沭水出琅邪東莞縣西北山。
大弁山與小泰山連麓而異名也。引控眾流,積以成川。東南流逕邳鄉南,南去縣八十許裏。城有三麵,而不周於南,故俗謂之半城。沭水又東南流,左合峴水,水北出大峴山,東南流逕邳鄉東,東南流注於沭水也。
東南過其縣東。
沭水左與箕山之水合。水出東諸縣西箕山,劉澄之以為許由之所隱也,更為巨謬矣。其水西南流注於沭水也。
又東南過莒縣東。
《地理誌》曰:莒子之國,盈姓也,少昊後。《列女傳》曰:齊人杞梁殖襲莒,戰死。其妻將赴之,道逢齊莊公,公將吊之。杞梁妻曰:如殖死有罪,君何辱命焉?如殖無罪,有先人之弊廬在下,妾不敢與郊吊。公旋車吊諸室。妻乃哭於城下,七日而城崩。故《琴操》雲:殖死,妻援琴作歌曰:樂莫樂兮新相知,悲莫悲兮生別離!哀感皇天,城為之墮,即是城也。其城三重,並悉崇峻,惟南開一門。內城方十二裏,郭周四十許裏。《屍子》曰:莒君好鬼巫而國亡。無知之難,小白奔焉。樂毅攻齊,守嶮全國。秦始皇縣之,漢興以為城陽國封朱虛侯章,治莒。王莽之莒陵也。光武合城陽國為琅邪國以封皇子京,雅好宮室,窮極伎巧,壁帶飾以金銀。明帝時,京不安莒,移治開陽矣。沐水又南,袁公水東出清山,尋坤維而注沭。沭水又南,潯水注之,水出於巨公之山,西南流,舊堨以溉田,東西二十裏,南北十五裏。潯水又西南流入沭。
沭水又南與葛陂水會。水發三柱山,西南流逕辟城南,世謂之辟陽城。《史記·建元以來王子侯者年表》曰:漢武帝元朔二年,封城陽共王子節侯劉壯為侯國也。其水於邑,積以為陂,謂之辟陽湖,西南流注於沭水也。
又南過陽都縣東入於沂。
沭水自陽都縣又南,會武陽溝水。水東出倉山,山上有故城,世謂之監官城,非也。即古有利城矣。漢武帝元朔四年,封城陽共王子劉釘為侯國也。其城因山為基,水導山下西北流,謂之武陽溝。又西至即丘縣注於沭。沭水又南逕東海郡即丘縣,故《春秋》之祝丘也。桓公五年,《經》書:齊侯、鄭伯如紀,城祝丘。
《左傳》齊、鄭朝紀,欲襲之。漢立為縣,王莽更之曰就信也。《郡國誌》曰:自東海分屬琅邪。闞駰曰:即、祝,魯之音,蓋字承讀變矣。
沭水又南逕東海厚丘縣,王莽更之曰祝其亭也。分為二瀆:一瀆西南出,今無水,世謂之枯沭。一瀆南逕建陵縣故城東。漢景帝六年封衛綰為侯國,王莽更之曰付亭也。
沭水又南逕建陵山西。魏正光中,齊王之鎮徐州也,立大堨,遏水西流,兩瀆之會,置城防之,曰曲沭戍。自堨流三十裏,西注沭水舊瀆,謂之新渠。
舊瀆自厚丘西南出,左會新渠,南入淮陽宿預縣,注泗水。《地理誌》所謂至下邳注泗者也。《經》言於陽都入沂,非矣。沭水左瀆自大堰水斷,故瀆東南出,桑堰水注之。水出襄賁縣泉流東注沭瀆,又南,右合橫溝水,水發瀆右,東入沭之故瀆。又南暨於遏。其水西南流,逕司吾山東。又逕司吾縣故城西。《春秋左傳》吳執鍾吾子以為司吾縣,王莽更之曰息吾也。又西南至宿預注泗水也。沭水故瀆,自下堰,東南逕司吾城東,又東南曆柤口城中。柤水出於楚之柤地。
