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水又北屈東,逕大索城南。《春秋傳》曰:鄭子皮勞叔向於索氏。即此城也。
《晉地道誌》所謂京有大索、小索亭,《漢書》,京、索之間也。索水又東,逕虢亭南。應劭曰:滎陽,故虢國也,今虢亭是矣。司馬彪《郡國誌》曰:縣有虢亭,俗謂之平咷城。城內有大塚,名管叔塚,或亦謂之為號咷城,非也。蓋號、虢字相類,字轉失實也。《風俗通》曰:俗說高祖與項羽戰於京、索,遁於薄中,羽追求之。時鳩止鳴其上,追之者以為必無人,遂得脫。及即位,異此鳩,故作鳩杖以扶老。案《廣誌》,楚鳩一名嗥啁,號咷之名,蓋因鳩以起目焉,所未詳也。索水又東北流,須水右入焉。水近出京城東北二裏榆子溝,亦曰柰榆溝也。又或謂之為小索水,東北流,木蓼溝水注之。水上承京城南淵,世謂之車輪淵。淵水東北流,謂之木蓼溝。又東北,入於須水。須水又東北流,於滎陽城西南,北注索。索水又東,逕滎陽縣故城南。漢王之困滎陽也,紀信曰:臣詐降楚,王宜間出。信乃乘王車出東門,稱漢降楚,楚軍稱萬歲,震動天地。王與數十騎出西門,得免楚圍。羽見信大怒,遂烹之。信塚在城西北三裏,故蔡伯喈《述征賦》曰:過漢祖之所隘,吊紀信於滎陽。其城跨倚岡原,居山之陽。王莽立為祈隊,備周六隊之製。魏正始三年,歲在甲子,被癸醜詔書,割河南郡自鞏、闕以東,創建滎陽郡,並戶二萬五千。以南鄉築陽鄉亭侯李勝字公昭,為郡守,故原武典農校尉,政有遺惠,民為立祠於城北五裏,號曰李君祠。廟前有石蹠,蹠上有石的。石的銘具存。其銘曰:百族欣戴,鹹推厥誠,今猶祀禱焉。索水又東逕周苛塚北。漢祖之出滎陽也,令禦史大夫周苛守之。項羽拔滎陽,獲苛,曰:吾以公為上將軍,封三萬戶侯,能盡節乎?苛瞋目罵羽,羽怒,烹之。索水又東流,北屈西轉,北逕滎陽城東,而北流注濟水。杜預曰:旃然水出滎陽成皋縣,東入汳。《春秋·襄公十八年》,楚伐鄭。右師涉潁,次於旃然。即是水也。
濟渠水斷,汳溝惟承此始,故雲汳受旃然矣。亦謂之鴻溝水,蓋因漢、楚分王,指水為斷故也。《郡國誌》曰:滎陽有鴻溝水,是也。蓋因城地而變名,為川流之異目。
濟水又東,逕滎澤北,故滎水所都也。京相璠曰:滎澤在滎陽縣東南,與濟隧合。濟隧上承河水於卷縣北河,南逕卷縣故城東,又南逕衡雍城西。《春秋左傳·襄公十一年》,諸侯伐鄭,西濟於濟隧。杜預闕其地,而曰水名也。京相璠曰:鄭地也。言濟水自滎澤中北流,至垣雍西,與出河之濟會,南出新鄭百裏。
斯蓋滎、播、河、濟,往複逕通矣。出河之濟,即陰溝之上源也,濟隧絕焉。故世亦或謂其故道為十字溝,自於岑造八激堤於河陰,水脈徑斷,故瀆難尋。又南會於滎澤,然水既斷,民謂其處為滎澤。《春秋》,衛侯及翟人戰於榮澤,而屠懿公,宏演報命納肝處也。有垂隴城,濟瀆出其北。《春秋·文公二年》,晉士穀盟於垂隴者也。京相璠曰:垂隴,鄭地。今滎陽東二十裏有故隴城,即此是也。
世謂之都尉城,蓋滎陽典農都尉治,故變垂隴之名矣。
