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城未必不可守,袁崇煥可是孫閣老大力舉薦的人啊!”戚遼道。
魏三連連搖頭:“光憑他一個袁崇煥能頂什麽用?韃子十萬鐵騎,寧遠城軍民加在一起不過萬餘人,他能守住?我說老弟啊,咱們是來辦差的,他袁崇煥想以死換個忠臣的美名,咱不攔著,可也別瞎摻和啊!”
“公公說得不錯,咱是來辦差的,”戚遼道,“正是為了把差事辦好,才更要往寧遠走一趟!”
“這,這是為何?”魏三更是一頭霧水了。
戚遼道:“我問公公,是孫閣老主遼事好,還是高第主遼事好?”
“自然是孫閣老。”魏三不假思索道。
“那公公想不想高第滾蛋?”戚遼追問。
“那不廢話嗎,這廝要才沒才,要膽沒膽,占著茅坑不拉屎,白白耗費朝廷大把大把的錢糧!”一提到高第,魏三就來氣,恨不能將他一腳踹飛。
戚遼道:“眼下咱們手裏沒有讓高第滾蛋的證據——通敵受賄,不過空穴來風,也就那些禦史言官會相信,折騰不出太大風浪,也趕不走他。聖上派我們來,隻不過是為了堵堵大臣們的嘴。眼下之計,唯有去寧遠走一趟,看看關外的形勢,聽聽袁崇煥怎麽說的,咱們心裏才能有底,手裏才能有實打實的東西啊!”
魏三想了想,甩了個響指,道:“有理!”又道,“還是老弟顧慮周詳。我看就這麽辦,我跟高第在這兒耗著,看他能玩出什麽花招來;老弟你就往寧遠城走一趟。我先把話放下,眼瞅著韃子就要打來了,老弟你可是要快去快回,把事情搞明白了就回來,可別讓老哥我擔心哇!”
戚遼點點頭,讓魏三放寬心,便起身告辭。
夜深了,山海關內一片沉寂,隻有巡夜的士兵走在雪地上發出的沙沙聲。
第二天,高第為魏三一行人準備的“接風”宴進行到一半,戚遼便找了個借口告辭了。這次出關,他不打算多帶人手,因此把其餘九個錦衣衛都留給了魏三,隻帶心腹成大胡一人同行。
成大胡曾是直隸道上一夥山賊的頭目之一。一次,戚遼正在追蹤一名畏罪潛逃的官員,那官員在江湖綠林上關係頗深,為了躲避錦衣衛的追捕,便躲到了成大胡老大盤踞的山寨裏。戚遼一路尾行,找到了那座山寨,卻被成大胡擋住去路。戚遼沒有亮出錦衣衛的身份,而是用江湖辦法與成大胡約期一戰——戚遼贏了,就把人帶走;輸了,便不再追殺那名官員。
兩人在山前山裏比試了三場。第一場刀法,在遼東戰場上摸爬滾打過的戚遼隻用了三招,就把成大胡賴以成名的砍刀掃上了天;第二場拳腳,兩人纏鬥百餘回合,成大胡半招險勝;第三場騎射,戚遼更是完勝,隻三箭,就讓成大胡輸得心服口服。
然而到了兌現諾言的時候,成大胡的老大卻不認賬,反而要將戚遼當場格殺。成大胡生性沉默寡言,卻是極重承諾,平生最唾棄的便是背信棄義之人,一番爭執後,與山寨老大當場翻臉。山寨老大原本就忌憚成大胡的威信,於是借機發難,說成大胡要不讓開,就連他一起殺了。成大胡也不是省油的燈,當即召集自己的人馬與老大擺開陣仗。一場血戰後,山寨老大和那名潛逃的官員被當場格殺。戚遼取了首級就要告辭,卻被成大胡攔住。成大胡說他前後跟了幾個老大,不是背信棄義就是兩麵三刀;還說一早就認出戚遼是官府的人——這年頭,連江湖人都不講道義了,混江湖也沒多大意思,就想跟著他混。
