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2章 鹿鼎記(2)
金庸作品集(簡體新版) 作者:金庸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這次第三次修改,改正了許多錯字訛字、以及漏失之處,多數由於得到了讀者們的指正。有幾段較長的補正改寫,是吸收了評論者與研討會中討論的結果。仍有許多明顯的缺點無法補救,限於作者的才力,那是無可如何的了。讀者們對書中仍然存在的失誤和不足之處,希望寫信告訴我。我把每一位讀者都當成是朋友,朋友們的指教和關懷,自然永遠是歡迎的。
二〇〇二年四月於香港
第一回
縱橫鉤黨清流禍 峭蒨風期月旦評
北風如刀,滿地冰霜。
江南近海濱的一條大路上,一隊清兵手執刀槍,押著七輛囚車,衝風冒寒,向北而行。
前麵三輛囚車中分別監禁的是三個男子,都作書生打扮,一個是白發老者,兩個是中年人。後麵四輛中坐的是女子,最後一輛囚車中是個少婦,懷中抱著個女嬰。女嬰啼哭不休。她母親溫言嗬慰,女嬰隻是大哭。囚車旁一名清兵惱了,伸腿在車上踢了一腳,喝道:“再哭,再哭!老子踢死你!”那女嬰一驚,哭得更加響了。
離開道路數十丈處有座大屋,屋簷下站著一個中年文士,一個十一二歲的小孩。那文士見到這等情景,不禁長歎一聲,眼眶也紅了,說道:“可憐,可憐!”
那小孩問道:“爸爸,他們犯了什麽罪?”那文士道:“又犯了什麽罪?昨天和今朝,已逮去了三十幾人,都是我們浙江有名的讀書人,個個都是無辜株連。”他說到“無辜株連”四字,聲音壓得甚低,生怕給押送囚車的官兵聽見了。那小孩道:“那個小女孩還在吃奶,難道也犯了罪?真沒道理。”那文士道:“你懂得官兵沒道理,真是好孩子。唉,人為刀俎,我為魚肉,人為鼎鑊,我為糜鹿!”
那小孩道:“爸,你前幾天教過我,‘人為刀俎,我為魚肉’,就是給人家斬割屠殺的意思。人家是切菜刀,是砧板,我們就是魚和肉。‘人為鼎鑊,我為糜鹿’這兩句話,意思也差不多麽?”那文士道:“正是!”見官兵和囚車去遠,拉著小孩的手道:“外麵風大,我們回屋裏去。”當下父子二人走進書房。
那文士提筆蘸上了墨,在紙上寫了個“鹿”字,說道:“鹿雖是龐然大物,性子卻極和平,隻吃青草樹葉,從不傷害別的野獸。凶猛的野獸要傷它吃它,它隻有逃跑,倘若逃不了,便隻有給人家吃了。”又寫了“逐鹿”兩字,說道:“因此古人常常拿鹿來比喻天下。世上百姓都溫順善良,隻有給人欺壓殘害的份兒。《漢書》上說:‘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那就是說,秦朝失了天下,群雄並起,大家爭奪,最後漢高祖打敗了楚霸王,就得了這隻又肥又大的鹿。”
那小孩點頭道:“我明白了。小說書上說‘逐鹿中原’,就是大家爭著要做皇帝的意思。”那文士甚是歡喜,點了點頭,在紙上畫了一隻鼎的圖形,道:“古人煮食,不用灶頭鍋子,用這樣三隻腳的鼎,下麵燒柴,捉到了鹿,就在鼎裏煮來吃。皇帝和大官都很殘忍,心裏不喜歡誰,就說他犯了罪,把他放在鼎裏活活煮死。《史記》中記載藺相如對秦王說:‘臣知欺大王之罪當誅也,臣請就鼎鑊。’就是說:‘我該死,將我在鼎裏燒死了罷!’”
