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戒為人有些狂氣,給三個兒子起的名字沒一點相似之處,連帶著胡家這三人也各不相同。與謹小慎微的三弟胡芝杭和豁達實在的二弟胡四海不同,胡家長男胡濤生就一副彌勒佛的和善相,臉上整日掛著微笑。
見李雪鱗反應機敏,代國公胡濤笑著做了個揖:“王爺折殺下官了。你現在可是堂堂郡王。而且還不比一般的宗室,手裏重兵在握,鎮守萬裏北疆。該我向你行禮才是。”
李雪鱗趕緊在粼粼前行的馬車裏還禮:“胡令公說笑了。我這郡王是如何得來的,瞞誰也瞞不過你。這件事本與胡令公無關,但實在情況緊急,也隻能勞您大駕救我一命了。”
“王爺才是愛開玩笑。”胡濤不再和他客套,兩人麵對麵坐了,一直低調做人的尚書令言語卻十分犀利:
“別說這區區大夏京城,王爺數百騎就敢深入大夏腹地三千裏,坦然在宮禁爭權奪利。有這份膽識,難道還要下官幫著出城?王爺是在故意賣下官人情吧?”
“胡令公果然是當世人傑。”李雪鱗隻是笑了笑,並不否認他的猜測。
真要出城,他倒也不是無法可想。隻是即便城裏已經有了內應,畢竟經營時間短,人數和作用都有限。硬衝的話部下們損失小不了。他賣胡濤人情是沒錯,但貨到付款,同樣已經得到了好處。
“王爺過獎。話說鄭太師的信下官已拜閱了。收養之事易如反掌,倒是成下官高攀了,實在有愧王爺和太師厚愛。不過下官近來有一事不明,王爺可否不吝賜教?”
“賜教不敢當。胡令公有何難處,我幫著一起參詳參詳。”
“其實也沒什麽。下官隻是想知道王爺在作何打算。比年紀,今上可要年輕得多。王爺隻怕等不起吧?”
胡濤胖臉上的一對小眼睛眯縫著,卻目光灼灼地盯著李雪鱗。從晉王到太師,再到李毅和小皇帝,大家都對這個隱約可見的猜測諱莫如深。隻有尚書令直奔主題,將最關鍵的核心內容擺到了桌麵上。
李雪鱗想了想,認真地答道:“說實話,目前我的要求都得到了滿足,我沒理由和大夏為難。否則人心不在我這邊。再說波斯也不太平。胡令公在朝中或許不覺得,五到八年,波斯必將以傾國之兵來犯。留給我的時間不多了。”
胡濤的吃驚並不是針對這個情報的內容本身,而是情報源。顯然他也早已得知一個類似帖木兒帝國的怪物正在逐漸成形。但沒想到李雪鱗也已經對此有了戒備。如果渤海郡王隻是個一心想借著宗室身份爭奪皇位的豪強倒也罷了,朝中文臣武將聯手,未必就會讓他得逞。誰知李雪鱗的思維早已跳過了夏帝國這一環節。胡濤吃不準這到底意味著哪種潛台詞。是已經將帝國視作囊中之物,還是想搞獨立王國?或者會不會出現可能性極低的一種情況——渤海郡王李雪鱗像老黃牛一樣任勞任怨,為大夏建設安定團結的和諧社會甘當擋箭牌、避雷針?
不管怎麽說,胡濤認可了鄭太師信中的建議——加強戒備,但不能決裂。盡量控製李雪鱗向朝堂滲透勢力,卻也不能一刀攔死,逼得他以更激烈的方式謀求利益。其中關係之複雜微妙,即便胡戒這等不世出的天才重生也會感到棘手。鄭太師信中稱此為“世有百年難遇之梟雄,方成千年未有之變局。正邪未明,忠奸難辨;死生榮辱,存乎一心。”胡濤深以為然。
在沉默中,李雪鱗聽到車外的人聲漸漸多了起來,但還稱不上熱鬧。其中往來拜會的對話占了多數。結合行進的時間和方向來判斷,他們現在應當到了富商聚居的東城。此處多精致院落,雖然不如南城這般第三產業繁榮昌盛,但商人們沒有像官員般被條律約束著不準隨便來往走動,各處商會大員居住的宅院門口仍然有人在排著隊。
李雪鱗稍掀開一點窗簾看了會兒,若有所思。
“王爺像是看到了什麽掛懷的物事?可否說與下官聽聽?”