澤際又有沙城。城左佩濟瀆,《竹書紀年》,梁惠成王九年,王會鄭釐侯於巫沙者也。澤際有故城,世謂之水城。《史記》:秦昭王三十二年,魏冉攻魏,走芒卯,入北宅,即故宅陽城也。《竹書紀年》曰:惠王十三年,王及鄭釐侯盟於巫沙,以釋宅陽之圍,還釐於鄭者也。《竹書紀年》,晉出公六年,齊、鄭伐衛,荀瑤城宅陽。俗言水城,非矣。
濟水自澤東出,即是始矣。王隱曰:河泆為滎。濟水受焉。故有濟堤矣,為北濟也。濟水又東南逕釐城東。《春秋經》書:公會鄭伯於時來,杜預所謂釐也。
京相璠曰:今滎陽縣東四十裏,有故釐城也。
濟水右合黃水,水發源京縣黃堆山,東南流,名祝龍泉,泉勢沸湧,狀若巨鼎揚湯。西南流謂之龍項口,世謂之京水也。又屈而北注,魚子溝水入焉。水出石暗澗,東北流,又北,與濏々水合。水出西溪,東流,水上有連理樹,其樹柞櫟也。南北對生,淩空交合,溪水曆二樹之間,東流注於魚水。魚水又屈而西北,注黃水。黃水又北,逕高陽亭東。又北至故市縣,重泉水注之。水出京城西南小陘山,東北流,又北流,逕高陽亭西,東北流注於黃水。又東北,逕故市縣故城南,漢高帝六年封閻澤赤為侯國,河南郡之屬縣也。黃水又東北到滎澤南,分為二水,一水北入滎澤,下為船塘,俗謂之郟城陂,東西四十裏,南北二十裏。
《竹書?穆天子傳》曰:甲辰,天子浮於滎水,乃奏廣樂,是也。一水東北流,即黃雀溝矣。《穆天子傳》曰:壬寅,天子東至於雀梁者也。又東北與不家溝水枝津合。二水之會為黃淵,北流注於濟水。
又東過陽武縣南。
濟水又東南流,入陽武縣,曆長城,東南流,蒗{艸碭}渠出焉。
濟水又東北流,南濟也。逕陽武縣故城南,王莽更名之曰陽桓矣。
又東為白馬淵。淵東西二裏,南北一百五十步,淵流名為白溝。又東逕房城北。《穆天子傳》曰:天子裏甫田之路,東至於房。疑即斯城也。郭《注》以為趙郡房子也。餘謂穆王裏鄭圃,而郭以趙之房邑為疆,更為非矣。
濟水又東逕封丘縣南,又東逕大梁城北,又東,逕倉垣城,又東,逕小黃縣之故城北。縣有黃亭近濟,黃水出焉,又謂之曰黃溝。縣故陽武之東黃鄉也,故因水以名縣。沛公起兵,野戰,喪皇妣於黃鄉。天下平定,乃使使者,以梓宮招魂幽野。於是丹蛇自水濯洗,入於梓宮,其浴處有遺發焉,故諡曰昭靈夫人,因作寢以寧神也。濟水又東,逕東昏縣故城北,陽武縣之戶牖鄉矣。漢丞相陳平家焉。平少為社宰,以善均肉稱,今民祠其社。平有功於高祖,封戶牖侯。是後置東昬縣也。王莽改曰東明矣。
濟水又東,逕濟陽縣故城南,故武父城也,城在濟水之陽,故以為名,王莽改之曰濟前者也。光武生濟陽宮,光明照室,即其處也。《東觀漢記》曰:光武以建平元年生於濟陽縣,是歲,有嘉禾生,一莖九穗,大於凡禾,縣界大熟,因名曰秀。
又東過封丘縣北。
北濟也,自滎澤東逕滎陽卷縣之武修亭南,《春秋左傳·成公十年》,鄭子然盟於修澤者也,鄭地矣。杜預曰:卷東有武修亭。濟水又東,逕原武縣故城南,《春秋》之原圃也。《穆天子傳》曰:祭父自圃鄭來謁(天子)。夏庚午,天子飲於洧上,乃遣祭父如圃鄭,是也。王莽之原恒矣。