那小孩道:“小說書上又常說‘問鼎中原’,這跟‘逐鹿中原’好像意思差不多。”
那文士道:“不錯。夏禹王收九州之金,鑄了九口大鼎。當時的所謂‘金’其實是銅。每一口鼎上鑄了九州的名字和山川圖形,後世為天下之主的,便保有九鼎。《左傳》上說:‘楚子觀兵於周疆。定王使王孫滿勞楚子。楚子問鼎之大小輕重焉。’隻有天下之主,方能擁有九鼎。楚子隻是楚國的諸侯,他問鼎的輕重大小,便是心存不軌,想取周王之位而代之。”
那小孩道:“所以‘問鼎’、‘逐鹿’,便是想做皇帝。‘未知鹿死誰手’,就是不知那一個做成了皇帝。”
那文士道:“正是。到得後來,‘問鼎’、‘逐鹿’這四個字,也可借用於別處,但原來的出典,是專指做皇帝而言。”說到這裏,歎了口氣,道:“咱們做老百姓的,總是死路一條。‘未知鹿死誰手’,隻不過未知是誰來殺了這頭鹿。這頭鹿,卻是死定了的。”
他說著走到窗邊,向窗外望去,見天色陰沉沉地似要下雪,歎道:“老天爺何其不仁,數百個無辜之人,在這冰霜遍地的道上行走。下起雪來,可又多受一番折磨了。”
忽見南邊大道上兩個人頭戴鬥笠,並肩而來,走到近處,認出了麵貌。那文士大喜,道:“是你黃伯伯、顧伯伯來啦!”快步迎將出去,叫道:“梨洲兄、亭林兄,那一陣好風,吹得你二位光臨?”
右首一人身形微胖,臉色皓白,頦下一部黑須,姓黃名宗羲,字梨洲,浙江餘姚人氏。左首一人又高又瘦,麵目黝黑,姓顧名炎武,字亭林,江蘇昆山人氏。黃顧二人都是當世大儒,明亡之後,心傷國變,隱居不仕,這日連袂來到崇德。顧炎武走上幾步,說道:“晚村兄,有一件要緊事,特來和你商議。”
這文士姓呂名留良,號晚村,世居浙江杭州府崇德縣,也是明末清初一位極有名的隱逸。他見黃顧二人臉色凝重,又知顧炎武向來極富機變,臨事鎮定,既說是要緊事,自然非同小可,拱手道:“兩位請進去先喝三杯,解解寒氣。”當下請二人進屋,吩咐那小孩:“葆中,去跟娘說,黃伯伯、顧伯伯到了,先切兩盤羊膏來下酒。”
不多時,那小孩呂葆中和兄弟毅中搬出三副杯筷,布在書房桌上。一名老仆奉上酒菜。呂留良待三人退出,關上了書房門,說道:“黃兄、顧兄,先喝三杯!”
黃宗羲神色慘然,搖了搖頭。顧炎武卻自斟自飲,一口氣連幹了六杯。
呂留良道:“二位來此,可是和‘明史’一案有關嗎?”黃宗羲道:“正是!”顧炎武提起酒杯,高聲吟道:“‘清風雖細難吹我,明月何嚐不照人?’晚村兄,你這兩句詩真是絕唱!我每逢飲酒,必誦此詩,必浮大白。”呂留良心懷故國,不肯在清朝做官。當地大吏仰慕他聲名,保薦他為“山林隱逸”,應征赴朝為官,呂留良誓死相拒,大吏不敢再逼。後來又有一名大官保薦他為“博學鴻儒”,呂留良眼見若再相拒,顯是輕侮朝廷,不免有殺身之禍,於是削發為僧,做了假和尚。地方官員見他意堅,就此不再勸他出山。“清風、明月”這兩句詩,譏刺滿清,懷念前明,雖不敢刊行,但在誌同道合的朋輩間傳誦已遍,此刻顧炎武又讀了出來。
黃宗羲輕輕擊桌,讚道:“真是好詩!”舉起酒杯,也喝了一杯。呂留良道:“兩位謬讚了。”
顧炎武一抬頭,見到壁上掛著一幅高約五尺、寬約丈許的大畫,繪的是一大片山水,筆勢縱橫,氣象雄偉,不禁喝了聲采,畫上隻題了四個大字:“如此江山”,說道:“看這筆路,當是二瞻先生的丹青了。”呂留良道:“正是。”那“二瞻”姓查,名士標,是明末清初的一位大畫家,也和顧黃呂諸人交好。黃宗羲道:“這等好畫,如何卻無題跋?”呂留良歎道:“二瞻先生此畫,頗有深意。隻是他為人穩重謹慎,既不落款,亦無題跋。他上月在舍間盤桓,一時興到,畫了送我,兩位便題上幾句如何?”
