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幸帝後二人都曾於江湖中打滾,見慣大場麵,此時倒不會感到大驚小怪,隻是看見一個小宮女居然在太子東宮肆無忌憚的如在路邊攤吃快餐,二人都不禁轉頭,意味不明的對看了一眼。
而就在同時,寧小小確切感知到有人跨步進來,才反應到蕭念提醒的是什麽,但突如其來的狀況讓她腦袋一片空白,竟忘記了要下跪施禮,那飛象過河戳中雞腿的動作瞬間靜止,脖子僵硬的扭過去,視線正好對上了這國土上最尊貴的目光。
寧小小哪有遇到過這樣的情況,平日帝後不會在用膳期間來的,因為知道蕭念這段時日要調理身子,所有食材都是特別調配,所以帝後不會在這個時候打擾他。
況且平日有豆公公的通報,寧小小都會一聽到便退到一旁下跪低首接駕,哪有像此刻,最餓狗搶食的姿態被看見了,而且還跟皇帝和皇後對視。
她可是第一次直視皇帝和皇後啊!
慘了,死定了。
偌大的殿內一下子沒人說話,氣氛安靜得詭異。
寧小小意識到此時情況十分尷尬,於是便抱著忐忑不安的心試圖緩解這緊張的氣氛:“陛下吉祥,娘娘吉祥,那個……要過來一塊兒吃嗎?”
明玉皇後差點兒沒被自己的口水嗆到。
皇帝陛下開始連連咳嗽。
後麵的豆公公臉都綠了:什……什麽情況?她來這麽些日子了,居然連見駕都還沒學會?好吧,沒會就沒會,但也不帶這樣的吧,什麽叫過來一塊兒吃?你以為市井小民遇到鄰居串門,踩準飯點兒就隨便湊一桌嗎?
別說皇帝、皇後和豆公公三人皆對寧小小的反應甚感意外,就連蕭念也一個顫抖,險些沒站穩。
他在宮廷生活了這麽久,早已深刻明白,流言蜚語的傳播速度一向比聖旨還快,這次父皇和母後的突然到來,定然是因為他和寧小小的緋聞被添油加醋的傳遍了皇宮。
一想到這個原因,蕭念便有不好的預感,何況寧小小還說些沒大沒小、不分尊卑的話,這會兒可真麻煩大了。
“父皇,母後……”蕭念正想替寧小小說點什麽,卻被明玉皇後抬手製止了。
“既然這位……姑娘盛情相邀,陛下,不如咱們就一塊兒吃吧。”明玉皇後說話也算接地氣了,而且將寧小小稱呼為“姑娘”,就相當於是暫時摒除了彼此間主仆的關係,給了寧小小台階,間接免去了她以下犯上的大不敬之罪。
而皇帝陛下也欣賞同意了。
蕭念這麽一聽,便明白父皇和母後並不會隻靠道聽途說便對寧小小興師問罪,而是有意深入了解緋聞的虛實,想必寧小小的小命一時三刻是不會出什麽岔子的。
但蕭念也有另一番擔憂,當初正值禁衛軍擊退蕭森叛軍之時,他本該乘勝追擊將蕭森、吳天等人一網打盡、以絕後患,可他並沒有這樣做,而是因為擔心寧小小的安危而追到了吳賴山莊,錯失了剿滅叛軍的良機。
關於這一點,他早已預料到後果嚴重,除了自己陷進了蕭森和吳天設下的圈套,差點兒命喪無賴山,還讓朝中一直存有異心的逸派人士趁機發難,一個個死死揪住這件事狠狠的參奏了他,言辭溫和的就說他“疏忽職守,理應當罰”,直白狠辣的就批他“罔顧天下蒼生,無能指點江山”,似乎皇上不給出一個滿意的答複,他們就不會善罷甘休。
所謂逸派人士,便是暗地裏支持逸王爺的臣子。
逸王爺名叫蕭逸,是當今聖上的大哥,蕭森的父親。
