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章 碧血劍(69)
金庸作品集(簡體新版) 作者:金庸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29]袁崇煥〈募修羅浮諸名勝疏〉:“餘生平有山水之癖,即一邱一壑,俱低徊不忍去。故十四公車,強半在外,足跡幾遍宇內。”〈下第〉詩有雲:“遇主人寧易,逢時我獨難。八千憐客路,三十尚儒冠。”從東莞或藤縣到北京,約言之曰八千裏。
[30]他到浙江嵊縣遊覽時,與好友秦六郎中宵長談,有〈話別秦六郎〉詩:“海鱷波鯨夜不啾,故人談劍剡溪頭。言深夜半猶疑晝,酒冷涼生始覺秋。水國芙蓉低睡月,江湄楊柳軟維舟。自憐作賦非王粲,戛玉鳴金有少遊。”
[31]他被派到福建做知縣,首先要去謁見總督、巡撫等大官,官樣文章,耗時甚多,有詩〈至閩謁大府〉:“侵晨持手版,逐隊入軍門。衙鼓三聲急,官儀一麵尊。人情今未熟,政事昔曾論。私謁吾何敢,歸來夜未昏。”又有詩〈初至邵武〉:“為政原非易,親民慎厥初。山川今若此,風俗更如何。訟少容調鶴,身閑即讀書,催科與撫字,二者我安居。”當時做地方官的小官,目標是移風易俗、訟少刑輕,主要工作是征收賦稅、安撫親民。袁崇煥覺得工作不難,希望清閑一點,可以多讀些書。
[32]袁崇煥在〈天啟二年擢僉事監軍奏方略疏〉中提出招募兵員的要求,宣稱:“他日戰之不力,即斬臣於行軍之前,以為輕事者戒。”最後說:“如聽臣之言,行臣之忠,臣必效力以舒人神之憤。不但鞏固山海,即已失之封疆,行將複之。謀定而戰,臣有微長也。”他上任後的第一道奏章,便提出了“謀定而戰”的四字要訣,同時也自豪而自信的說:“臣有微長也。”
[33]招募和調集三千名廣東兵、六千名廣西兵,一共大約花二十萬兩銀子。據袁崇煥所申請的預算,廣東兵要安家、行糧、衣甲、器械等費,每人二十餘兩。廣西狼兵本來就是兵,所以不發安家、兵甲費用,隻需從廣西到關外的行糧每人六兩銀子。
[34]詳見王鍾翰〈滿族在努爾哈齊時代的社會經濟形態〉、〈皇太極時代滿族向封建製的過渡〉。
[35]孫承宗是袁崇煥的上司,對他很是賞識,兩人書信往來,孫承宗待他猶似平等的朋友,孫承宗的詩文集《高陽集》中有不少與袁來往的書信,兩人討論到朝中奸佞,孫的信中說:“吾輩做天下事,隻論人不論天,然天道安可誣也。此一流人,非天去之,又攪多時。吾輩安得不善承天意,亟為勉圖。”孫認為奸臣佞臣,將來天必去之,目前我們隻好自行努力。又有信雲:“此何地,敢愛其身?此何地,敢不愛其身?得手教乃快,此惓切也。當瘁呿時,願惟少加靜息。自愛,正以愛此耳。”勸他保重身體。袁崇煥於崇禎二年被捕,孫承宗有詩感歎,有雲:“一縷癡腸看賜劍,幾行血淚灑征衣。”又雲:“東江千古英雄才,淚灑黃卷半不平。”兩人是英雄重英雄。