《春秋·襄公十年?經》書,公與晉及諸侯會吳於柤。京相璠曰:宋地。今彭城逼陽縣西北有柤水溝,去逼陽八十裏,東南流逕逼陽縣故城東北,《地理誌》曰:故逼陽國也。《春秋左傳·襄公十年》,夏四月戊午,會於柤。晉荀偃、士匄請伐逼陽而封宋向戍焉。荀罃曰:城小而固,勝之不武,弗勝為笑。固請,丙寅,圍之,弗克。孟氏之臣秦堇父,輦重如役。逼陽人啟門,諸侯之士門焉,縣門發,鄹人紇抉之以出門者。狄虎彌建大車之輪,而蒙之以甲以為櫓,左執之,右拔戟,以成一隊。孟獻子曰:《詩》所謂有力如虎者也。主人縣布,堇父登之,及堞而絕之,墜,則又縣之。蘇而複上者三。主人辭焉,乃退,帶其斷以徇於軍三日。諸侯之師,久於逼陽,請歸。智伯怒曰:七日不克,爾乎取之,以謝罪也。
荀偃、士匄攻之,親受矢石,遂滅之,以逼陽子歸,獻於武宮,謂之夷俘,逼陽,妘姓也。漢以為縣。漢武帝元朔三年,封齊孝王子劉就為侯國。王莽更之曰輔陽也。《郡國誌》曰:逼陽有柤水,柤水又東南,亂於沂而注於沭,謂之柤口,城得其名矣。東南至朐縣入遊,注海也。
巨洋水
巨洋水出朱虛縣泰山北,過其縣西。
泰山即東小泰山也。巨洋水即《國語》所謂具水矣,袁宏謂之巨<;目末>;,王韶之以為巨薎,亦或曰朐瀰,皆一水也,而廣其目焉。其水北流逕朱虛縣故城西,漢惠帝二年,封齊悼惠王子劉章為侯國。《地理風俗記》曰:丹山在西南,丹水所出,東入海。丹水由朱虛丘阜矣,故言朱虛城西有長阪遠峻,名為破車峴。
城東北二十裏有丹山,世謂之凡山,縣在西南,非山也。丹凡字相類,音從字變也。丹水有二源,各導一山,世謂之東丹、西丹水也。西丹水自凡山北流逕劇縣故城東,東丹水注之,水出方山,山有二水,一水即東丹水也。北逕縣,合西丹水而亂流,又東北出逕渏薄澗北。渏水亦出方山,流入平壽縣,積而為渚。
水盛則北注東南流,屈而東北流逕平壽縣故城西,而北入丹水,謂之魚合口。丹水又東北逕望海台東,東北注海,蓋亦縣所氏者也。
又北過臨朐縣東。
巨洋水自朱虛北入臨朐縣,熏治泉水注之。水出西溪,飛泉側瀨,於窮坎之下,泉溪之上,源麓之側,有一祠,目之為冶泉祠。按《廣雅》,金神謂之清明,斯地蓋古冶官所在,故水取稱焉。水色澄明,而清泠特異。淵無潛石,淺鏤沙文,中有古壇,參差相對,後人微加功飾,以為嬉遊之處。南北邃岸淩空,疏木交合。先公以太和中作鎮海岱,餘總角之年,侍節東州,至若炎夏火流,間居倦想,提琴命友,嬉娛永日。桂筍尋波,輕林委浪,琴歌既洽,歡情亦暢,是焉棲寄,實可憑衿。小東有一湖,佳饒鮮筍,匪直芳齊芍藥,實亦潔並飛鱗。其水東北流入巨洋,謂之熏冶泉。又逕臨朐縣故城東。城古伯氏駢邑也。漢武帝元朔二年,封菑川懿王子劉奴為侯國。應劭曰:臨朐,山名也。故縣氏之。朐亦水名,其城側臨朐川,是以王莽用表厥稱矣。其城上下沿水,悉是劉武皇北伐廣固,營壘所在矣。
巨洋水又東北逕委粟山東,孤阜秀立,形若委粟。又東北,洋水注之。水西出石膏山西北石澗口,東南逕逢山祠西。洋水又東南。曆逢山下,即石膏山也。
