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殲11ws驗證機的存在,即便是潛伏在北陵機場附近的臥草黨,也很難憑肉眼看出這架1121號原型機是一個全新的型號。
因此,整個試飛流程的安排都是比較低調的。
趕在晚上的慶功宴之前,常浩南帶領著現場的渦扇10保障技術團隊,把記錄著航發工作情況的儲存器給拆了回去。
很快,相關數據就被整理到了早已設計好的軟件程序裏麵。
“看一下環形機匣外側形變傳感器的數據。”
常浩南站在操作員身後,雙眼緊盯著電腦屏幕,開口要求道。
每次試飛,所產生的數據都是海量的,不可能對每一項都進行細致分析。
就比如發動機的基本工作狀態,在之前的台架測試以及裝機測試環節都已經通過了驗證,那麽隻要數據處在正常範圍內而沒有報警,就不必再次進行深度分析。
而渦扇10被安裝在殲11b上麵之後,常浩南所主要關注的,是飛行過程中的振動,以及發動機本身的強度——
為了適配這個經過升級之後的機體,發動機的固定方式和支撐位置都出現了變化。
按照計算,以及蘇27sm此前對al31f的測試,這些修改應該不會影響到正常工作。
但具體適應程度如何,還是得看數據才能知道。
很快,幾個關鍵點位的形變情況曲線就出現在了電腦屏幕上。
“應該……比預計的情況還要好不少?”
站在操作員另一邊的的劉永全半彎著腰,幾乎把臉湊到了屏幕前麵。
畢竟振動曲線的形狀又細又密還存在波動,對於一個有點眼花的中年人來說確實不太友好。
“嗯……至少從振幅上看是這樣的。”
操作員點了點頭,回答道:
“位移最大值並沒有隨時間推移出現明顯變化,隻有在中間飛滾轉的過程中波動稍微大了些,但還是隻達到了……”
說到這裏,他把數據曲線放大:
“達到了該g值對應容許形變量的23%。”
“嗯……看來之前的強度餘量留的有點太多了。”
常浩南摸著下巴猶豫了道。
在航空領域,跟結構有關的東西,基本都不是越強越好。
包括飛機做靜力破壞試驗,也不是承受的力度越大越好。
而是在滿足設計的情況下盡可能減少冗餘。
因為這是最直接的減重手段。
“再對比一下不同位置的波形圖,看看有沒有共振風險。”
常浩南的語氣平淡,聽不出什麽情緒。
這次耗費的時間比剛剛稍微長了點,畢竟對於這個時代的電腦(哪怕是超算)來說,要處理的數據量也著實不小。
好在最後的結果是沒有風險。
盡管後續還有更大過載的狀況需要測試,但常浩南還是微微鬆了口氣。
“或許我們可以考慮在機匣壁上麵下點功夫?”
旁邊的劉永全也重新站直身子,對常浩南問道:
“比如換用更薄的外殼,然後上加強筋維持強度,這樣至少能減掉個百十公斤重量,之前做設計方案的時候,我印象裏就有小組做過這方麵的研究。”
“這個暫時不急。”
常浩南擺了擺手:
“先不說我們對機匣薄壁結構的研究還不太充分,就算設計出來了,那種菱形格加強筋也需要在鑄造之後對機匣做大麵積精銑,咱們手頭沒有這麽大體量的銑床,也沒有相關銑削加工工藝,貿然上新技術,可能會影響渦扇10的量產進度。”
在這條時間線上,華夏並沒有購買那124架蘇300mkk/mkk2,因此在短期內對於國產三代機的需求量很大。
再加上渦扇10又是航空動力集團成立之後第一個進入量產的重點型號。
所以,在發動機本身性能就滿足要求的情況下,目前最高優先級的工作還是趕緊投產。
甭管集團年報寫的多好看,都不如把裝著渦扇10的殲11b和殲10a盡早交付給部隊更有說服力。
還是那句話,上級在做出大刀闊斧改革的時候也是要麵對壓力的。
而作為改革的最大受益者之一,航空動力集團需要盡快給上級反饋信心,以證明他們的決定沒錯。
“不過。”
稍作停頓之後,常浩南又話鋒一轉:
“這方麵的研究倒是可以給一些撥款繼續進行下去,等我們真正發展第四代航發的時候,肯定能用得上。”
常浩南一邊說著一邊舒展了一下筋骨。
就在這個時候,他的腦子裏突然冒出了一個想法。
之前設計渦扇10的時候,有很多新技術都是在渦扇9上麵進行的驗證。
但渦扇10的a/b兩個型號設計定型之後,國內大概率不會再有一個渦扇9性質的東西可以拿來練手。
但東方不亮西方亮……
似乎也不是沒有解決方案。
“倒是可以在m88上麵嚐試一下……”
正在穿外套的劉永全自然聽到了這句話。
他有些好奇地問道:
“我前段時間還聽說,法國人那邊好像沒什麽誠意,一直在拖延時間來著?”