[36]袁崇煥作了兩首詩痛悼熊廷弼,大概沒有公開,所以幸未賈禍,討中公然說熊功高遭忌,不送賄賂致死。這兩首詩慷慨悲憤,日後用來吊他自己,也很恰當。〈哭熊經略二首〉,其一:“記得相逢一笑迎,親承指授夜談兵。才兼文武無餘子,功到雄奇即罪名。慷慨裂眥須欲動,模糊熱血麵如生(熊被斬首後傳首九邊,袁崇煥見到熊的首級,麵目如生)。背人痛極為私祭,灑淚深宵哭失聲。”其二:“太息弓藏狗又烹,狐悲兔死最關情。家貧罄盡身難贖,賂賄公行殺有名。脫幘憤深檀道濟,爰書冤及魏元成。圖遭慘毒緣何事,想為登壇善將兵。”
[37]見李光濤〈清入關前之真象〉。但此節不見於其他記載,不知李先生有何根據。
[38]《清太祖實錄》卷十。
[39]據日人稻葉君山《清朝全史》中所引述朝鮮使者當時在寧遠城頭的目睹記。
[40]據《臚天頌筆》。
[41]據計六奇《明季北略》中引寧遠圍城時在鼓樓前開店的一名花椒商人所述。
[42]據梁啟超《袁崇煥傳》。該傳中敘述清兵敗退後,“崇煥複開壘襲擊,追北三十餘裏,清軍大亂,死者逾萬人。”與其他資料不符,今不取。
[43]袁崇煥〈祭覺華島陣亡兵將文〉:“慨自戰守乖方,屢失疆土,天子赫然震怒,調南北水陸舟師,謂爾乘船如馬,遂調之來為進取也。據爾等間關遠至,豈不欲滅此朝食,一航而金甌複歸,再航而黃龍掃哉?奈未盡其用而敵即來。冱寒之月,冰結舟膠,窘爾之所長,烏得不及於難?說者謂謀之不臧。不臧固不臧矣,然排山倒海之勢,以十八萬而臨數千之水卒,即臧可奈何?而爾等計無複之,憤然以死,略無芥蒂,視當年之棄曳倒奔者,加一等也。人之罪至死而免,人之品至死而定。今將略爾罪而嘉乃忠,請命於天子,諒為之恤,所以不沒汝等者,良有在也。籲嗟,巨浪茫茫,空山寂寂,皆汝等忠靈之所棲蕩也,望故鄉以何日?即轉劫而無期,苒苒遊魂,何不相結為厲,殲讎泄憤?在生之誌,藉死以伸,則雖死之日,猶生之年也,爾其勉之。不腆之奠,涕與俱之。尚饗。”
[44]清人所修的《明史·袁崇煥傳》中說:“我大清舉兵所向,無不摧破。諸將罔敢議戰守。議戰守自崇煥始。”
[45]《明史·滿桂傳》:“桂椎魯甚,然忠勇絕倫,不好聲色,與士卒同甘苦。”《明史·趙率教傳》:“率教為將廉勇,待士有恩,勤身奉公,勞而不懈,與滿桂並稱良將。二人既歿,益無能辦東事者。”
[46]袁崇煥奏章中說滿桂“意氣驕矜,謾罵僚屬,恐壞封疆大計,乞移之別鎮,以關外事權歸率教。”
[47]《明史·袁崇煥傳》引述他的奏章:“陛下以關內外分責二臣。用遼人守遼土,且守且戰,且築且屯。屯種所入,可漸減海運。大要堅壁清野以為體,乘間擊瑕以為用。戰雖不足,守則有餘。守既有餘,戰無不足。顧勇猛圖敵,敵必讎,奮迅立功,眾必忌。任勞則必召怨,蒙罪始可有功。怨不深則勞不著,罪不大則功不成。謗書盈篋,毀言日至,自古已然,惟聖明與廷臣始終之。”
