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樂康出孝,要再到吏部排隊任官。他守孝前是四品知府,按照慣例,守孝滿,要麽升官,要麽平級調任,總不會降級。
可是其中可操作性太大,吏部雖不會降級,卻可以壓著不放,有了職位先給別人安排,留他一年兩年,甚至是更長的時間,告訴他還未有空缺,他一點辦法也沒有。
所以才需要打點,所以吏部才會是六部中和戶部一樣的肥部,戶部是有錢,而吏部是有權。
錢可以換權,權同樣可以換錢。
好在現今吏治還算清明,顧樂康很順利的將名字報上去了,並沒有花多餘的錢。
而忠勇侯府早已沒落,顧樂康也隻能通過以前的同科和同年們打探一下消息,他不想留在京城,也不想一生一事無成,隻想著外放,因此哪怕是降級他也能接受。
顧樂康的一個同年正在吏部做堂官,抽了空和他道:“我打聽過了,你的職位已定下,平級調任。”
顧樂康訝異,“這麽快?”
“聽我長官的意思,似乎是上麵打了招呼,不讓為難你,我說顧兄你也太不厚道了,明明有人脈,怎麽還費勁的讓我給你打聽?”
顧樂康忙起身行禮道:“辛兄誤會了,除了你我也就拜托了周兄,實沒有再找別人。”
辛兄好奇,“莫不是你家裏人找的?畢竟曾是公侯之家……”
顧樂康搖頭,自祖父去世後,除了幾家來往得較為密切的勳貴外,府上已經沒多少人脈了。他兩個堂兄也要複職,也還沒有消息呢。
他們任的尚且是沒多少實權的官兒,都要等上許久,他又怎麽會這麽快呢?
要知道他才報上去不到半個月呢,他雖沒在六部曆練過,卻也知道規矩,像他這樣守孝求複職的,一般都要等待三個月左右,半年都是常態。
“難道是周兄?”辛兄低語道:“也不可能啊,他沒這本事,而且若是他,他早就告訴你了。”
顧樂康低頭沉思,想了半天也想不出來是誰。
沒兩天吏部的任書就下來了,他要平調至杭州任知府,杭州前任知府跟他一樣要守孝,因為家在蜀地,他連京城都沒回,直接掛印而去。
而杭州是重地,又正值春耕時節,所以上任時間很急,吏部隻給他三天的準備時間。
他才接到任書,辛同科和周同科齊齊來與他踐行,辛同科抽空將他拉到一邊道:“我打聽到了,據說是有人想要討好顧太傅,特意將你的文書往下壓,把消息透到顧太傅那裏後顧太傅說了一句‘國器私用,欺君負民,多少年的書都讀到狗肚子裏去了,大楚的吏治便是因為這些人亂的’。禦史台才剛起草要彈劾他,吏部尚書就先把他以瀆職查辦的罪名革了,所以禦史台隻能彈劾吏部尚書禦下不嚴,監管不力,要求查處吏部文案,看可還有其他瀆職之事。”
這件事鬧得不大,隻上層一些官員知道,他這個無權上朝的堂官直到現在才打聽到完整的消息。
前一段時間吏部的確被禦史台攻擊了,但那是禦史台的職責所在,他們今天攻擊吏部,明兒就有可能去挑戶部的茬,禦史們要是心情不好,有可能一天就把六部拎出來輪個便,他們這些跑腿的堂官早習以為常了,隻不知背後還牽扯到了顧樂康。
顧樂康也沒想到牽扯到自己,他沉默了一下道:“多謝辛兄提點,不然這次我真要糊塗去赴任,背地裏得罪人卻也不知。”
