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襄郡,漢高帝六年置,王莽之得降也。桐過縣,王莽更名椅桐者也。河水於二縣之間,濟有君子之名。皇魏桓帝十一年,西幸榆中,東行代地。洛陽大賈齎金貨隨帝後行,夜迷失道,往投津長,曰子封,送之渡河。賈人卒死,津長埋之。其子尋求父喪,發塚舉屍,資囊一無所損。其子悉以金與之,津長不受。事聞於帝,帝曰:君子也。即名其津為君子濟,濟在雲中城西南二百餘裏,河水又東南,左合一水,水出契吳東山,西逕故裏南,北俗謂之契吳亭。其水又西流注於河。河水又南,樹頹水注之。水出東山,西南流,右合中陵川水。水出中陵縣西南山下,北俗謂之大浴真山,水亦取名焉。東北流,逕中陵縣故城東北,俗謂之北右突城,王莽之遮害也。《十三州誌》曰:善無縣南七十五裏,有中陵縣,世祖建武二十五年置。其水又西北,右合一水,水出東山,北俗謂之貸敢山,水又受名焉。其水西北流,注於中陵水。又西北流,逕善無縣故城西,王莽之陰館也。《十三州誌》曰:舊定襄郡治。《地理誌》,雁門郡治。其水又西北流,右會一水。水出東山下,北俗謂之吐文水,山又取名焉。北流逕鋤亭南,又西流,逕土壁亭南,西出峽,左入中陵水。中陵水又北分為二水,一水東北流,謂之沃水。又東逕沃陽縣故城南,北俗謂之可不泥城,王莽之敬陽也。又東北逕沃陽城東,又東合可不泥水,水出縣東南六十裏山下,西北流注沃水,合流而東,逕參合縣南,魏因參合陘以即名也。北俗謂之倉鶴陘。道出其中,亦謂之參合口。陘在縣之西北,即《燕書》所謂太子寶自河還師參合,三軍奔潰,即是處也。魏立縣以隸涼城郡也。西去沃陽縣故城二十裏。縣北十裏有都尉城。《地理誌》曰:沃陽縣,西部都尉治者也。北俗謂之阿養城。其水又東合一水,水出縣東南六十裏山下,北俗謂之災豆渾水,西北流注於沃水,又東北流,注鹽池。《地理誌》曰:鹽澤在東北者也。今鹽池西南去沃陽縣故城六十五裏。池水澂渟,淵而不流,東西三十裏,南北二十裏。池北七裏,即涼城郡治。池西有舊城,俗謂之涼城也,郡取名焉。《地理誌》曰:澤有長、丞。此城即長、丞所治也。城西三裏有小阜,阜下有泉,東南流注池,北俗謂之大穀北堆,水亦受目焉。中陵川水,自枝津西北流,右合一水於連嶺北,水出沃陽縣東北山下,北俗謂之烏伏真山,水曰誥升袁河。西南流,逕沃陽縣,左合中陵川,亂流西南,與一水合,北俗謂之樹頹水。水出東山下,西南流,右合誥升袁水,亂流西南注,分為二水。左水枝分南出,北俗謂之太羅河。右水西逕故城南,北俗謂之昆新城,其水自城西南流,注於河。河水又南,太羅水注之。水源上承樹頹河,南流西轉,逕武縣故城南。《十三州誌》曰:武縣在善無城西南百五十裏,北俗謂之太羅城,水亦藉稱焉。其水西南流,一水注之。水導故城西北五十裏,南流逕城西,北俗名之曰故槃回城。又南流注太羅河,太羅河又西南流,注於河。河水又右,得湳水口。
水出西河郡美稷縣,東南流。《東觀記》曰:郭伋,字細侯,為並州牧。前在州,素有恩德,老小相攜逢迎道路,行部到西河,美稷數百小兒,各騎竹馬迎拜。伋問:兒曹何自遠來?曰:聞使君到,喜,故迎。伋謝而發去。諸兒複送郭外,問使君何日還,伋計日告之。及還,先期一日。念小兒,即止野亭,須期至乃往。
