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青桐見他高舉雙手,向著白雲,自言自語,似乎是在和雲上的妹子說話,但雲端淡淡霧氣,並無人影,當是他思念妹子,幻覺陡生,但所說的話合情合理,並不違背教義,此後順著這條思路去,也是好事,當即搶上扶起。隻聽他喃喃的道:“我不哭,喀絲麗,你不要哭,青桐,你也不要哭……”雨點漸大,灑在兩人身上……


    (作者注:本書中所引《可蘭經》之經義、經文,均係根據中文譯本、或阿拉伯文原文及英國企鵝版英文譯文對照本——the koran,tranted by n.j.dawood。皆有可靠根據。)


    注:


    一、據記載:陳世倌之妻姓徐名燦,字湘蘋,世家之女,能詩詞,才華敏贍,並非如本書中所雲為貧家出身。筆記中雲:“京城元夜,婦女連而出,踏月天街,必至正陽門下摸釘乃回。舊俗傳為‘走百病’。海寧陳相國夫人有詞以紀其事。詞雲:‘華燈看罷移香屧。正禦陌,遊塵絕。素裳粉袂玉為容,人月都無分別。丹樓雲淡,金門霜冷,纖手摩挲怯。 三橋婉轉淩波躡。斂翠黛,低回說。年年長向鳳城遊,曾望蕊珠宮闕。星橋雲爛,火城日近,踏遍天街月。’”


    二、乾隆向陳家洛立誓,若生異心,死後陵墓給人發掘。乾隆死後,所葬陵墓稱為“裕陵”。民國十七年(一九二八)五月,軍閥孫殿英部以火藥爆開乾隆及慈禧太後陵墓,搜獲大批寶物而去,乾隆遺體全遭損毀。後溥儀派“內務府總管大臣”寶熙、“侍郎”陳毅等去辦理善後。寶熙有《於役東陵日記》,七月十六日記雲:“幸將高宗元首及後妃顱骨,全行覓得,其四體百骸,則十不存五。”陳毅所作〈東陵紀事詩〉有句雲:“帝共後妃六,軀惟完其一,傷哉十全主,遺骸不免析”,其注雲:“……確為男體,即高宗也……下頷已碎為二,檢驗吏審而合之。上下齒本共三十六,體幹高偉,骨皆紫黑色,股及脊猶黏有皮肉……腰肋不甚全,又缺左脛,其餘手指足趾諸零骸,竟無以覓。高宗……自稱‘十全老人’,乃賓天百三十年,竟嬰此奇慘……”香港高伯雨先生輯有《乾隆慈禧墳墓被盜紀實》一書。


    三、《清宮詞》中,有兩首與本書故事有關,摘錄於下:


    钜族鹽官高渤海,異聞百載每傳疑。冕旒漢製終難複,曾向安瀾駐翠蕤。(原注:海寧陳氏有安瀾園,高宗南巡時,駐蹕園中,流連最久。乾隆中嚐議複古衣冠製,不果行。)(按:海寧舊名鹽官,海寧陳氏原姓高,郡望為渤海。)


    家人燕見重椒房,龍種無端降下方。丹闡幾曾封貝子,千秋疑案福文襄。(原注:福康安,孝賢皇後之胞侄,傅恒之子也,以功封忠銳嘉勇貝子,贈郡王銜,二百餘年所僅見。滿洲語謂後族為“丹闡”。)(按:福康安死後諡文襄。)


    四、趙翼記乾隆喜作詩及用僻典雲:“……詩尤為常課,日必數首,皆用朱筆作草,令內監持出,付軍機大臣之有文學者,用摺紙楷書之,謂之‘詩片’。遇有引用故事,而禦筆令注之者,則諸大臣歸,遍翻書籍,或數日始得,有終不得者,上亦弗怪也。餘扈從木蘭時,讀禦製〈雨獵〉詩,有‘著製’二字,不知所出,後始悟《左傳·齊陳成子帥師救鄭》篇:‘衣製杖戈’,注雲:製,雨衣也。又用兵時諭旨,有朱筆增出‘埋根首進’四字,亦不解所謂,後偶閱《後漢書·馬融傳》中始得之,謂‘決計進兵’也。聖學淵博如此,豈文學諸臣所能仰副萬一哉……禦製詩每歲成一本,高寸許。”乾隆從古書中隨手翻到一個生僻典故,用在詩中,文學侍從之臣自然難解所謂;而縱明出處,也必佯作不知,或假裝回家查書數日,斯知聖學淵博如此。大概乾隆一意要得香香公主,因此下旨:“埋根首進”。(金庸按:“埋根首進”之原意似非如趙翼之解為“決計進兵”。《後漢書·馬融傳》:“臣願請……關東兵五千,……盡力率厲,埋根行首,以先吏士,三旬之中,必克破之。”《後漢書注》:“埋根,首不退。”“埋根”為“深植其根於地”,意為決不退後一步,“首進”為樹枝樹幹則向前推進,意為“有進無退”。這段文字的意思是說:“臣請皇上派關東兵五千名,由臣率領,竭盡全力,奮勇進攻,有進無退,身先將士,三十天之內,必可破敵。”)