[48]皇太極在西方人的書中寫作abahai,法國學者格奧賽(rene grousset)在《中華帝國的興起與輝煌》一書中有〈一六四四年的大變〉一章,其中說:“皇太極是蠻人中的一個天才,他把本族人民的軍事才能,和對文明生活的天生理解相結合起來。”
[49]清《太宗實錄》卷三:天聰元年,“時國中大饑,鬥米價銀八兩,人有相食者。國中銀兩雖多,無外貿易,是以銀賤而諸物騰貴。良馬,銀三百兩。牛一,銀百兩。蟒緞一,銀百五十兩。布疋一,銀九兩。盜賊繁興,偷竊牛馬,或行劫殺。於是諸臣入奏曰:盜賊若不按律嚴懲,恐不能止息。上惻然,諭曰:今歲國中因年饑乏食,致民不得已而為盜耳。緝獲者,鞭而釋之可也。遂下令,是歲讞獄,姑從寬典。仍大發帑金,散賑饑民。”皇太極寬待因饑餓而為盜的百姓,與崇禎督促部將“限期破賊、殺賊立功”的政策恰正相反。
[50]何柄棣:thedder of sess in imperial china,aspects of social mobility,1368-1911一書中,認為明初人口六千五百萬,到明末時已漲了一倍以上。
[51]王鍾翰:〈滿族在努爾哈齊時代的社會經濟形態〉一文中,根據朝鮮〈興京二道河子舊老城〉的資料,認為一六二一年時,努爾哈赤的兵數二十萬,再加上婦女老少,“全人數當在四、五十萬左右。”
[52]《天聰實錄稿》元年三月初二日,“秀才嶽起鸞曰:我國宜與明朝講和。若不講和,則我國人民死散殆盡。”《明清史料》甲編,天聰二年八月〈事局未定〉奏疏:“南朝雖師老財匱,然以天下之全力,畢注於一隅之間,蓋猶裕如也。”《東華錄》載天聰三年八月戊辰,“大臣同謀倡逃”。《明清史料》乙編載,崇禎二年二月廿一,袁崇煥塘報:“一日之內,降者竟前後接踵而至。”
[53]“七大恨”:一、明朝殺害金人的二祖;二、袒護金人的仇敵哈達;三、越界出兵,助金人的世仇葉赫抗金;四、明人越界,金人根據誓約殺了,明朝勒索金方交出十人來殺死,以資報複;五、明朝造成老女改嫁;六、移置界碑,搶奪金國的人參、貂皮;七、聽信葉赫,寫信來辱罵侮慢。
[54]“觀其向背離合之意,以定征討撫定之計。”見《兩朝從信錄》。
[55]當時滿清的正式國號是“金”,史書上稱為“後金”,以與宋朝時的“金”有所分別。到天聰十年(明崇禎九年)才改為“大清”。所以本文中的滿清,其實都應稱“金”。“滿洲”的名稱,也要到改了“大清”的國號之後才出現,以前稱“建州”或“女真”、“女直”(“真”字避契丹主宗真諱,改稱“直”)。多數學者認為,“滿洲”是文殊菩薩的“文殊、曼殊”音轉。為便於讀者,本文不將“金、清”“建州、滿洲”“滿族”等稱呼根據曆史年代而作分別。
[56]《太宗實錄稿》:天聰七年十月,皇太極責罵主張出兵南攻之人:“天予我有數之兵,若稍虧損,何以前圖?”
