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噠噠噠!”急促的馬蹄聲回蕩在山海關前。這座自大明朝建國起便開始修建的雄關,此時已是守護京城和燕趙大地的最後一道屏障。廣寧淪陷後,新設的遼東經略府就設在這裏。


    “天下第一關!”雖然不是第一次來山海關,但騎在馬背上的戚遼還是被山海關那高大巍峨的關城和周圍密密麻麻而又錯落有致的大小堡壘所震撼了。在沒有重型火炮的歲月裏,這片依山傍海、襟帶數十裏的城堡群,儼然就是一道天塹,將富庶升平的關內和烽火彌漫的關外劃分成兩個截然不同的世界。任何一個來過山海關的人都會感慨,隻要守住此地,就能保大明江山萬年永固!


    然而,事實卻非文人墨客們所想得那般簡單。從天啟二年正月到天啟六年正月,從廣寧大敗到現在,在四年的時間裏,大明和後金雙方從表麵上看是進入了一段“和平”時期。不過這四年看似風平浪靜,實則暗流湧動。大明需要時間重整遼西防線,後金也需要消化遼河流域的大片新占的國土;大明內部的黨爭進入白熱化,努爾哈赤也要擺平因急劇擴張而帶來的劇烈民族和階級矛盾,還要鎮壓遼東各地此起彼伏的漢人起義。


    史書說天啟皇帝是個荒唐貪玩、稀裏糊塗的皇帝,可戚遼覺得,相比崇禎的病急亂投醫,天啟這個甩手皇帝在大事上一點都不糊塗。從汪文言到魏大中,東林黨人每每誇誇其談、眼高手低,除了敢死的氣節,並沒有太大的治國本事;至於閹黨,那是叫東林黨給逼出來的,就連海瑞都有炒作自己的嫌疑,真正既清廉又能幹的官員又能有多少?


    天啟皇帝幹得最漂亮的一件事,就是在內憂外患交加之時起用了大學士孫承宗。


    明朝延續了宋朝重文輕武的國策,文官們對武將也不怎麽看得起,可就是這位三朝帝師,既沒有歧視遼東的那些武將們,也沒有擺出皇帝老師的架子胡亂指揮,而是對關外的情況進行了一番實地考察,然後廣泛聽取各方意見,大力支持袁崇煥等人議守寧遠的主張,堅決反對放棄遼西而死守山海關,並在天啟三年命祖大壽率軍民開始重修寧遠城,就此拉開了大明重新經營關外的序幕。


    就在戚遼出關的前夕,寧遠城剛剛重修完畢。


    從蘇州回來後,戚遼就一直盼著有再次出關的機會:一來是惦記托顏思齊給毛文龍和東江軍置辦軍需的事兒,二來是想打聽下他那兩個兄弟——竇十三和劉子春的消息。戚遼回京後,朝中陸續發生了一係列大事,先是魏大中與楊漣、左光鬥、顧大章等人同死獄中,緊接著是熊廷粥被論罪處死棄市,傳首九邊。到了十月,天啟皇帝不知是覺得寧遠城修完了,關外可以消停一陣,還是覺得恩師在這四年裏太過勞累,便在魏忠賢的慫恿下放了孫承宗一個大假,任命兵部尚書高第出任遼東經略。


    就在孫承宗去職不久,關外就傳來了後金大軍即將再次大舉進犯的消息。努爾哈赤大軍未到,遼東經略高第就先慌了神。他幾次給朝廷上書,認為關外不可守,主張把從山海關到錦州、大淩河一帶的軍民和糧食全部撤回山海關,在後金和大明之間製造一片長達七百裏的“無人區”,然後憑借山海關的堅固拒敵於國門之外。高第的主張得到了朝中不少大臣的支持,卻遭到了遼東地方官員的強烈反對,紛紛上書抗爭。


    寧前道通判金啟悰上書道:“錦、右、大淩三城皆前鋒要地。倘收兵退,既安之民庶複播遷,已得之封疆再淪沒,關內外堪幾次退守耶!”剛剛因為修築寧遠城有功而升任遼東按察使同時兼任寧前兵備道的袁崇煥更是慷慨陳詞,上書道:“兵法有進無退。三城已複,安可輕撤?錦、右動搖,則寧、前震驚,關門亦失保障。今但擇良將守之,必無他慮。”


    守還是不守,撤還是不撤?雙方各執一詞,爭執不下。朝廷最後還是聽取了高第的建議,下令關外軍民係數撤回山海關。但事情並沒有就此完結,不知是誰暗中告了高第一狀,說他私通後金、收受賄賂,這才主張放棄遼西,死守山海關。


    高第是封疆大吏,有人告狀,而且罪名十分嚴重,朝廷自然不能不查。但後金進犯在即,如果把事情鬧得太大,又恐於軍心不利,於是“調查高第通敵受賄”一事便落到了東廠和北鎮撫司的身上。


    正月十五剛過,戚遼就被告知要往關外走一趟。這次出關的共有三個太監、十一個錦衣衛;太監坐馬車,錦衣衛騎馬。太監的頭兒,也是這趟差事主事,是個名叫魏三的太監,魏三原本不姓魏,因為拜了魏忠賢當幹爹,便忘了自個兒的姓氏,一門心思的當起了魏家門徒。戚遼因為南下緝拿魏大中、平定蘇州暴亂有功,便頂了張應龍的缺,成了錦衣衛最年輕的一個千戶,也是十一個錦衣衛的頭兒。


    一行人輕裝簡行,既沒有驚動沿途官府,也沒有事先通知遼東經略衙門,一路上隻在驛站停靠,隻用了不到三天就從北京趕到了山海關。此時的山海關已是一座兵城,即便是朝向關內的一麵,也不見商旅往來,有的隻是一隊隊全副披掛、往來巡邏的士兵。


    誰知剛到關城前,馬隊就被一群人給截住了。


    戚遼定睛一看,為首官員不是別人,正是當年一同出使過朝鮮的副使吳望!


    “吳大人!”戚遼一抬手,馬隊便停了下來。


    “哎呀呀,原來是戚將軍!”吳望也一眼認出了戚遼,又驚又喜。


    戚遼哈了口白氣,策馬上前幾步,掃了眼吳望身後的兵丁們。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關山海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李濟洲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李濟洲並收藏關山海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