其水又東南流,羌人因水以氏之。漢衝帝時,羌湳狐奴歸化,蓋其渠帥也。其水俗亦謂之為遄波水,東南流入長城東。堿水出長城西堿穀,東入湳水。又東南,渾波水出西北窮穀,東南流注於湳水。湳水又東,逕西河富昌縣故城南,王莽之富成也。湳水又東流,入於河。河水左合一水,出善無縣故城西南八十裏。其水西流,曆於呂梁之山,而為呂梁洪。其岩層岫衍,澗曲崖深,巨石崇竦,璧立千仞,河流激蕩,濤湧波襄,雷奔電泄,震天動地。昔呂梁未辟,河出孟門之上。蓋大禹所辟以通河也。司馬彪曰:呂梁在離石縣西。今於縣西曆山尋河,並無遏岨,至是乃為河之巨嶮,即呂梁矣。在離石北以東,可二百有餘裏也。
又南過西河圁陽縣東。
西河郡,漢武帝元朔四年置,王莽改曰歸新。圁水出上郡白土縣圁穀,東逕其縣南。《地理誌》曰:圁水出西,東入河,王莽更曰黃土也。東至長城,與神銜水合。水出縣南神銜山,出峽,東至長城,入於圁。圁水又東,逕鴻門縣,縣故鴻門亭。《地理風俗記》曰:圁陰縣西五十裏有鴻門亭、天封苑、火井廟,火從地中出。圁水又東,梁水注之,水出西北梁穀,東南流,注圁水。又東,逕圁陰縣北,漢惠帝五年立,王莽改曰方陰矣。又東,桑穀水注之,水出西北桑溪,東南流入於圁。圁水又東,逕圁陰縣南,東流注於河。河水又東,端水入焉。水西出號山。《山海經》曰:其木多漆椶,其草多芎窮,是多汵石,端水出焉,而東流注於河。河水又南,諸次之水入焉。水出上郡諸次山。《山海經》曰:諸次之山,諸次之水出焉。是山多木,無草,鳥獸莫居,是多眾蛇。其水東逕榆林塞,世又謂之榆林山,即《漢書》所謂榆溪舊塞者也。自溪西去,悉榆柳之藪矣。
緣曆沙陵,屆龜茲縣西北,故謂廣長榆也。王恢雲:樹榆為塞,謂此矣。蘇林以為榆中在上郡,非也。案《始皇本紀》,西北斥逐匈奴,自榆中並河以東,屬之陰山。然榆中在金城東五十許裏,陰山在朔方東,以此推之,不得在上郡。《漢書音義》蘇林為失,是也。其水東入長城,小榆水合焉。曆澗西北,窮穀其源也。
又東合首積水,水西出首積溪,東注諸次水,又東入於河。《山海經》曰:諸次之水,東流注於河,即此水也。河水又南,湯水注之。《山海經》曰:水出上申之山,上無草木,而多硌石。下多榛楛。湯水出焉,東流注於河也。河水又南,陵水注之。水出陵川北溪,南逕其川,西轉入河。
又南過離石縣西。
河水又南得離石水口。水出離石北山,南流逕離石縣故城西。《史記》雲:秦惠王伐趙取離石者也。漢武帝元朔三年,封代共王子劉綰為侯國,後漢西河郡治也。其水又南出西轉,逕隰城縣故城南。漢武帝元朔三年,封代共王子劉忠為侯國,王莽之慈平亭也。胡俗語訛,尚有十城之稱。其水西流,注於河也。又南,奢延水注之。水西出奢延縣西南赤沙阜,東北流。《山海經》所謂生水出盂山者也。郭景純曰:盂或作明。漢破羌將軍段熲破羌於奢延澤,虜走洛川。洛川在南,俗因縣土,謂之奢延水,又謂之朔方水矣。東北流,逕其縣故城南,王莽之奢節也。赫連龍升七年,於是水之北,黑水之南,遣將作大匠梁公叱幹阿利改築大城,名曰統萬城。蒸土加功,雉堞雖久,崇墉若新。並造五兵,器銳精利,乃鹹百煉。