[57]宋高宗紹興十一年十二月殺嶽飛。十二年正月,宋金和議達成,高宗趙構向金國上表稱臣,表中說:“臣構言:既蒙恩造,許備藩方,世世子孫,謹守臣節。每年皇帝生日並正旦,遣使稱賀不絕。歲貢銀二十五萬兩,絹二十五萬疋。”
[58]《太宗實錄》卷十二,天聰六年六月,皇太極致書大同守將求和,信中說:“和事既成,自當遜爾大國,爾等亦視我居察哈爾之上可也。”
[59]皇太極來信的開頭是(根據原信):“汗致書袁老先生大人”。(後來乾隆時修訂《太宗實錄》覺得語氣太卑,才改為“皇帝致書袁巡撫”,但當時皇太極未稱帝,決不可能有“皇帝”的稱呼。)袁崇煥書信的開頭是:“遼東提督部院,致書於汗帳下:再辱書教,知汗漸欲恭順天朝,息兵戈以休養部落,即此一念好生,天自鑒之,將來所以佑汗而昌大之者,尚無量也。”
[60]後來皇太極在寫給祖大壽的信中(那時袁崇煥已死),曾說:“爾國君臣,惟以宋朝故事為鑒,亦無一言複我。然爾明主非宋之苗裔,朕亦非金之子孫。彼一時,此一時,天時人心,各有不同。爾大國豈無智慧之時流,何不能因時製宜乎?”其實努爾哈赤、皇太極等一直自認是金的子孫,他為了求和,連祖宗也不認了。
[61]他後來在寫給崇禎的奏章中說:“諸有利於封疆者,皆不利於此身者也。”所以他的知己程本直說:“舉世皆巧人,而袁公一大癡漢也。唯其癡,故舉世最愛者錢,袁公不知愛也。唯其癡,故舉世最惜者死,袁公不知怕也。於是乎舉世所不敢任之勞怨,袁公直任之而弗辭也。於是乎舉世所不得不避之嫌疑,袁公直不避之而獨行也。”所謂“舉世所不得不避之嫌疑”,就是與金人議和。
[62]袁崇煥詩:〈東林黨人榜中無姓名,書此誌感〉:“忍將一網盡清流,不絕根株總不休,巧造禍胎偏點將,欲憑毒手取封侯(金庸按:魏忠賢奸黨造東林黨榜,並列出點將錄,列舉東林黨領袖與梁山泊一百零八將相配,企圖一網打盡,自己可藉此謀取富貴),曾知道學宜常講,早識機關動隱憂。愧我榜中無姓氏,流芳不得共千秋。”
[63]《孟子·公孫醜》:“昔者曾子謂子襄曰:‘……自反而縮,雖千萬人,吾往矣。’”
[64]袁崇煥〈邊中送別〉:“五載離家別路悠,送君寒浸寶刀頭。欲知肺腑同生死,何用安危問去留?策杖隻因圖雪恥,橫戈原不為封侯。故園親侶如相問,愧我邊塵尚未收。”
[65]袁崇煥〈山海關送季弟南還〉:“公車猶記昔年情,萬裏從我塞上征。牧圉此時猶捍禦,馳驅何日慰升平?由來友愛鍾吾輩,肯把須眉負此生?去住安危俱莫問,燕然曾勒古人名。”“弟兄於汝倍關情,此日臨歧感慨生。磊落丈夫誰好劍?牢騷男子爾能兵。才堪逐電三驅捷,身上飛鵬一羽輕。行矣鄉邦重努力,莫耽疏懶墮時名。”其中“磊落丈夫誰好劍?牢騷男子爾能兵”兩句,寫出了他兩兄弟豪邁的性格,就詩而論,也是豪邁的好詩。
[66]袁崇煥的奏章中說:“十年來,盡天下之兵,未嚐敢與奴合馬交鋒,即臣去年,亦自城上而下攻。自今始一刀一槍,下而拚命,不顧夷之凶狠剽悍。臣複憑堞大呼,分路進追。諸軍忿恨,誓一戰以挫此賊。此皆將軍滿桂之功居多。”
[67]馬耳丁的《韃靼戰記》中大吹葡萄牙傳教的功勞,又說:“上帝對於信仰基督教的皇帝必予福佑,所以中國皇帝對韃靼人(指滿清)作戰大勝。”其實天啟皇帝信仰的是魯班先師,並沒有信仰基督教的上帝。