顧黃二人站起身來,走到畫前仔細觀看,隻見大江浩浩東流,兩岸峰巒無數,點綴著奇樹怪石,隻畫中雲氣彌漫,山川雖美,卻令人一見之下,胸臆間頓生鬱積之意。
顧炎武道:“如此江山,淪於夷狄。我輩忍氣吞聲,偷生其間,實令人悲憤填膺。晚村兄何不便題詩一首,將二瞻先生之意,表而出之?”呂留良道:“好!”當即取下畫來,平鋪於桌。黃宗羲研起了墨。呂留良提筆沉吟半晌,便在畫上振筆直書。頃刻詩成,詩雲:
“其為宋之南渡耶?如此江山真可恥。其為崖山以後耶?如此江山不忍視。吾今始悟作畫意,痛哭流涕有若是。以今視昔昔猶今,吞聲不用枚銜嘴。畫將皋羽西台淚,研入丹青提筆泚。所以有畫無詩文,詩文盡在四字裏。嚐謂生逢洪武初,如瞽忽瞳跛可履。山川開霽故璧完,何處登臨不狂喜?”
書完,擲筆於地,不禁淚下。
顧炎武道:“痛快淋漓,真是絕妙好辭。”呂留良道:“這詩殊無含蓄,算不得好,也隻是將二瞻先生之原意寫了出來,好教觀畫之人得知。”黃宗羲道:“何日故國重光,那時‘山川開霽故璧完’,縱然是窮山惡水,也足令人觀之大暢胸懷,真所謂‘何處登臨不狂喜’了!”顧炎武道:“此詩結得甚妙!終有一日驅除胡虜,還我大漢山河,比之徒抒悲憤,更加令人氣壯。”
黃宗羲慢慢將畫卷起,說道:“這畫是掛不得了,晚村兄須得妥為收藏才是。倘若給吳之榮之類奸人見到,官府查究起來,晚村兄固然麻煩,還牽累了二瞻先生。”
顧炎武拍桌罵道:“吳之榮這狗賊,我真恨不得生食其肉。”呂留良道:“二位枉顧,說道有件要緊事。我輩書生積習,作詩題畫,卻擱下了正事。不知究是如何?”黃宗羲道:“我二人此來,乃是為了二瞻先生那位本家伊璜先生。小弟和顧兄前日得到訊息,原來這場‘明史’大案,竟將伊璜先生也牽連在內。”呂留良驚道:“伊璜兄也受了牽連?”
