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篙禦河桃花汛,十裏村爨玉粒香”。南運河水夾帶著漳河從黃土高原卷來的泥沙和氮、磷、鉀等有機肥料,注入了小站的土地,以甜刷鹹,化堿成腴,構成了絕佳的水稻種植土地。
唐毅還記得後世小站稻可是享譽海內外的好東西,煮出來的米飯清香適口,廣受歡迎,可是搬到了小站居住,卻沒有發現種植水稻的跡象,大惑不解。
他幹脆找來了天津的縣誌,仔細研讀,尋找答案。
小站種稻的曆史相當悠久,從宋遼時期,就有屯田的記錄,當時遼國和大宋以海河為界,大宋為了抵禦騎兵南侵,就在己方一側,大力屯田,種植水稻。希望用水田、泥塘,水渠組成防線,擋住遼國的鐵騎。
從軍事角度考慮的屯田方案,當然不夠經濟,後來廢棄了,此後曆朝曆代,不斷有人看重天津一代的膏腴之地,上書當時的朝廷,屯墾種田。
看到這裏,唐毅暗暗擦了一把汗,心說沒有立刻指手畫腳,找來縣誌研究,還真對了,要不然就鬧笑話了。
他很想知道,為何曆代都有提議,最後卻不了了之呢?
唐毅著重看了大明立國之後的記錄,朱棣就曾經派士兵到天津屯田,弘治年間,大臣丘浚提議在直沽“截斷河流,橫開長河一條,收其流而分其水,然後於沮洳處築為長堤,隨各為水門,以司啟閉。外以截鹹水,俾其不得入,內以收淡水,俾不至浸。”
丘浚的目的是“化斥鹵為良田”。
唐毅總算是如夢方醒,小站靠近大海,地勢低窪,容易出現鹽堿化,種水稻完全可以,卻需要興修水利,說白了,就是需要不斷投銀子,當朝廷有錢的時候,也有動力,屯田就能成功,一旦財政困哪,沒了投入,久而久之,也就荒廢了。
無利不起早,在天津種水稻,究竟是賺,還是賠呢?
唐毅經過一番研究,無奈發現曆代賠多賺少,究其原因,也十分簡單,一來是投入不夠,形不成規模,二來相比南來的漕糧,小站水稻成本高,米價貴。
唐毅野心勃勃,想要立地成聖,光靠著幾本書還遠遠不夠,他想做一些真正利國利民的事情,位卑未敢忘憂國,才能感動人心,馬政是一個,糧食也是一個。
隻要能辦成了,對他的聲望絕對有巨大的幫助,沒看到老前輩王安石就是在地方治理,政績斐然,三十年養望,才一舉宰執天下,推行變法嗎?
現成的經驗擺著,哪能不去學習。
當然唐毅不是“拗相公”,不會一條路跑到黑。小站水稻,能不能成功,還要仔細琢磨,唐毅經過研究發現,以往屯田,糧食除了自用之外,就是供應京城,和漕糧一起競爭。
別忘了,圍繞著運河,還要龐大的漕運集團,這幫人豈能容許在京城邊上出現一個糧食基地。有人暗中使壞,恐怕也是天津屯田反反複複的原因之一。
如今的情況,卻有些不同,最大的差別就是天津作為港口之後,城市發展起來,市民直奔著百萬去了。
本身就是龐大的市場,東南的漕糧雖然依舊供應,可是城市大了,需要的多了,南方的糧食也不是無限的,而且南方的城市膨脹更快,都需要從江西、湖廣調糧食,結果就是米價幾年之間,翻了差不多一倍。
這時候在小站屯田,向天津供應糧食,從市場來看,絕對是有利可圖。
算清楚了賬,唐毅就來了信心,他先是找到了俞大猷,提出了自己的想法,俞大猷當然讚同。
朝廷糧餉有限,還經常短缺,能自己屯田,絕對是求之不得。
