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不要快速回答孩子的問題
家庭教育孩子的50個細節 作者:張保文 關麗瑩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第十五章 不要快速回答孩子的問題
陪孩子發現問題、探討問題,但是應由孩子自己解答問題,因為答案是什麽不重要,重要的是,讓孩子練習獨立思考、判斷的能力,他才能享受發現事理的喜悅。オ
阿弟4歲時,家門口新訂製了一個大魚缸。那時午後的太陽正斜照著,阿弟開心地向著魚缸走去,突然,阿弟指著倒映在地上的彩虹說:“媽媽,你看,亮亮耶!”講得有深度一點是說:“怎麽會有這種現象?”媽媽也充滿疑惑地問他:“真的耶,好奇怪喔,它是怎麽來的?”阿弟轉著他的小腦袋,看著看著,然後說:“是太陽公公讓它亮亮的!”媽媽問:“為什麽呢?”阿弟說:“對呀!太陽公公照到水裏麵,水再照到地上呀!”雖然阿弟不懂反射的原理,但是他已經在思考、觀察並且推理,無形中已經啟動了大腦的運作,為他日後培養對抽象事物的學習和觀察能力做了很好的準備。
上文中的故事對你有什麽啟發呢?
每次你的孩子向你提問題時,你都是怎樣應對的?
孩子若問得多了,你有沒有不耐煩的表現?
你經常鼓勵孩子提問,啟發他思考嗎?
美國一位科學教育學者羅維在11歲時,跟著科學班去參觀普林斯頓大學。他在噴水池前碰到當代第一物理學家愛因斯坦。
愛因斯坦伸出手指上下晃動,有好幾分鍾,然後轉過頭來問羅維:“你能這樣做嗎?能看出一滴滴的水珠嗎?”
羅維模仿愛因斯坦,伸出手指上下晃動。忽然間,噴水池的水柱似乎凝住了,成為一滴滴的小水珠。兩個人站在那兒有好一會兒,練習頻閃觀察術。
愛因斯坦要離開時說:“千萬別忘記,科學隻不過是跟這差不多的探索和樂趣。”
隨後將近半個世紀,羅維致力於把愛因斯坦這句話轉告給全世界的大人和兒童:“兒童本來是天生的科學家,直覺渴望研究周圍的世界。你不需要許多科學術語或昂貴的實驗儀器,隻需跟他們一起尋根究底就行了。”
不要總認為孩子什麽都不懂,其實,孩子的心靈深處絕對不是一片空白,不同年齡的孩子常常會向父母提出一串串精彩的問題。
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常常看到這樣的現象:有的孩子上小學時,在班上成績很好,但是,上初中和高中後成績下降,這種例子屢見不鮮。反之,有的孩子小學成績不太好,進中學後成績斐然的亦隨處可見。尤其是在男孩子中,更為常見。
這是為什麽呢?一些孩子成績下降了的父母更是為此事迷惑不解。“乖乖的一個孩子,怎麽突然趕不上進度了?”這其中的奧妙,或者說,事情發生的主要原因,是小學功課比較容易,隻要順從父母“好好用功”,孩子就能獲得好成績。初高中課程難度逐漸加大,需要個人思考的成分日益增多,這時是孩子本人的意誌,而不是父母的意誌,父母便無法再左右孩子成績的好壞了。這是因為單純的死記硬背已不能解決學習中的一切問題,學科的功課越來越多地要求孩子們獨立思考。因而孩子對所學的課程不感興趣,不肯動腦筋,就會學不懂、學不精,更不要談做作業了。反之,如果孩子對新鮮事物能抱有強烈的興趣、強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就會去自尋答案。
麵對這些無休止的發問,父母應不失時機地幫助他們找到比較滿意的答案。培養孩子愛問的習慣,家長要有意識地鼓勵孩子多思多問。當孩子向我們提出問題時,應盡量讓孩子自己思考,並不失時機地肯定、表揚孩子愛動腦筋的習慣。鼓勵和表揚一方麵滿足了孩子的求知欲,另一方麵更激發了孩子的好奇心。如果孩子提出的問題較深奧,家長自己也弄不明白,遇到這種情況,也要正確處理,而不能打擊孩子愛問的積極性。正確的做法應該是,謙虛地告訴孩子:“你提的問題真好,但這個問題我也不懂,等我查完書再回答你,或者你自己查書找答案,好嗎?”