黃宗羲道:“是啊。我二人前晚匆匆趕到海寧袁花鎮,伊璜先生卻不在家,說是出外訪友去了。亭林兄眼見事勢緊急,忙囑伊璜先生家人連夜躲避;想起伊璜先生和晚村兄交好,特來探訪。”呂留良道:“他……他卻沒來。不知到了何處?”顧炎武道:“他如在府上,這會兒自已出來相見。我已在他書房的牆壁上題詩一首,他若歸家,自然明白,知所趨避,怕的是不知訊息,在外露麵,給公人拿住,那可糟了。”
黃宗羲道:“這‘明史’一案,令我浙西名士幾乎盡遭毒手。清廷之意甚惡,晚村兄名頭太大,亭林兄與小弟之意,要勸晚村兄暫且離家遠遊,避一避風頭。”
呂留良氣憤憤的道:“韃子皇帝倘若將我捉到北京,拚著千刀萬剮,好歹也要痛罵他一場,出了胸中這口惡氣,才痛痛快快的就死。”
顧炎武道:“晚村兄豪氣幹雲,令人好生欽佩。怕的是見不到韃子皇帝,卻死於一般下賤的奴才手裏。再說,韃子皇帝隻是個小孩子,什麽也不懂的,朝政大權,盡操於權臣鼇拜之手。兄弟和梨洲兄推想,這次‘明史’一案所以如此大張旗鼓,雷厲風行,當是鼇拜意欲挫折我江南士人之氣。”
呂留良道:“兩位所見甚是。清兵入關以來,在江北橫行無阻,一到江南,卻處處遇到反抗,尤其讀書人深知華夷之防,不斷跟他們搗蛋。鼇拜乘此機會,要對我江南士子大加摧殘。哼,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除非他把咱們江南讀書人殺得幹幹淨淨。”
黃宗羲道:“是啊。因此咱們要留得有用之身,和韃子周旋到底,倘若徒逞一時血氣之勇,反倒墮入韃子的算中了。”
呂留良登時省悟,黃顧二人冒寒枉顧,一來固是尋覓查伊璜,二來是勸自己出避,生怕自己一時按捺不住,枉自送了性命,良友苦心,實深感激,說道:“二位金石良言,兄弟那敢不遵?明日一早,兄弟全家便出去避一避。”黃顧二人大喜,齊聲道:“自該如此。”
呂留良沉吟道:“卻不知避向何處才好?”隻覺天涯茫茫,到處是韃子的天下,直無一片幹淨土地,沉吟道:“桃源何處,可避暴秦?桃源何處,可避暴秦?”顧炎武道:“當今之世,便真有桃源樂土,咱們也不能獨善其身,去躲了起來……”呂留良不等他辭畢,拍案而起,大聲道:“亭林兄此言責備得是。國家興亡,匹夫有責,暫時避禍則可,但若去躲在桃花源裏,逍遙自在,忍令億萬百姓在韃子鐵蹄下受苦,於心何安?兄弟失言了。”
顧炎武微笑道:“兄弟近年浪跡江湖,著實結交了不少朋友。大江南北,見聞所及,不但讀書人反對韃子,而販夫走卒、屠沽市井之中,也到處有熱血滿腔的豪傑。晚村兄要是有意,咱三人結伴同去揚州,兄弟給你引見幾位同道中人如何?”呂留良大喜,道:“妙極,妙極!咱們明日便去揚州,二位少坐,兄弟去告知拙荊,讓她收拾收拾。”說著匆匆入內。
不多時呂留良回到書房,道:“‘明史’一案,外間雖傳說紛紛,但一來傳聞未必確實,二來說話之人又顧忌甚多,不敢盡言。兄弟獨處蝸居,未知其詳,到底是何起因?”
顧炎武歎了口氣,道:“這部明史,咱們大家都是看過的了,其中對韃子不大恭敬,那也是有的。此書本是出於我大明朱國楨朱相國之手,說到關外建州衛之事,又如何會對韃子客氣?”呂留良點頭道:“聽說湖州莊家花了幾千兩銀子,從朱相國後人手中將明史原稿買了來,以己名刊行,不想竟釀此大禍。”顧炎武道:“此中詳情,兄弟倒曾打聽明白。”於是將“明史案”的前因後果,原本說出來。