戚遼見他身手不錯,為人也算仗義耿直,便將他收入麾下,成了自己的心腹左右。調職南京前,戚遼本打算帶他同行,不想成大胡在跑馬時竟莫名其妙從馬背上掉下來摔斷了腿,就隻能留在京城休養。
戚遼辦完魏大中的案子回京時,成大胡的腿傷剛好。戚遼本想讓他多休息一陣,可成大胡死活不幹,說在京城的幾個月都快把他憋出病來了,執意要跟他一同出關。戚遼擰不過他,隻好答應。
這次去寧遠,戚遼沒有聲張,兩人都換下了那身火紅的錦衣衛袍服,換上了厚實的棉帽手套棉衣棉褲棉靴,還在馬鞍子旁掛上了兩袋子暖身的烈酒,以免在冰天雪地裏被凍壞。至於武器,兩人都是一把匕首、兩把長刀、一支火銃——匕首藏在靴子裏,長刀背上一把,鞍上一把;戚遼還多帶了一張弓、兩壺箭,成大胡則帶了一枝長矛。外加三天的口糧、若幹藥品和大把的碎銀。
一切準備停當後,兩人便想趁夜色悄悄溜出關城。然而自從年關以來,山海關麵朝關外方向的城門就再也沒有打開過,各處城門也都是守軍密布,唯恐奸細出關。所以戚遼不得不再次找到吳望,托他想辦法讓他們出關。
入夜時分,西羅城前。
吳望裹著一身棉襖,一溜小跑的來到戚遼和成大胡跟前,低聲道:“戚將軍,都準備好了。你們是經略衙門派去關外偵查韃子動向的斥候。一會兒到了關前,你們不用說話,跟著我走便是。”
戚遼點點頭,塞了張一百兩的銀票給吳望,道:“一切拜托了。”
吳望收起銀票,便轉身在前引路。
到了西羅城前,吳望便上前跟守關的將軍說了幾句。那守關的將軍將信將疑的掃了戚遼和成大胡一眼,然後一擺手,示意手下的人開門放行。
成大胡率先打馬出關,戚遼則朝身後的吳望拱了拱手,然後快馬一鞭,踏上了當年袁崇煥單騎出關時曾走過的那條冰封的大道,向三百裏外的寧遠城疾馳而去。
魏三連連搖頭:“光憑他一個袁崇煥能頂什麽用?韃子十萬鐵騎,寧遠城軍民加在一起不過萬餘人,他能守住?我說老弟啊,咱們是來辦差的,他袁崇煥想以死換個忠臣的美名,咱不攔著,可也別瞎摻和啊!”
“公公說得不錯,咱是來辦差的,”戚遼道,“正是為了把差事辦好,才更要往寧遠走一趟!”
“這,這是為何?”魏三更是一頭霧水了。
戚遼道:“我問公公,是孫閣老主遼事好,還是高第主遼事好?”
“自然是孫閣老。”魏三不假思索道。
“那公公想不想高第滾蛋?”戚遼追問。
“那不廢話嗎,這廝要才沒才,要膽沒膽,占著茅坑不拉屎,白白耗費朝廷大把大把的錢糧!”一提到高第,魏三就來氣,恨不能將他一腳踹飛。
戚遼道:“眼下咱們手裏沒有讓高第滾蛋的證據——通敵受賄,不過空穴來風,也就那些禦史言官會相信,折騰不出太大風浪,也趕不走他。聖上派我們來,隻不過是為了堵堵大臣們的嘴。眼下之計,唯有去寧遠走一趟,看看關外的形勢,聽聽袁崇煥怎麽說的,咱們心裏才能有底,手裏才能有實打實的東西啊!”
魏三想了想,甩了個響指,道:“有理!”又道,“還是老弟顧慮周詳。我看就這麽辦,我跟高第在這兒耗著,看他能玩出什麽花招來;老弟你就往寧遠城走一趟。我先把話放下,眼瞅著韃子就要打來了,老弟你可是要快去快回,把事情搞明白了就回來,可別讓老哥我擔心哇!”
