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七點,是東大醫院的正常上班時間。


    也就是七點,所有醫生已經開始工作,而有些年輕醫生,五點就已經到達醫院,做一些準備工作。


    每周兩次的病例討論,一般是從早晨七點半就開始,到九點結束,可見東大醫院每天時間安排非常緊湊。


    今天關於寧玗的病例討論,也是七點半開始,到八點就結束,因為亞太骨科協會學術論壇九點開始,時間銜接必須緊密。


    在高橋的帶領下,楊平六點到達東大醫院,路上隨處可見行色匆匆,身著筆挺西裝,提著公文包埋頭趕路的醫生,有年輕的,也有老教授。


    其中一個老教授手裏還提著打包的早餐,走路非常快,仿佛一秒鍾都不願意浪費。


    據說他們到達科室的休息間,吃早餐時也不會閑聊,吃完後快速投入工作。有些邊吃邊翻看最新的醫學期刊,不放過任何碎片化的時間。


    楊平首先到神經外科重症監護室看望寧玗。


    宋子墨和徐誌良也跟在楊平身旁,重症監護室不能進太多人,團隊其他人已經去病例討論的會議室。


    很多日本醫生已經在重症監護室等候,等候這位來自中國的醫生,究竟何方神聖,能夠讓藤原教授極力舉薦。


    全世界的重症監護室大概差不多,醫生護士都在忙碌,大屏幕上顯示每一個病房的監控畫麵。


    各種機器拚命的運轉,維持著這裏的每一條生命。


    寧玗躺在病床上,目前依靠臨時起搏器維持心髒的搏動。


    他的腫瘤嚴重影響心跳中樞,導致心肌搏動減慢,無法形成有效的泵推動力,隻能借助臨時起搏器維持正常的心率。


    為了減少氧消耗,減輕腦與心髒的負擔,寧玗處於鎮靜狀態。


    主管醫生櫻井侍立在一旁,心裏十分不情願,即使戴著口罩,從眼神也能看出。


    三井、佐佐木也一早在重症監護室等候,他們總算見到了高橋崇拜的楊博士。


    除了這三個日本醫生,周圍還圍著一大圈醫生,有中級職稱的,也有高職稱的,東大醫院邀請來的專家,怎麽都要見識一下。


    神經外科主任小森大介沒有出現,或者是真有事來不了,或者是不情願出現在這個場合,或者用這種方式抗議冷場。


    曾經不可一世的高橋君猶如小學生站在楊平身旁,手裏拿著筆記本。


    而高橋的身後,站著幾個年輕醫生,全部帶著筆記本,隨時記錄,這些醫生是高橋的下級醫生和學生。


    櫻井匯報病曆,語氣有點懶洋洋,有人忍不住笑出聲。


    宋子墨剛想說話,楊平用眼神製止他。


    “櫻井醫生”高橋很是不快,以上級醫生嚴厲的語氣斥責。


    高橋比佐佐木和三井的資曆更老,是他們的師兄,在骨科,僅僅次於藤原的存在,雖然不是同一個科室,櫻井也不敢造次,立刻改正語氣。


    無論如何不情願,櫻井都認認真真匯報完病曆。


    楊平聽後隻是說:


    “我要查體!”


    高橋立刻收起筆記本,在一旁協助,又是遞送手套、叩診錘,又是幫忙擺體位。


    讓一旁的眾多醫生傻眼,這是平時高高在上的高橋教授?


    楊平一直沒有說話,越是不說話,高橋越是心有不安。


    是不是生氣了?


    三井!佐佐木!櫻井,這幫無腦的家夥。


    楊平查完體,脫下手套,高橋雙手接過,扔黃色垃圾桶。


    楊平的目光轉向監護屏幕,一個學生立刻上去,高橋叫回學生,親自動手,用手指指著屏幕的數字,一個一個地幫助楊平讀出來。


    然後又操作床旁的觸摸屏幕,調閱出圖片:“楊博士,這是最近一次頭部mr檢查結果。”


    楊平瀏覽完最近的mri圖片:“高橋,將原圖調出來,腫瘤邊緣的就行,過一遍,快一點。”


    即使腫瘤邊緣的原圖,也有幾千副,快速地閃過。


    “停!”


    楊平讓高橋將圖片定格下來,手指指著圖片:“這裏!是偽影,必須去掉,否則會影響手術定位,我們手術中要使用極為精確熒光顯像,這種細微的偽影,對一般病人沒有影響,但是這個病人,任何誤差都會導致手術失敗,所以,這個偽影必須去掉。”


    “明白!”高橋立刻用筆記下來。


    “這不是偽影,我們使用的是東芝最新一代的mr,在進行矢狀麵冠狀麵圖像層疊的時候非常精確,這裏是腫瘤對周圍組織壓迫,造成血流減慢引起的圖像改變,普通mr無法識別,但是我們的機器可以,目前教科書沒有這些知識的論述,所以沒有這方麵知識的醫生,很容易做出錯誤判斷,比如判斷為偽影,目前《journaloneurosurgery上有文章對此做過專門討論,楊博士有空應該讀一讀。”三井在一旁一直沒有說話,伺機而動。


