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青雲說:“回頭我問一問縣交通局的領導,縣城到這裏,什麽時候可以把高速公路納入計劃。”
賀四海說:“張書記,我們柳林鄉不通火車,不通高速公路,僅有的一條公路,還是縣道,標準不高,這成了製約當地經濟發展的頭等大事。”
張青雲說:“是啊,大山裏,各種資源出不去,守著一座座金山,卻隻能要飯。還是老話說得好,要想富,先修路嗎!”
大家都附和著說:“是啊,是啊!”
從酒廠出來,張青雲又看了一家木器加工廠,一家糕點加工廠。
這兩家也是鄉裏比較像樣的企業,每一家都雇傭了五六十個工人,年產值有幾百萬。主要是在周邊鄉鎮和縣城裏銷售,規模都不大。
張青雲邊看邊思考,這些小企業解決不了當地大量勞動力剩餘的問題,所以,到外麵打工,仍然是當地老百姓解決就業的一個最重要的途徑。不出去打工,靠農業勞動,僅僅可以解決溫飽問題,想要富裕,根本不可能。
出去打工,就麵臨著工傷事故、職業病傷害的問題,張青雲就想到一家當地的矽肺病病人家裏看一看,了解了解實際情況。
張青雲看了看表,下午五點十分,離吃飯還有將近一個小時的時間,於是就對賀四海和馬寶軍說:“四海同誌、寶軍同誌,附近有沒有矽肺病患者?”
賀四海說:“多的是,走,我帶你去老姚家看看,他家就在這附近,走路幾分鍾就到了。”
眾人跟著賀四海往一個胡同裏走去,兩邊都是農民蓋的四五層樓,上麵的空間窄窄的,兩座樓的人可以站在窗戶旁相互握手。下麵的路也就是兩米左右,雖然還是大白天,這裏卻是黑森森的。
還好,地下鋪的有水泥板,要不然坑坑窪窪的,更難走了。
賀四海邊走邊對張青雲解釋說:“這個老姚,在鄉裏現在也是一個名人了,去年有一個南方的大報記者來采訪他,做了一個報道,在報紙上發表後,引起了轟動。他的照片上了南方的那個大報了。春節前,我還去看過他。”
說著話,大家已經到了一個四層樓的大門外。賀四海拍打了幾下門,喊了一句:“老姚在家嗎?”
門很快就開了,門口站著一位五十歲左右的農村婦女,胖胖的,她一看是賀四海,認識,連忙笑著說:“賀書記,您來了,快請進!”
賀四海說:“大嫂,老姚在家嗎?”
女人說:“在,在,在屋子裏躺著呢。”
賀四海指著張青雲說:“這是縣委張書記,他代表縣委來看望你們家老姚了。”
女人笑著說:“謝謝領導,謝謝領導。”
大家都往客廳裏走。
隻見一間屋子裏,右邊靠牆的位子放了一張木板床,上麵躺著一個男人,瘦骨嶙峋的,氣色非常不好,他旁邊的一個小圓桌上擺了很多藥盒子,還有保溫壺、茶杯之類的東西。
電視機櫃上一個長虹彩電裏正在放著電視連續劇。男人斜躺在床上,有氣無力地看著電視機的屏幕,心情很是鬱悶。
看老婆領進來一屋子的人,男人扭頭看了看,一見是賀四海、馬寶軍陪著一個年輕的領導進來了,於是從臉上擠出幾分微笑,掙紮著坐起來,說:“賀書記、馬鄉長,你們怎麽來了?”
賀四海忙招呼他說:“老姚,繼續躺著就可以了,不要下床了,縣委張書記來看你來了!”
老姚氣喘籲籲地說:“好,多謝領導,我這個快死的人,這一回值了!”
張青雲和他握了握手,說:“老姚,你的身體現在怎麽樣?”
老姚說:“非常不好,呼吸困難。快活到頭了,沒救了。”
他老婆抹著眼淚說:“醫生說了,看不好了,隻能慢慢熬了。”
張青雲問:“你這個病到底是怎麽得上的?”
他老婆說:“都是到煤礦上打工,他是在煤井裏打電鑽的,也不戴口罩,三十多歲就下礦,過了幾年就感覺不對勁了,回到家裏,老是說累,還咳血,咳出來的血裏,有黑斑。那個時候孩子還小,上學花錢,他就隻能在煤礦上繼續幹,這樣就把病給耽誤了。前幾年他身體很差,幹不動活了,走路都氣喘,到醫院一檢查,人家建議到東州職業病醫院住院治療,說是患上了矽肺病,你看,我們在那裏住院了幾個月,花了四萬多塊,從肺裏洗出來的東西都是黑乎乎的煤灰。你看這個瓶子,就是這些東西。”
女人拿起來一個瓶子,隻見裏麵黑乎乎的。女人說:“醫院裏的醫生說,拿回去做個紀念吧!”