常浩南笑著搖了搖頭:
“一開始確實是這樣,但是最近他們的態度180°大轉彎,都已經跟咱們談到具體的合作方式了,估計是想要挾華自重,結果美國人根本沒搭理他們。”
達索和斯奈克瑪找華夏合作研發渦扇發動機這個事,因為前者並沒有保密,所以別說是航空動力集團內部的劉永全,就連外界都已經有了關於此事的各種傳聞和討論。
隻不過因為消息源在大洋彼岸,而且表述不甚明確,所以絕大多數人直接猜錯了方向——
都以為跟前些年渦軸8的情況類似,是法國人要把m88發動機的技術轉讓到華夏這邊。
但國內似乎又並沒有一種需要高性能中推作為動力的型號。
因此,討論的方向很快又變成了華夏可能要搞新機型。
到這,就已經跟現實世界毫無關係了。
猜測範圍從殲8還要出終極大改,到殲10的雙中推放大版本,再到華夏可能要搞中型四代機……
總之就是愈發離譜起來。
還真別說,雖然都是瞎猜,但之前章亮平給常浩南的每周輿論動向簡報裏麵有一個雙發殲10的想象圖,跟目前正在製造原型機的殲10第二版設計真就有那麽幾分相似……
“如果這事真能成的話,讓法國人當個小白鼠倒也好。”
劉永全一邊說著一邊給常浩南拉開房門,緊接著二人一起離開了機房:
“我之前看過一些m88在航展上麵的照片,從肉眼能看見的部分判斷,總體設計還是比較保守的,但應該是在材料方麵下了大功夫,所以宣稱的渦輪前溫度很高,留給我們的發揮空間不小。”
這個判斷跟之前常浩南的想法差不多,引得後者轉頭看了一眼劉永全,然後突然放慢了腳步。
“劉工。”
過了幾秒鍾之後,常浩南突然開口道:
“如果m88這事能成,考慮到研發經驗,對外合作的主體還得是你們606所。”
“所以,從你的個人意願出發,等到渦扇10走完定型流程之後,你是想繼續搞改進型或者航改燃,還是去幫斯奈克瑪優化m88?”