麓三成,壁立直上。山上有石鼓,鳴則年凶。郭緣生《續征記》曰:逢山在廣固南三十裏,有祠並石人、石鼓。齊地將亂,石人輒打石鼓,聞數十裏。洋水曆其陰而東北流,世謂之石溝水。東北流出於委粟山北,而東注於巨洋,謂之石溝口。
然是水下流,亦有時通塞,及其春夏水泛,川瀾無輟,亦或謂之為龍泉水。《地理誌》石膏山,洋水所出是也。今於此縣,惟是瀆當之,似符群證矣。巨洋水又東北得邳泉口,泉源西出平地,東流注於巨洋。巨洋水又北會建德水,水西發逢山阜,而東流入巨洋水也。
又北過劇縣西。
巨洋水又東北合康浪水,水發縣西南<;山其>;山,無事樹木,而圓峭孤峙,巑岏分立。左思《齊都賦》曰:<;山其>;領鎮其左是也。康浪水北流,注於巨洋。巨洋水又東北逕劇縣故城西,古紀國也。《春秋·莊公四年》,紀侯不能下齊,以與弟季,大去其國,違齊難也。後改曰劇,故《魯連子》曰:朐劇之人辯者也。漢文帝十八年,別為菑川國,後並北海。漢武帝元朔二年,封菑川懿王子劉錯為侯國,王莽更之曰俞縣也。城之北側有故台,台西有方池。晏謨曰:西去齊城九十七裏。
耿弇破張步於臨淄,追至巨<;目末>;,水上,僵屍相屬,即是水也。巨洋水又東北逕晉龍驤將軍、幽州刺史辟閭渾墓東,而東北流。墓側有一墳,甚高大,時人鹹謂之為馬陵,而不知誰之丘壟也?巨洋水又東北逕益縣故城東。王莽更之曰滌蕩也。
晏謨曰:西去齊城五十裏,司馬宣王伐公孫淵,北徙豐人,住於此城,遂改名為南豐城也。又東北積而為潭,枝津出焉,謂之百尺溝,西北流逕北益都城也。漢武帝元朔二年,封菑川懿王子劉胡為侯國。又西北流而注於巨澱矣。
又東北過壽光縣西。
巨洋水自湖東北流,逕縣故城西,王莽之翼平亭也。漢光武建武二年,封更始子鯉為侯國。城之西南水東,有孔子石室,故廟堂也。中有孔子像,弟子問經,既無碑誌,未詳所立。巨洋水又東北流,堯水注之,水出劇縣南角崩山,即故義山也。俗人以其山角若崩,因名為角崩山,亦名為角林山,皆世俗音訛也。水即蕤水矣。《地理誌》曰:劇縣有義山,蕤水所出也。北逕<;山其>;山東,俗亦名之為青水矣。堯水又東北逕東、西壽光二城間。應劭曰:壽光縣有灌亭。杜預曰:在縣東南,斟灌國也。又言:斟亭在平壽縣東南。平壽故城在白狼水西,今北海郡治。水上承營陵縣之下流。東北逕城東,西入別畫湖,亦曰朕懷湖。湖東西二十裏,南北三十裏,東北入海。斟亭在溉水東,水出桑犢亭東覆甑山,亭故高密郡治,世謂之故郡城,山謂之塔山,水曰鹿孟水,亦曰戾孟水,皆非也。《地理誌》,桑犢,北海之屬縣矣。有覆甑山,溉水所出,北逕斟亭西北。按《地理誌》,北海有斟縣。京相璠曰:故斟尋國,禹後。西北去灌亭九十裏。溉水又北逕寒亭西,合白狼水。《郡國誌》曰:平壽有斟城,有寒亭。薛瓚《漢書集注》雲:按《汲郡古文》,相居斟灌,東郡灌是也。明帝以封周後,改曰衛。斟尋在河南,非平壽。又雲:太康居斟尋,羿亦居之,桀又居之。《尚書·序》曰:太康失國,兄弟五人,徯於洛汭。此即太康之居為近洛也。餘考瓚所據,今河南有尋地,衛國有觀土。《國語》曰:啟有五觀,謂之奸子。五觀蓋其名也。所處之邑,其名曰觀。皇甫謐曰:衛地。又雲:夏相徙帝丘依同姓之諸侯於斟尋氏。