據馮承鈞譯、沙不列撰《明末奉使羅馬教廷耶穌會士卜彌格傅》:崇禎三年,澳門葡人隊長率士卒四百、大炮十尊入境效力。廣州巨商恐失壟斷中西貿易之利,厚賂朝臣,加以阻撓。後葡軍隊長公沙的西勞陣亡於登萊。《碧血劍》小說略取其意。
[68]《明熹宗實錄》卷八六、天啟七年七月丙寅,河南道禦史李應薦攻擊袁崇煥“假吊修款,設策太奇”、“不急援錦州”為過失,魏忠賢以皇帝的名義批示:“得旨:近日寧錦危急,賴廠臣(按:廠臣指特務機關東廠的領導,即魏忠賢自己,魏以寧錦大捷為己功。)調度,以奏奇功,說得是。袁崇煥暮氣難鼓,物議滋至,已準其引疾求去……寧遠督師,朕業特簡樞臣,俾星馳赴料理。”
[30]他到浙江嵊縣遊覽時,與好友秦六郎中宵長談,有〈話別秦六郎〉詩:“海鱷波鯨夜不啾,故人談劍剡溪頭。言深夜半猶疑晝,酒冷涼生始覺秋。水國芙蓉低睡月,江湄楊柳軟維舟。自憐作賦非王粲,戛玉鳴金有少遊。”
[31]他被派到福建做知縣,首先要去謁見總督、巡撫等大官,官樣文章,耗時甚多,有詩〈至閩謁大府〉:“侵晨持手版,逐隊入軍門。衙鼓三聲急,官儀一麵尊。人情今未熟,政事昔曾論。私謁吾何敢,歸來夜未昏。”又有詩〈初至邵武〉:“為政原非易,親民慎厥初。山川今若此,風俗更如何。訟少容調鶴,身閑即讀書,催科與撫字,二者我安居。”當時做地方官的小官,目標是移風易俗、訟少刑輕,主要工作是征收賦稅、安撫親民。袁崇煥覺得工作不難,希望清閑一點,可以多讀些書。
[32]袁崇煥在〈天啟二年擢僉事監軍奏方略疏〉中提出招募兵員的要求,宣稱:“他日戰之不力,即斬臣於行軍之前,以為輕事者戒。”最後說:“如聽臣之言,行臣之忠,臣必效力以舒人神之憤。不但鞏固山海,即已失之封疆,行將複之。謀定而戰,臣有微長也。”他上任後的第一道奏章,便提出了“謀定而戰”的四字要訣,同時也自豪而自信的說:“臣有微長也。”
[33]招募和調集三千名廣東兵、六千名廣西兵,一共大約花二十萬兩銀子。據袁崇煥所申請的預算,廣東兵要安家、行糧、衣甲、器械等費,每人二十餘兩。廣西狼兵本來就是兵,所以不發安家、兵甲費用,隻需從廣西到關外的行糧每人六兩銀子。
[34]詳見王鍾翰〈滿族在努爾哈齊時代的社會經濟形態〉、〈皇太極時代滿族向封建製的過渡〉。
[35]孫承宗是袁崇煥的上司,對他很是賞識,兩人書信往來,孫承宗待他猶似平等的朋友,孫承宗的詩文集《高陽集》中有不少與袁來往的書信,兩人討論到朝中奸佞,孫的信中說:“吾輩做天下事,隻論人不論天,然天道安可誣也。此一流人,非天去之,又攪多時。吾輩安得不善承天意,亟為勉圖。”孫認為奸臣佞臣,將來天必去之,目前我們隻好自行努力。又有信雲:“此何地,敢愛其身?此何地,敢不愛其身?得手教乃快,此惓切也。當瘁呿時,願惟少加靜息。自愛,正以愛此耳。”勸他保重身體。袁崇煥於崇禎二年被捕,孫承宗有詩感歎,有雲:“一縷癡腸看賜劍,幾行血淚灑征衣。”又雲:“東江千古英雄才,淚灑黃卷半不平。”兩人是英雄重英雄。