這個問題直接把劉永全給問住了。
他壓根沒想過。
之前剛以型號副總師身份加入重新立項的太行項目那會,劉永全甚至已經做好了“把職業生涯剩餘的二十年全都奉獻給這個型號,隻要能在退休之前看見它量產裝機就行”的心理準備。
畢竟總師常浩南的歲數比他還年輕,像大多數前輩那樣把總師熬退休然後接任總師的路子,顯然是走不通的。
結果計劃趕不上變化。
還沒等他做好當一輩子副總師的心理建設,需要考慮的事情就已經變成了“等渦扇10定型之後你下一步準備幹點啥”。
繼續搞渦扇10,他輕車熟路,有了常浩南給打好的“3.75代核心機”的設計基礎,也不會有太大風險。
但要說對於m88沒興趣,那肯定也是假的。
“算了。”
常浩南擺擺手:
“也不急這一時,這個問題你先考慮著,年底之前給我個結果就行。”
(本章完)
因此,整個試飛流程的安排都是比較低調的。
趕在晚上的慶功宴之前,常浩南帶領著現場的渦扇10保障技術團隊,把記錄著航發工作情況的儲存器給拆了回去。
很快,相關數據就被整理到了早已設計好的軟件程序裏麵。
“看一下環形機匣外側形變傳感器的數據。”
常浩南站在操作員身後,雙眼緊盯著電腦屏幕,開口要求道。
每次試飛,所產生的數據都是海量的,不可能對每一項都進行細致分析。
就比如發動機的基本工作狀態,在之前的台架測試以及裝機測試環節都已經通過了驗證,那麽隻要數據處在正常範圍內而沒有報警,就不必再次進行深度分析。
而渦扇10被安裝在殲11b上麵之後,常浩南所主要關注的,是飛行過程中的振動,以及發動機本身的強度——
為了適配這個經過升級之後的機體,發動機的固定方式和支撐位置都出現了變化。
按照計算,以及蘇27sm此前對al31f的測試,這些修改應該不會影響到正常工作。
但具體適應程度如何,還是得看數據才能知道。
很快,幾個關鍵點位的形變情況曲線就出現在了電腦屏幕上。
“應該……比預計的情況還要好不少?”
站在操作員另一邊的的劉永全半彎著腰,幾乎把臉湊到了屏幕前麵。
畢竟振動曲線的形狀又細又密還存在波動,對於一個有點眼花的中年人來說確實不太友好。
“嗯……至少從振幅上看是這樣的。”
操作員點了點頭,回答道:
“位移最大值並沒有隨時間推移出現明顯變化,隻有在中間飛滾轉的過程中波動稍微大了些,但還是隻達到了……”
說到這裏,他把數據曲線放大:
“達到了該g值對應容許形變量的23%。”
“嗯……看來之前的強度餘量留的有點太多了。”
常浩南摸著下巴猶豫了道。
在航空領域,跟結構有關的東西,基本都不是越強越好。
包括飛機做靜力破壞試驗,也不是承受的力度越大越好。
而是在滿足設計的情況下盡可能減少冗餘。
因為這是最直接的減重手段。
“再對比一下不同位置的波形圖,看看有沒有共振風險。”
常浩南的語氣平淡,聽不出什麽情緒。
這次耗費的時間比剛剛稍微長了點,畢竟對於這個時代的電腦(哪怕是超算)來說,要處理的數據量也著實不小。
好在最後的結果是沒有風險。
盡管後續還有更大過載的狀況需要測試,但常浩南還是微微鬆了口氣。
“或許我們可以考慮在機匣壁上麵下點功夫?”
旁邊的劉永全也重新站直身子,對常浩南問道:
“比如換用更薄的外殼,然後上加強筋維持強度,這樣至少能減掉個百十公斤重量,之前做設計方案的時候,我印象裏就有小組做過這方麵的研究。”
“這個暫時不急。”
常浩南擺了擺手:
“先不說我們對機匣薄壁結構的研究還不太充分,就算設計出來了,那種菱形格加強筋也需要在鑄造之後對機匣做大麵積精銑,咱們手頭沒有這麽大體量的銑床,也沒有相關銑削加工工藝,貿然上新技術,可能會影響渦扇10的量產進度。”
在這條時間線上,華夏並沒有購買那124架蘇300mkk/mkk2,因此在短期內對於國產三代機的需求量很大。
再加上渦扇10又是航空動力集團成立之後第一個進入量產的重點型號。
所以,在發動機本身性能就滿足要求的情況下,目前最高優先級的工作還是趕緊投產。
甭管集團年報寫的多好看,都不如把裝著渦扇10的殲11b和殲10a盡早交付給部隊更有說服力。
還是那句話,上級在做出大刀闊斧改革的時候也是要麵對壓力的。
而作為改革的最大受益者之一,航空動力集團需要盡快給上級反饋信心,以證明他們的決定沒錯。
“不過。”
稍作停頓之後,常浩南又話鋒一轉:
“這方麵的研究倒是可以給一些撥款繼續進行下去,等我們真正發展第四代航發的時候,肯定能用得上。”
常浩南一邊說著一邊舒展了一下筋骨。
就在這個時候,他的腦子裏突然冒出了一個想法。
之前設計渦扇10的時候,有很多新技術都是在渦扇9上麵進行的驗證。
但渦扇10的a/b兩個型號設計定型之後,國內大概率不會再有一個渦扇9性質的東西可以拿來練手。
但東方不亮西方亮……
似乎也不是沒有解決方案。
“倒是可以在m88上麵嚐試一下……”
正在穿外套的劉永全自然聽到了這句話。
他有些好奇地問道:
“我前段時間還聽說,法國人那邊好像沒什麽誠意,一直在拖延時間來著?”