即《汲塚書》雲:相居斟灌也。既依斟尋,明斟尋非一居矣。窮後既仗善射,篡相,韓浞亦因逢蒙弑羿,即其居以生澆,因其室而有豷。故《春秋·襄公四年》,魏絳曰:澆用師滅斟灌及斟尋氏,處澆於過,處豷於戈。是以伍員言於吳子曰:過澆殺斟灌以伐斟尋是也。有夏之遺臣曰靡,事羿;羿之死也,逃於鬲氏。今鬲縣也。收斟灌、斟尋二國之餘燼,殺韓浞而立少康,滅之,有窮遂亡也。是蓋寓其居而生其稱,宅其業而表其邑,縱遺文沿褫,亭郭有傳,未可以彼有灌目,謂專此為非,舍此尋名,而專彼為是。以土推傳。應氏之據,亦可按矣。堯水又東北注巨洋。
伏琛、晏謨並言,堯嚐頓駕於此,故受名焉。非也。《地理誌》曰:蕤水自劇東北,至壽光入海。沿其逕趣,即是水也。
又東北入於海。
巨洋水又東北逕望海台西,東北流。伏琛、晏謨並以為平望亭在平壽縣故城西北八十裏,古縣;又或言秦始皇升以望海,因曰望海台,未詳也。按《史記》漢武帝元朔二年,封菑川懿王子劉賞為侯國。又東北注於海也。
淄水
淄水出泰山萊蕪縣原山。
淄水出縣西南山下,世謂之原泉。《地理誌》曰:原山,淄水所出。故《經》有原山之論矣。《淮南子》曰:水出自飴山。蓋山別名也。東北流逕萊蕪穀,屈而西北流,逕其縣故城南。《從征記》曰:城在萊蕪穀,當路阻絕,兩山間道,由南北門。漢末,有範史雲為萊蕪令,言萊蕪在齊,非魯所得引。舊說雲:齊靈公滅萊,萊民播流,此穀,邑落荒蕪,故曰萊蕪。《禹貢》所謂萊夷也。夾穀之會,齊侯使萊人以兵劫魯侯,宣尼稱夷不亂華是也。餘按泰無,萊柞,並山名也,郡縣取目焉,漢高祖置。《左傳》曰:與之無山及萊柞,是也。應劭《十三州記》曰:太山萊蕪縣,魯之萊柞邑。淄水又西北轉逕城西,又東北流與一水合,水出縣東南,俗謂之家桑穀水。《從征記》名曰聖水。《列仙傳》曰:鹿皮公者,淄川人也,少為府小吏,才巧,舉手成器,岑山上有神泉,人不能到。小吏白府君,請木工斤斧三十人,作轉輪,造縣閣,意思橫生。數十日,梯道成,上其巔,作祠屋,留止其旁。其二間以自固,食芝草,飲神泉,七十餘年。淄水來山下,呼宗族得六十餘人,命上山,半,水出,盡漂一郡,沒者萬計。小吏辭遣家室,令下山,著鹿皮衣,升閣而去。後百餘年,下賣藥齊市也。其水西北流注淄水。淄水又北出山,謂之萊蕪口,東北流者也。
東北過臨淄縣東。
淄水自山東北流逕牛山西,又東逕臨淄縣故城南,東得天齊水口,水出南郊山下,謂之天齊淵。五泉並出,南北三百步,廣十步,山即牛山也。左思《齊都賦》曰:牛嶺鎮其南者也。水在齊八祠中,齊之為名,起於此矣。《地理風俗記》曰:齊所以為齊者,即天齊淵名也。其水北流注於淄水,又東逕四豪塚北,水南山下有四塚,方基圓墳,鹹高七尺,東西直列,是田氏四王塚也。淄水又東北逕蕩陰裏西。水東有塚,一基三墳,東西八十步,是列士公孫接、田開疆、古冶子之墳也。晏子惡其勇而無禮,投桃以斃之,死葬陽裏,即此也。淄水又北逕其城東,城臨淄水,故曰臨淄,王莽之齊陵縣也。《爾雅》曰:水出其前左為營丘。