浙西杭州、嘉興、湖州三府,處於太湖之濱,通稱杭嘉湖,地勢平坦,土質肥沃,盛產稻米蠶絲。湖州府的首縣今日稱為吳興縣,清時分為烏程、歸安兩縣。自來文風甚盛,曆代才士輩出,梁時將中國字分為平上去入四聲的沈約,元代書畫皆臻極品的趙孟俯,都是湖州人氏。當地又以產筆著名,湖州之筆,徽州之墨,宣城之紙,肇慶端溪之硯,文房四寶,天下馳名。
湖州府有一南潯鎮,雖是一個鎮,卻比尋常州縣還大,鎮上富戶極多,著名的富室大族之中有一家姓莊。其時莊家的富戶名叫莊允城,生有數子,長子名叫廷鑨,自幼愛好詩書,和江南名士才子多所結交。到得順治年間,莊廷鑨因讀書過勤,忽然眼盲,尋遍名醫,無法治愈,自是鬱鬱不歡。
二〇〇二年四月於香港
第一回
縱橫鉤黨清流禍 峭蒨風期月旦評
北風如刀,滿地冰霜。
江南近海濱的一條大路上,一隊清兵手執刀槍,押著七輛囚車,衝風冒寒,向北而行。
前麵三輛囚車中分別監禁的是三個男子,都作書生打扮,一個是白發老者,兩個是中年人。後麵四輛中坐的是女子,最後一輛囚車中是個少婦,懷中抱著個女嬰。女嬰啼哭不休。她母親溫言嗬慰,女嬰隻是大哭。囚車旁一名清兵惱了,伸腿在車上踢了一腳,喝道:“再哭,再哭!老子踢死你!”那女嬰一驚,哭得更加響了。
離開道路數十丈處有座大屋,屋簷下站著一個中年文士,一個十一二歲的小孩。那文士見到這等情景,不禁長歎一聲,眼眶也紅了,說道:“可憐,可憐!”
那小孩問道:“爸爸,他們犯了什麽罪?”那文士道:“又犯了什麽罪?昨天和今朝,已逮去了三十幾人,都是我們浙江有名的讀書人,個個都是無辜株連。”他說到“無辜株連”四字,聲音壓得甚低,生怕給押送囚車的官兵聽見了。那小孩道:“那個小女孩還在吃奶,難道也犯了罪?真沒道理。”那文士道:“你懂得官兵沒道理,真是好孩子。唉,人為刀俎,我為魚肉,人為鼎鑊,我為糜鹿!”
那小孩道:“爸,你前幾天教過我,‘人為刀俎,我為魚肉’,就是給人家斬割屠殺的意思。人家是切菜刀,是砧板,我們就是魚和肉。‘人為鼎鑊,我為糜鹿’這兩句話,意思也差不多麽?”那文士道:“正是!”見官兵和囚車去遠,拉著小孩的手道:“外麵風大,我們回屋裏去。”當下父子二人走進書房。
那文士提筆蘸上了墨,在紙上寫了個“鹿”字,說道:“鹿雖是龐然大物,性子卻極和平,隻吃青草樹葉,從不傷害別的野獸。凶猛的野獸要傷它吃它,它隻有逃跑,倘若逃不了,便隻有給人家吃了。”又寫了“逐鹿”兩字,說道:“因此古人常常拿鹿來比喻天下。世上百姓都溫順善良,隻有給人欺壓殘害的份兒。《漢書》上說:‘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那就是說,秦朝失了天下,群雄並起,大家爭奪,最後漢高祖打敗了楚霸王,就得了這隻又肥又大的鹿。”
那小孩點頭道:“我明白了。小說書上說‘逐鹿中原’,就是大家爭著要做皇帝的意思。”那文士甚是歡喜,點了點頭,在紙上畫了一隻鼎的圖形,道:“古人煮食,不用灶頭鍋子,用這樣三隻腳的鼎,下麵燒柴,捉到了鹿,就在鼎裏煮來吃。皇帝和大官都很殘忍,心裏不喜歡誰,就說他犯了罪,把他放在鼎裏活活煮死。《史記》中記載藺相如對秦王說:‘臣知欺大王之罪當誅也,臣請就鼎鑊。’就是說:‘我該死,將我在鼎裏燒死了罷!’”