    五、關於陳家洛、無塵道人、趙半山、福康安等人事跡,拙作《飛狐外傳》中續有敘述。


    本章後記


    《書劍恩仇錄》是我所寫的第一部小說。從一九五五年到現在,整整二十多年了。


    我是浙江海寧人。乾隆皇帝的傳說,從小就在故鄉聽到了的。小時候做童子軍,曾在海寧乾隆皇帝所造的石塘邊露營,半夜裏瞧著滾滾怒潮洶湧而來。因此第一部小說寫了我印象最深刻的故事,那是很自然的。但陳家洛這人物是我的杜撰。香香公主也不是傳說中或曆史上的香妃。香香公主比香妃美得多了。本書中所附的香妃插圖,隻是讓讀者們看到,乾隆有這樣的一個嬪妃。


    海寧在清朝時屬杭州府,是個海濱小縣,隻以海潮出名。宋代有女詞人朱淑真。近代的著名人物有王國維、蔣百裏、徐誌摩等,他們的性格中都有一些憂鬱色調和悲劇意味,也都帶著幾分不合時宜的執拗。陳家洛身上,或許也有一點這幾個人的影子。但海寧不大出武人,即使是軍事學家蔣百裏,也隻會講武,不大會動武。曆史上海寧出名的武人,是唐時與張巡共守睢陽的許遠。


    曆史學家孟森作過考據,認為乾隆是海寧陳家後人的傳說靠不住,香妃為皇太後害死的傳說也是假的。他主要的理由是“與正史不合”。曆史學家當然不喜歡傳說,但寫小說的人喜歡。再者,對皇室不利的任何傳說,決計不會寫入“正史”。


    乾隆修建海寧海塘,全力以赴,直到大功告成,這件事有厚惠於民。我在書中將他寫得過份不堪,有時覺得有些抱歉。他的詩作得不好,本來也沒多大相幹,隻是我小時候在海寧、杭州,到處見到他禦製詩的石刻,實在很有反感,現在在博物院中參閱名畫,仍然到處見到他的題字,不諷刺他一番,悶氣難伸。


    除了小學時寫過描紅格子之外,我從來沒練過字,封麵上所寫的書名和簽名,不值書法家一哂。對詩詞也是一竅不通,直到最近修改本書,才翻閱王力先生的《漢語詩律學》一書而初學平平仄仄。擬乾隆的詩也就罷了,擬陳家洛與餘魚同的詩就幼稚得很。陳家洛在初作中本是解元,但想解元的詩不可能如此拙劣,因此修訂時削足適履,革去了他的解元頭銜。餘魚同雖隻秀才,他的詩也不該是這樣的初學程度。不過他外號“金笛秀才”,他的功名,就略加通融,不予革除了。本書的回目也做得不好。本書初版中的回目,平仄完全不葉,現在也不過略有改善而已。


    本書最初在報上連載,後來出版單行本,現在修改校訂後重印,幾乎每一句句子都曾改過。第三版又再作修改。內地、港台、海外讀者大量給作者來信,或撰文著書評論,指正錯字或提意見,熱誠可感。


    《書劍恩仇錄》是我平生所寫的第一部長篇小說,既欠經驗,又乏修養,行文與情節中模仿前人之作頗多,現在將這些模仿性的段落都刪除或改寫了,但初作與幼稚的痕跡仍不可免,至少,那是獨立的創作。


    本書第三版修改時,曾覓得伊斯蘭教《可蘭經》全文,努力虔誠拜讀,希望本書所述,不違伊斯蘭教教義,蓋作者對普世宗教,均懷尊崇虔誠之意。唯各宗教教義深奧,淺學者不易入門也。


    《金庸作品集》每一冊中都附印彩色插圖,希望讓讀者們中(尤其是身在外國的讀者)多接觸一些中國的文物和藝術作品。如果覺得小說本身太無聊,那就看看圖片吧。書後那枚“金庸作品集”的印章是香港金石家易越石先生所作。本書之出版,好友沈寶新兄、王榮文兄、同事陳華生先生、許孝棟先生、吳玉芬女士、徐岱先生、李佳穎小姐、鄭祥琳小姐、蔣放年先生等各位賜助甚多,謹誌感謝之意。嚴家炎、馮其庸、陳墨三位先生多賜教言,大都已嘉納而收入改正版中,極感。


    一九七五年五月初版


    二〇〇二年七月三版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金庸作品集(簡體新版)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金庸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金庸並收藏金庸作品集(簡體新版)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