大弁山與小泰山連麓而異名也。引控眾流,積以成川。東南流逕邳鄉南,南去縣八十許裏。城有三麵,而不周於南,故俗謂之半城。沭水又東南流,左合峴水,水北出大峴山,東南流逕邳鄉東,東南流注於沭水也。
東南過其縣東。
沭水左與箕山之水合。水出東諸縣西箕山,劉澄之以為許由之所隱也,更為巨謬矣。其水西南流注於沭水也。
又東南過莒縣東。
《地理誌》曰:莒子之國,盈姓也,少昊後。《列女傳》曰:齊人杞梁殖襲莒,戰死。其妻將赴之,道逢齊莊公,公將吊之。杞梁妻曰:如殖死有罪,君何辱命焉?如殖無罪,有先人之弊廬在下,妾不敢與郊吊。公旋車吊諸室。妻乃哭於城下,七日而城崩。故《琴操》雲:殖死,妻援琴作歌曰:樂莫樂兮新相知,悲莫悲兮生別離!哀感皇天,城為之墮,即是城也。其城三重,並悉崇峻,惟南開一門。內城方十二裏,郭周四十許裏。《屍子》曰:莒君好鬼巫而國亡。無知之難,小白奔焉。樂毅攻齊,守嶮全國。秦始皇縣之,漢興以為城陽國封朱虛侯章,治莒。王莽之莒陵也。光武合城陽國為琅邪國以封皇子京,雅好宮室,窮極伎巧,壁帶飾以金銀。明帝時,京不安莒,移治開陽矣。沐水又南,袁公水東出清山,尋坤維而注沭。沭水又南,潯水注之,水出於巨公之山,西南流,舊堨以溉田,東西二十裏,南北十五裏。潯水又西南流入沭。
沭水又南與葛陂水會。水發三柱山,西南流逕辟城南,世謂之辟陽城。《史記·建元以來王子侯者年表》曰:漢武帝元朔二年,封城陽共王子節侯劉壯為侯國也。其水於邑,積以為陂,謂之辟陽湖,西南流注於沭水也。
又南過陽都縣東入於沂。
沭水自陽都縣又南,會武陽溝水。水東出倉山,山上有故城,世謂之監官城,非也。即古有利城矣。漢武帝元朔四年,封城陽共王子劉釘為侯國也。其城因山為基,水導山下西北流,謂之武陽溝。又西至即丘縣注於沭。沭水又南逕東海郡即丘縣,故《春秋》之祝丘也。桓公五年,《經》書:齊侯、鄭伯如紀,城祝丘。
《左傳》齊、鄭朝紀,欲襲之。漢立為縣,王莽更之曰就信也。《郡國誌》曰:自東海分屬琅邪。闞駰曰:即、祝,魯之音,蓋字承讀變矣。
沭水又南逕東海厚丘縣,王莽更之曰祝其亭也。分為二瀆:一瀆西南出,今無水,世謂之枯沭。一瀆南逕建陵縣故城東。漢景帝六年封衛綰為侯國,王莽更之曰付亭也。
沭水又南逕建陵山西。魏正光中,齊王之鎮徐州也,立大堨,遏水西流,兩瀆之會,置城防之,曰曲沭戍。自堨流三十裏,西注沭水舊瀆,謂之新渠。
舊瀆自厚丘西南出,左會新渠,南入淮陽宿預縣,注泗水。《地理誌》所謂至下邳注泗者也。《經》言於陽都入沂,非矣。沭水左瀆自大堰水斷,故瀆東南出,桑堰水注之。水出襄賁縣泉流東注沭瀆,又南,右合橫溝水,水發瀆右,東入沭之故瀆。又南暨於遏。其水西南流,逕司吾山東。又逕司吾縣故城西。《春秋左傳》吳執鍾吾子以為司吾縣,王莽更之曰息吾也。又西南至宿預注泗水也。沭水故瀆,自下堰,東南逕司吾城東,又東南曆柤口城中。柤水出於楚之柤地。