濟瀆又東逕陽武縣故城北。又東絕長城,魏築也。按《竹書紀年》,梁惠成王十二年,龍賈率師築長城於西邊。自亥穀以南,鄭所城矣。《竹書》雲:是梁惠王十五年築也。《郡國誌》曰:長城自卷逕陽武到密者是矣。濟瀆又東,逕酸棗縣之烏巢澤,澤北有故市亭。《晉太康地記》曰:澤在酸棗之東南,昔曹太祖納許攸之策,破袁紹軍處也。濟瀆又東,逕封丘縣北,南燕縣之延鄉也,其在《春秋》為長丘焉。應劭曰:《左傳》,宋敗狄於長丘,獲長狄緣斯,是也。漢高帝封翟旴為侯國。濮水出焉。
濟瀆又東,逕大梁城之赤亭北,而東注。
又東過平丘縣南。
北濟也,縣故衛地也。《春秋·魯昭公十三年》,諸侯盟於平丘,是也。縣有臨濟亭,田儋死處也。又有曲濟亭,皆臨側濟水者。
又東過濟陽縣北。
北濟也,自武父城北,闞駰曰:在縣西北,鄭邑也。東逕濟陽縣故城北。圈稱《陳留風俗傳》曰:縣故宋地也。《竹書紀年》,梁惠成王三十年,城濟陽。
漢景帝中六年,封梁孝王子明為濟川王。應昭曰:濟川,今陳留濟陽縣是也。
又東過冤朐縣南。
又東過定陶縣南。
南濟也。濟瀆自濟陽縣故城南,東逕戎城北。《春秋·隱公二年》,公會戎於潛。杜預曰:陳留濟陽縣東南有戎城是也。
濟水又東北,菏水東出焉。
濟水又東北,逕冤朐縣故城南。呂後元年,封楚元王子劉執為侯國。王莽之濟平亭也。濟水又東,逕秦相魏冉塚南。冉,秦宣太後弟也,代客卿壽燭為相,封於穰,益封於陶,號曰穰侯。富於王室,範睢說秦,秦王悟其擅權,免相,就封,出關,輜重千乘,卒於陶而因葬焉。世謂之安平陵,墓南崩碑尚存。
濟水又東北,逕定陶恭王陵南,漢哀帝父也。帝即位,母丁太後建平二年崩。
上曰:宜起陵於恭皇之園。遂葬定陶,貴震山東。王莽秉政,貶號丁姬,開其槨戶,火出,炎四五丈,吏卒以水沃滅,乃得入,燒燔槨中器物。公卿遣子弟及諸生、四夷十餘萬人,操持作具,助將作掘平共王母傅太後墳,及丁姬塚,二旬皆平。莽又周棘其處,以為世戒雲。時有群燕數千,銜土投於丁姬竁中,今其墳塚,巍然尚秀,隅阿相承,列郭數周,麵開重門。南門內,夾道有崩碑二所,世尚謂之丁昭儀墓,又謂之長隧陵,蓋所毀者,傅太後陵耳。丁姬墳墓,事與書違,不甚過毀,未必一如史說也。墳南,魏濟陰郡治也,世謂之左城,亦名之曰葬城,蓋恭王之陵寢也。
濟水又東北,逕定陶縣故城南,側城東注也。縣故三鬷國也。湯追桀,伐三鬷,即此。周武王封弟叔振鐸之邑,故曹國也。漢宣帝甘露二年,更濟陰為定陶國。王莽之濟平也。戰國之世,範蠡既雪會稽之恥,乃變姓名,寓之於陶,為朱公。以陶天下之中,諸侯四通,貨物之所交易也。治產數千金,富好行德,子孫修業,遂致巨萬,故言富者,皆曰陶朱公也。
又屈從縣東北流。
南濟也。又東北,右合河水,水上承濟水,於濟陽縣東,世謂之五丈溝。又東,逕陶丘北,《地理誌》曰:《禹貢》定陶西南有陶丘。陶丘亭在南,墨子以為釜丘也。《竹書紀年》,魏襄王十九年,薛侯來會王於釜丘者也。《尚書》所謂導濟水自陶丘北,謂此也。菏水東北,出於定陶縣,北,屈,左合氾水。氾水西分濟瀆,東北逕濟陰郡南。《爾雅》曰:濟別為濋。呂忱曰:水決複入為氾,廣異名也。氾水又東,合於河瀆。昔漢高祖既定天下,既帝位於定陶泛水之陽。
張晏曰:泛水在濟陰界,取其泛愛弘大而潤下也。泛水之名,於是乎在矣。河水又東北,逕定陶縣南,又東北,右合黃水枝渠,渠上承黃溝。東北合河,而北注濟瀆也。
