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牌包這種東西,真沒啥技術含量,造價也不貴。它真正貴的,是設計,以及名聲在外。所以,最好山寨的,大概就是這些東西了。
事實上,前世就有一家很有名的時裝公司,每到巴黎時裝周或米蘭時裝周,就派手下人去抄襲人家創意。然後,在真正的設計方還沒鋪貨的時候,就以最快的速度將抄襲的產品大量出貨,名聲還挺響。
這就是時尚界一個很尷尬的問題——除了創意,時尚毫無技術含量。同樣的設計,你巴黎的大設計師能做出來,我鄉下小裁縫也能做出來,隻要手藝不是太潮。
馬林前世交過一個女朋友,是個瘋狂的山寨奢侈品愛好者。她在某寶上買衣服,從來都是對比巴黎時裝展和米蘭時裝展的設計風格的,經常對照正版的圖片,去某寶上搜索類似的便宜山寨服裝,然後剁手買下……也就那短短幾個月,馬林接受了各種時裝圖片的轟炸,還特麽被迫去當參謀。因為,他總被問“這個怎麽樣?好看不?”,還需要發表一番評論……
就是那幾個月備受折磨的日子,讓馬林被迫記住了很多時裝和名牌包包的樣式。如今,也能回憶起來。
做皮包這種事情,隻要找到足夠的皮匠,就能進行大規模量產。而且,馬林不打算在北海國本土建廠生產。主要是因為,歐洲工匠工資太高了,也難以找到那麽多熟練的皮匠。
不過,明朝那邊皮匠多啊……
皮匠也是工匠的一種,官府和軍隊下麵控製得很多。馬林隻要肯花錢,就能賄賂那些明朝官員和將領,從他們手下挖來大批的皮匠。
然後,他們都會被送往北海道的北海道皮革廠,集中起來,按照馬林的“設計”,生產各種名牌包包。
明朝女人不能用包包裝比,那麽,就都運回歐洲,讓歐洲貴婦們裝……
大明工匠的工資非常低,官府每年給那些工匠的工食銀大概是7.2兩銀子,也就是每個月600文的樣子。但是,因為工匠控製在官吏和軍官手裏,經過他們的盤剝,真正落到工匠手裏的,能有一半就不錯了。所以,大明的匠戶們,生活得非常苦逼,成天穿得破破爛爛的,還吃不飽肚子。跟歐洲的工匠老爺們相比,簡直活得像乞丐。
歐洲的工匠老爺們都調皮啊?最早的市民階層就是由工匠們組成的。也是這幫家夥,跟商人們聯合在一起,跟貴族要權,還參加造反……
他們的收入本來就比普通人高一大截,還特麽各種不滿。總之,都特麽是大爺。而明朝的工匠,因為殘酷的製度,過得跟奴隸沒啥區別。一個工匠,每月名義薪水600文,但拿到手能有300文就不錯了。而這300文,往往就是匠戶一家人的生活費,平均每天一家人隻能用10文錢。當然,如果家裏有父子同為工匠的,生活會好很多。另外,他們的妻子,往往也會感謝縫縫補補和幫人洗衣服的苦力活兒。不然,一家人是活不下去的。
而在歐洲,哪怕是最低級的年輕工匠,隻要出了7年的學徒期,工資立馬達到每天3芬尼。也就是每個月90芬尼,折合1.5金幣,或1.7兩白銀。而那些老牌工匠,工資要更高,翻番也是正常。
也就是說,在歐洲,最窮的工匠一年薪水也有20多兩銀子,是明朝工匠的幾倍。當然,歐洲的物價也遠比大明高。不過,即使如此,歐洲工匠的日子也比明朝工匠的日子好多了。最主要的是,他們地位高啊。而且,年薪20兩隻是最低級的年輕工匠的工資。那些厲害的老牌工匠,工資還要高出一大截。
馬林無意給明朝工匠同等的工資,若是在北海道設立皮革廠,引進大明工匠的話,不用多給,給個1兩銀子的月薪,就足夠把那些大明工匠樂死了。要知道,他們原先每月能拿到300文就不錯了。給他們1兩銀子每月,相當於收入是原來的三倍多。
而馬林也開心啊,換成使用北海國工匠,最低每個月要給1.7兩銀子。做久了的老皮匠,往往一個月要給幾兩銀子……
一個兩個的還行,但北海道皮革廠要辦成幾千工匠的大廠。若是都用歐洲工匠,光是薪水支出,就要多幾倍。而用明朝工匠,即便是老牌皮匠,一個月給1兩銀子也就頂天了。
……
另外,北海道的石狩平原,也可以開發出大片的水稻田。就用日本的水稻品種,適合寒冷地區種植。