[36]袁崇煥作了兩首詩痛悼熊廷弼,大概沒有公開,所以幸未賈禍,討中公然說熊功高遭忌,不送賄賂致死。這兩首詩慷慨悲憤,日後用來吊他自己,也很恰當。〈哭熊經略二首〉,其一:“記得相逢一笑迎,親承指授夜談兵。才兼文武無餘子,功到雄奇即罪名。慷慨裂眥須欲動,模糊熱血麵如生(熊被斬首後傳首九邊,袁崇煥見到熊的首級,麵目如生)。背人痛極為私祭,灑淚深宵哭失聲。”其二:“太息弓藏狗又烹,狐悲兔死最關情。家貧罄盡身難贖,賂賄公行殺有名。脫幘憤深檀道濟,爰書冤及魏元成。圖遭慘毒緣何事,想為登壇善將兵。”
[37]見李光濤〈清入關前之真象〉。但此節不見於其他記載,不知李先生有何根據。
[38]《清太祖實錄》卷十。
[39]據日人稻葉君山《清朝全史》中所引述朝鮮使者當時在寧遠城頭的目睹記。
[40]據《臚天頌筆》。
[41]據計六奇《明季北略》中引寧遠圍城時在鼓樓前開店的一名花椒商人所述。
[42]據梁啟超《袁崇煥傳》。該傳中敘述清兵敗退後,“崇煥複開壘襲擊,追北三十餘裏,清軍大亂,死者逾萬人。”與其他資料不符,今不取。
[43]袁崇煥〈祭覺華島陣亡兵將文〉:“慨自戰守乖方,屢失疆土,天子赫然震怒,調南北水陸舟師,謂爾乘船如馬,遂調之來為進取也。據爾等間關遠至,豈不欲滅此朝食,一航而金甌複歸,再航而黃龍掃哉?奈未盡其用而敵即來。冱寒之月,冰結舟膠,窘爾之所長,烏得不及於難?說者謂謀之不臧。不臧固不臧矣,然排山倒海之勢,以十八萬而臨數千之水卒,即臧可奈何?而爾等計無複之,憤然以死,略無芥蒂,視當年之棄曳倒奔者,加一等也。人之罪至死而免,人之品至死而定。今將略爾罪而嘉乃忠,請命於天子,諒為之恤,所以不沒汝等者,良有在也。籲嗟,巨浪茫茫,空山寂寂,皆汝等忠靈之所棲蕩也,望故鄉以何日?即轉劫而無期,苒苒遊魂,何不相結為厲,殲讎泄憤?在生之誌,藉死以伸,則雖死之日,猶生之年也,爾其勉之。不腆之奠,涕與俱之。尚饗。”
[44]清人所修的《明史·袁崇煥傳》中說:“我大清舉兵所向,無不摧破。諸將罔敢議戰守。議戰守自崇煥始。”
[45]《明史·滿桂傳》:“桂椎魯甚,然忠勇絕倫,不好聲色,與士卒同甘苦。”《明史·趙率教傳》:“率教為將廉勇,待士有恩,勤身奉公,勞而不懈,與滿桂並稱良將。二人既歿,益無能辦東事者。”
[46]袁崇煥奏章中說滿桂“意氣驕矜,謾罵僚屬,恐壞封疆大計,乞移之別鎮,以關外事權歸率教。”
[47]《明史·袁崇煥傳》引述他的奏章:“陛下以關內外分責二臣。用遼人守遼土,且守且戰,且築且屯。屯種所入,可漸減海運。大要堅壁清野以為體,乘間擊瑕以為用。戰雖不足,守則有餘。守既有餘,戰無不足。顧勇猛圖敵,敵必讎,奮迅立功,眾必忌。任勞則必召怨,蒙罪始可有功。怨不深則勞不著,罪不大則功不成。謗書盈篋,毀言日至,自古已然,惟聖明與廷臣始終之。”
[48]皇太極在西方人的書中寫作abahai,法國學者格奧賽(rene grousset)在《中華帝國的興起與輝煌》一書中有〈一六四四年的大變〉一章,其中說:“皇太極是蠻人中的一個天才,他把本族人民的軍事才能,和對文明生活的天生理解相結合起來。”