那小孩道:“小說書上又常說‘問鼎中原’,這跟‘逐鹿中原’好像意思差不多。”
那文士道:“不錯。夏禹王收九州之金,鑄了九口大鼎。當時的所謂‘金’其實是銅。每一口鼎上鑄了九州的名字和山川圖形,後世為天下之主的,便保有九鼎。《左傳》上說:‘楚子觀兵於周疆。定王使王孫滿勞楚子。楚子問鼎之大小輕重焉。’隻有天下之主,方能擁有九鼎。楚子隻是楚國的諸侯,他問鼎的輕重大小,便是心存不軌,想取周王之位而代之。”
那小孩道:“所以‘問鼎’、‘逐鹿’,便是想做皇帝。‘未知鹿死誰手’,就是不知那一個做成了皇帝。”
那文士道:“正是。到得後來,‘問鼎’、‘逐鹿’這四個字,也可借用於別處,但原來的出典,是專指做皇帝而言。”說到這裏,歎了口氣,道:“咱們做老百姓的,總是死路一條。‘未知鹿死誰手’,隻不過未知是誰來殺了這頭鹿。這頭鹿,卻是死定了的。”
他說著走到窗邊,向窗外望去,見天色陰沉沉地似要下雪,歎道:“老天爺何其不仁,數百個無辜之人,在這冰霜遍地的道上行走。下起雪來,可又多受一番折磨了。”
忽見南邊大道上兩個人頭戴鬥笠,並肩而來,走到近處,認出了麵貌。那文士大喜,道:“是你黃伯伯、顧伯伯來啦!”快步迎將出去,叫道:“梨洲兄、亭林兄,那一陣好風,吹得你二位光臨?”
右首一人身形微胖,臉色皓白,頦下一部黑須,姓黃名宗羲,字梨洲,浙江餘姚人氏。左首一人又高又瘦,麵目黝黑,姓顧名炎武,字亭林,江蘇昆山人氏。黃顧二人都是當世大儒,明亡之後,心傷國變,隱居不仕,這日連袂來到崇德。顧炎武走上幾步,說道:“晚村兄,有一件要緊事,特來和你商議。”
這文士姓呂名留良,號晚村,世居浙江杭州府崇德縣,也是明末清初一位極有名的隱逸。他見黃顧二人臉色凝重,又知顧炎武向來極富機變,臨事鎮定,既說是要緊事,自然非同小可,拱手道:“兩位請進去先喝三杯,解解寒氣。”當下請二人進屋,吩咐那小孩:“葆中,去跟娘說,黃伯伯、顧伯伯到了,先切兩盤羊膏來下酒。”
不多時,那小孩呂葆中和兄弟毅中搬出三副杯筷,布在書房桌上。一名老仆奉上酒菜。呂留良待三人退出,關上了書房門,說道:“黃兄、顧兄,先喝三杯!”
黃宗羲神色慘然,搖了搖頭。顧炎武卻自斟自飲,一口氣連幹了六杯。
呂留良道:“二位來此,可是和‘明史’一案有關嗎?”黃宗羲道:“正是!”顧炎武提起酒杯,高聲吟道:“‘清風雖細難吹我,明月何嚐不照人?’晚村兄,你這兩句詩真是絕唱!我每逢飲酒,必誦此詩,必浮大白。”呂留良心懷故國,不肯在清朝做官。當地大吏仰慕他聲名,保薦他為“山林隱逸”,應征赴朝為官,呂留良誓死相拒,大吏不敢再逼。後來又有一名大官保薦他為“博學鴻儒”,呂留良眼見若再相拒,顯是輕侮朝廷,不免有殺身之禍,於是削發為僧,做了假和尚。地方官員見他意堅,就此不再勸他出山。“清風、明月”這兩句詩,譏刺滿清,懷念前明,雖不敢刊行,但在誌同道合的朋輩間傳誦已遍,此刻顧炎武又讀了出來。
黃宗羲輕輕擊桌,讚道:“真是好詩!”舉起酒杯,也喝了一杯。呂留良道:“兩位謬讚了。”
顧炎武一抬頭,見到壁上掛著一幅高約五尺、寬約丈許的大畫,繪的是一大片山水,筆勢縱橫,氣象雄偉,不禁喝了聲采,畫上隻題了四個大字:“如此江山”,說道:“看這筆路,當是二瞻先生的丹青了。”呂留良道:“正是。”那“二瞻”姓查,名士標,是明末清初的一位大畫家,也和顧黃呂諸人交好。黃宗羲道:“這等好畫,如何卻無題跋?”呂留良歎道:“二瞻先生此畫,頗有深意。隻是他為人穩重謹慎,既不落款,亦無題跋。他上月在舍間盤桓,一時興到,畫了送我,兩位便題上幾句如何?”
