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


    【本篇引語】


    本篇共計28章,內容以談論仁德為主。在本篇裏,孔子和他的弟子們從各個側麵探討仁德的特征。此外,本篇著名的句子有“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牆不可杇也”;“聽其言而觀其行”;“敏而好學,不恥下問”;“三思而後行”等。這些思想對後世產生過較大影響。


    【原文】


    5.1 子謂公冶長1,“可妻也。雖在縲絏2之中,非其罪也。”以其子3妻之。”


    【注釋】


    1公冶長:姓公冶名長,齊國人,孔子的弟子。


    2縲絏:音léi xiè,捆綁犯人用的繩索,這裏借指牢獄。


    3子:古時無論兒、女均稱子。


    【譯文】


    孔子評論公冶長說:“可以把女兒嫁給他,他雖然被關在牢獄裏,但這並不是他的罪過呀。”於是,孔子就把自己的女兒嫁給了他。


    【評析】


    在這一章裏,孔子對公冶長作了較高評價,但並未說明究竟公冶長做了哪些突出的事情,不過從本篇所談的中心內容看,作為公冶長的老師,孔子對他有全麵了解。孔子能把女兒嫁給他,那麽公冶長至少應具備仁德。這是孔子一再向他的學生提出的要求。


    【原文】


    5.2 子謂南容1,“邦有道2,不廢3;邦無道,免於刑戮4。”以其兄之子妻之。


    【注釋】


    1南容:姓南宮名適(音kuo),字子容。孔子的學生,通稱他為南容。


    2道:孔子這裏所講的道,是說國家的政治符合最高的和最好的原則。


    3廢:廢置,不任用。


    4刑戮:刑罰。


    【譯文】


    孔子評論南容說:“國家有道時,他有官做;國家無道時,他也可以免去刑戮。”於是把自己的侄女嫁給了他。


    【評析】


    本章裏,孔子對南容也作了比較高的評價,同樣也沒有講明南容究竟有哪些突出的表現。當然,他能夠把自己的侄女嫁給南容,也表明南容有較好的仁德。


    【原文】


    5.3 子謂子賤1,君子哉若人2,魯無君子者,斯焉取斯3。”


    【注釋】


    1子賤:姓宓(音fu)名不齊,字子賤。生於公元前521年,比孔子小49歲。


    2若人:這個,此人。


    3斯焉取斯:斯,此。第一個“斯”指子賤,第二個“斯”字指子賤的品德。


    【譯文】


    孔子評論子賤說:“這個人真是個君子呀。如果魯國沒有君子的話,他是從哪裏學到這種品德的呢?”


    【評析】


    孔子在這裏稱子賤為君子。這是第一個層次,但接下來說,魯國如無君子,子賤也不可能學到君子的品德。言下之意,是說他自己就是君子,而子賤的君子之德是由他一手培養的。


    【原文】


    5.4 子貢問曰:“賜也何如?”子曰:“女,器也。”曰:“何器也?”曰:“瑚璉1也。”


    【注釋】


    1瑚璉:古代祭祀時盛糧食用的器具。


    【譯文】


    子貢問孔子:“我這個人怎麽樣?”孔子說:“你呀,好比一個器具。”子貢又問:“是什麽器具呢?”孔子說:“是瑚璉。”


    【評析】


    孔子把子貢比作瑚璉,肯定子貢有一定的才能,因為瑚璉是古代祭器中貴重而華美的一種。但如果與上二章聯係起來分析,可見孔子看不起子貢,認為他還沒有達到“君子之器”那樣的程度,僅有某一方麵的才幹。


    【原文】


    5.5 或曰:“雍1也仁而不佞2。”子曰:“焉用佞?禦人以口給3,屢憎於人,不知其仁4。焉用佞?”


    【注釋】


    1雍:姓冉名雍,字仲弓,生於公元前522年,孔子的學生。


    2佞:音ning,能言善辯,有口才。


    3口給:言語便捷、嘴快話多。


    4不知其仁:指有口才者有仁與否不可知。


    【譯文】


    有人說:“冉雍這個人有仁德但不善辯。”孔子說:“何必要能言善辯呢?靠伶牙利齒和人辯論,常常招致別人的討厭,這樣的人我不知道他是不是做到仁,但何必要能言善辯呢?”