意見統一了,可是該怎麽下手,唐毅還沒有準譜兒,他也不是全知全能,水利就是一塊空白。
恰巧年初的時候,廣東巡按潘季馴被調入京城為官。途徑天津,正好《國富論》大賣,潘季馴隨著一些官員來小站看望唐毅。
唐毅見到潘季馴,可激動壞了,這位是公認的治水的天才,連黃河都收拾的服服帖帖,小站的這點麻煩,在他看來,肯定不是個事。
唐毅熱情招待了潘季馴,席間就談到了他準備屯田的想法,潘季馴大為讚賞,親自花了十天時間,在小站周圍轉了幾圈,最後臨行的時候,拿出了他的方案。
潘季馴依據在廣東的經驗,采取圍田耕作方法。
圍田的格局是“一麵濱河,三麵開渠,與河水通。深廣各一丈五尺,四麵築堤以防水澇,堤高厚各七尺,又中間溝渠之製,條分縷析”。
“十字圍”均在海河右岸。地周圍主幹渠挖到兩丈深,利於排澇和降低地下水位,減輕土壤鹽分,並利用海河一日兩潮,引水灌溉和排出尾水,使土壤鹽堿成分降低。此種方法,適於低窪及地上水豐沛地區施行。
唐毅如獲至寶,立刻找來俞大猷,按照潘季馴的方法施工,三千士兵,兩個月的時間,整理出兩萬畝圍田。
趕在四月份的時候,水稻如期種了下去。
海河帶來的充足水量和豐富的營養,滋潤著小站稻,長勢喜人,根據唐毅的建議,在稻田裏還放養了許多鴨子。
比起果園養馬,在稻田養鴨成果來的更快。
稻田鴨能吃掉雜草和害蟲,排泄的糞便又能肥田,而起鴨子不斷在稻田裏翻來翻去,還能起到耙地的效果,而且翻弄泥漿,能降低雜草的光合作用,增加氧氣,促進稻苗成長……總而言之,好處多得說不完。
到了秋天,收獲的時候,俞大猷帶來的兵多數是南方人,在家裏的時候,都種過水田,可是小站的收獲,還是讓他們大吃一驚。
最肥沃的一畝水稻竟然產出五石五鬥稻穀,其餘的平均也有四石左右。兩萬畝田,竟然產出了八萬多石糧食。附帶著得到了二十萬隻肥碩的稻花鴨。
俞大猷立刻找來軍中的賬房先生,仔細計算,眼下京城和天津,一石上好的粳米要二兩銀子,八萬石稻穀,按照七成的出米率計算,就是五萬六千石大米,三千士兵,每個月一人一石大米,一年下來,不過三萬六千石,也就是說,能拿出兩萬石出售。
兩萬石稻米,就是四萬兩銀子,再加上二十萬隻鴨子,按照一兩銀子十隻計算,就是兩萬兩,加起來就是六萬兩!
六萬兩啊!
俞大猷幾乎咬著後槽牙,從喉嚨裏擠出了這幾個字!
當初買地的時候,由於荒田無數,至貴者不過六七分銀一畝,賤者不過二三厘錢。俞大猷和地方官商量的時候,人家十分大度,一口氣劃了五萬畝給俞大猷,還答應等到秋收之後,在付給買地的錢。
在府縣的長官看來,在天津屯田根本賺不到什麽錢,他們是敬重俞大猷的人品,再加上還有唐毅這一尊大神,無非是給一點麵子而已。
可是哪裏知道,不但屯田成功了,還是大獲成功!
就在收獲的當天晚上,俞大猷親自扛著一袋子大米,到了唐毅家裏,請他嚐嚐新米,琉瑩親自下廚,淘米煮飯,還沒等煮熟,濃鬱的香氣就飄了出來,廚房煮飯,屋子裏都聞到了香氣。
俞大猷咧著嘴,別提多得意了。
唐毅卻是麵色凝重,“老哥,你最好趕快去找青縣衙門,還有天津的府衙。”
“大人的意思?”
“趕快把荒地都買下來,哪怕借錢也要買,要不了幾天,天津水稻的大名就會人盡皆知,那時候滿世界的神仙都來搶田地,你鬥得過人家嗎?”