顧黃二人站起身來,走到畫前仔細觀看,隻見大江浩浩東流,兩岸峰巒無數,點綴著奇樹怪石,隻畫中雲氣彌漫,山川雖美,卻令人一見之下,胸臆間頓生鬱積之意。
顧炎武道:“如此江山,淪於夷狄。我輩忍氣吞聲,偷生其間,實令人悲憤填膺。晚村兄何不便題詩一首,將二瞻先生之意,表而出之?”呂留良道:“好!”當即取下畫來,平鋪於桌。黃宗羲研起了墨。呂留良提筆沉吟半晌,便在畫上振筆直書。頃刻詩成,詩雲:
“其為宋之南渡耶?如此江山真可恥。其為崖山以後耶?如此江山不忍視。吾今始悟作畫意,痛哭流涕有若是。以今視昔昔猶今,吞聲不用枚銜嘴。畫將皋羽西台淚,研入丹青提筆泚。所以有畫無詩文,詩文盡在四字裏。嚐謂生逢洪武初,如瞽忽瞳跛可履。山川開霽故璧完,何處登臨不狂喜?”
書完,擲筆於地,不禁淚下。
顧炎武道:“痛快淋漓,真是絕妙好辭。”呂留良道:“這詩殊無含蓄,算不得好,也隻是將二瞻先生之原意寫了出來,好教觀畫之人得知。”黃宗羲道:“何日故國重光,那時‘山川開霽故璧完’,縱然是窮山惡水,也足令人觀之大暢胸懷,真所謂‘何處登臨不狂喜’了!”顧炎武道:“此詩結得甚妙!終有一日驅除胡虜,還我大漢山河,比之徒抒悲憤,更加令人氣壯。”
黃宗羲慢慢將畫卷起,說道:“這畫是掛不得了,晚村兄須得妥為收藏才是。倘若給吳之榮之類奸人見到,官府查究起來,晚村兄固然麻煩,還牽累了二瞻先生。”
顧炎武拍桌罵道:“吳之榮這狗賊,我真恨不得生食其肉。”呂留良道:“二位枉顧,說道有件要緊事。我輩書生積習,作詩題畫,卻擱下了正事。不知究是如何?”黃宗羲道:“我二人此來,乃是為了二瞻先生那位本家伊璜先生。小弟和顧兄前日得到訊息,原來這場‘明史’大案,竟將伊璜先生也牽連在內。”呂留良驚道:“伊璜兄也受了牽連?”
黃宗羲道:“是啊。我二人前晚匆匆趕到海寧袁花鎮,伊璜先生卻不在家,說是出外訪友去了。亭林兄眼見事勢緊急,忙囑伊璜先生家人連夜躲避;想起伊璜先生和晚村兄交好,特來探訪。”呂留良道:“他……他卻沒來。不知到了何處?”顧炎武道:“他如在府上,這會兒自已出來相見。我已在他書房的牆壁上題詩一首,他若歸家,自然明白,知所趨避,怕的是不知訊息,在外露麵,給公人拿住,那可糟了。”
黃宗羲道:“這‘明史’一案,令我浙西名士幾乎盡遭毒手。清廷之意甚惡,晚村兄名頭太大,亭林兄與小弟之意,要勸晚村兄暫且離家遠遊,避一避風頭。”
呂留良氣憤憤的道:“韃子皇帝倘若將我捉到北京,拚著千刀萬剮,好歹也要痛罵他一場,出了胸中這口惡氣,才痛痛快快的就死。”
顧炎武道:“晚村兄豪氣幹雲,令人好生欽佩。怕的是見不到韃子皇帝,卻死於一般下賤的奴才手裏。再說,韃子皇帝隻是個小孩子,什麽也不懂的,朝政大權,盡操於權臣鼇拜之手。兄弟和梨洲兄推想,這次‘明史’一案所以如此大張旗鼓,雷厲風行,當是鼇拜意欲挫折我江南士人之氣。”