    【評析】


    孔子針對有人對冉雍的評論,提出自己的看法。他認為人隻要有仁德就足夠了,根本不需要能言善辯,伶牙利齒,這兩者在孔子觀念中是對立的。善說的人肯定沒有仁德,而有仁德者則不必有辯才。要以德服人,不以嘴服人。


    【原文】


    5.6 子使漆雕開1仕。對曰:“吾斯之未能信。”子說2。


    【注釋】


    1漆雕開:姓漆雕名開,字子開,一說字子若,生於公元前540年,孔子的門徒。


    2說:音yuè,同“悅”。


    【譯文】


    孔子讓漆雕開去做官。漆雕開回答說:“我對做官這件事還沒有信心。”孔子聽了很高興。


    【評析】


    孔子的教育方針是“學而優則仕”,學到知識,就要去做官,他經常向學生灌輸讀書做官的思想,鼓勵和推薦他們去做官。孔子讓他的學生漆雕開去做官,但漆雕開感到尚未達到“學而優”的程度,急於做官還沒有把握,他想繼續學禮,晚點去做官,所以孔子很高興。


    【原文】


    5.7 子曰:“道不行,乘桴1浮於海,從2我者,其由與!”子路聞之喜。子曰:“由也好勇過我,無所取材。”


    【注釋】


    1桴:音fu,用來過河的木筏子。


    2從:跟隨、隨從。


    【譯文】


    孔子說:“如果我的主張行不通,我就乘上木筏子到海外去。能跟從我的大概隻有仲由吧!”子路聽到這話很高興。孔子說:“仲由啊,好勇超過了我,其他沒有什麽可取的才能。”


    【評析】


    孔子在當時的曆史背景下,極力推行他的禮製、德政主張。但他也擔心自己的主張行不通,打算適當的時候乘筏到海外去。他認為子路有勇,可以跟隨他一同前去,但同時又指出子路的不足乃在於僅有勇而已。


    【原文】


    5.8 孟武伯問子路仁乎?子曰:“不知也。”又問。子曰:“由也,千乘之國,可使治其賦1也,不知其仁也。”“求也何如?”子曰:“求也,千室之邑2,百乘之家3,可使為之宰4也,不知其仁也。”“赤5也何如?”子曰:“赤也,束帶立於朝6,可使與賓客7言也,不知其仁也。”


    【注釋】


    1賦:兵賦,向居民征收的軍事費用。


    2千室之邑,邑是古代居民的聚居點,大致相當於後來城鎮。有一千戶人家的大邑。


    3百乘之家:指卿大夫的采地,當時大夫有車百乘,是采地中的較大者。


    4宰:家臣、總管。


    5赤:姓公西名赤,字子華,生於公元前509年,孔子的學生。


    6束帶立於朝:指穿著禮服立於朝廷。


    7賓客:指一般客人和來賓。


    【譯文】


    孟武伯問孔子:“子路做到了仁吧?”孔子說:“我不知道。”孟武伯又問。孔子說:“仲由嘛,在擁有一千輛兵車的國家裏,可以讓他管理軍事,但我不知道他是不是做到了仁。”孟武伯又問:“冉求這個人怎麽樣?”孔子說:“冉求這個人,可以讓他在一個有千戶人家的公邑或有一百輛兵車的采邑裏當總管,但我也不知道他是不是做到了仁。”孟武伯又問:“公西赤又怎麽樣呢?”孔子說:“公西赤嘛,可以讓他穿著禮服,站在朝廷上,接待貴賓,我也不知道他是不是做到了仁。”


    【評析】


    在這段文字中,孔子對自己的三個學生進行評價,其評價標準就是“仁”。他說,他們有的可以管理軍事,有的可以管理內政,有的可以辦理外交。在孔子看來,,他們雖然各有自己的專長,但所有這些專長都必須服務於禮製、德治的政治需要,必須以具備仁德情操為前提。實際上,他把“仁”放在更高的地位。


    【原文】


    5.9 子謂子貢曰:“女與回也孰愈1?”對曰:“賜也何敢望回?回也聞一以知十2,賜也聞一以知二3。”子曰:“弗如也。吾與4女弗如也。”


    【注釋】


    1愈:勝過、超過。


    2十:指數的全體,舊注雲:“一,數之數;十,數之終。”


    3二:舊注雲:“二者,一之對也。”