為龍雀大鐶,號曰大夏龍雀。銘其背曰:古之利器,吳、楚湛盧。大夏龍雀,名冠神都,可以懷遠,可以柔逋。如風靡草,威服九區。世甚珍之。又鑄銅為大鼓及飛廉、翁仲、銅駝、龍虎,皆以黃金飾之,列於宮殿之前,則今夏州治也。奢延水又東北,與溫泉合,源西北出沙溪,而東南流,注奢延水。奢延水又東,黑水入焉。水出奢延縣黑澗,東南曆沙陵,注奢延水。奢延水又東合交蘭水,水出龜茲縣交蘭穀,東南流,注奢延水。奢延水又東北流,與鏡波水合。水源出南邪山南穀,東北流,注於奢延水。奢延水又東,逕膚施縣,帝原水西北出龜茲縣,東南流,縣因處龜茲降胡著稱。又東南,注奢延水,又東逕膚施縣南。秦昭王三年置,上郡治。漢高祖並三秦,複以為郡。王莽以漢馬員為增山連率,歸世祖,以為上郡太守。司馬彪曰:增山者,上郡之別名也。東入五龍山,《地理誌》曰:縣有五龍山、帝、原水自下亦為通稱也。曆長城東,出於赤翟白翟之中。又有平水,出西北平溪,東南入奢延水。又東,走馬水注之。水出西南長城北,陽周縣故城南橋山。昔二世賜蒙恬死於此。王莽更名上陵畤,山上有黃帝塚故也。帝崩,惟弓劍存焉,故世稱黃帝仙矣。其水東流。昔段熲追羌出橋門,至走馬水,聞羌在奢延澤,即此處也。門即橋山之長城門也。始皇令太子扶蘇與蒙恬築長城,起自臨洮,至於碣石,即是城也。其水東北流,入長城,又東北注奢延水。又東,與白羊水合。其水出於西南白羊溪,巡溪東北,注於奢延水,奢延水又東,入於河。《山海經》曰:生水東流注於河。
又南過中陽縣西。
中陽縣故城在東,東翼汾水,隔越重山,不濱於河也。
又南過土軍縣西。
吐京郡治。故城即土軍縣之故城也。胡、漢譯言,音為訛變矣。其城圓長而不方。漢高帝十一年,以封武侯宣義為侯國。縣有龍泉,出城東南道左山下牧馬川,上多產名駒,駿同滇池天馬河。其水西北流,至其城東南,土軍水出道左高山,西南注之。龍泉水又北,屈逕其城東,西北入於河。河水又南合契水,傍溪東入,窮穀其源也。又南至祿穀水口,水源東窮此溪也。河水又南,得大蛇水,發源溪首,西流入河。河水又南,右納辱水。《山海經》曰:辱水出鳥山,其上多桑,其下多楮。陰多鐵,陽多玉。其水東流注於河。俗謂之秀延水。東流得浣水口,傍溪西轉,窮溪便即浣水之源也。延水又東,會根水,西南溪下,根水所發,而東北注延水。又東南,露跳水出西露溪,東流,又東北入延水,亂流注於河。河水又南,左合信支水,水發源東露溪,西流入於河。河水又南,左會石羊水,巡溪東入,導源窮穀,西流注於河。
又南過上郡高奴縣東。