呂留良道:“兩位所見甚是。清兵入關以來,在江北橫行無阻,一到江南,卻處處遇到反抗,尤其讀書人深知華夷之防,不斷跟他們搗蛋。鼇拜乘此機會,要對我江南士子大加摧殘。哼,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除非他把咱們江南讀書人殺得幹幹淨淨。”
黃宗羲道:“是啊。因此咱們要留得有用之身,和韃子周旋到底,倘若徒逞一時血氣之勇,反倒墮入韃子的算中了。”
呂留良登時省悟,黃顧二人冒寒枉顧,一來固是尋覓查伊璜,二來是勸自己出避,生怕自己一時按捺不住,枉自送了性命,良友苦心,實深感激,說道:“二位金石良言,兄弟那敢不遵?明日一早,兄弟全家便出去避一避。”黃顧二人大喜,齊聲道:“自該如此。”
呂留良沉吟道:“卻不知避向何處才好?”隻覺天涯茫茫,到處是韃子的天下,直無一片幹淨土地,沉吟道:“桃源何處,可避暴秦?桃源何處,可避暴秦?”顧炎武道:“當今之世,便真有桃源樂土,咱們也不能獨善其身,去躲了起來……”呂留良不等他辭畢,拍案而起,大聲道:“亭林兄此言責備得是。國家興亡,匹夫有責,暫時避禍則可,但若去躲在桃花源裏,逍遙自在,忍令億萬百姓在韃子鐵蹄下受苦,於心何安?兄弟失言了。”
顧炎武微笑道:“兄弟近年浪跡江湖,著實結交了不少朋友。大江南北,見聞所及,不但讀書人反對韃子,而販夫走卒、屠沽市井之中,也到處有熱血滿腔的豪傑。晚村兄要是有意,咱三人結伴同去揚州,兄弟給你引見幾位同道中人如何?”呂留良大喜,道:“妙極,妙極!咱們明日便去揚州,二位少坐,兄弟去告知拙荊,讓她收拾收拾。”說著匆匆入內。
不多時呂留良回到書房,道:“‘明史’一案,外間雖傳說紛紛,但一來傳聞未必確實,二來說話之人又顧忌甚多,不敢盡言。兄弟獨處蝸居,未知其詳,到底是何起因?”
顧炎武歎了口氣,道:“這部明史,咱們大家都是看過的了,其中對韃子不大恭敬,那也是有的。此書本是出於我大明朱國楨朱相國之手,說到關外建州衛之事,又如何會對韃子客氣?”呂留良點頭道:“聽說湖州莊家花了幾千兩銀子,從朱相國後人手中將明史原稿買了來,以己名刊行,不想竟釀此大禍。”顧炎武道:“此中詳情,兄弟倒曾打聽明白。”於是將“明史案”的前因後果,原本說出來。
浙西杭州、嘉興、湖州三府,處於太湖之濱,通稱杭嘉湖,地勢平坦,土質肥沃,盛產稻米蠶絲。湖州府的首縣今日稱為吳興縣,清時分為烏程、歸安兩縣。自來文風甚盛,曆代才士輩出,梁時將中國字分為平上去入四聲的沈約,元代書畫皆臻極品的趙孟俯,都是湖州人氏。當地又以產筆著名,湖州之筆,徽州之墨,宣城之紙,肇慶端溪之硯,文房四寶,天下馳名。
湖州府有一南潯鎮,雖是一個鎮,卻比尋常州縣還大,鎮上富戶極多,著名的富室大族之中有一家姓莊。其時莊家的富戶名叫莊允城,生有數子,長子名叫廷鑨,自幼愛好詩書,和江南名士才子多所結交。到得順治年間,莊廷鑨因讀書過勤,忽然眼盲,尋遍名醫,無法治愈,自是鬱鬱不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