戚遼點點頭,讓魏三放寬心,便起身告辭。
夜深了,山海關內一片沉寂,隻有巡夜的士兵走在雪地上發出的沙沙聲。
第二天,高第為魏三一行人準備的“接風”宴進行到一半,戚遼便找了個借口告辭了。這次出關,他不打算多帶人手,因此把其餘九個錦衣衛都留給了魏三,隻帶心腹成大胡一人同行。
成大胡曾是直隸道上一夥山賊的頭目之一。一次,戚遼正在追蹤一名畏罪潛逃的官員,那官員在江湖綠林上關係頗深,為了躲避錦衣衛的追捕,便躲到了成大胡老大盤踞的山寨裏。戚遼一路尾行,找到了那座山寨,卻被成大胡擋住去路。戚遼沒有亮出錦衣衛的身份,而是用江湖辦法與成大胡約期一戰——戚遼贏了,就把人帶走;輸了,便不再追殺那名官員。
兩人在山前山裏比試了三場。第一場刀法,在遼東戰場上摸爬滾打過的戚遼隻用了三招,就把成大胡賴以成名的砍刀掃上了天;第二場拳腳,兩人纏鬥百餘回合,成大胡半招險勝;第三場騎射,戚遼更是完勝,隻三箭,就讓成大胡輸得心服口服。
然而到了兌現諾言的時候,成大胡的老大卻不認賬,反而要將戚遼當場格殺。成大胡生性沉默寡言,卻是極重承諾,平生最唾棄的便是背信棄義之人,一番爭執後,與山寨老大當場翻臉。山寨老大原本就忌憚成大胡的威信,於是借機發難,說成大胡要不讓開,就連他一起殺了。成大胡也不是省油的燈,當即召集自己的人馬與老大擺開陣仗。一場血戰後,山寨老大和那名潛逃的官員被當場格殺。戚遼取了首級就要告辭,卻被成大胡攔住。成大胡說他前後跟了幾個老大,不是背信棄義就是兩麵三刀;還說一早就認出戚遼是官府的人——這年頭,連江湖人都不講道義了,混江湖也沒多大意思,就想跟著他混。
戚遼見他身手不錯,為人也算仗義耿直,便將他收入麾下,成了自己的心腹左右。調職南京前,戚遼本打算帶他同行,不想成大胡在跑馬時竟莫名其妙從馬背上掉下來摔斷了腿,就隻能留在京城休養。
戚遼辦完魏大中的案子回京時,成大胡的腿傷剛好。戚遼本想讓他多休息一陣,可成大胡死活不幹,說在京城的幾個月都快把他憋出病來了,執意要跟他一同出關。戚遼擰不過他,隻好答應。
這次去寧遠,戚遼沒有聲張,兩人都換下了那身火紅的錦衣衛袍服,換上了厚實的棉帽手套棉衣棉褲棉靴,還在馬鞍子旁掛上了兩袋子暖身的烈酒,以免在冰天雪地裏被凍壞。至於武器,兩人都是一把匕首、兩把長刀、一支火銃——匕首藏在靴子裏,長刀背上一把,鞍上一把;戚遼還多帶了一張弓、兩壺箭,成大胡則帶了一枝長矛。外加三天的口糧、若幹藥品和大把的碎銀。
一切準備停當後,兩人便想趁夜色悄悄溜出關城。然而自從年關以來,山海關麵朝關外方向的城門就再也沒有打開過,各處城門也都是守軍密布,唯恐奸細出關。所以戚遼不得不再次找到吳望,托他想辦法讓他們出關。
入夜時分,西羅城前。
吳望裹著一身棉襖,一溜小跑的來到戚遼和成大胡跟前,低聲道:“戚將軍,都準備好了。你們是經略衙門派去關外偵查韃子動向的斥候。一會兒到了關前,你們不用說話,跟著我走便是。”
戚遼點點頭,塞了張一百兩的銀票給吳望,道:“一切拜托了。”
吳望收起銀票,便轉身在前引路。
到了西羅城前,吳望便上前跟守關的將軍說了幾句。那守關的將軍將信將疑的掃了戚遼和成大胡一眼,然後一擺手,示意手下的人開門放行。
成大胡率先打馬出關,戚遼則朝身後的吳望拱了拱手,然後快馬一鞭,踏上了當年袁崇煥單騎出關時曾走過的那條冰封的大道,向三百裏外的寧遠城疾馳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