域穀水東啟荒原,西曆長溪,西南入於河。河水又南,合孔溪口,水出孔山南,曆溪西流注於河。孔山之上,有穴如車輪,三所。東西相當,相去各二丈許,南北直通,故謂之孔山也。山在蒲城西南三十餘裏。河水又右會區水。《山海經?西次四經》之首曰陰山。西北二百七十裏曰申山。其上多穀柞,其下多杻橿,其陽多金玉。區水出焉,而東流注於河。世謂之清水。東流入上郡長城,逕老人山下,又東北流,至老人穀,傍水北出,極溪便得水源。清水又東,得龍尾水口。水出北地,神泉鄣北山龍尾溪,東北流,注清水。又東,會三湖水,水出南山三湖穀,東北流入清水。清水又東,逕高奴縣,合豐林水,《地理誌》謂之洧水也。故言:高奴縣有洧水,肥可{難灬}。水上有肥,可接取用之。《博物誌》稱酒泉延壽縣南山出泉水,大如筥,注地為溝,水有肥如肉汁,取著器中,始黃後黑,如不凝膏,然之極明,與膏無異。膏車及水碓釭,甚佳,彼方人謂之石漆。水肥亦所在有之,非止高奴縣洧水也。項羽以封董翳為翟王,居之,三秦,此其一也。漢高祖破以縣之,王莽之利平矣,民俗語訛,謂之高樓城也。豐林川長津瀉注,北流會清水。清水又南,奚穀水注之。水西出奚川,東南流入清水,又東,注於河。河水又南,蒲川水出石樓山,南逕蒲城東,即重耳所奔之處也。
又南曆蒲子縣故城西。今大魏之汾州治。徐廣《晉紀》稱:劉淵自離石,南移蒲子者也。闞駰曰:蒲城在西北,漢武帝置。其水南出,得黃盧水口,東出,曆蒲子城南,東北入穀,極溪便水之源也。又南,合紫川水,水出東北紫川穀。西南合江水,江水出江穀,西北入紫水。紫水又西北,入蒲水,蒲水又西南,入於河。
河水又南,黑水水出定陽縣西山,二源奇發,同瀉一壑。東南流,逕其縣北,又東南流,右合定水,俗謂之白水也。水西出其縣南山定水穀,東逕定陽縣故城南,應劭曰:縣在定水之陽也。定水又東,注於黑水,亂流東南,入於河。
水出西河郡美稷縣,東南流。《東觀記》曰:郭伋,字細侯,為並州牧。前在州,素有恩德,老小相攜逢迎道路,行部到西河,美稷數百小兒,各騎竹馬迎拜。伋問:兒曹何自遠來?曰:聞使君到,喜,故迎。伋謝而發去。諸兒複送郭外,問使君何日還,伋計日告之。及還,先期一日。念小兒,即止野亭,須期至乃往。
其水又東南流,羌人因水以氏之。漢衝帝時,羌湳狐奴歸化,蓋其渠帥也。其水俗亦謂之為遄波水,東南流入長城東。堿水出長城西堿穀,東入湳水。又東南,渾波水出西北窮穀,東南流注於湳水。湳水又東,逕西河富昌縣故城南,王莽之富成也。湳水又東流,入於河。河水左合一水,出善無縣故城西南八十裏。其水西流,曆於呂梁之山,而為呂梁洪。其岩層岫衍,澗曲崖深,巨石崇竦,璧立千仞,河流激蕩,濤湧波襄,雷奔電泄,震天動地。昔呂梁未辟,河出孟門之上。蓋大禹所辟以通河也。司馬彪曰:呂梁在離石縣西。今於縣西曆山尋河,並無遏岨,至是乃為河之巨嶮,即呂梁矣。在離石北以東,可二百有餘裏也。
又南過西河圁陽縣東。
西河郡,漢武帝元朔四年置,王莽改曰歸新。圁水出上郡白土縣圁穀,東逕其縣南。《地理誌》曰:圁水出西,東入河,王莽更曰黃土也。東至長城,與神銜水合。水出縣南神銜山,出峽,東至長城,入於圁。圁水又東,逕鴻門縣,縣故鴻門亭。《地理風俗記》曰:圁陰縣西五十裏有鴻門亭、天封苑、火井廟,火從地中出。圁水又東,梁水注之,水出西北梁穀,東南流,注圁水。又東,逕圁陰縣北,漢惠帝五年立,王莽改曰方陰矣。又東,桑穀水注之,水出西北桑溪,東南流入於圁。圁水又東,逕圁陰縣南,東流注於河。河水又東,端水入焉。水西出號山。《山海經》曰:其木多漆椶,其草多芎窮,是多汵石,端水出焉,而東流注於河。河水又南,諸次之水入焉。水出上郡諸次山。《山海經》曰:諸次之山,諸次之水出焉。是山多木,無草,鳥獸莫居,是多眾蛇。其水東逕榆林塞,世又謂之榆林山,即《漢書》所謂榆溪舊塞者也。自溪西去,悉榆柳之藪矣。
