徐院長?”
來人正是工程院院長,徐迪匡院士。
徐院士擺了擺手示意無妨,接著自顧自地坐到了杜琬祥的對麵:
“老杜,這馬上就要十月下旬了……今年第一輪增選評審的結果,怎麽還沒報到院裏麵?”
聽對方問起這事,杜琬祥滿是無奈地搖了搖頭:
“還在和科學院那邊協調名額問題……”
這個回答,直接把對麵的院長給弄懵了:
“我們工程院和科學院的院士平行原則上是獨立進行,互不幹擾……有什麽名額需要和他們協調的?”
杜琬祥揉了揉有些發脹的腦袋:
“還不是今年殺出來了個天才選手……”
他說著把兩份名單調轉過來,同時推到徐迪匡麵前。
後者幾乎是第一眼就看到了那個被重點圈出來的名字。
而且,是在兩份名單上同時看到……
“常教授?”
徐迪匡深吸一口氣,稍稍坐直了身子,臉上也滿是糾結:
“是啊……我怎麽把他給忘了……”
杜院士見狀,又稍微往前湊了湊,壓低聲音介紹道:
“科學院數學物理學部那邊的意思,是常教授去年才拿了華夏曆史上的第一個菲爾茲獎,於情於理不可能不給一個院士頭銜……”
“但咱們這邊,常教授也獲得了遼省科協、京城科協、航空動力集團、還有六位資深院士的聯合提名,加上他手裏還拿著三個國家級獎項,又對我國航空技術事業做出了難以估量的巨大貢獻,也完全沒有不通過的道理……”
“……”
一番話下來,徐迪匡的表情更加擰巴了。
要知道,華夏工程院才建立不到10年,眼下正是急需獲取認可的階段。
就算不考慮這些提名人和提名單位的背景,單單從常浩南本人的能力和貢獻出發,他作為院長,也希望能夠把工程院院士的頭銜發給對方。
隻能說,有些人,是需要一個院士名號來證明自己。
但還有些人,則是必須得給一個院士的帽子,才能證明這套評選體係的權威性。
可是話說回來,徐迪匡十分清楚。
如果一定要在兩院中間做二選一,那大多數人恐怕都會選擇曆史底蘊更深的科學院……
“想不到啊……”
思索無果之下,他隻好苦笑著搖了搖頭:
“這院士頭銜,竟然還有不知道該怎麽發出去的一天……”
(本章完)
尤其是那一大段航天員在返回艙內工作的視頻片段,更是在播出的一天以內就被各大媒體所轉載。
也正如奧基夫所猜測的那樣,甚至包括很多外國媒體,也對這一段內容充滿興趣——
主要是新鮮。
畢竟,盡管人類進行載人航天活動已經有半個多世紀,但其實直到21世紀以前,外界能夠直觀看到的內容都相對有限。
基本隻有一些經過剪輯的特定片段。
也就是2001年國際空間站初步投入使用以後,才有了一些穩定的畫麵來源。
因此對於大眾來說,航天任務還是有不少神秘感的。
而神舟五號這二十來分鍾的艙內畫麵,雖然航天員全程都沒怎麽動地方,飛船返回艙內部的空間也相當逼仄,但好在互動程度拉滿,480p的視頻質量放在21世紀初這會也稱得上高清。
還是連續且實時的。
實際上早在八十年代,美國人就考慮過,利用彼時剛剛建成的高覆蓋率中繼通信網絡對太空活動進行長時間連續直播,以在宣傳層麵進一步壓倒蘇東陣營。
為此還特地選拔出了一名教師克裏斯塔·麥考利夫作為宇航員,計劃對全國中小學生進行太空授課。
但她乘坐的,恰好是那架倒黴的挑戰者號航天飛機……
事後nasa宣布不再允許普通民眾參與航天飛機任務,這一“教師在太空”的項目也就隻好被擱置下來。
後來隨著冷戰結束,美國更是沒了這方麵的需求。
結果就被華夏給搶了先。
作為應對,在美國東部時間10月16日傍晚召開的發布會上,nasa向華夏同行表達了明顯言不由衷的祝賀之後,也表示會考慮在下一次遠征任務中攜帶相關設備,以向地麵展示命運號實驗艙或團結號節點艙內部的一些日常情況。
甚至還計劃在nasa的官網頁麵上單開一個頻道,專門展示這一類影像內容。
應該說,單論在航天領域的技術,美國毫無疑問是占優的。
起手就是一個幾乎長期持續的項目。
但明眼人卻不難看出,這完全是受到華夏刺激之後的被動行為。
反倒顯得沒了格局。
當然,考慮到眼下美國在太空探索領域的絕對主導地位,大家也不可能為了這麽個事就馬上就倒戈華夏。
但要說心裏一點想法都沒有……
那絕對也是假的。
至於華夏這邊,宣傳重點還是放在了航天員和飛船本身上麵。