俞大猷嚇得一躍而起,連晚飯都沒吃,撒腿就跑,回到營地,帶上了兩百名騎兵,氣勢洶洶,殺向了各級衙門。
不愧是帶兵的,俞大猷辦事就是幹脆,刀架著脖子,一圈轉下來,除了有主的田之外,小站周圍,七成的荒地都落到了俞大猷的手裏。
搶田大戰,比起上陣拚殺來的還要累,
俞大猷還要感到慶幸,因為唐毅的提醒,稍微晚一點,那麽多的田地就要和他,還有手下的兄弟擦肩而過了。
由於不斷有人前來拜訪唐毅,他做什麽都被人盯著,當聽說唐大人屯田豐收了,好些人就買了一些大米回去,送給了親朋好友。
一嚐之下,可了不得,米粒橢圓,晶瑩透亮,堊白極少,潔白有光澤,蒸煮時有香味,飯粒完整、軟而不糊,食味好,冷後不硬,清香適口。
拿來煮粥,更是晶瑩透亮,宛如碧玉,品嚐起來不亞於美酒瓊漿,酣暢淋漓。
比起江南最好的粳米,還要美味許多,一時間聲名遠播,好多人都在打聽,到底是哪裏產的水稻,竟然如此之好?
一問才知道,竟然是唐大人在天津屯田所得。
“唐大人心存百姓,不辭勞苦,親曆親為,種出如此極品稻穀,莫非是上天之助嗎?”
唐毅有了超凡入聖的勢頭,和他聯係在一起的事情,都多了一絲神秘。
由於稻穀是俞大猷屯田所得,大家就以他屯田的兵站為名,稱為“兵站稻”,或者叫“小站稻”,私底下也有人稱為“唐氏稻”。總而言之,小站稻米,一炮而紅。
不隻外麵的人知道了,就連嘉靖都嚐到了小站稻。
米香撲鼻,嘉靖食欲大開,居然喝了兩碗粥,平時可是連一碗都喝不了。黃錦咧著嘴,小心伺候著,嘉靖擦了擦嘴巴,笑道:“這個唐毅還真是人才,放在那裏都能折騰出動靜,朕真想把他調回京城。”(未完待續。)
唐毅還記得後世小站稻可是享譽海內外的好東西,煮出來的米飯清香適口,廣受歡迎,可是搬到了小站居住,卻沒有發現種植水稻的跡象,大惑不解。
他幹脆找來了天津的縣誌,仔細研讀,尋找答案。
小站種稻的曆史相當悠久,從宋遼時期,就有屯田的記錄,當時遼國和大宋以海河為界,大宋為了抵禦騎兵南侵,就在己方一側,大力屯田,種植水稻。希望用水田、泥塘,水渠組成防線,擋住遼國的鐵騎。
從軍事角度考慮的屯田方案,當然不夠經濟,後來廢棄了,此後曆朝曆代,不斷有人看重天津一代的膏腴之地,上書當時的朝廷,屯墾種田。
看到這裏,唐毅暗暗擦了一把汗,心說沒有立刻指手畫腳,找來縣誌研究,還真對了,要不然就鬧笑話了。
他很想知道,為何曆代都有提議,最後卻不了了之呢?
唐毅著重看了大明立國之後的記錄,朱棣就曾經派士兵到天津屯田,弘治年間,大臣丘浚提議在直沽“截斷河流,橫開長河一條,收其流而分其水,然後於沮洳處築為長堤,隨各為水門,以司啟閉。外以截鹹水,俾其不得入,內以收淡水,俾不至浸。”
丘浚的目的是“化斥鹵為良田”。
唐毅總算是如夢方醒,小站靠近大海,地勢低窪,容易出現鹽堿化,種水稻完全可以,卻需要興修水利,說白了,就是需要不斷投銀子,當朝廷有錢的時候,也有動力,屯田就能成功,一旦財政困哪,沒了投入,久而久之,也就荒廢了。
無利不起早,在天津種水稻,究竟是賺,還是賠呢?