《春秋·襄公十年?經》書,公與晉及諸侯會吳於柤。京相璠曰:宋地。今彭城逼陽縣西北有柤水溝,去逼陽八十裏,東南流逕逼陽縣故城東北,《地理誌》曰:故逼陽國也。《春秋左傳·襄公十年》,夏四月戊午,會於柤。晉荀偃、士匄請伐逼陽而封宋向戍焉。荀罃曰:城小而固,勝之不武,弗勝為笑。固請,丙寅,圍之,弗克。孟氏之臣秦堇父,輦重如役。逼陽人啟門,諸侯之士門焉,縣門發,鄹人紇抉之以出門者。狄虎彌建大車之輪,而蒙之以甲以為櫓,左執之,右拔戟,以成一隊。孟獻子曰:《詩》所謂有力如虎者也。主人縣布,堇父登之,及堞而絕之,墜,則又縣之。蘇而複上者三。主人辭焉,乃退,帶其斷以徇於軍三日。諸侯之師,久於逼陽,請歸。智伯怒曰:七日不克,爾乎取之,以謝罪也。
荀偃、士匄攻之,親受矢石,遂滅之,以逼陽子歸,獻於武宮,謂之夷俘,逼陽,妘姓也。漢以為縣。漢武帝元朔三年,封齊孝王子劉就為侯國。王莽更之曰輔陽也。《郡國誌》曰:逼陽有柤水,柤水又東南,亂於沂而注於沭,謂之柤口,城得其名矣。東南至朐縣入遊,注海也。
巨洋水
巨洋水出朱虛縣泰山北,過其縣西。
泰山即東小泰山也。巨洋水即《國語》所謂具水矣,袁宏謂之巨<;目末>;,王韶之以為巨薎,亦或曰朐瀰,皆一水也,而廣其目焉。其水北流逕朱虛縣故城西,漢惠帝二年,封齊悼惠王子劉章為侯國。《地理風俗記》曰:丹山在西南,丹水所出,東入海。丹水由朱虛丘阜矣,故言朱虛城西有長阪遠峻,名為破車峴。
城東北二十裏有丹山,世謂之凡山,縣在西南,非山也。丹凡字相類,音從字變也。丹水有二源,各導一山,世謂之東丹、西丹水也。西丹水自凡山北流逕劇縣故城東,東丹水注之,水出方山,山有二水,一水即東丹水也。北逕縣,合西丹水而亂流,又東北出逕渏薄澗北。渏水亦出方山,流入平壽縣,積而為渚。
水盛則北注東南流,屈而東北流逕平壽縣故城西,而北入丹水,謂之魚合口。丹水又東北逕望海台東,東北注海,蓋亦縣所氏者也。
又北過臨朐縣東。
巨洋水自朱虛北入臨朐縣,熏治泉水注之。水出西溪,飛泉側瀨,於窮坎之下,泉溪之上,源麓之側,有一祠,目之為冶泉祠。按《廣雅》,金神謂之清明,斯地蓋古冶官所在,故水取稱焉。水色澄明,而清泠特異。淵無潛石,淺鏤沙文,中有古壇,參差相對,後人微加功飾,以為嬉遊之處。南北邃岸淩空,疏木交合。先公以太和中作鎮海岱,餘總角之年,侍節東州,至若炎夏火流,間居倦想,提琴命友,嬉娛永日。桂筍尋波,輕林委浪,琴歌既洽,歡情亦暢,是焉棲寄,實可憑衿。小東有一湖,佳饒鮮筍,匪直芳齊芍藥,實亦潔並飛鱗。其水東北流入巨洋,謂之熏冶泉。又逕臨朐縣故城東。城古伯氏駢邑也。漢武帝元朔二年,封菑川懿王子劉奴為侯國。應劭曰:臨朐,山名也。故縣氏之。朐亦水名,其城側臨朐川,是以王莽用表厥稱矣。其城上下沿水,悉是劉武皇北伐廣固,營壘所在矣。
巨洋水又東北逕委粟山東,孤阜秀立,形若委粟。又東北,洋水注之。水西出石膏山西北石澗口,東南逕逢山祠西。洋水又東南。曆逢山下,即石膏山也。
麓三成,壁立直上。山上有石鼓,鳴則年凶。郭緣生《續征記》曰:逢山在廣固南三十裏,有祠並石人、石鼓。齊地將亂,石人輒打石鼓,聞數十裏。洋水曆其陰而東北流,世謂之石溝水。東北流出於委粟山北,而東注於巨洋,謂之石溝口。
