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到自己的位子上,將書箱放置好,將筆墨紙硯,也都準備就位。李中明便在座位上回想著,昨日朱夫子與自己的對話。


    朱夫子明言,受益於李父從小的教導,李中明已經將蒙學和《孝經》、《論語》學習完畢了,昨日考評也已通過了,今日便要開始學習《易經》,而且書法上也要開始臨摹《宣示表》了。


    為什麽書法上要學習《宣示表》,這是因為朱夫子的書法碑帖中,也隻有《宣示表》,而且《宣示表》古雅厚樸,學傳二王,曆史上書法大家,對其大都推崇不已。


    所以,學習《宣示表》不僅人數不少,而且碑帖拓本較多,較為容易獲取學習。


    不久,朱夫子便領著朱旭、朱柔,進入塾室內,先是考評了一下朱旭的功課,便放任他自學起來了。


    師兄朱旭,自幼受學於朱夫子,蒙學早已過,《孝經》、《論語》更是爛熟於心,現在九經更是具已通讀,現在主要由其自學,有疑難,再向朱夫子求教。


    然後來到李中明麵前,先是將《易經》遞於李中明,然後兩人便你一句我一句讀了起來。待一節完成,來回讀了幾遍,便讓其按書抄寫下來,還要能夠背誦。


    交代完,朱夫子便繼續檢查起了朱柔的功課。而朱柔目前也隻是學了些蒙學文字和女則女訓。


    對於另外兩人,朱夫子則考核了他們的識字情況,按照他們的各自情況,教授著新的文字,讓其讀寫起來。


    李忠明按照書,抄寫下來後,便開始吟詠背誦起來。說實話,李忠明的背誦能力並不突出,而論背誦,朱旭是他們之中,甚至是李忠明目前見過中最強的。可以說是,即便在讀書人裏,也應該是上中之資了。


    而李中明的優點在於背的仔細,背誦之後記得完整,很少會遺漏文字罷了。


    將內容先是慢讀,再是熟讀,後是慢慢背誦,最後串聯背誦,就這樣前半日的私塾時間,便漸漸過了去。而此時的他,當下也隻是能磕磕絆絆的背誦下來。


    目前已經到達午飯時刻,朱夫子這裏是負責管午飯的,不過也僅僅是將多放些米粟,再配以其他雜糧,熬成濃粥而已。


    畢竟,朱夫子收費不多,而且他們又沒有費體力幹活,一頓濃粥已是足夠了。而且,所有人飲食都是一樣的,即便朱夫子一家也是如此。


    師母李氏是一個很慈和的婦人,雖然朱夫子收入不多,可是依舊將貧寒的生活打理得井井有條,並且還刺繡補貼著家用。


    除外,師母熬得粥也很好吃,並且每次都將他們的粥碗盛得滿滿的,自己卻是吃得很少。


    李中明喝過濃粥,洗漱完碗具,再喝了口熱水。不由思索起了現在的生活,當下的自己好像什麽也做不了,可是自己的以後又能幹什麽呢?


    下半日,朱夫子則將《宣示表》拿了出來,讓李中明臨摹起來。當然對於現下的李中明,並不是在紙上臨摹,而是在石板上蘸水臨摹。這是朱夫子等寒門士子想得不得已的方法。


    畢竟,紙墨屬於消耗品,而且對於初學者們,使用起來消耗量極大。這對於學子貧困的家庭而言,確實供應不起了。


    故而,便有了,畫沙學字,臨石學貼,以便節省財物。而紙墨,隻有真正的必要時刻才能使用。就比如,前半日,抄寫《孝經》的時候,李中明便是使用紙墨書寫的。


    因為《孝經》原本,是不允許帶回家的,而買書也是不便宜的。特別是,家裏麵已經花了一筆錢,送他們來此認字求,再去花錢買一本對家庭幾乎沒有什麽用的書,那就怎麽也不可接受了。


    所以,李中明他們都是,借閱朱夫子的藏書,然後親自抄寫,再匯編成自己的。這樣既節省錢財,還能求得經書。


    貧寒之家的書,大都是這種方法得來的。畢竟,書這種東西,蘊含著知識,往往壟斷於鍾鳴鼎食豪富之家,而一般讀書之家也擁有的不多,可是即便如此,貧寒之家能夠得到機會從中借閱抄錄,已是萬萬幸了。