緣曆沙陵,屆龜茲縣西北,故謂廣長榆也。王恢雲:樹榆為塞,謂此矣。蘇林以為榆中在上郡,非也。案《始皇本紀》,西北斥逐匈奴,自榆中並河以東,屬之陰山。然榆中在金城東五十許裏,陰山在朔方東,以此推之,不得在上郡。《漢書音義》蘇林為失,是也。其水東入長城,小榆水合焉。曆澗西北,窮穀其源也。
又東合首積水,水西出首積溪,東注諸次水,又東入於河。《山海經》曰:諸次之水,東流注於河,即此水也。河水又南,湯水注之。《山海經》曰:水出上申之山,上無草木,而多硌石。下多榛楛。湯水出焉,東流注於河也。河水又南,陵水注之。水出陵川北溪,南逕其川,西轉入河。
又南過離石縣西。
河水又南得離石水口。水出離石北山,南流逕離石縣故城西。《史記》雲:秦惠王伐趙取離石者也。漢武帝元朔三年,封代共王子劉綰為侯國,後漢西河郡治也。其水又南出西轉,逕隰城縣故城南。漢武帝元朔三年,封代共王子劉忠為侯國,王莽之慈平亭也。胡俗語訛,尚有十城之稱。其水西流,注於河也。又南,奢延水注之。水西出奢延縣西南赤沙阜,東北流。《山海經》所謂生水出盂山者也。郭景純曰:盂或作明。漢破羌將軍段熲破羌於奢延澤,虜走洛川。洛川在南,俗因縣土,謂之奢延水,又謂之朔方水矣。東北流,逕其縣故城南,王莽之奢節也。赫連龍升七年,於是水之北,黑水之南,遣將作大匠梁公叱幹阿利改築大城,名曰統萬城。蒸土加功,雉堞雖久,崇墉若新。並造五兵,器銳精利,乃鹹百煉。
為龍雀大鐶,號曰大夏龍雀。銘其背曰:古之利器,吳、楚湛盧。大夏龍雀,名冠神都,可以懷遠,可以柔逋。如風靡草,威服九區。世甚珍之。又鑄銅為大鼓及飛廉、翁仲、銅駝、龍虎,皆以黃金飾之,列於宮殿之前,則今夏州治也。奢延水又東北,與溫泉合,源西北出沙溪,而東南流,注奢延水。奢延水又東,黑水入焉。水出奢延縣黑澗,東南曆沙陵,注奢延水。奢延水又東合交蘭水,水出龜茲縣交蘭穀,東南流,注奢延水。奢延水又東北流,與鏡波水合。水源出南邪山南穀,東北流,注於奢延水。奢延水又東,逕膚施縣,帝原水西北出龜茲縣,東南流,縣因處龜茲降胡著稱。又東南,注奢延水,又東逕膚施縣南。秦昭王三年置,上郡治。漢高祖並三秦,複以為郡。王莽以漢馬員為增山連率,歸世祖,以為上郡太守。司馬彪曰:增山者,上郡之別名也。東入五龍山,《地理誌》曰:縣有五龍山、帝、原水自下亦為通稱也。曆長城東,出於赤翟白翟之中。又有平水,出西北平溪,東南入奢延水。又東,走馬水注之。水出西南長城北,陽周縣故城南橋山。昔二世賜蒙恬死於此。王莽更名上陵畤,山上有黃帝塚故也。帝崩,惟弓劍存焉,故世稱黃帝仙矣。其水東流。昔段熲追羌出橋門,至走馬水,聞羌在奢延澤,即此處也。門即橋山之長城門也。始皇令太子扶蘇與蒙恬築長城,起自臨洮,至於碣石,即是城也。其水東北流,入長城,又東北注奢延水。又東,與白羊水合。其水出於西南白羊溪,巡溪東北,注於奢延水,奢延水又東,入於河。《山海經》曰:生水東流注於河。