“哪裏,我們能在同一科取中可是萬中無一的緣分,何況我們還如此投緣呢。”辛同科笑道:“吏部的事你也別擔心,那人已經被革職,就算起複也是外放,他跟你同級,犯錯起複必須得降級,你壓他一頭呢。”
顧樂康搖頭道:“小人難防,不過我也不懼就是了。”
“說來這件事還多虧了顧太傅,若不是他,你不知要被壓多久,畢竟是親兄弟,從這兒看他對你也不是全然無情,不如準備些禮物去拜謝,趁機將關係搞好點。若有顧太傅替你在京城看著,你在外麵便能後顧無憂。”
顧樂康坦然的笑道:“辛兄想多了,顧太傅一心為公你又不是不知,他這樣不是為了我,而是為了陛下,為了天下蒼生呢,隻不過是我撞上罷了。”
辛同科見他坦坦蕩蕩,一點兒也不心動,微微一歎,在心裏唾棄自己道:到底是自己功利了,這才是君子呢。
顧樂康沒去找顧景雲,彼此間都不打擾彼此的生活。他接了任書便開始收拾東西離開。
兩位堂兄的職位還未下來,不過他們並不十分擔心了,有了顧樂康的例子在前,他們的職位也不會壓太久的。
而且和顧樂康不一樣,顧樂康是有實權的實職,是一府長官,他們卻是在京城混吃等死的,職位也沒什麽要緊的,要也可,不要也可。
按照祖父的遺囑,他們接下來便是好好打理庶務,培養第三代,讓樂康保持住勢頭,等待第三代出仕時有人脈可用。
隻要家境還富裕,家中子弟也還可用功,忠勇伯府總能站起來。
顧樂康帶著母親和妻兒去上任,這一走便又是長久的不回來。
他很喜歡當地方官,因為可以做實事,管理一方百姓,讓他們安居樂業,雖然日子依然難過,但每年都好那麽一點點,多年以後再回頭去看便有一種莫大的成就感。
他喜歡這種感覺。
所以他每次調任他都向吏部要求外放,並不願回京。顧樂康績效不錯,每年吏部考核都為優,就連皇帝都忍不住關注他。
哪怕他是顧懷瑾和方氏的孩子,看到他的這些成績皇帝也很難對他有惡感,因此便大手一揮讓他留在地方上。
到最後方氏去世時,顧樂康上書辭官守孝,皇帝都下書奪情了。
那一年正值黃河修築河堤,顧樂康看著完成了三分之一的河堤,咬著牙應下了。
最後黃河堤成,他也在兩湖紮根下來,成了兩湖總督。
這一做便是十年,他自覺在地方上已再難有寸進,而兩湖也需要注入新鮮的血液,因此便上書致仕。
二品的大員要辭職,這算得上是國家大事了,六部對他印象都深刻,一是因為這些年他們沒少跟他打交道;二是因為他的身份;三則是因為他明明可以回京更進一步,但他死活不願意回。
皇帝非常罕見的駁回了三次,顧樂康一任性,幹脆就將政務交給下屬,帶著老妻掛印而去,既不回京城,也不回老家,直接往瓊州去了。
滿朝文武瞠目,這年頭直接掛印而去的官員不是沒有,但三品以上的官員這樣做的本朝以來還沒一個,更何況顧樂康是公認的穩重內斂,跟那種任性風流名士不一樣啊。
這事要是顧景雲來做不稀奇,但顧樂康來做就太稀奇了。
站在頭排的施瑋和鄭旭相視一眼,不由憶起顧樂康少年時候的模樣,頓時覺得他做出這樣的事也沒什麽稀奇的。
都怪他這些年都表現得太好了,穩重內斂,麵麵俱到,讓他們都快忘記了他年少時的飛揚跋扈,算起來,那才是他的本性吧?
而暴露了本性的顧樂康正帶著妻子在海邊散步,吹著海風,踏著細沙,他忍不住撇嘴道:“這麽漂亮的地方,他幼時也不虧嘛。”
顧蘇氏聽了好笑,“那我們回去?”