《晉地道誌》所謂京有大索、小索亭,《漢書》,京、索之間也。索水又東,逕虢亭南。應劭曰:滎陽,故虢國也,今虢亭是矣。司馬彪《郡國誌》曰:縣有虢亭,俗謂之平咷城。城內有大塚,名管叔塚,或亦謂之為號咷城,非也。蓋號、虢字相類,字轉失實也。《風俗通》曰:俗說高祖與項羽戰於京、索,遁於薄中,羽追求之。時鳩止鳴其上,追之者以為必無人,遂得脫。及即位,異此鳩,故作鳩杖以扶老。案《廣誌》,楚鳩一名嗥啁,號咷之名,蓋因鳩以起目焉,所未詳也。索水又東北流,須水右入焉。水近出京城東北二裏榆子溝,亦曰柰榆溝也。又或謂之為小索水,東北流,木蓼溝水注之。水上承京城南淵,世謂之車輪淵。淵水東北流,謂之木蓼溝。又東北,入於須水。須水又東北流,於滎陽城西南,北注索。索水又東,逕滎陽縣故城南。漢王之困滎陽也,紀信曰:臣詐降楚,王宜間出。信乃乘王車出東門,稱漢降楚,楚軍稱萬歲,震動天地。王與數十騎出西門,得免楚圍。羽見信大怒,遂烹之。信塚在城西北三裏,故蔡伯喈《述征賦》曰:過漢祖之所隘,吊紀信於滎陽。其城跨倚岡原,居山之陽。王莽立為祈隊,備周六隊之製。魏正始三年,歲在甲子,被癸醜詔書,割河南郡自鞏、闕以東,創建滎陽郡,並戶二萬五千。以南鄉築陽鄉亭侯李勝字公昭,為郡守,故原武典農校尉,政有遺惠,民為立祠於城北五裏,號曰李君祠。廟前有石蹠,蹠上有石的。石的銘具存。其銘曰:百族欣戴,鹹推厥誠,今猶祀禱焉。索水又東逕周苛塚北。漢祖之出滎陽也,令禦史大夫周苛守之。項羽拔滎陽,獲苛,曰:吾以公為上將軍,封三萬戶侯,能盡節乎?苛瞋目罵羽,羽怒,烹之。索水又東流,北屈西轉,北逕滎陽城東,而北流注濟水。杜預曰:旃然水出滎陽成皋縣,東入汳。《春秋·襄公十八年》,楚伐鄭。右師涉潁,次於旃然。即是水也。
濟渠水斷,汳溝惟承此始,故雲汳受旃然矣。亦謂之鴻溝水,蓋因漢、楚分王,指水為斷故也。《郡國誌》曰:滎陽有鴻溝水,是也。蓋因城地而變名,為川流之異目。
濟水又東,逕滎澤北,故滎水所都也。京相璠曰:滎澤在滎陽縣東南,與濟隧合。濟隧上承河水於卷縣北河,南逕卷縣故城東,又南逕衡雍城西。《春秋左傳·襄公十一年》,諸侯伐鄭,西濟於濟隧。杜預闕其地,而曰水名也。京相璠曰:鄭地也。言濟水自滎澤中北流,至垣雍西,與出河之濟會,南出新鄭百裏。
斯蓋滎、播、河、濟,往複逕通矣。出河之濟,即陰溝之上源也,濟隧絕焉。故世亦或謂其故道為十字溝,自於岑造八激堤於河陰,水脈徑斷,故瀆難尋。又南會於滎澤,然水既斷,民謂其處為滎澤。《春秋》,衛侯及翟人戰於榮澤,而屠懿公,宏演報命納肝處也。有垂隴城,濟瀆出其北。《春秋·文公二年》,晉士穀盟於垂隴者也。京相璠曰:垂隴,鄭地。今滎陽東二十裏有故隴城,即此是也。
世謂之都尉城,蓋滎陽典農都尉治,故變垂隴之名矣。
澤際又有沙城。城左佩濟瀆,《竹書紀年》,梁惠成王九年,王會鄭釐侯於巫沙者也。澤際有故城,世謂之水城。《史記》:秦昭王三十二年,魏冉攻魏,走芒卯,入北宅,即故宅陽城也。《竹書紀年》曰:惠王十三年,王及鄭釐侯盟於巫沙,以釋宅陽之圍,還釐於鄭者也。《竹書紀年》,晉出公六年,齊、鄭伐衛,荀瑤城宅陽。俗言水城,非矣。