    當楊平說出那個圖像是偽影時,三井終於開口。


    能夠準備識別這種圖像的醫生,屈指可數,大多數醫生直接忽略,壓根看不出這個影像改變,楊平能夠發現,算是不錯,不過當成偽影,說明水平還是不夠。


    楊平博士,不過如此。


    所謂高手出招,一出手就知道深淺,三井心裏大概有底了。


    “楊博士,建議有空研讀這類文章,另外,一定要保持與世界頂尖專家的交流,這類病例,不是一般人可以接觸的,影像閱讀不過關,貿然進行手術,非常危險。”


    高橋對三井的語氣非常不滿,認為在這種公開場合,即使學術爭論,不應該帶有這種挑釁嘲諷的暗示。


    所有人都看著楊平,櫻井尤其解氣,受了宋子墨的氣,三井終於出手相助,教訓這些家夥。


    高橋正猶豫,怎麽翻譯合適,但是宋子墨已經幫忙翻譯。


    “這位應該是你的學生吧?”楊平一直盯著屏幕,不緊不慢地問身旁的高橋。


    仿佛楊平根本不在乎三井語氣,要不是三井開口,可能沒有意識到有這麽個人站在旁邊。


    “楊博士,對不起,忘記跟你介紹,這位是三井醫生。”高橋臉紅地介紹。


    知道這幫人不滿,沒想到會公開發難。


    高橋原本沒有打算介紹三井佐佐木這些人,他們的態度不好,有偏見,而且在高橋心裏,這些人對楊平來說,已經算是學生輩,沒必要一一介紹。


    “三井醫生!準教授,精通脊柱與顱腦外科”佐佐木不滿高橋這麽簡單的介紹,幫忙補充。


    準教授,就相當於中國的副主任醫師。


    “哦,三井醫生,時間有限,我隻能簡單說說,你看的那篇文章觀點是錯誤的,那不是周圍組織血管受壓迫而導致的影像改變,而是偽影,是機器軟件算法問題導致的。”


    “當然,對這個問題,不是你一個人,很多醫生存在認識不夠,因為大多數外科醫生不懂影像設備的原理,而影像設備工程師不懂醫學,兩者自然形成交叉空白區,這個影像改變正好處於知識空白區,相信下一代算法改進會避免,如果講得太多,涉及你的知識盲區,會造成理解困難。”


    高橋立刻翻譯過去。


    理解困難?笑話。


    三井從未受到這樣的羞辱,這語氣真把自己當學生了。


    周圍可都是東大醫院的醫生,好多還是年輕醫生。


    “這篇文章可是梅奧的約翰內森教授寫的。”三井很是自豪,約翰內森是世界頂尖神經外科教授之一,也是他的老師之一。


    “約翰內森教授?我相信他下一篇文章會更正這個問題,醫學是螺旋上升的,不足為奇,額葉切除治療精神障礙還獲過諾貝爾獎,最後被驗證是錯誤的。”楊平根本不想跟他糾纏。


    往深了說,這個什麽三井真聽不懂。


    大言不慚,居然懷疑《journaloneurosurgery,懷疑約翰內森教授,不知道這個年輕中國醫生哪裏來的勇氣。


    “”


    三井十分氣憤,還想理論,但是楊平根本不再理他,正跟高橋說話。


    “高橋,現在聯係影像科醫生,重新做mr,把參數修改一下,可以避免這個問題,我把參數寫給你。”


    高橋立刻遞過筆記本和筆,楊平寫下一連串的參數。


    “按照這個去做mr,做完後我再看看,其它沒有問題,就這個mr要重做。”


    有時候影像機器參數的設定也是一名高深技術,利用一些參數搭配,可以避開一些問題,得到想要的圖像。


    “櫻井醫生,馬上執行,楊博士病例討論結束前就要見到最新的圖像,按照這個參數去拍,不要有任何更改,明白嗎?你,跟著去。”高橋不放心,從身後自己帶的醫生中中,挑選一個去監督。


    同時,高橋心裏立刻記下這串數字,以他的經驗,這是非常寶貴的知識。


    以後碰到此類情況,自己就可以避開陷阱,以後有空還要請教楊博士,著個偽影究竟是怎麽回事,因為現在教科書和論文都沒有發現,還是楊博士首次提出。


    三井這些狂妄無知的家夥簡直就是可笑。


    “楊博士你看,術前還有什麽問題,病例討論七點半開始,我們要趕過去。”高橋看了看時間。


    楊平覺得也沒有什麽疏漏的:“沒有其它問題,高橋,這些學生,你有空要給他們一講這方麵的影像學知識。”


    “明白!我會的。”高橋恭敬地回答。


    剛剛不是介紹過,怎麽又把我當學生?


    三井、佐佐木一臉茫然,有氣不能出,十分不爽。


    首發最新。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外科教父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海與夏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海與夏並收藏外科教父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