常浩南笑著搖了搖頭:
“一開始確實是這樣,但是最近他們的態度180°大轉彎,都已經跟咱們談到具體的合作方式了,估計是想要挾華自重,結果美國人根本沒搭理他們。”
達索和斯奈克瑪找華夏合作研發渦扇發動機這個事,因為前者並沒有保密,所以別說是航空動力集團內部的劉永全,就連外界都已經有了關於此事的各種傳聞和討論。
隻不過因為消息源在大洋彼岸,而且表述不甚明確,所以絕大多數人直接猜錯了方向——
都以為跟前些年渦軸8的情況類似,是法國人要把m88發動機的技術轉讓到華夏這邊。
但國內似乎又並沒有一種需要高性能中推作為動力的型號。
因此,討論的方向很快又變成了華夏可能要搞新機型。
到這,就已經跟現實世界毫無關係了。
猜測範圍從殲8還要出終極大改,到殲10的雙中推放大版本,再到華夏可能要搞中型四代機……
總之就是愈發離譜起來。
還真別說,雖然都是瞎猜,但之前章亮平給常浩南的每周輿論動向簡報裏麵有一個雙發殲10的想象圖,跟目前正在製造原型機的殲10第二版設計真就有那麽幾分相似……
“如果這事真能成的話,讓法國人當個小白鼠倒也好。”
劉永全一邊說著一邊給常浩南拉開房門,緊接著二人一起離開了機房:
“我之前看過一些m88在航展上麵的照片,從肉眼能看見的部分判斷,總體設計還是比較保守的,但應該是在材料方麵下了大功夫,所以宣稱的渦輪前溫度很高,留給我們的發揮空間不小。”
這個判斷跟之前常浩南的想法差不多,引得後者轉頭看了一眼劉永全,然後突然放慢了腳步。
“劉工。”
過了幾秒鍾之後,常浩南突然開口道:
“如果m88這事能成,考慮到研發經驗,對外合作的主體還得是你們606所。”
“所以,從你的個人意願出發,等到渦扇10走完定型流程之後,你是想繼續搞改進型或者航改燃,還是去幫斯奈克瑪優化m88?”
這個問題直接把劉永全給問住了。
他壓根沒想過。
之前剛以型號副總師身份加入重新立項的太行項目那會,劉永全甚至已經做好了“把職業生涯剩餘的二十年全都奉獻給這個型號,隻要能在退休之前看見它量產裝機就行”的心理準備。
畢竟總師常浩南的歲數比他還年輕,像大多數前輩那樣把總師熬退休然後接任總師的路子,顯然是走不通的。
結果計劃趕不上變化。
還沒等他做好當一輩子副總師的心理建設,需要考慮的事情就已經變成了“等渦扇10定型之後你下一步準備幹點啥”。
繼續搞渦扇10,他輕車熟路,有了常浩南給打好的“3.75代核心機”的設計基礎,也不會有太大風險。
但要說對於m88沒興趣,那肯定也是假的。
“算了。”
常浩南擺擺手:
“也不急這一時,這個問題你先考慮著,年底之前給我個結果就行。”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