濟水自澤東出,即是始矣。王隱曰:河泆為滎。濟水受焉。故有濟堤矣,為北濟也。濟水又東南逕釐城東。《春秋經》書:公會鄭伯於時來,杜預所謂釐也。
京相璠曰:今滎陽縣東四十裏,有故釐城也。
濟水右合黃水,水發源京縣黃堆山,東南流,名祝龍泉,泉勢沸湧,狀若巨鼎揚湯。西南流謂之龍項口,世謂之京水也。又屈而北注,魚子溝水入焉。水出石暗澗,東北流,又北,與濏々水合。水出西溪,東流,水上有連理樹,其樹柞櫟也。南北對生,淩空交合,溪水曆二樹之間,東流注於魚水。魚水又屈而西北,注黃水。黃水又北,逕高陽亭東。又北至故市縣,重泉水注之。水出京城西南小陘山,東北流,又北流,逕高陽亭西,東北流注於黃水。又東北,逕故市縣故城南,漢高帝六年封閻澤赤為侯國,河南郡之屬縣也。黃水又東北到滎澤南,分為二水,一水北入滎澤,下為船塘,俗謂之郟城陂,東西四十裏,南北二十裏。
《竹書?穆天子傳》曰:甲辰,天子浮於滎水,乃奏廣樂,是也。一水東北流,即黃雀溝矣。《穆天子傳》曰:壬寅,天子東至於雀梁者也。又東北與不家溝水枝津合。二水之會為黃淵,北流注於濟水。
又東過陽武縣南。
濟水又東南流,入陽武縣,曆長城,東南流,蒗{艸碭}渠出焉。
濟水又東北流,南濟也。逕陽武縣故城南,王莽更名之曰陽桓矣。
又東為白馬淵。淵東西二裏,南北一百五十步,淵流名為白溝。又東逕房城北。《穆天子傳》曰:天子裏甫田之路,東至於房。疑即斯城也。郭《注》以為趙郡房子也。餘謂穆王裏鄭圃,而郭以趙之房邑為疆,更為非矣。
濟水又東逕封丘縣南,又東逕大梁城北,又東,逕倉垣城,又東,逕小黃縣之故城北。縣有黃亭近濟,黃水出焉,又謂之曰黃溝。縣故陽武之東黃鄉也,故因水以名縣。沛公起兵,野戰,喪皇妣於黃鄉。天下平定,乃使使者,以梓宮招魂幽野。於是丹蛇自水濯洗,入於梓宮,其浴處有遺發焉,故諡曰昭靈夫人,因作寢以寧神也。濟水又東,逕東昏縣故城北,陽武縣之戶牖鄉矣。漢丞相陳平家焉。平少為社宰,以善均肉稱,今民祠其社。平有功於高祖,封戶牖侯。是後置東昬縣也。王莽改曰東明矣。
濟水又東,逕濟陽縣故城南,故武父城也,城在濟水之陽,故以為名,王莽改之曰濟前者也。光武生濟陽宮,光明照室,即其處也。《東觀漢記》曰:光武以建平元年生於濟陽縣,是歲,有嘉禾生,一莖九穗,大於凡禾,縣界大熟,因名曰秀。
又東過封丘縣北。
北濟也,自滎澤東逕滎陽卷縣之武修亭南,《春秋左傳·成公十年》,鄭子然盟於修澤者也,鄭地矣。杜預曰:卷東有武修亭。濟水又東,逕原武縣故城南,《春秋》之原圃也。《穆天子傳》曰:祭父自圃鄭來謁(天子)。夏庚午,天子飲於洧上,乃遣祭父如圃鄭,是也。王莽之原恒矣。
濟瀆又東逕陽武縣故城北。又東絕長城,魏築也。按《竹書紀年》,梁惠成王十二年,龍賈率師築長城於西邊。自亥穀以南,鄭所城矣。《竹書》雲:是梁惠王十五年築也。《郡國誌》曰:長城自卷逕陽武到密者是矣。濟瀆又東,逕酸棗縣之烏巢澤,澤北有故市亭。《晉太康地記》曰:澤在酸棗之東南,昔曹太祖納許攸之策,破袁紹軍處也。濟瀆又東,逕封丘縣北,南燕縣之延鄉也,其在《春秋》為長丘焉。應劭曰:《左傳》,宋敗狄於長丘,獲長狄緣斯,是也。漢高帝封翟旴為侯國。濮水出焉。