“我看到宅院空了不少,住戶連我上次在中京時的一半都不到。看來有相當多的客商搬離了京城。是因為市易稅?”
胡濤歎口氣,語氣帶上了些憤怒,更多的是無奈:“市易稅一出,京城商戶關門倒閉的不計其數。據說一些貨郎每天被反複征稅,甚至有人因為斷了活路去自殺。京城還算是好的。有些持身正的州府官員偷偷讓人來傳信,說老百姓因為怕被征稅,連集市都停了。住得偏遠的農戶為了換些鹽鐵往往要背著一婁雞蛋走十多裏路。唉……”
“三餉亡國啊……”李雪鱗聯想到崇禎皇帝遇到的類似難題,除了苦笑也隻有苦笑。
胡濤搖著頭道:“要說這市易稅確實受萬民唾棄,可是下官還有一事不明——王爺的封邑地廣人稀,出產極少,如何能交兩倍稅賦?市易稅殷鑒未遠,以王爺的見識應不會蹈這覆轍吧?”
“其實這事要說容易也確實很容易。”
“懇請賜教。”
“坑自家百姓就好比克扣仆役工錢來充實庫房。做起來確實挺容易,做上十次也未必能有四五次造得起反來。不過財富脫離了生產環節,老百姓手頭沒錢,整個國家隻會越來越窮。”
馬車在一陣呼喝聲中停了下來。胡濤對車外家丁們與軍士的爭執充耳不聞,隻是盯住李雪鱗追問道:“依王爺所見,要如何才能國富民強?”
“說起來很簡單。但在這大夏隻有我能做,而你們卻不能做。不僅不能做,還不會做、不敢做。”李雪鱗如論證一加一等於二般擺態度極好地事實講道理,“富強是個同時存在於在橫向與縱向上的指標。橫向,是和別國比較。縱向,是和以前的自己比較——胡令公,我說到這個地步應該可以了吧?”
胡濤沉吟了一會兒,勉強笑了笑:“王爺此舉未免太不仁義了。”
“胡令公,有道是內聖外王。我對治下的人民有義務。必須保證他們有好日子過,而且越過越好。這樣他們才會安心工作,不至於把我掀翻在地還踏上一隻腳。至於其他人我愛莫能助。要知道,無論麵前的金山有多大,人有多少,最後總是不夠分的。”
“王爺倒是真小人。便不怕在史官筆下留個千古罵名?”
“仁義和人民,二選一,你要哪個?”
“這……”胡濤反複權衡著。李雪鱗的攻擊性思維已經擊穿了他的底線。將整個世界變成大夏錢袋和糧倉的罪惡勾當呼之欲出。如果剝削自家百姓的市易稅該死,這種剝削全世界的行為又該如何界定?