在這裏,需要特別指出的是,後世東北的水稻品種,其實是朝鮮人和日本人引進到東北的。最初,東北地區的漁獵民族根本不種田。即使後來清末闖關東後,闖入東北的多半是北方人,也是流行在東北種植小麥和高粱,以及大豆等作物。
而在19世紀日本入侵朝鮮後,部分朝鮮人逃往東北,帶去了朝鮮的水稻種植技術。不過,東北真正大規模種植水稻,還是日據時期,是日本殖民者強行推廣的。就連那首《鬆花江上》唱的也是“還有那漫山遍野的大豆高粱”,而不是到處是稻田……
至於為什麽如此,是因為古代華夏主要種植秈稻,而且主要集中在淮河以南的南方地區,北方還是種植小麥為主。
<a id="wzsy" href="http://m.ddxs.com">頂點小說</a>
而日本和朝鮮,雖然水稻是從華夏傳過去的,可人家主要流行水稻種植,不喜歡麵食。所以,後來日本和朝鮮經過千百年的培育,培育出了耐寒的北方水稻品種。然後,在占據東北的時候,日本人不習慣吃麵食,也在東北強製推廣種植日本品種的適合高緯度地區的粳稻,這才有了後世有名的東北大米。
講真,雖然日本侵略者很不是東西。但是,東北大米的確源自日本,是日本人在東北搞出來的。
當然,這個年代,日本的水稻品種還沒有後世那麽優良。不過,還是能夠找到一些優良品種的。而且,最關鍵的是,這個年代,也隻有日本的水稻品種,才適合高緯度的北海道地區種植。
所以,馬林會派人在日本搜羅優良的稻種,進行精心培育,以弄出後世的東北大米。然後,運往北海國本土,供自己享用。老實說,目前大明的秈稻米和印度秈稻米不夠軟糯,口感有點硬。而馬林在後世,習慣了吃粳米,也比較喜歡東北大米。而日本水稻就是東北大米的起源,所以,馬林想派人在日本搜羅好的水稻品種,在北海道種植出口味好的東北大米。既能供自己享用,也能夠供應北海道地區的工匠和殖民者們食用。
甚至,馬林打算,若是能找到優秀的日本水稻品種,也可以引進到北美殖民地紐約附近,在當地種植這種東北大米的古老版本。畢竟,紐約那邊,距離本土近太多了,運大米回本土也方便。若是從北海道運大米回北海國,要繞地球大半圈,這個成本實在太高了……
事實上,前世就有一家很有名的時裝公司,每到巴黎時裝周或米蘭時裝周,就派手下人去抄襲人家創意。然後,在真正的設計方還沒鋪貨的時候,就以最快的速度將抄襲的產品大量出貨,名聲還挺響。
這就是時尚界一個很尷尬的問題——除了創意,時尚毫無技術含量。同樣的設計,你巴黎的大設計師能做出來,我鄉下小裁縫也能做出來,隻要手藝不是太潮。
馬林前世交過一個女朋友,是個瘋狂的山寨奢侈品愛好者。她在某寶上買衣服,從來都是對比巴黎時裝展和米蘭時裝展的設計風格的,經常對照正版的圖片,去某寶上搜索類似的便宜山寨服裝,然後剁手買下……也就那短短幾個月,馬林接受了各種時裝圖片的轟炸,還特麽被迫去當參謀。因為,他總被問“這個怎麽樣?好看不?”,還需要發表一番評論……
就是那幾個月備受折磨的日子,讓馬林被迫記住了很多時裝和名牌包包的樣式。如今,也能回憶起來。
做皮包這種事情,隻要找到足夠的皮匠,就能進行大規模量產。而且,馬林不打算在北海國本土建廠生產。主要是因為,歐洲工匠工資太高了,也難以找到那麽多熟練的皮匠。
不過,明朝那邊皮匠多啊……
皮匠也是工匠的一種,官府和軍隊下麵控製得很多。馬林隻要肯花錢,就能賄賂那些明朝官員和將領,從他們手下挖來大批的皮匠。
然後,他們都會被送往北海道的北海道皮革廠,集中起來,按照馬林的“設計”,生產各種名牌包包。
明朝女人不能用包包裝比,那麽,就都運回歐洲,讓歐洲貴婦們裝……
大明工匠的工資非常低,官府每年給那些工匠的工食銀大概是7.2兩銀子,也就是每個月600文的樣子。但是,因為工匠控製在官吏和軍官手裏,經過他們的盤剝,真正落到工匠手裏的,能有一半就不錯了。所以,大明的匠戶們,生活得非常苦逼,成天穿得破破爛爛的,還吃不飽肚子。跟歐洲的工匠老爺們相比,簡直活得像乞丐。
歐洲的工匠老爺們都調皮啊?最早的市民階層就是由工匠們組成的。也是這幫家夥,跟商人們聯合在一起,跟貴族要權,還參加造反……