然是水下流,亦有時通塞,及其春夏水泛,川瀾無輟,亦或謂之為龍泉水。《地理誌》石膏山,洋水所出是也。今於此縣,惟是瀆當之,似符群證矣。巨洋水又東北得邳泉口,泉源西出平地,東流注於巨洋。巨洋水又北會建德水,水西發逢山阜,而東流入巨洋水也。
又北過劇縣西。
巨洋水又東北合康浪水,水發縣西南<;山其>;山,無事樹木,而圓峭孤峙,巑岏分立。左思《齊都賦》曰:<;山其>;領鎮其左是也。康浪水北流,注於巨洋。巨洋水又東北逕劇縣故城西,古紀國也。《春秋·莊公四年》,紀侯不能下齊,以與弟季,大去其國,違齊難也。後改曰劇,故《魯連子》曰:朐劇之人辯者也。漢文帝十八年,別為菑川國,後並北海。漢武帝元朔二年,封菑川懿王子劉錯為侯國,王莽更之曰俞縣也。城之北側有故台,台西有方池。晏謨曰:西去齊城九十七裏。
耿弇破張步於臨淄,追至巨<;目末>;,水上,僵屍相屬,即是水也。巨洋水又東北逕晉龍驤將軍、幽州刺史辟閭渾墓東,而東北流。墓側有一墳,甚高大,時人鹹謂之為馬陵,而不知誰之丘壟也?巨洋水又東北逕益縣故城東。王莽更之曰滌蕩也。
晏謨曰:西去齊城五十裏,司馬宣王伐公孫淵,北徙豐人,住於此城,遂改名為南豐城也。又東北積而為潭,枝津出焉,謂之百尺溝,西北流逕北益都城也。漢武帝元朔二年,封菑川懿王子劉胡為侯國。又西北流而注於巨澱矣。
又東北過壽光縣西。
巨洋水自湖東北流,逕縣故城西,王莽之翼平亭也。漢光武建武二年,封更始子鯉為侯國。城之西南水東,有孔子石室,故廟堂也。中有孔子像,弟子問經,既無碑誌,未詳所立。巨洋水又東北流,堯水注之,水出劇縣南角崩山,即故義山也。俗人以其山角若崩,因名為角崩山,亦名為角林山,皆世俗音訛也。水即蕤水矣。《地理誌》曰:劇縣有義山,蕤水所出也。北逕<;山其>;山東,俗亦名之為青水矣。堯水又東北逕東、西壽光二城間。應劭曰:壽光縣有灌亭。杜預曰:在縣東南,斟灌國也。又言:斟亭在平壽縣東南。平壽故城在白狼水西,今北海郡治。水上承營陵縣之下流。東北逕城東,西入別畫湖,亦曰朕懷湖。湖東西二十裏,南北三十裏,東北入海。斟亭在溉水東,水出桑犢亭東覆甑山,亭故高密郡治,世謂之故郡城,山謂之塔山,水曰鹿孟水,亦曰戾孟水,皆非也。《地理誌》,桑犢,北海之屬縣矣。有覆甑山,溉水所出,北逕斟亭西北。按《地理誌》,北海有斟縣。京相璠曰:故斟尋國,禹後。西北去灌亭九十裏。溉水又北逕寒亭西,合白狼水。《郡國誌》曰:平壽有斟城,有寒亭。薛瓚《漢書集注》雲:按《汲郡古文》,相居斟灌,東郡灌是也。明帝以封周後,改曰衛。斟尋在河南,非平壽。又雲:太康居斟尋,羿亦居之,桀又居之。《尚書·序》曰:太康失國,兄弟五人,徯於洛汭。此即太康之居為近洛也。餘考瓚所據,今河南有尋地,衛國有觀土。《國語》曰:啟有五觀,謂之奸子。五觀蓋其名也。所處之邑,其名曰觀。皇甫謐曰:衛地。又雲:夏相徙帝丘依同姓之諸侯於斟尋氏。即《汲塚書》雲:相居斟灌也。既依斟尋,明斟尋非一居矣。