[49]清《太宗實錄》卷三:天聰元年,“時國中大饑,鬥米價銀八兩,人有相食者。國中銀兩雖多,無外貿易,是以銀賤而諸物騰貴。良馬,銀三百兩。牛一,銀百兩。蟒緞一,銀百五十兩。布疋一,銀九兩。盜賊繁興,偷竊牛馬,或行劫殺。於是諸臣入奏曰:盜賊若不按律嚴懲,恐不能止息。上惻然,諭曰:今歲國中因年饑乏食,致民不得已而為盜耳。緝獲者,鞭而釋之可也。遂下令,是歲讞獄,姑從寬典。仍大發帑金,散賑饑民。”皇太極寬待因饑餓而為盜的百姓,與崇禎督促部將“限期破賊、殺賊立功”的政策恰正相反。
[50]何柄棣:thedder of sess in imperial china,aspects of social mobility,1368-1911一書中,認為明初人口六千五百萬,到明末時已漲了一倍以上。
[51]王鍾翰:〈滿族在努爾哈齊時代的社會經濟形態〉一文中,根據朝鮮〈興京二道河子舊老城〉的資料,認為一六二一年時,努爾哈赤的兵數二十萬,再加上婦女老少,“全人數當在四、五十萬左右。”
[52]《天聰實錄稿》元年三月初二日,“秀才嶽起鸞曰:我國宜與明朝講和。若不講和,則我國人民死散殆盡。”《明清史料》甲編,天聰二年八月〈事局未定〉奏疏:“南朝雖師老財匱,然以天下之全力,畢注於一隅之間,蓋猶裕如也。”《東華錄》載天聰三年八月戊辰,“大臣同謀倡逃”。《明清史料》乙編載,崇禎二年二月廿一,袁崇煥塘報:“一日之內,降者竟前後接踵而至。”
[53]“七大恨”:一、明朝殺害金人的二祖;二、袒護金人的仇敵哈達;三、越界出兵,助金人的世仇葉赫抗金;四、明人越界,金人根據誓約殺了,明朝勒索金方交出十人來殺死,以資報複;五、明朝造成老女改嫁;六、移置界碑,搶奪金國的人參、貂皮;七、聽信葉赫,寫信來辱罵侮慢。
[54]“觀其向背離合之意,以定征討撫定之計。”見《兩朝從信錄》。
[55]當時滿清的正式國號是“金”,史書上稱為“後金”,以與宋朝時的“金”有所分別。到天聰十年(明崇禎九年)才改為“大清”。所以本文中的滿清,其實都應稱“金”。“滿洲”的名稱,也要到改了“大清”的國號之後才出現,以前稱“建州”或“女真”、“女直”(“真”字避契丹主宗真諱,改稱“直”)。多數學者認為,“滿洲”是文殊菩薩的“文殊、曼殊”音轉。為便於讀者,本文不將“金、清”“建州、滿洲”“滿族”等稱呼根據曆史年代而作分別。
[56]《太宗實錄稿》:天聰七年十月,皇太極責罵主張出兵南攻之人:“天予我有數之兵,若稍虧損,何以前圖?”
[57]宋高宗紹興十一年十二月殺嶽飛。十二年正月,宋金和議達成,高宗趙構向金國上表稱臣,表中說:“臣構言:既蒙恩造,許備藩方,世世子孫,謹守臣節。每年皇帝生日並正旦,遣使稱賀不絕。歲貢銀二十五萬兩,絹二十五萬疋。”
[58]《太宗實錄》卷十二,天聰六年六月,皇太極致書大同守將求和,信中說:“和事既成,自當遜爾大國,爾等亦視我居察哈爾之上可也。”
[59]皇太極來信的開頭是(根據原信):“汗致書袁老先生大人”。(後來乾隆時修訂《太宗實錄》覺得語氣太卑,才改為“皇帝致書袁巡撫”,但當時皇太極未稱帝,決不可能有“皇帝”的稱呼。)袁崇煥書信的開頭是:“遼東提督部院,致書於汗帳下:再辱書教,知汗漸欲恭順天朝,息兵戈以休養部落,即此一念好生,天自鑒之,將來所以佑汗而昌大之者,尚無量也。”