按照長幼有序,這位逸王爺本該是繼承先帝皇位的人選才對,而事實上,他年輕之時也確實曾為太子,可惜心高氣傲、囂張跋扈,並非帝王之才,更因聯合外敵攻打自己國家而犯下叛國之罪,被先帝廢除,該立年紀輕輕便已功績非凡的蕭遙為太子,於是在先帝駕崩後,蕭遙也順理成章成了現下的君主,人稱遙帝。
而早在蕭逸叛國之後,先帝就將之禁足於其逸王爺府,雖生活上依然錦衣玉食,但朝中權力已是被剝奪殆盡。
原本他的勢力在朝廷中早已瓦解,剩餘的一些蝦兵蟹將也不足為患,但對於遙帝一直獨寵明玉皇後而不納其他嬪妃一事,朝臣頗有微詞,而多年來,明玉皇後在誕下了一個體弱多病的蕭念後就再沒有生出一兒半女,對此,朝臣便更認為遙帝不稱職了,畢竟,充裕後宮、延綿子嗣也是身為皇帝必須承擔的重要責任。
蕭逸殘餘的勢力看準了這些朝臣的心思,趁機招攬了一些心思不純的人靠攏逸王爺一派。
當然,相當一部分朝臣還是選擇忠心於遙帝的,畢竟除了繁衍子嗣一事他做得並不合大家心意,其他方麵還是很優秀的,就拿他在位十年來說——
十年前先帝駕崩之時留下來的是經過漫長戰爭後的飄搖江山,內奸外敵皆想顛覆王座,麵對四麵楚歌,遙帝並不急於求成,而是先擺出公平公正的架勢,讓一些貪汙腐化的官員落馬,騰出官位重新選拔,同時又下頒減稅國策,農商並進,大肆興建學堂,重視教育,強壯軍隊兵馬,穩固邊疆。
如今玄月國土的四海升平、繁華錦繡之色,無一不是遙帝的功勞。
既然沒什麽不好,大部分的朝臣自然還是寧願選擇保持現狀,但總有那麽些人是唯恐天下不亂的,所以逸王爺派的人馬也不容小覷。
逸派人士最初的計劃是將逸王爺的兒子蕭森捧上去,取代蕭念的太子之位,畢竟在他們看來,蕭念體弱,又從不參政,根本不成大器,隻要將蕭森捧到一定高度,日後的帝皇之選必是非他莫屬,即便遙帝和明玉皇後再有不甘,也無可奈何,畢竟,直係的唯一血脈不爭氣,那麽便以最親近的旁係子嗣取代,這是很順理成章的事。
隻要太子之位能落在蕭森頭上,那麽皇權也遲早會歸到逸王爺手中。
而就在同時,寧小小確切感知到有人跨步進來,才反應到蕭念提醒的是什麽,但突如其來的狀況讓她腦袋一片空白,竟忘記了要下跪施禮,那飛象過河戳中雞腿的動作瞬間靜止,脖子僵硬的扭過去,視線正好對上了這國土上最尊貴的目光。
寧小小哪有遇到過這樣的情況,平日帝後不會在用膳期間來的,因為知道蕭念這段時日要調理身子,所有食材都是特別調配,所以帝後不會在這個時候打擾他。
況且平日有豆公公的通報,寧小小都會一聽到便退到一旁下跪低首接駕,哪有像此刻,最餓狗搶食的姿態被看見了,而且還跟皇帝和皇後對視。
她可是第一次直視皇帝和皇後啊!
慘了,死定了。
偌大的殿內一下子沒人說話,氣氛安靜得詭異。
寧小小意識到此時情況十分尷尬,於是便抱著忐忑不安的心試圖緩解這緊張的氣氛:“陛下吉祥,娘娘吉祥,那個……要過來一塊兒吃嗎?”
明玉皇後差點兒沒被自己的口水嗆到。
皇帝陛下開始連連咳嗽。
後麵的豆公公臉都綠了:什……什麽情況?她來這麽些日子了,居然連見駕都還沒學會?好吧,沒會就沒會,但也不帶這樣的吧,什麽叫過來一塊兒吃?你以為市井小民遇到鄰居串門,踩準飯點兒就隨便湊一桌嗎?