在這段時間裏車外爭執戛然而止,似乎是軍士們得到了什麽指令。馬車再次動了起來,慢慢穿過城門,離開了京城。
見胡濤眉頭擰成一團,李雪鱗泰然道:“答案很簡單——眼下我是渤海郡王,我要的就是郡國裏的人民。仁義不能當飯吃。”
胡濤不敢接他的話。他現在終於明白了為何連晉王和鄭太師這等厲害人物都搞不定李雪鱗。此人實在是危險到了極點。他的危險還不是來源於兵力。如果現在開打,大夏雖然比以往貧弱了,但一座座堅城擺在那兒,拖也能把他沒有人口資源也沒有攻城器具的李雪鱗拖垮。他的危險也不是來源於小聰明。胡濤已經掂出了李雪鱗的斤兩。要說思維敏捷、記憶超群,晉王、太師,還有他這個尚書令都不弱於下風,連李毅都強過原本隻是普通小市民的李雪鱗。
此人最危險的是怪異的想法。稍好一點的,還能和現有的治國理論打個擦邊球。而那些隱藏在話語背後的觀點卻讓胡濤起了雞皮疙瘩。如果照此實行,大夏這個文明的國度將退化成叢林裏的劍齒虎,但毫無疑問,這麽做能夠比以往更適合生存。
最難辦的是此人的想法還都能自圓其說。對於一個自洽的理論,你很難在不熟悉的情況下找到突破口推翻它。更何況李雪鱗用來構建邏輯鏈的節點是最直觀淺顯的事實,諸如溫飽和財富的分配,而不是被士林津津樂道的大義名分。這讓他的話有著難以比擬的說服力。
對於希望維持現狀的人來說,李雪鱗這樣的異類隻要存在於世上就是最大的不安定因素。如果有可能,不僅要從肉體上徹底消滅,還得銷毀一切他在世上留下的言論。
好在胡濤沒興趣大搞文字獄,而且他本人就是個對現狀不滿的改革派。隻是李雪鱗走得太遠了,他吃不準那條已經越過了自己設定的終點,仍在李雪鱗腳下延伸的道路是否正是他在尋找的。
早已過了不惑之年的胡濤驚訝於自己竟然對此有些期待。在鄭太師的那封信中,比起觸目驚心的“梟雄”,首先吸引了他目光的是“變局”二字。
一場千古未有的變局已現端倪,就連始作俑者都沒想到他掀起的這場風暴波及範圍之廣、時間之長。而像胡濤這等摸象之人更是無法意識到他們的幸運。作為文臣係統中的第一批參與者,他們的政治投機無論在短期還是長期的回報都是世所罕見。
“王爺,”胡濤罕有地猶豫了一下,“下官曾聽到風聲,有人想煽動和王爺有仇的蘇合人,甚至調動邊軍和驅趕流民來逼退王爺的兵馬……”
“蘇合人已經被我殺得沒多少了,打過來也不怕;邊軍很清楚我們的實力,打不起來;倒是流民……”李雪鱗也猶豫了一下,“我原本認為他們是重要的人口資源。但從這一路上的見聞來看卻也未必如此。”
一起看文學網首發,請支持正版閱讀,支持作者創作。
隆重推薦《萬裏大宋》(28689),能認可本書的人肯定會喜歡。
見李雪鱗反應機敏,代國公胡濤笑著做了個揖:“王爺折殺下官了。你現在可是堂堂郡王。而且還不比一般的宗室,手裏重兵在握,鎮守萬裏北疆。該我向你行禮才是。”
李雪鱗趕緊在粼粼前行的馬車裏還禮:“胡令公說笑了。我這郡王是如何得來的,瞞誰也瞞不過你。這件事本與胡令公無關,但實在情況緊急,也隻能勞您大駕救我一命了。”
“王爺才是愛開玩笑。”胡濤不再和他客套,兩人麵對麵坐了,一直低調做人的尚書令言語卻十分犀利:
“別說這區區大夏京城,王爺數百騎就敢深入大夏腹地三千裏,坦然在宮禁爭權奪利。有這份膽識,難道還要下官幫著出城?王爺是在故意賣下官人情吧?”
“胡令公果然是當世人傑。”李雪鱗隻是笑了笑,並不否認他的猜測。
真要出城,他倒也不是無法可想。隻是即便城裏已經有了內應,畢竟經營時間短,人數和作用都有限。硬衝的話部下們損失小不了。他賣胡濤人情是沒錯,但貨到付款,同樣已經得到了好處。
“王爺過獎。話說鄭太師的信下官已拜閱了。收養之事易如反掌,倒是成下官高攀了,實在有愧王爺和太師厚愛。不過下官近來有一事不明,王爺可否不吝賜教?”
“賜教不敢當。胡令公有何難處,我幫著一起參詳參詳。”
“其實也沒什麽。下官隻是想知道王爺在作何打算。比年紀,今上可要年輕得多。王爺隻怕等不起吧?”