窮後既仗善射,篡相,韓浞亦因逢蒙弑羿,即其居以生澆,因其室而有豷。故《春秋·襄公四年》,魏絳曰:澆用師滅斟灌及斟尋氏,處澆於過,處豷於戈。是以伍員言於吳子曰:過澆殺斟灌以伐斟尋是也。有夏之遺臣曰靡,事羿;羿之死也,逃於鬲氏。今鬲縣也。收斟灌、斟尋二國之餘燼,殺韓浞而立少康,滅之,有窮遂亡也。是蓋寓其居而生其稱,宅其業而表其邑,縱遺文沿褫,亭郭有傳,未可以彼有灌目,謂專此為非,舍此尋名,而專彼為是。以土推傳。應氏之據,亦可按矣。堯水又東北注巨洋。
伏琛、晏謨並言,堯嚐頓駕於此,故受名焉。非也。《地理誌》曰:蕤水自劇東北,至壽光入海。沿其逕趣,即是水也。
又東北入於海。
巨洋水又東北逕望海台西,東北流。伏琛、晏謨並以為平望亭在平壽縣故城西北八十裏,古縣;又或言秦始皇升以望海,因曰望海台,未詳也。按《史記》漢武帝元朔二年,封菑川懿王子劉賞為侯國。又東北注於海也。
淄水
淄水出泰山萊蕪縣原山。
淄水出縣西南山下,世謂之原泉。《地理誌》曰:原山,淄水所出。故《經》有原山之論矣。《淮南子》曰:水出自飴山。蓋山別名也。東北流逕萊蕪穀,屈而西北流,逕其縣故城南。《從征記》曰:城在萊蕪穀,當路阻絕,兩山間道,由南北門。漢末,有範史雲為萊蕪令,言萊蕪在齊,非魯所得引。舊說雲:齊靈公滅萊,萊民播流,此穀,邑落荒蕪,故曰萊蕪。《禹貢》所謂萊夷也。夾穀之會,齊侯使萊人以兵劫魯侯,宣尼稱夷不亂華是也。餘按泰無,萊柞,並山名也,郡縣取目焉,漢高祖置。《左傳》曰:與之無山及萊柞,是也。應劭《十三州記》曰:太山萊蕪縣,魯之萊柞邑。淄水又西北轉逕城西,又東北流與一水合,水出縣東南,俗謂之家桑穀水。《從征記》名曰聖水。《列仙傳》曰:鹿皮公者,淄川人也,少為府小吏,才巧,舉手成器,岑山上有神泉,人不能到。小吏白府君,請木工斤斧三十人,作轉輪,造縣閣,意思橫生。數十日,梯道成,上其巔,作祠屋,留止其旁。其二間以自固,食芝草,飲神泉,七十餘年。淄水來山下,呼宗族得六十餘人,命上山,半,水出,盡漂一郡,沒者萬計。小吏辭遣家室,令下山,著鹿皮衣,升閣而去。後百餘年,下賣藥齊市也。其水西北流注淄水。淄水又北出山,謂之萊蕪口,東北流者也。
東北過臨淄縣東。
淄水自山東北流逕牛山西,又東逕臨淄縣故城南,東得天齊水口,水出南郊山下,謂之天齊淵。五泉並出,南北三百步,廣十步,山即牛山也。左思《齊都賦》曰:牛嶺鎮其南者也。水在齊八祠中,齊之為名,起於此矣。《地理風俗記》曰:齊所以為齊者,即天齊淵名也。其水北流注於淄水,又東逕四豪塚北,水南山下有四塚,方基圓墳,鹹高七尺,東西直列,是田氏四王塚也。淄水又東北逕蕩陰裏西。水東有塚,一基三墳,東西八十步,是列士公孫接、田開疆、古冶子之墳也。晏子惡其勇而無禮,投桃以斃之,死葬陽裏,即此也。淄水又北逕其城東,城臨淄水,故曰臨淄,王莽之齊陵縣也。《爾雅》曰:水出其前左為營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