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留法的學生聚會之前,方逸還有遠比這個更重的事情要做,那就是巴黎國立高等美術學院的入學麵試。


    以前在國內的時候,方逸一直聽著什麽巴黎美術學院,佛羅倫薩美術學院,俄國的列賓美術學院和英國的皇家美術學院並稱世界四大美術學院。


    其實到了這裏才發現,所謂的國內說的四大美院,不過是yy出來的,現在最有名的 第 220 章 處理上來說這麽年青能有這樣的功力很難得!”中間的一位禿了幾乎整個大腦殼子的老頭子看著方逸坐到了椅子上立刻說道。


    “但是你有沒有想過,你的作品不論是寫實還是後印象主義,都帶有著濃厚的中國意味!甚至是我不看你的資料,隻看你的畫就知道你來自中國!”。


    方逸聽了點了點頭回答說道:“這一點兒我不否認!因為我畢竟從小生活在這樣的環境之中!不論是中國的哲學思想,還是生活習慣都會很自然的影響我的創作!這一點我不會刻意的去避免,或者說是回避它!”。


    其它的四位麵試官相互看了一眼,剛才對著方逸說話的中年女麵試官就說道:“你是布魯諾的學生?”。


    方逸聽了點了點頭,內心不禁的想道:不是說老外沒有拉關係的麽,怎麽這才問了兩句,就提到了自己的老師。自己的國內的時候看一篇報道說是美國有的學校還專門開設了一個中國關係學的課!當時看到了這個消息,方逸還歎氣了好久,心想中國人這拉關係都上了美國大學課堂了,走關係這事多丟人啊!現在一聽提到了自己的老師。心裏當然要奇怪了一下了!怎麽這裏聊了兩句就把老師劉鴻碩給拖出來了!


    其實方逸是想錯了,外國人也拉關係,也講校友關係。幾乎是中國人講的關係老外都講,隻不過因文化的不同。拉關係的方式上有很大區別而以。


    畢竟老外也是人,也要講社交!美國人開這個課那是因為想進入中國市場,就要學學怎麽在這個市場去拉關係。你再用歐美的那一套拉關係的手法,在國人別說談生意了,說不定還得罪人!開這個課不是想取笑中國人的亂七八糟的走關係,而是因為要進入中國這個世界上最大的新興市場的客觀要求!讓美國的企業家和經理人到了中國市場用當地市場的方式,拉正確。拉好關係!


    “你的風格跟他的並不像,至少在我的印象中並不像,可以說完全就像是兩種風格!”女麵試官看著方逸問道,至於方逸畢業的學校石藝。幾個麵試官沒一個在意的!其實連石藝是在哪裏都不知道。方逸讓這幾個感興趣的也不是作品風格,而是劉鴻碩作為巴黎美院的畢業生給弟子寫的推薦信,加上貝爾納的推薦信。


    說的更直白的一點兒,這幾位麵試官對於方逸的作品風格很不感冒!要是沒有這兩封推薦信,自信滿滿的方逸說不定連麵試的機會都沒有!


    有人會說。方逸帶著中國風格的作品這些人不喜歡,那麽為什麽趙無極先生的畫在歐洲市場上能賣的起價格來?為什麽法國人能欣賞趙無極的畫,就欣賞不了方逸的作品?


    這是藝術,哪裏會有萬古統一的標準!各人欣賞的眼光總是不一樣的,一千個人眼中有一個千個哈姆雷特。就是說的這個!自然得出的結論也不一樣!再說了方逸又不是趙無極先生!說更加直白一點就是趙無極先生可以這樣畫,你方逸現在畫出來別人就是看不上眼!


    方逸直接張口回答說道:“我的老師並沒有要求我自己一定要按著他的風格來畫,更多的是鼓勵我自己按著自己的想法來畫!”。


    回答了幾個麵試官的問題,其中一位就示意,方逸去評價一下旁邊幾幅作品,說出其中藝術家所要表達出的意思。


    方逸掃了一眼這些畫,沒一個腦子裏跳出名字的,也就是說沒一個夠的上資格讓腦子裏東西記住名字的,直接四平八穩的對著幾位麵試官說了一下自己的看法。


    接下來幾位麵試官就問了一下方逸喜歡哪位藝術家的作品,對這位藝術家的評價!這個問題方逸自然是張口就來,說出了兩個名字:提香和安格爾!然後簡略的說了一下。


    最後的一環就是讓方逸當場寫一篇關於藝術的小論文。


    中間的環節開始,方逸就敏銳的感覺到了這幾位麵試官的應付了,心裏也慢慢的沉了下來,不過還是保持著微笑做完了整個麵試的環節!


    等著方逸微微的向著這些麵試官鞠躬走出去門。其中的那位女麵試官就對著旁邊的人問道:“你們怎麽看?”。


    “技法上沒什麽可挑剔的,不過在思想上過於的保守!從剛才的談話中我認為他進入油畫修複專業更加的合適一些!而不是創作”中間的那位禿頂的老頭說完,笑著搖了一下頭又道:“說實話,我很難把這個學生和我記憶中的那個瘋狂布魯諾聯係起來!在麵試之前,我己經準備好了看到一位,個性十足,氣場張揚的年青藝術家!不過現在我的心裏有點兒遺憾!”。


    “藝術思維的活躍度上是有些欠缺!比我更像個保守派”另一位快五十的麵試官說道。


    “那先放一放吧!”中間的那位老頭歎了口氣說道。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大畫家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醛石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醛石並收藏大畫家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