胡濤胖臉上的一對小眼睛眯縫著,卻目光灼灼地盯著李雪鱗。從晉王到太師,再到李毅和小皇帝,大家都對這個隱約可見的猜測諱莫如深。隻有尚書令直奔主題,將最關鍵的核心內容擺到了桌麵上。
李雪鱗想了想,認真地答道:“說實話,目前我的要求都得到了滿足,我沒理由和大夏為難。否則人心不在我這邊。再說波斯也不太平。胡令公在朝中或許不覺得,五到八年,波斯必將以傾國之兵來犯。留給我的時間不多了。”
胡濤的吃驚並不是針對這個情報的內容本身,而是情報源。顯然他也早已得知一個類似帖木兒帝國的怪物正在逐漸成形。但沒想到李雪鱗也已經對此有了戒備。如果渤海郡王隻是個一心想借著宗室身份爭奪皇位的豪強倒也罷了,朝中文臣武將聯手,未必就會讓他得逞。誰知李雪鱗的思維早已跳過了夏帝國這一環節。胡濤吃不準這到底意味著哪種潛台詞。是已經將帝國視作囊中之物,還是想搞獨立王國?或者會不會出現可能性極低的一種情況——渤海郡王李雪鱗像老黃牛一樣任勞任怨,為大夏建設安定團結的和諧社會甘當擋箭牌、避雷針?
不管怎麽說,胡濤認可了鄭太師信中的建議——加強戒備,但不能決裂。盡量控製李雪鱗向朝堂滲透勢力,卻也不能一刀攔死,逼得他以更激烈的方式謀求利益。其中關係之複雜微妙,即便胡戒這等不世出的天才重生也會感到棘手。鄭太師信中稱此為“世有百年難遇之梟雄,方成千年未有之變局。正邪未明,忠奸難辨;死生榮辱,存乎一心。”胡濤深以為然。
在沉默中,李雪鱗聽到車外的人聲漸漸多了起來,但還稱不上熱鬧。其中往來拜會的對話占了多數。結合行進的時間和方向來判斷,他們現在應當到了富商聚居的東城。此處多精致院落,雖然不如南城這般第三產業繁榮昌盛,但商人們沒有像官員般被條律約束著不準隨便來往走動,各處商會大員居住的宅院門口仍然有人在排著隊。
李雪鱗稍掀開一點窗簾看了會兒,若有所思。
“王爺像是看到了什麽掛懷的物事?可否說與下官聽聽?”
“我看到宅院空了不少,住戶連我上次在中京時的一半都不到。看來有相當多的客商搬離了京城。是因為市易稅?”
胡濤歎口氣,語氣帶上了些憤怒,更多的是無奈:“市易稅一出,京城商戶關門倒閉的不計其數。據說一些貨郎每天被反複征稅,甚至有人因為斷了活路去自殺。京城還算是好的。有些持身正的州府官員偷偷讓人來傳信,說老百姓因為怕被征稅,連集市都停了。住得偏遠的農戶為了換些鹽鐵往往要背著一婁雞蛋走十多裏路。唉……”
“三餉亡國啊……”李雪鱗聯想到崇禎皇帝遇到的類似難題,除了苦笑也隻有苦笑。
胡濤搖著頭道:“要說這市易稅確實受萬民唾棄,可是下官還有一事不明——王爺的封邑地廣人稀,出產極少,如何能交兩倍稅賦?市易稅殷鑒未遠,以王爺的見識應不會蹈這覆轍吧?”
“其實這事要說容易也確實很容易。”
“懇請賜教。”
“坑自家百姓就好比克扣仆役工錢來充實庫房。做起來確實挺容易,做上十次也未必能有四五次造得起反來。不過財富脫離了生產環節,老百姓手頭沒錢,整個國家隻會越來越窮。”
馬車在一陣呼喝聲中停了下來。胡濤對車外家丁們與軍士的爭執充耳不聞,隻是盯住李雪鱗追問道:“依王爺所見,要如何才能國富民強?”
“說起來很簡單。但在這大夏隻有我能做,而你們卻不能做。不僅不能做,還不會做、不敢做。”李雪鱗如論證一加一等於二般擺態度極好地事實講道理,“富強是個同時存在於在橫向與縱向上的指標。橫向,是和別國比較。縱向,是和以前的自己比較——胡令公,我說到這個地步應該可以了吧?”