    臨摹著《宣示表》,朱夫子還不時糾正著李中明的握筆姿勢,下筆力道。而師兄朱旭則是不時向朱夫子求教著,解決完問題,便繼續回去背誦學習。


    而其他人也繼續著各自的學習,私塾內各人都忙著各自的事情。


    對於他們來說,這樣的時光也許會枯燥,無聊。可是多年後,他們想起的時候,定會明白他們今日的努力定沒有被辜負。他們當下的美滿生活,或多或少都得益於像今日這樣的努力。


    時光像流沙,更像流水,流逝的總是那麽不引人注意。也許是一晃神,也許是一瞬間,今日的學習時光就要結束了。


    朱夫子向他們各自交代著在家中要,練習的內容。李中明也緩緩將各項文具歸置於書箱的相應位置。正要起身向朱夫子行禮作別時,隻聽朱夫子說:“中明,但且慢行,我有事情向你詢問,下學後,稍等一下。”


    朱夫子將其他人各自送出院門,回到塾室內,對著李中明說:“中明,今日你已經開始學習九經了,我要問你,此後有何打算。在舉業方麵,你的母親對你又有何安排嗎?”


    “先生,請恕小子淺薄無知,能否對本朝的科舉稍稍講述一下”,李忠明對著朱夫子行禮道。


    “本朝科舉主要分為常科和製科。製科舉行無有定時,且取人極少,甚至難於狀元,故而不去說它。而常科又分進士科和諸科。其中進士科清貴,上至我朝宰執大臣和翰林等諸多學士,下至州府縣等各部主官佐員,也大都由此而來。有詩為證:焚香禮進士。由此可見,進士之尊榮”。


    “也正是由此,進士科學者眾多,尤其不乏官宦和詩書世家,而豪紳之士更是不知凡幾。此外,進士科要考取詩賦、策論和帖經墨義,極重文章法度文采。”


    “諸科源於唐時明經科,此科又分為九經、五經、開元禮、三史、三禮、明法等科,但是卻隻考帖經墨義,極重經文疏義,雖然學者未比進士科多,可是曆年取士也沒有進士科人數多。而且學此科者,多是你我這樣的貧寒之家。相對來說,考此科者,若能自幼手不釋卷,且持續至少十年以上者,再加上文運高照,上榜還是較有希望的。”


    “不過,此科出身者,不及進士科清貴,即便五經出身也僅等同進士第五等。,不過,其中九經及第者,則與進士科二等相同。但是,九經科也是諸科中最難者……”


    朱夫子就這樣對著李中明陸陸續續,滔滔不絕的講述著這些科舉知識。李中明一邊認真聽著,一邊應和著朱夫子,最後心中還默默記述著,以便能夠回去將於母親。


    “以上種種,便是我朝貢舉的大致情形了,中明,你心中可有決斷。如果一時不能決定,可回到家中與你的母親商議後,再向我告知。畢竟,這事關你的後續學業舉途。隻需這幾日,告訴我你的決定便可,無需著急。”,朱夫子勸慰道。


    李中明又機靈的多問了一句:“不知道,朱師兄和以往的師兄,大都如何選的?”。


    朱夫子聽到後,倒是愣了下神,沒有想到,李中明還反問了回來,甚至還引到朱旭身上,不過還是解釋道:“以往諸生多選五經考,三禮考,但是你朱師兄因為開蒙的早,且誦書倒也勤奮,有天資,我便給他選了九經考。畢竟,我士人學問,大多從九經而來,即便以後未能考取,通誦九經,也能在這鄉野中教書育人,傳承所學。”


    聽著朱夫子的回答,李中明連忙幫謝行禮道,“謝謝夫子的解惑,也請原諒小子的冒犯。不過,這件大事,小子個人是不能決斷的,還需稟明母親,然後才能有所決斷。”


    “好吧,天色也已不早了,你也快點回家吧,不要讓你母親憂心掛念了”,朱夫子了解李中明的家中狀況,也僅是擺手示意道。


    “謝謝夫子了”,李中明再次行禮拜謝道,然後便背上書箱,走出院門,往家走去。


    看著李中明離去的身影,又看著天上的黃昏,重重歎了一口氣,便收回了目光。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從鄉行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飲水人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飲水人並收藏從鄉行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