唐毅經過一番研究,無奈發現曆代賠多賺少,究其原因,也十分簡單,一來是投入不夠,形不成規模,二來相比南來的漕糧,小站水稻成本高,米價貴。
唐毅野心勃勃,想要立地成聖,光靠著幾本書還遠遠不夠,他想做一些真正利國利民的事情,位卑未敢忘憂國,才能感動人心,馬政是一個,糧食也是一個。
隻要能辦成了,對他的聲望絕對有巨大的幫助,沒看到老前輩王安石就是在地方治理,政績斐然,三十年養望,才一舉宰執天下,推行變法嗎?
現成的經驗擺著,哪能不去學習。
當然唐毅不是“拗相公”,不會一條路跑到黑。小站水稻,能不能成功,還要仔細琢磨,唐毅經過研究發現,以往屯田,糧食除了自用之外,就是供應京城,和漕糧一起競爭。
別忘了,圍繞著運河,還要龐大的漕運集團,這幫人豈能容許在京城邊上出現一個糧食基地。有人暗中使壞,恐怕也是天津屯田反反複複的原因之一。
如今的情況,卻有些不同,最大的差別就是天津作為港口之後,城市發展起來,市民直奔著百萬去了。
本身就是龐大的市場,東南的漕糧雖然依舊供應,可是城市大了,需要的多了,南方的糧食也不是無限的,而且南方的城市膨脹更快,都需要從江西、湖廣調糧食,結果就是米價幾年之間,翻了差不多一倍。
這時候在小站屯田,向天津供應糧食,從市場來看,絕對是有利可圖。
算清楚了賬,唐毅就來了信心,他先是找到了俞大猷,提出了自己的想法,俞大猷當然讚同。
朝廷糧餉有限,還經常短缺,能自己屯田,絕對是求之不得。
意見統一了,可是該怎麽下手,唐毅還沒有準譜兒,他也不是全知全能,水利就是一塊空白。
恰巧年初的時候,廣東巡按潘季馴被調入京城為官。途徑天津,正好《國富論》大賣,潘季馴隨著一些官員來小站看望唐毅。
唐毅見到潘季馴,可激動壞了,這位是公認的治水的天才,連黃河都收拾的服服帖帖,小站的這點麻煩,在他看來,肯定不是個事。
唐毅熱情招待了潘季馴,席間就談到了他準備屯田的想法,潘季馴大為讚賞,親自花了十天時間,在小站周圍轉了幾圈,最後臨行的時候,拿出了他的方案。
潘季馴依據在廣東的經驗,采取圍田耕作方法。
圍田的格局是“一麵濱河,三麵開渠,與河水通。深廣各一丈五尺,四麵築堤以防水澇,堤高厚各七尺,又中間溝渠之製,條分縷析”。
“十字圍”均在海河右岸。地周圍主幹渠挖到兩丈深,利於排澇和降低地下水位,減輕土壤鹽分,並利用海河一日兩潮,引水灌溉和排出尾水,使土壤鹽堿成分降低。此種方法,適於低窪及地上水豐沛地區施行。
唐毅如獲至寶,立刻找來俞大猷,按照潘季馴的方法施工,三千士兵,兩個月的時間,整理出兩萬畝圍田。
趕在四月份的時候,水稻如期種了下去。
海河帶來的充足水量和豐富的營養,滋潤著小站稻,長勢喜人,根據唐毅的建議,在稻田裏還放養了許多鴨子。
比起果園養馬,在稻田養鴨成果來的更快。
稻田鴨能吃掉雜草和害蟲,排泄的糞便又能肥田,而起鴨子不斷在稻田裏翻來翻去,還能起到耙地的效果,而且翻弄泥漿,能降低雜草的光合作用,增加氧氣,促進稻苗成長……總而言之,好處多得說不完。
到了秋天,收獲的時候,俞大猷帶來的兵多數是南方人,在家裏的時候,都種過水田,可是小站的收獲,還是讓他們大吃一驚。
最肥沃的一畝水稻竟然產出五石五鬥稻穀,其餘的平均也有四石左右。兩萬畝田,竟然產出了八萬多石糧食。附帶著得到了二十萬隻肥碩的稻花鴨。
俞大猷立刻找來軍中的賬房先生,仔細計算,眼下京城和天津,一石上好的粳米要二兩銀子,八萬石稻穀,按照七成的出米率計算,就是五萬六千石大米,三千士兵,每個月一人一石大米,一年下來,不過三萬六千石,也就是說,能拿出兩萬石出售。
兩萬石稻米,就是四萬兩銀子,再加上二十萬隻鴨子,按照一兩銀子十隻計算,就是兩萬兩,加起來就是六萬兩!