目前在家庭教育中,一些父母在無意中扼殺了孩子可貴的好奇心,這會直接影響到一個人創造性的形成。
保持孩子好奇心的訣竅是大人要有童心,要會換位思考。大人對孩子的好奇心不能理解,甚至不耐煩,是因為孩子問的問題,大人早就知道了,站在大人的角度,沒什麽可問的。正如作家桑姆?金麗所說:“我們的眼睛變得隻盯著追求的目標,以至於對眼前的玫瑰花也不驚奇。”因此首先要解決的問題是尊重孩子的好奇心,允許他提問。其次,不要敷衍孩子,要給孩子的提問以滿意的回答,如果自己不懂,就帶孩子一起去找答案。另外,家長要學會說這樣一句話:“我真喜歡你提問題。”有時對孩子的提問,還可以不馬上提供答案,而是進一步提出一個疑問和懸念,激起他更強烈的好奇心。
[育子心得]
1癟鎏他們的發問。你未必能提供問題的答案,但你的聆聽和好奇,就能引發孩子的好奇和觀察天賦。
2備孩子說,讓我們一起看看。眼前的事,當然可以看個究竟;非眼前的事,則可以想想看,例如:“鳥兒晚上睡在哪裏呢?”或許可以透過想像和討論,再找機會觀察。
3倍嘀傅恪⒍喔他時間思考,不要塞給他現成的答案。
4弊⒁獾性思考。孩子跟你討論問題時,避免脫口就說“對”或“很好”。
[名人語錄]
孩子提出的問題越多,那麽他在童年早期認識周圍的東西也就越多,在學校中越聰明,眼睛愈明,記憶力愈敏銳。要培養自己孩子的智能,那你就得教給他思考。
——蘇霍姆林斯基
陪孩子發現問題、探討問題,但是應由孩子自己解答問題,因為答案是什麽不重要,重要的是,讓孩子練習獨立思考、判斷的能力,他才能享受發現事理的喜悅。オ
阿弟4歲時,家門口新訂製了一個大魚缸。那時午後的太陽正斜照著,阿弟開心地向著魚缸走去,突然,阿弟指著倒映在地上的彩虹說:“媽媽,你看,亮亮耶!”講得有深度一點是說:“怎麽會有這種現象?”媽媽也充滿疑惑地問他:“真的耶,好奇怪喔,它是怎麽來的?”阿弟轉著他的小腦袋,看著看著,然後說:“是太陽公公讓它亮亮的!”媽媽問:“為什麽呢?”阿弟說:“對呀!太陽公公照到水裏麵,水再照到地上呀!”雖然阿弟不懂反射的原理,但是他已經在思考、觀察並且推理,無形中已經啟動了大腦的運作,為他日後培養對抽象事物的學習和觀察能力做了很好的準備。
上文中的故事對你有什麽啟發呢?
每次你的孩子向你提問題時,你都是怎樣應對的?
孩子若問得多了,你有沒有不耐煩的表現?
你經常鼓勵孩子提問,啟發他思考嗎?
美國一位科學教育學者羅維在11歲時,跟著科學班去參觀普林斯頓大學。他在噴水池前碰到當代第一物理學家愛因斯坦。
愛因斯坦伸出手指上下晃動,有好幾分鍾,然後轉過頭來問羅維:“你能這樣做嗎?能看出一滴滴的水珠嗎?”