濟瀆又東,逕大梁城之赤亭北,而東注。
又東過平丘縣南。
北濟也,縣故衛地也。《春秋·魯昭公十三年》,諸侯盟於平丘,是也。縣有臨濟亭,田儋死處也。又有曲濟亭,皆臨側濟水者。
又東過濟陽縣北。
北濟也,自武父城北,闞駰曰:在縣西北,鄭邑也。東逕濟陽縣故城北。圈稱《陳留風俗傳》曰:縣故宋地也。《竹書紀年》,梁惠成王三十年,城濟陽。
漢景帝中六年,封梁孝王子明為濟川王。應昭曰:濟川,今陳留濟陽縣是也。
又東過冤朐縣南。
又東過定陶縣南。
南濟也。濟瀆自濟陽縣故城南,東逕戎城北。《春秋·隱公二年》,公會戎於潛。杜預曰:陳留濟陽縣東南有戎城是也。
濟水又東北,菏水東出焉。
濟水又東北,逕冤朐縣故城南。呂後元年,封楚元王子劉執為侯國。王莽之濟平亭也。濟水又東,逕秦相魏冉塚南。冉,秦宣太後弟也,代客卿壽燭為相,封於穰,益封於陶,號曰穰侯。富於王室,範睢說秦,秦王悟其擅權,免相,就封,出關,輜重千乘,卒於陶而因葬焉。世謂之安平陵,墓南崩碑尚存。
濟水又東北,逕定陶恭王陵南,漢哀帝父也。帝即位,母丁太後建平二年崩。
上曰:宜起陵於恭皇之園。遂葬定陶,貴震山東。王莽秉政,貶號丁姬,開其槨戶,火出,炎四五丈,吏卒以水沃滅,乃得入,燒燔槨中器物。公卿遣子弟及諸生、四夷十餘萬人,操持作具,助將作掘平共王母傅太後墳,及丁姬塚,二旬皆平。莽又周棘其處,以為世戒雲。時有群燕數千,銜土投於丁姬竁中,今其墳塚,巍然尚秀,隅阿相承,列郭數周,麵開重門。南門內,夾道有崩碑二所,世尚謂之丁昭儀墓,又謂之長隧陵,蓋所毀者,傅太後陵耳。丁姬墳墓,事與書違,不甚過毀,未必一如史說也。墳南,魏濟陰郡治也,世謂之左城,亦名之曰葬城,蓋恭王之陵寢也。
濟水又東北,逕定陶縣故城南,側城東注也。縣故三鬷國也。湯追桀,伐三鬷,即此。周武王封弟叔振鐸之邑,故曹國也。漢宣帝甘露二年,更濟陰為定陶國。王莽之濟平也。戰國之世,範蠡既雪會稽之恥,乃變姓名,寓之於陶,為朱公。以陶天下之中,諸侯四通,貨物之所交易也。治產數千金,富好行德,子孫修業,遂致巨萬,故言富者,皆曰陶朱公也。
又屈從縣東北流。
南濟也。又東北,右合河水,水上承濟水,於濟陽縣東,世謂之五丈溝。又東,逕陶丘北,《地理誌》曰:《禹貢》定陶西南有陶丘。陶丘亭在南,墨子以為釜丘也。《竹書紀年》,魏襄王十九年,薛侯來會王於釜丘者也。《尚書》所謂導濟水自陶丘北,謂此也。菏水東北,出於定陶縣,北,屈,左合氾水。氾水西分濟瀆,東北逕濟陰郡南。《爾雅》曰:濟別為濋。呂忱曰:水決複入為氾,廣異名也。氾水又東,合於河瀆。昔漢高祖既定天下,既帝位於定陶泛水之陽。
張晏曰:泛水在濟陰界,取其泛愛弘大而潤下也。泛水之名,於是乎在矣。河水又東北,逕定陶縣南,又東北,右合黃水枝渠,渠上承黃溝。東北合河,而北注濟瀆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