他們的收入本來就比普通人高一大截,還特麽各種不滿。總之,都特麽是大爺。而明朝的工匠,因為殘酷的製度,過得跟奴隸沒啥區別。一個工匠,每月名義薪水600文,但拿到手能有300文就不錯了。而這300文,往往就是匠戶一家人的生活費,平均每天一家人隻能用10文錢。當然,如果家裏有父子同為工匠的,生活會好很多。另外,他們的妻子,往往也會感謝縫縫補補和幫人洗衣服的苦力活兒。不然,一家人是活不下去的。
而在歐洲,哪怕是最低級的年輕工匠,隻要出了7年的學徒期,工資立馬達到每天3芬尼。也就是每個月90芬尼,折合1.5金幣,或1.7兩白銀。而那些老牌工匠,工資要更高,翻番也是正常。
也就是說,在歐洲,最窮的工匠一年薪水也有20多兩銀子,是明朝工匠的幾倍。當然,歐洲的物價也遠比大明高。不過,即使如此,歐洲工匠的日子也比明朝工匠的日子好多了。最主要的是,他們地位高啊。而且,年薪20兩隻是最低級的年輕工匠的工資。那些厲害的老牌工匠,工資還要高出一大截。
馬林無意給明朝工匠同等的工資,若是在北海道設立皮革廠,引進大明工匠的話,不用多給,給個1兩銀子的月薪,就足夠把那些大明工匠樂死了。要知道,他們原先每月能拿到300文就不錯了。給他們1兩銀子每月,相當於收入是原來的三倍多。
而馬林也開心啊,換成使用北海國工匠,最低每個月要給1.7兩銀子。做久了的老皮匠,往往一個月要給幾兩銀子……
一個兩個的還行,但北海道皮革廠要辦成幾千工匠的大廠。若是都用歐洲工匠,光是薪水支出,就要多幾倍。而用明朝工匠,即便是老牌皮匠,一個月給1兩銀子也就頂天了。
……
另外,北海道的石狩平原,也可以開發出大片的水稻田。就用日本的水稻品種,適合寒冷地區種植。
在這裏,需要特別指出的是,後世東北的水稻品種,其實是朝鮮人和日本人引進到東北的。最初,東北地區的漁獵民族根本不種田。即使後來清末闖關東後,闖入東北的多半是北方人,也是流行在東北種植小麥和高粱,以及大豆等作物。
而在19世紀日本入侵朝鮮後,部分朝鮮人逃往東北,帶去了朝鮮的水稻種植技術。不過,東北真正大規模種植水稻,還是日據時期,是日本殖民者強行推廣的。就連那首《鬆花江上》唱的也是“還有那漫山遍野的大豆高粱”,而不是到處是稻田……
至於為什麽如此,是因為古代華夏主要種植秈稻,而且主要集中在淮河以南的南方地區,北方還是種植小麥為主。
<a id="wzsy" href="http://m.ddxs.com">頂點小說</a>
而日本和朝鮮,雖然水稻是從華夏傳過去的,可人家主要流行水稻種植,不喜歡麵食。所以,後來日本和朝鮮經過千百年的培育,培育出了耐寒的北方水稻品種。然後,在占據東北的時候,日本人不習慣吃麵食,也在東北強製推廣種植日本品種的適合高緯度地區的粳稻,這才有了後世有名的東北大米。
講真,雖然日本侵略者很不是東西。但是,東北大米的確源自日本,是日本人在東北搞出來的。
當然,這個年代,日本的水稻品種還沒有後世那麽優良。不過,還是能夠找到一些優良品種的。而且,最關鍵的是,這個年代,也隻有日本的水稻品種,才適合高緯度的北海道地區種植。
所以,馬林會派人在日本搜羅優良的稻種,進行精心培育,以弄出後世的東北大米。然後,運往北海國本土,供自己享用。老實說,目前大明的秈稻米和印度秈稻米不夠軟糯,口感有點硬。而馬林在後世,習慣了吃粳米,也比較喜歡東北大米。而日本水稻就是東北大米的起源,所以,馬林想派人在日本搜羅好的水稻品種,在北海道種植出口味好的東北大米。既能供自己享用,也能夠供應北海道地區的工匠和殖民者們食用。
甚至,馬林打算,若是能找到優秀的日本水稻品種,也可以引進到北美殖民地紐約附近,在當地種植這種東北大米的古老版本。畢竟,紐約那邊,距離本土近太多了,運大米回本土也方便。若是從北海道運大米回北海國,要繞地球大半圈,這個成本實在太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