其實也有記者關注到了那一段畫麵背後的技術,不過在常浩南的要求之下,最後隻是以“天基數字圖像傳輸係統”的名義,進行了模棱兩可,甚至帶著些誘導性質的報道。
主要是全程避免了提及具體通信方式,盡可能讓外界認為是一顆傳統的同步軌道中繼衛星在發揮作用。
青鸞星座的初衷是為了軍用遙感衛星而服務,雖然並不直接擔負軍事任務,但低調一些總沒壞處。
也是因此,出現在東風航天城的常浩南在接下來幾天裏謝絕了全部采訪,並計劃在交接完全部資料之後就回到京城——
青鸞星座本質上是為一組性能更強、功能也更完整的實踐係列衛星做準備。
現在既然已經證明了中低軌道中繼通信這一技術路線的可行性,那麽自然要趁熱打鐵開啟下一步計劃。
盡管爭取立項的具體工作可以由張維永負責,但關鍵載荷的技術路線總歸是由常浩南提出並全程組織測試。
所以他無論如何也不可能當甩手掌櫃。
另一方麵,也是和院士評選的進度有關。
真要說起來,以常浩南如今的資曆、榮譽、乃至人脈,評上任何一個院的院士都是順理成章的事情,誰也挑不出什麽理來。
但朱霖育和林左明還是表示,這個頭銜後麵牽扯的利益實在太大,就算入選本身沒有問題,也難保不會有人因為眼紅而跳出來搞事。
所以,二人才提議讓他離開京城“避嫌”。
但眼下,馬上就要進入十月下旬。
照理來說,2003年度院士增選的第一輪評選結果應該已經敲定了,隻是還沒來得及最終公布而已。
隻要等到這個名單出來,常浩南也就徹底沒了顧慮,可以大大方方地在京城露麵。????其實就連他自己都有點好奇,最後的入圍結果,到底會是科學院,還是工程院……
……
實際上,院士增選的第二輪候選人名單,按慣例應該在10月上旬就公布出來的。
今年之所以拖延了近半個月還沒有動靜……
正是因為常浩南本人。
十月二十日,京城。
華夏工程院的一間辦公室裏,負責主抓本年度評審工作的杜琬祥副院長坐在桌前,麵對著眼前的兩份名單,露出一副愁眉苦臉的表情。
而就在這個時候,一個人影忽然出現在門外。
在輕輕敲了兩下門,發現沒有得到回應之後,幹脆徑直走了進來。
直到那人來到自己麵前,杜琬祥才猛然反應過來。
然後趕緊準備起身:
“徐院長?”
來人正是工程院院長,徐迪匡院士。
徐院士擺了擺手示意無妨,接著自顧自地坐到了杜琬祥的對麵:
“老杜,這馬上就要十月下旬了……今年第一輪增選評審的結果,怎麽還沒報到院裏麵?”
聽對方問起這事,杜琬祥滿是無奈地搖了搖頭:
“還在和科學院那邊協調名額問題……”
這個回答,直接把對麵的院長給弄懵了:
“我們工程院和科學院的院士平行原則上是獨立進行,互不幹擾……有什麽名額需要和他們協調的?”
杜琬祥揉了揉有些發脹的腦袋:
“還不是今年殺出來了個天才選手……”
他說著把兩份名單調轉過來,同時推到徐迪匡麵前。
後者幾乎是第一眼就看到了那個被重點圈出來的名字。
而且,是在兩份名單上同時看到……
“常教授?”
徐迪匡深吸一口氣,稍稍坐直了身子,臉上也滿是糾結:
“是啊……我怎麽把他給忘了……”
杜院士見狀,又稍微往前湊了湊,壓低聲音介紹道:
“科學院數學物理學部那邊的意思,是常教授去年才拿了華夏曆史上的第一個菲爾茲獎,於情於理不可能不給一個院士頭銜……”
“但咱們這邊,常教授也獲得了遼省科協、京城科協、航空動力集團、還有六位資深院士的聯合提名,加上他手裏還拿著三個國家級獎項,又對我國航空技術事業做出了難以估量的巨大貢獻,也完全沒有不通過的道理……”
“……”
一番話下來,徐迪匡的表情更加擰巴了。
要知道,華夏工程院才建立不到10年,眼下正是急需獲取認可的階段。
就算不考慮這些提名人和提名單位的背景,單單從常浩南本人的能力和貢獻出發,他作為院長,也希望能夠把工程院院士的頭銜發給對方。
隻能說,有些人,是需要一個院士名號來證明自己。
但還有些人,則是必須得給一個院士的帽子,才能證明這套評選體係的權威性。
可是話說回來,徐迪匡十分清楚。
如果一定要在兩院中間做二選一,那大多數人恐怕都會選擇曆史底蘊更深的科學院……
“想不到啊……”
思索無果之下,他隻好苦笑著搖了搖頭:
“這院士頭銜,竟然還有不知道該怎麽發出去的一天……”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