顧樂康搖頭,“既然都來了,可不能辜負了美景,該當好好的玩樂一番才行。”
顧樂康順著罪民們流放的路徑一點兒一點兒的走過,看見那些低矮的房屋,也看見了在地頭鄉間勞作的罪民,眼底慢慢有了些複雜的情緒,“原來罪村是這樣子的……”
已經年老的二喜低聲道:“小的打聽過了,現在的罪村比幾十年前好太多了,至少能夠養活自己了,不像以前孩子多了就要溺死。不過他們交的稅依然比良民重兩倍多,所以最好也就這樣了。”
顧蘇氏就歎息,“所以不要做壞人,更不要做壞官,壞人還罷,自己犯事連累的隻是自己,他一人死了就一了百了,可是壞官一人犯事,連累的卻是整個家庭啊。”
顧樂康麵色淡然,“他們也不全無辜,享受了便要有所付出,除了冤屈之人無辜外,這裏的人並不需要我們過多的同情,也就兄嫂對這裏有感情,這才投入了這麽多的精力。”
這些年顧樂康經曆得多,心腸也硬了許多,顧蘇氏抬頭看了他一眼後問,“要不要寄些土特產給他們送去?”
顧樂康搖頭,“不必了,我就是來看看,何況他們有人手在瓊州,還會缺了瓊州的土特產嗎?”
這麽多年了,顧樂康和顧景雲兄弟倆依然不聯係不來往,但顧樂康總會去關注他們的消息,顧蘇氏看得都焦急不已,覺得他既然這麽在乎這個兄長,何不放下架子去修複關係,哪怕不能如別家兄弟一樣親近,但也能當親戚走動不是?
但顧樂康不,他知道顧景雲隻是不厭惡他,最多隻是欣賞一下他,卻絕對不想跟他多牽扯。
既然如此,他何必去糾纏,那樣反而會給人困擾。
這次來瓊州他也不過是單純好奇,好奇嫂子書中所寫的瓊州果然如同她寫的那樣美麗,有趣,如同明珠,卻又蒙塵一般的委屈和悲哀嗎?
走過瓊州,他還想將他任職的地方走一遍,特別是西南那個小縣城,那裏可是他仕途開始的地方呢。
可是其中可操作性太大,吏部雖不會降級,卻可以壓著不放,有了職位先給別人安排,留他一年兩年,甚至是更長的時間,告訴他還未有空缺,他一點辦法也沒有。
所以才需要打點,所以吏部才會是六部中和戶部一樣的肥部,戶部是有錢,而吏部是有權。
錢可以換權,權同樣可以換錢。
好在現今吏治還算清明,顧樂康很順利的將名字報上去了,並沒有花多餘的錢。
而忠勇侯府早已沒落,顧樂康也隻能通過以前的同科和同年們打探一下消息,他不想留在京城,也不想一生一事無成,隻想著外放,因此哪怕是降級他也能接受。
顧樂康的一個同年正在吏部做堂官,抽了空和他道:“我打聽過了,你的職位已定下,平級調任。”
顧樂康訝異,“這麽快?”
“聽我長官的意思,似乎是上麵打了招呼,不讓為難你,我說顧兄你也太不厚道了,明明有人脈,怎麽還費勁的讓我給你打聽?”
顧樂康忙起身行禮道:“辛兄誤會了,除了你我也就拜托了周兄,實沒有再找別人。”
辛兄好奇,“莫不是你家裏人找的?畢竟曾是公侯之家……”
顧樂康搖頭,自祖父去世後,除了幾家來往得較為密切的勳貴外,府上已經沒多少人脈了。他兩個堂兄也要複職,也還沒有消息呢。
他們任的尚且是沒多少實權的官兒,都要等上許久,他又怎麽會這麽快呢?