    4與:讚同、同意。


    【譯文】


    孔子對子貢說:“你和顏回兩個相比,誰更好一些呢?”子貢回答說:“我怎麽敢和顏回相比呢?顏回他聽到一件事就可以推知十件事;我呢,知道一件事,隻能推知兩件事。”孔子說:“是不如他呀,我同意你說的,是不如他。”


    【評析】


    顏回是孔子最得意的學生之一。他勤於學習,而且肯獨立思考,能做到聞一知十,推知全體,融匯貫通。所以,孔子對他大加讚揚。而且,希望他的其他弟子都能像顏回那樣,刻苦學習,舉一反三,由此及彼,在學業上盡可能地事半功倍。


    【原文】


    5.10 宰予晝寢,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糞土1之牆不可杇2也,於予與何誅3!”子曰:“始吾於人也,聽其言而信其行;今吾於人也,聽其言而觀其行。於予與4改是。”


    【注釋】


    1糞土:腐土、髒土。


    2杇:音wu,抹牆用的抹子。這裏指用抹子粉刷牆壁。


    3誅:意為責備、批評。


    4與:語氣詞。


    【譯文】


    宰予白天睡覺。孔子說:“腐朽的木頭無法雕刻,糞土壘的牆壁無法粉刷。對於宰予這個人,責備還有什麽用呢?”孔子說:“起初我對於人,是聽了他說的話便相信了他的行為;現在我對於人,聽了他講的話還要觀察他的行為。在宰予這裏我改變了觀察人的方法。”


    【評析】


    孔子的學生宰予白天睡覺,孔子對他大加非難。這件事並不似表麵所說的那麽簡單。結合前後篇章有關內容可以看出,宰予對孔子學說存有異端思想,所以受到孔子斥責。此外,孔子在這裏還提出判斷一個人的正確方法,即聽其言而觀其行。


    【原文】


    5.11 子曰:“吾未見剛者。”或對曰:“申棖1。”子曰:“棖也欲,焉得剛?”


    【注釋】


    1申棖:棖,音chéng。姓申名棖,字周,孔子的學生。


    【譯文】


    孔子說:“我沒有見過剛強的人。”有人回答說:“申棖就是剛強的。”孔子說:“申棖這個人欲望太多,怎麽能剛強呢?”


    【評析】


    孔子向來認為,一個人的欲望多了,他就會違背周禮。從這一章來看,人的欲望過多不僅做不到“義”,甚至也做不到“剛”。孔子不普遍地反對人們的欲望,但如果想成為有崇高理想的君子,那就要舍棄各種欲望,一心向道。


    【原文】


    5.12 子貢曰:“我不欲人之加諸我也,吾亦欲無加諸人。”子曰:“賜也,非爾所及也。”


    【譯文】


    子貢說:“我不願別人強加於我的事,我也不願強加在別人身上。”孔子說:“賜呀,這就不是你所能做到的了。”


    【原文】


    5.13 子貢曰:“夫子之文章1,可得而聞也;夫子之言性2與天道3,不可得而聞也。”


    【注釋】


    1文章:這裏指孔子傳授的詩書禮樂等。


    2性:人性。《陽貨篇》第十七中談到性。


    3天道:天命。《論語》書中孔子多處講到天和命,但不見有孔子關於天道的言論。


    【譯文】


    子貢說:“老師講授的禮、樂、詩、書的知識,依靠耳聞是能夠學到的;老師講授的人性和天道的理論,依靠耳聞是不能夠學到的。”


    【評析】


    在子貢看來,孔子所講的禮樂詩書等具體知識是有形的,隻靠耳聞就可以學到了,但關於人性與天道的理論,深奧神秘,不是通過耳聞就可以學到的,必須從事內心的體驗,才有可能把握得住。


    【原文】


    5.14 子路有聞,未之能行,唯恐有聞。


    【譯文】


    子路在聽到一條道理但沒有能親自實行的時候,惟恐又聽到新的道理。


    【原文】


    5.15 子貢問曰:“孔文子1何以謂之文也?”子曰:“敏2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


    【注釋】


    1孔文子:衛國大夫孔圉(音yu),“文”是諡號,“子”是尊稱。


    2敏:敏捷、勤勉。


    【譯文】


    子貢問道:“為什麽給孔文子一個‘文’的諡號呢?”孔子說:“他聰敏勤勉而好學,不以向他地位卑下的人請教為恥,所以給他諡號叫‘文’。”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論語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孔丘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孔丘並收藏論語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