羅維模仿愛因斯坦,伸出手指上下晃動。忽然間,噴水池的水柱似乎凝住了,成為一滴滴的小水珠。兩個人站在那兒有好一會兒,練習頻閃觀察術。
愛因斯坦要離開時說:“千萬別忘記,科學隻不過是跟這差不多的探索和樂趣。”
隨後將近半個世紀,羅維致力於把愛因斯坦這句話轉告給全世界的大人和兒童:“兒童本來是天生的科學家,直覺渴望研究周圍的世界。你不需要許多科學術語或昂貴的實驗儀器,隻需跟他們一起尋根究底就行了。”
不要總認為孩子什麽都不懂,其實,孩子的心靈深處絕對不是一片空白,不同年齡的孩子常常會向父母提出一串串精彩的問題。
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常常看到這樣的現象:有的孩子上小學時,在班上成績很好,但是,上初中和高中後成績下降,這種例子屢見不鮮。反之,有的孩子小學成績不太好,進中學後成績斐然的亦隨處可見。尤其是在男孩子中,更為常見。
這是為什麽呢?一些孩子成績下降了的父母更是為此事迷惑不解。“乖乖的一個孩子,怎麽突然趕不上進度了?”這其中的奧妙,或者說,事情發生的主要原因,是小學功課比較容易,隻要順從父母“好好用功”,孩子就能獲得好成績。初高中課程難度逐漸加大,需要個人思考的成分日益增多,這時是孩子本人的意誌,而不是父母的意誌,父母便無法再左右孩子成績的好壞了。這是因為單純的死記硬背已不能解決學習中的一切問題,學科的功課越來越多地要求孩子們獨立思考。因而孩子對所學的課程不感興趣,不肯動腦筋,就會學不懂、學不精,更不要談做作業了。反之,如果孩子對新鮮事物能抱有強烈的興趣、強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就會去自尋答案。
麵對這些無休止的發問,父母應不失時機地幫助他們找到比較滿意的答案。培養孩子愛問的習慣,家長要有意識地鼓勵孩子多思多問。當孩子向我們提出問題時,應盡量讓孩子自己思考,並不失時機地肯定、表揚孩子愛動腦筋的習慣。鼓勵和表揚一方麵滿足了孩子的求知欲,另一方麵更激發了孩子的好奇心。如果孩子提出的問題較深奧,家長自己也弄不明白,遇到這種情況,也要正確處理,而不能打擊孩子愛問的積極性。正確的做法應該是,謙虛地告訴孩子:“你提的問題真好,但這個問題我也不懂,等我查完書再回答你,或者你自己查書找答案,好嗎?”
目前在家庭教育中,一些父母在無意中扼殺了孩子可貴的好奇心,這會直接影響到一個人創造性的形成。
保持孩子好奇心的訣竅是大人要有童心,要會換位思考。大人對孩子的好奇心不能理解,甚至不耐煩,是因為孩子問的問題,大人早就知道了,站在大人的角度,沒什麽可問的。正如作家桑姆?金麗所說:“我們的眼睛變得隻盯著追求的目標,以至於對眼前的玫瑰花也不驚奇。”因此首先要解決的問題是尊重孩子的好奇心,允許他提問。其次,不要敷衍孩子,要給孩子的提問以滿意的回答,如果自己不懂,就帶孩子一起去找答案。另外,家長要學會說這樣一句話:“我真喜歡你提問題。”有時對孩子的提問,還可以不馬上提供答案,而是進一步提出一個疑問和懸念,激起他更強烈的好奇心。
[育子心得]
1癟鎏他們的發問。你未必能提供問題的答案,但你的聆聽和好奇,就能引發孩子的好奇和觀察天賦。
2備孩子說,讓我們一起看看。眼前的事,當然可以看個究竟;非眼前的事,則可以想想看,例如:“鳥兒晚上睡在哪裏呢?”或許可以透過想像和討論,再找機會觀察。
3倍嘀傅恪⒍喔他時間思考,不要塞給他現成的答案。
4弊⒁獾性思考。孩子跟你討論問題時,避免脫口就說“對”或“很好”。
[名人語錄]
孩子提出的問題越多,那麽他在童年早期認識周圍的東西也就越多,在學校中越聰明,眼睛愈明,記憶力愈敏銳。要培養自己孩子的智能,那你就得教給他思考。
——蘇霍姆林斯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