要知道他才報上去不到半個月呢,他雖沒在六部曆練過,卻也知道規矩,像他這樣守孝求複職的,一般都要等待三個月左右,半年都是常態。
“難道是周兄?”辛兄低語道:“也不可能啊,他沒這本事,而且若是他,他早就告訴你了。”
顧樂康低頭沉思,想了半天也想不出來是誰。
沒兩天吏部的任書就下來了,他要平調至杭州任知府,杭州前任知府跟他一樣要守孝,因為家在蜀地,他連京城都沒回,直接掛印而去。
而杭州是重地,又正值春耕時節,所以上任時間很急,吏部隻給他三天的準備時間。
他才接到任書,辛同科和周同科齊齊來與他踐行,辛同科抽空將他拉到一邊道:“我打聽到了,據說是有人想要討好顧太傅,特意將你的文書往下壓,把消息透到顧太傅那裏後顧太傅說了一句‘國器私用,欺君負民,多少年的書都讀到狗肚子裏去了,大楚的吏治便是因為這些人亂的’。禦史台才剛起草要彈劾他,吏部尚書就先把他以瀆職查辦的罪名革了,所以禦史台隻能彈劾吏部尚書禦下不嚴,監管不力,要求查處吏部文案,看可還有其他瀆職之事。”
這件事鬧得不大,隻上層一些官員知道,他這個無權上朝的堂官直到現在才打聽到完整的消息。
前一段時間吏部的確被禦史台攻擊了,但那是禦史台的職責所在,他們今天攻擊吏部,明兒就有可能去挑戶部的茬,禦史們要是心情不好,有可能一天就把六部拎出來輪個便,他們這些跑腿的堂官早習以為常了,隻不知背後還牽扯到了顧樂康。
顧樂康也沒想到牽扯到自己,他沉默了一下道:“多謝辛兄提點,不然這次我真要糊塗去赴任,背地裏得罪人卻也不知。”
“哪裏,我們能在同一科取中可是萬中無一的緣分,何況我們還如此投緣呢。”辛同科笑道:“吏部的事你也別擔心,那人已經被革職,就算起複也是外放,他跟你同級,犯錯起複必須得降級,你壓他一頭呢。”
顧樂康搖頭道:“小人難防,不過我也不懼就是了。”
“說來這件事還多虧了顧太傅,若不是他,你不知要被壓多久,畢竟是親兄弟,從這兒看他對你也不是全然無情,不如準備些禮物去拜謝,趁機將關係搞好點。若有顧太傅替你在京城看著,你在外麵便能後顧無憂。”
顧樂康坦然的笑道:“辛兄想多了,顧太傅一心為公你又不是不知,他這樣不是為了我,而是為了陛下,為了天下蒼生呢,隻不過是我撞上罷了。”
辛同科見他坦坦蕩蕩,一點兒也不心動,微微一歎,在心裏唾棄自己道:到底是自己功利了,這才是君子呢。
顧樂康沒去找顧景雲,彼此間都不打擾彼此的生活。他接了任書便開始收拾東西離開。
兩位堂兄的職位還未下來,不過他們並不十分擔心了,有了顧樂康的例子在前,他們的職位也不會壓太久的。
而且和顧樂康不一樣,顧樂康是有實權的實職,是一府長官,他們卻是在京城混吃等死的,職位也沒什麽要緊的,要也可,不要也可。
按照祖父的遺囑,他們接下來便是好好打理庶務,培養第三代,讓樂康保持住勢頭,等待第三代出仕時有人脈可用。
隻要家境還富裕,家中子弟也還可用功,忠勇伯府總能站起來。
顧樂康帶著母親和妻兒去上任,這一走便又是長久的不回來。
他很喜歡當地方官,因為可以做實事,管理一方百姓,讓他們安居樂業,雖然日子依然難過,但每年都好那麽一點點,多年以後再回頭去看便有一種莫大的成就感。
他喜歡這種感覺。
所以他每次調任他都向吏部要求外放,並不願回京。顧樂康績效不錯,每年吏部考核都為優,就連皇帝都忍不住關注他。