胡濤沉吟了一會兒,勉強笑了笑:“王爺此舉未免太不仁義了。”
“胡令公,有道是內聖外王。我對治下的人民有義務。必須保證他們有好日子過,而且越過越好。這樣他們才會安心工作,不至於把我掀翻在地還踏上一隻腳。至於其他人我愛莫能助。要知道,無論麵前的金山有多大,人有多少,最後總是不夠分的。”
“王爺倒是真小人。便不怕在史官筆下留個千古罵名?”
“仁義和人民,二選一,你要哪個?”
“這……”胡濤反複權衡著。李雪鱗的攻擊性思維已經擊穿了他的底線。將整個世界變成大夏錢袋和糧倉的罪惡勾當呼之欲出。如果剝削自家百姓的市易稅該死,這種剝削全世界的行為又該如何界定?
在這段時間裏車外爭執戛然而止,似乎是軍士們得到了什麽指令。馬車再次動了起來,慢慢穿過城門,離開了京城。
見胡濤眉頭擰成一團,李雪鱗泰然道:“答案很簡單——眼下我是渤海郡王,我要的就是郡國裏的人民。仁義不能當飯吃。”
胡濤不敢接他的話。他現在終於明白了為何連晉王和鄭太師這等厲害人物都搞不定李雪鱗。此人實在是危險到了極點。他的危險還不是來源於兵力。如果現在開打,大夏雖然比以往貧弱了,但一座座堅城擺在那兒,拖也能把他沒有人口資源也沒有攻城器具的李雪鱗拖垮。他的危險也不是來源於小聰明。胡濤已經掂出了李雪鱗的斤兩。要說思維敏捷、記憶超群,晉王、太師,還有他這個尚書令都不弱於下風,連李毅都強過原本隻是普通小市民的李雪鱗。
此人最危險的是怪異的想法。稍好一點的,還能和現有的治國理論打個擦邊球。而那些隱藏在話語背後的觀點卻讓胡濤起了雞皮疙瘩。如果照此實行,大夏這個文明的國度將退化成叢林裏的劍齒虎,但毫無疑問,這麽做能夠比以往更適合生存。
最難辦的是此人的想法還都能自圓其說。對於一個自洽的理論,你很難在不熟悉的情況下找到突破口推翻它。更何況李雪鱗用來構建邏輯鏈的節點是最直觀淺顯的事實,諸如溫飽和財富的分配,而不是被士林津津樂道的大義名分。這讓他的話有著難以比擬的說服力。
對於希望維持現狀的人來說,李雪鱗這樣的異類隻要存在於世上就是最大的不安定因素。如果有可能,不僅要從肉體上徹底消滅,還得銷毀一切他在世上留下的言論。
好在胡濤沒興趣大搞文字獄,而且他本人就是個對現狀不滿的改革派。隻是李雪鱗走得太遠了,他吃不準那條已經越過了自己設定的終點,仍在李雪鱗腳下延伸的道路是否正是他在尋找的。
早已過了不惑之年的胡濤驚訝於自己竟然對此有些期待。在鄭太師的那封信中,比起觸目驚心的“梟雄”,首先吸引了他目光的是“變局”二字。
一場千古未有的變局已現端倪,就連始作俑者都沒想到他掀起的這場風暴波及範圍之廣、時間之長。而像胡濤這等摸象之人更是無法意識到他們的幸運。作為文臣係統中的第一批參與者,他們的政治投機無論在短期還是長期的回報都是世所罕見。
“王爺,”胡濤罕有地猶豫了一下,“下官曾聽到風聲,有人想煽動和王爺有仇的蘇合人,甚至調動邊軍和驅趕流民來逼退王爺的兵馬……”
“蘇合人已經被我殺得沒多少了,打過來也不怕;邊軍很清楚我們的實力,打不起來;倒是流民……”李雪鱗也猶豫了一下,“我原本認為他們是重要的人口資源。但從這一路上的見聞來看卻也未必如此。”
一起看文學網首發,請支持正版閱讀,支持作者創作。
隆重推薦《萬裏大宋》(28689),能認可本書的人肯定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