六萬兩啊!
俞大猷幾乎咬著後槽牙,從喉嚨裏擠出了這幾個字!
當初買地的時候,由於荒田無數,至貴者不過六七分銀一畝,賤者不過二三厘錢。俞大猷和地方官商量的時候,人家十分大度,一口氣劃了五萬畝給俞大猷,還答應等到秋收之後,在付給買地的錢。
在府縣的長官看來,在天津屯田根本賺不到什麽錢,他們是敬重俞大猷的人品,再加上還有唐毅這一尊大神,無非是給一點麵子而已。
可是哪裏知道,不但屯田成功了,還是大獲成功!
就在收獲的當天晚上,俞大猷親自扛著一袋子大米,到了唐毅家裏,請他嚐嚐新米,琉瑩親自下廚,淘米煮飯,還沒等煮熟,濃鬱的香氣就飄了出來,廚房煮飯,屋子裏都聞到了香氣。
俞大猷咧著嘴,別提多得意了。
唐毅卻是麵色凝重,“老哥,你最好趕快去找青縣衙門,還有天津的府衙。”
“大人的意思?”
“趕快把荒地都買下來,哪怕借錢也要買,要不了幾天,天津水稻的大名就會人盡皆知,那時候滿世界的神仙都來搶田地,你鬥得過人家嗎?”
俞大猷嚇得一躍而起,連晚飯都沒吃,撒腿就跑,回到營地,帶上了兩百名騎兵,氣勢洶洶,殺向了各級衙門。
不愧是帶兵的,俞大猷辦事就是幹脆,刀架著脖子,一圈轉下來,除了有主的田之外,小站周圍,七成的荒地都落到了俞大猷的手裏。
搶田大戰,比起上陣拚殺來的還要累,
俞大猷還要感到慶幸,因為唐毅的提醒,稍微晚一點,那麽多的田地就要和他,還有手下的兄弟擦肩而過了。
由於不斷有人前來拜訪唐毅,他做什麽都被人盯著,當聽說唐大人屯田豐收了,好些人就買了一些大米回去,送給了親朋好友。
一嚐之下,可了不得,米粒橢圓,晶瑩透亮,堊白極少,潔白有光澤,蒸煮時有香味,飯粒完整、軟而不糊,食味好,冷後不硬,清香適口。
拿來煮粥,更是晶瑩透亮,宛如碧玉,品嚐起來不亞於美酒瓊漿,酣暢淋漓。
比起江南最好的粳米,還要美味許多,一時間聲名遠播,好多人都在打聽,到底是哪裏產的水稻,竟然如此之好?
一問才知道,竟然是唐大人在天津屯田所得。
“唐大人心存百姓,不辭勞苦,親曆親為,種出如此極品稻穀,莫非是上天之助嗎?”
唐毅有了超凡入聖的勢頭,和他聯係在一起的事情,都多了一絲神秘。
由於稻穀是俞大猷屯田所得,大家就以他屯田的兵站為名,稱為“兵站稻”,或者叫“小站稻”,私底下也有人稱為“唐氏稻”。總而言之,小站稻米,一炮而紅。
不隻外麵的人知道了,就連嘉靖都嚐到了小站稻。
米香撲鼻,嘉靖食欲大開,居然喝了兩碗粥,平時可是連一碗都喝不了。黃錦咧著嘴,小心伺候著,嘉靖擦了擦嘴巴,笑道:“這個唐毅還真是人才,放在那裏都能折騰出動靜,朕真想把他調回京城。”(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