哪怕他是顧懷瑾和方氏的孩子,看到他的這些成績皇帝也很難對他有惡感,因此便大手一揮讓他留在地方上。
到最後方氏去世時,顧樂康上書辭官守孝,皇帝都下書奪情了。
那一年正值黃河修築河堤,顧樂康看著完成了三分之一的河堤,咬著牙應下了。
最後黃河堤成,他也在兩湖紮根下來,成了兩湖總督。
這一做便是十年,他自覺在地方上已再難有寸進,而兩湖也需要注入新鮮的血液,因此便上書致仕。
二品的大員要辭職,這算得上是國家大事了,六部對他印象都深刻,一是因為這些年他們沒少跟他打交道;二是因為他的身份;三則是因為他明明可以回京更進一步,但他死活不願意回。
皇帝非常罕見的駁回了三次,顧樂康一任性,幹脆就將政務交給下屬,帶著老妻掛印而去,既不回京城,也不回老家,直接往瓊州去了。
滿朝文武瞠目,這年頭直接掛印而去的官員不是沒有,但三品以上的官員這樣做的本朝以來還沒一個,更何況顧樂康是公認的穩重內斂,跟那種任性風流名士不一樣啊。
這事要是顧景雲來做不稀奇,但顧樂康來做就太稀奇了。
站在頭排的施瑋和鄭旭相視一眼,不由憶起顧樂康少年時候的模樣,頓時覺得他做出這樣的事也沒什麽稀奇的。
都怪他這些年都表現得太好了,穩重內斂,麵麵俱到,讓他們都快忘記了他年少時的飛揚跋扈,算起來,那才是他的本性吧?
而暴露了本性的顧樂康正帶著妻子在海邊散步,吹著海風,踏著細沙,他忍不住撇嘴道:“這麽漂亮的地方,他幼時也不虧嘛。”
顧蘇氏聽了好笑,“那我們回去?”
顧樂康搖頭,“既然都來了,可不能辜負了美景,該當好好的玩樂一番才行。”
顧樂康順著罪民們流放的路徑一點兒一點兒的走過,看見那些低矮的房屋,也看見了在地頭鄉間勞作的罪民,眼底慢慢有了些複雜的情緒,“原來罪村是這樣子的……”
已經年老的二喜低聲道:“小的打聽過了,現在的罪村比幾十年前好太多了,至少能夠養活自己了,不像以前孩子多了就要溺死。不過他們交的稅依然比良民重兩倍多,所以最好也就這樣了。”
顧蘇氏就歎息,“所以不要做壞人,更不要做壞官,壞人還罷,自己犯事連累的隻是自己,他一人死了就一了百了,可是壞官一人犯事,連累的卻是整個家庭啊。”
顧樂康麵色淡然,“他們也不全無辜,享受了便要有所付出,除了冤屈之人無辜外,這裏的人並不需要我們過多的同情,也就兄嫂對這裏有感情,這才投入了這麽多的精力。”
這些年顧樂康經曆得多,心腸也硬了許多,顧蘇氏抬頭看了他一眼後問,“要不要寄些土特產給他們送去?”
顧樂康搖頭,“不必了,我就是來看看,何況他們有人手在瓊州,還會缺了瓊州的土特產嗎?”
這麽多年了,顧樂康和顧景雲兄弟倆依然不聯係不來往,但顧樂康總會去關注他們的消息,顧蘇氏看得都焦急不已,覺得他既然這麽在乎這個兄長,何不放下架子去修複關係,哪怕不能如別家兄弟一樣親近,但也能當親戚走動不是?
但顧樂康不,他知道顧景雲隻是不厭惡他,最多隻是欣賞一下他,卻絕對不想跟他多牽扯。
既然如此,他何必去糾纏,那樣反而會給人困擾。
這次來瓊州他也不過是單純好奇,好奇嫂子書中所寫的瓊州果然如同她寫的那樣美麗,有趣,如同明珠,卻又蒙塵一般的委屈和悲哀嗎?
走過瓊州,他還想將他任職的地方走一遍,特別是西南那個小縣城,那裏可是他仕途開始的地方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