別說皇帝、皇後和豆公公三人皆對寧小小的反應甚感意外,就連蕭念也一個顫抖,險些沒站穩。
他在宮廷生活了這麽久,早已深刻明白,流言蜚語的傳播速度一向比聖旨還快,這次父皇和母後的突然到來,定然是因為他和寧小小的緋聞被添油加醋的傳遍了皇宮。
一想到這個原因,蕭念便有不好的預感,何況寧小小還說些沒大沒小、不分尊卑的話,這會兒可真麻煩大了。
“父皇,母後……”蕭念正想替寧小小說點什麽,卻被明玉皇後抬手製止了。
“既然這位……姑娘盛情相邀,陛下,不如咱們就一塊兒吃吧。”明玉皇後說話也算接地氣了,而且將寧小小稱呼為“姑娘”,就相當於是暫時摒除了彼此間主仆的關係,給了寧小小台階,間接免去了她以下犯上的大不敬之罪。
而皇帝陛下也欣賞同意了。
蕭念這麽一聽,便明白父皇和母後並不會隻靠道聽途說便對寧小小興師問罪,而是有意深入了解緋聞的虛實,想必寧小小的小命一時三刻是不會出什麽岔子的。
但蕭念也有另一番擔憂,當初正值禁衛軍擊退蕭森叛軍之時,他本該乘勝追擊將蕭森、吳天等人一網打盡、以絕後患,可他並沒有這樣做,而是因為擔心寧小小的安危而追到了吳賴山莊,錯失了剿滅叛軍的良機。
關於這一點,他早已預料到後果嚴重,除了自己陷進了蕭森和吳天設下的圈套,差點兒命喪無賴山,還讓朝中一直存有異心的逸派人士趁機發難,一個個死死揪住這件事狠狠的參奏了他,言辭溫和的就說他“疏忽職守,理應當罰”,直白狠辣的就批他“罔顧天下蒼生,無能指點江山”,似乎皇上不給出一個滿意的答複,他們就不會善罷甘休。
所謂逸派人士,便是暗地裏支持逸王爺的臣子。
逸王爺名叫蕭逸,是當今聖上的大哥,蕭森的父親。
按照長幼有序,這位逸王爺本該是繼承先帝皇位的人選才對,而事實上,他年輕之時也確實曾為太子,可惜心高氣傲、囂張跋扈,並非帝王之才,更因聯合外敵攻打自己國家而犯下叛國之罪,被先帝廢除,該立年紀輕輕便已功績非凡的蕭遙為太子,於是在先帝駕崩後,蕭遙也順理成章成了現下的君主,人稱遙帝。
而早在蕭逸叛國之後,先帝就將之禁足於其逸王爺府,雖生活上依然錦衣玉食,但朝中權力已是被剝奪殆盡。
原本他的勢力在朝廷中早已瓦解,剩餘的一些蝦兵蟹將也不足為患,但對於遙帝一直獨寵明玉皇後而不納其他嬪妃一事,朝臣頗有微詞,而多年來,明玉皇後在誕下了一個體弱多病的蕭念後就再沒有生出一兒半女,對此,朝臣便更認為遙帝不稱職了,畢竟,充裕後宮、延綿子嗣也是身為皇帝必須承擔的重要責任。
蕭逸殘餘的勢力看準了這些朝臣的心思,趁機招攬了一些心思不純的人靠攏逸王爺一派。
當然,相當一部分朝臣還是選擇忠心於遙帝的,畢竟除了繁衍子嗣一事他做得並不合大家心意,其他方麵還是很優秀的,就拿他在位十年來說——
十年前先帝駕崩之時留下來的是經過漫長戰爭後的飄搖江山,內奸外敵皆想顛覆王座,麵對四麵楚歌,遙帝並不急於求成,而是先擺出公平公正的架勢,讓一些貪汙腐化的官員落馬,騰出官位重新選拔,同時又下頒減稅國策,農商並進,大肆興建學堂,重視教育,強壯軍隊兵馬,穩固邊疆。
如今玄月國土的四海升平、繁華錦繡之色,無一不是遙帝的功勞。
既然沒什麽不好,大部分的朝臣自然還是寧願選擇保持現狀,但總有那麽些人是唯恐天下不亂的,所以逸王爺派的人馬也不容小覷。
逸派人士最初的計劃是將逸王爺的兒子蕭森捧上去,取代蕭念的太子之位,畢竟在他們看來,蕭念體弱,又從不參政,根本不成大器,隻要將蕭森捧到一定高度,日後的帝皇之選必是非他莫屬,即便遙帝和明玉皇後再有不甘,也無可奈何,畢竟,直係的唯一血脈不爭氣,那麽便以最親近的旁係子嗣取代,這是很順理成章的事。
隻要太子之位能落在蕭森頭上,那麽皇權也遲早會歸到逸王爺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