又南過中陽縣西。
中陽縣故城在東,東翼汾水,隔越重山,不濱於河也。
又南過土軍縣西。
吐京郡治。故城即土軍縣之故城也。胡、漢譯言,音為訛變矣。其城圓長而不方。漢高帝十一年,以封武侯宣義為侯國。縣有龍泉,出城東南道左山下牧馬川,上多產名駒,駿同滇池天馬河。其水西北流,至其城東南,土軍水出道左高山,西南注之。龍泉水又北,屈逕其城東,西北入於河。河水又南合契水,傍溪東入,窮穀其源也。又南至祿穀水口,水源東窮此溪也。河水又南,得大蛇水,發源溪首,西流入河。河水又南,右納辱水。《山海經》曰:辱水出鳥山,其上多桑,其下多楮。陰多鐵,陽多玉。其水東流注於河。俗謂之秀延水。東流得浣水口,傍溪西轉,窮溪便即浣水之源也。延水又東,會根水,西南溪下,根水所發,而東北注延水。又東南,露跳水出西露溪,東流,又東北入延水,亂流注於河。河水又南,左合信支水,水發源東露溪,西流入於河。河水又南,左會石羊水,巡溪東入,導源窮穀,西流注於河。
又南過上郡高奴縣東。
域穀水東啟荒原,西曆長溪,西南入於河。河水又南,合孔溪口,水出孔山南,曆溪西流注於河。孔山之上,有穴如車輪,三所。東西相當,相去各二丈許,南北直通,故謂之孔山也。山在蒲城西南三十餘裏。河水又右會區水。《山海經?西次四經》之首曰陰山。西北二百七十裏曰申山。其上多穀柞,其下多杻橿,其陽多金玉。區水出焉,而東流注於河。世謂之清水。東流入上郡長城,逕老人山下,又東北流,至老人穀,傍水北出,極溪便得水源。清水又東,得龍尾水口。水出北地,神泉鄣北山龍尾溪,東北流,注清水。又東,會三湖水,水出南山三湖穀,東北流入清水。清水又東,逕高奴縣,合豐林水,《地理誌》謂之洧水也。故言:高奴縣有洧水,肥可{難灬}。水上有肥,可接取用之。《博物誌》稱酒泉延壽縣南山出泉水,大如筥,注地為溝,水有肥如肉汁,取著器中,始黃後黑,如不凝膏,然之極明,與膏無異。膏車及水碓釭,甚佳,彼方人謂之石漆。水肥亦所在有之,非止高奴縣洧水也。項羽以封董翳為翟王,居之,三秦,此其一也。漢高祖破以縣之,王莽之利平矣,民俗語訛,謂之高樓城也。豐林川長津瀉注,北流會清水。清水又南,奚穀水注之。水西出奚川,東南流入清水,又東,注於河。河水又南,蒲川水出石樓山,南逕蒲城東,即重耳所奔之處也。
又南曆蒲子縣故城西。今大魏之汾州治。徐廣《晉紀》稱:劉淵自離石,南移蒲子者也。闞駰曰:蒲城在西北,漢武帝置。其水南出,得黃盧水口,東出,曆蒲子城南,東北入穀,極溪便水之源也。又南,合紫川水,水出東北紫川穀。西南合江水,江水出江穀,西北入紫水。紫水又西北,入蒲水,蒲水又西南,入於河。
河水又南,黑水水出定陽縣西山,二源奇發,同瀉一壑。東南流,逕其縣北,又東南流,右合定水,俗謂之白水也。水西出其縣南山定水穀,東逕定陽縣故城南,應劭曰:縣在定水之陽也。定水又東,注於黑水,亂流東南,入於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