[60]後來皇太極在寫給祖大壽的信中(那時袁崇煥已死),曾說:“爾國君臣,惟以宋朝故事為鑒,亦無一言複我。然爾明主非宋之苗裔,朕亦非金之子孫。彼一時,此一時,天時人心,各有不同。爾大國豈無智慧之時流,何不能因時製宜乎?”其實努爾哈赤、皇太極等一直自認是金的子孫,他為了求和,連祖宗也不認了。
[61]他後來在寫給崇禎的奏章中說:“諸有利於封疆者,皆不利於此身者也。”所以他的知己程本直說:“舉世皆巧人,而袁公一大癡漢也。唯其癡,故舉世最愛者錢,袁公不知愛也。唯其癡,故舉世最惜者死,袁公不知怕也。於是乎舉世所不敢任之勞怨,袁公直任之而弗辭也。於是乎舉世所不得不避之嫌疑,袁公直不避之而獨行也。”所謂“舉世所不得不避之嫌疑”,就是與金人議和。
[62]袁崇煥詩:〈東林黨人榜中無姓名,書此誌感〉:“忍將一網盡清流,不絕根株總不休,巧造禍胎偏點將,欲憑毒手取封侯(金庸按:魏忠賢奸黨造東林黨榜,並列出點將錄,列舉東林黨領袖與梁山泊一百零八將相配,企圖一網打盡,自己可藉此謀取富貴),曾知道學宜常講,早識機關動隱憂。愧我榜中無姓氏,流芳不得共千秋。”
[63]《孟子·公孫醜》:“昔者曾子謂子襄曰:‘……自反而縮,雖千萬人,吾往矣。’”
[64]袁崇煥〈邊中送別〉:“五載離家別路悠,送君寒浸寶刀頭。欲知肺腑同生死,何用安危問去留?策杖隻因圖雪恥,橫戈原不為封侯。故園親侶如相問,愧我邊塵尚未收。”
[65]袁崇煥〈山海關送季弟南還〉:“公車猶記昔年情,萬裏從我塞上征。牧圉此時猶捍禦,馳驅何日慰升平?由來友愛鍾吾輩,肯把須眉負此生?去住安危俱莫問,燕然曾勒古人名。”“弟兄於汝倍關情,此日臨歧感慨生。磊落丈夫誰好劍?牢騷男子爾能兵。才堪逐電三驅捷,身上飛鵬一羽輕。行矣鄉邦重努力,莫耽疏懶墮時名。”其中“磊落丈夫誰好劍?牢騷男子爾能兵”兩句,寫出了他兩兄弟豪邁的性格,就詩而論,也是豪邁的好詩。
[66]袁崇煥的奏章中說:“十年來,盡天下之兵,未嚐敢與奴合馬交鋒,即臣去年,亦自城上而下攻。自今始一刀一槍,下而拚命,不顧夷之凶狠剽悍。臣複憑堞大呼,分路進追。諸軍忿恨,誓一戰以挫此賊。此皆將軍滿桂之功居多。”
[67]馬耳丁的《韃靼戰記》中大吹葡萄牙傳教的功勞,又說:“上帝對於信仰基督教的皇帝必予福佑,所以中國皇帝對韃靼人(指滿清)作戰大勝。”其實天啟皇帝信仰的是魯班先師,並沒有信仰基督教的上帝。
據馮承鈞譯、沙不列撰《明末奉使羅馬教廷耶穌會士卜彌格傅》:崇禎三年,澳門葡人隊長率士卒四百、大炮十尊入境效力。廣州巨商恐失壟斷中西貿易之利,厚賂朝臣,加以阻撓。後葡軍隊長公沙的西勞陣亡於登萊。《碧血劍》小說略取其意。
[68]《明熹宗實錄》卷八六、天啟七年七月丙寅,河南道禦史李應薦攻擊袁崇煥“假吊修款,設策太奇”、“不急援錦州”為過失,魏忠賢以皇帝的名義批示:“得旨:近日寧錦危急,賴廠臣(按:廠臣指特務機關東廠的領導,即魏忠賢自己,魏以寧錦大捷為己功。)調度,以奏奇功,說得是。袁崇煥暮氣難鼓,物議滋至,已準其引疾求去……寧遠督師,朕業特簡樞臣,俾星馳赴料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