張青雲看了看,真是黑乎乎的,像是煤灰一樣的東西。
張青雲問:“老姚這病,治療下來需要多少錢?”
女人說:“那誰知道啊,反正我們是治不起了,才回來的。三個多月,就花了四萬多,我們是沒錢了,沒辦法了。”
張青雲問:“煤礦上有什麽說法?”
女人說:“什麽說法也沒有!他打工,換了好幾家煤礦,都是私人的煤礦,也沒有簽訂勞動合同,人家根本就不承認他是礦上的人。”
張青雲問:“你們現在靠什麽生活?”
女人說:“出租房子,我們上麵的三層,都出租出去了,每個月有一千多塊的收入,女兒在南方打工,每個月給我們寄一千塊,夠給老姚買藥吃的了。兒子在酒廠當保安,還要養家糊口,自己管住自己都困難,有時候還要找我們倆要錢。”
張青雲問:“你們家享受低保嗎?”
女人說:“享受不了,不符合條件,我們這有房子出租,每月有收入,再說了,低保也沒幾個錢,一個人不到一百塊,不中用的。”
張青雲連忙讓小魏拿出兩個信封,裏麵一共是一千元,張青雲遞給老姚說:“老姚同誌,這是我的一點心意。”
老姚說:“謝謝,謝謝。”
從老姚家裏出來,張青雲感到心裏沉甸甸的,這些老百姓,活得真的太不容易了,當初自己要是沒有考上大學,也像這些人一樣,外出打工,說不定自己就是他們其中的一員啊!
心酸,真的很心酸呐!
回到鄉政府,接著就吃晚飯了。
吃完飯,賀四海和馬寶軍把張青雲送到房間裏,張青雲招呼他們倆坐下,說:“四海、寶軍,坐吧,我們聊一聊天。”
張青雲是想通過聊天,了解了解這些在基層工作的同誌,也借機觀察一下他們的綜合素質、思想水平、領導能力什麽的。
當然,能和張青雲聊天,近距離接觸,這對於賀四海和馬寶軍來說,都是求之不得的事情。他們在基層工作,平常裏難得見到縣領導,張青雲的地位,誰都明白,說不定哪一天就是縣委書記或者縣長了,現在給張青雲留下一個好印象,對於這些正科級官員來說,是非常重要的,關係到他們今後在清溪縣政壇上的發展問題。
張青雲招呼他們倆坐下,房間裏就兩隻沙發,張青雲和賀四海一人坐一隻,馬寶軍隻好坐在對麵的單人床上。
張青雲問:“四海,你今年多大?”
賀四海說:“三十六。”
張青雲說:“你比我小一歲。”
張青雲問:“寶軍你多大?”
馬寶軍說:“我三十八。”
張青雲說:“這麽說我們都是同齡人了。”
賀四海和馬寶軍都隨聲附和說:“是啊是啊。”
張青雲問:“你們這個年齡,在全縣正科級幹部中,算是比較年輕的吧?”
賀四海說:“是的,我29歲當鄉長,當時就是全縣最年輕的正科級幹部。”
張青雲問:“是嗎?四海你說一說你的工作經曆。我想了解了解。”
賀四海一看張青雲對這個感興趣,正好可以展示一下自己,於是就打開了話匣子。他說:“張書記,我是省農業大學畢業的,一參加工作就到了縣農業局,在農業局工作了一年多,就被選調到了團縣委,因為當時縣直機關的本科畢業生還很少,所以就占了文憑高的優勢,兩年後當了辦公室主任。26歲當了團縣委副書記,29歲到十裏鋪鄉當了鄉長,33歲調到柳林鄉當鄉黨委書記。在縣裏,我算是進步最快的正科級幹部了,但是,跟張書記還是沒辦法比,你比我僅僅大了一歲,正處級都兩年多了。”
張青雲說:“慚愧,慚愧,我那是幸運,主要是工作的衙門級別高。”
賀四海說:“還是張書記水平高,受到了大領導的賞識,這個比什麽都強的。”
張青雲問馬寶軍:“寶軍,你也說一說你的經曆吧!”
馬寶軍謙虛地說:“我沒有賀書記的輝煌曆史。我是市水利學校畢業的,中專生,起點比較低,一開始就是在鄉鎮工作,參加工作是在孔廟鄉,那裏是我的老家,當過駐村幹部,計劃生育專幹,鄉水管站站長,副鄉長。三十一歲的時候,調到柳林鄉,先是當副鄉長,後來是副書記,三十五歲的時候當了鄉長。算起來我在柳林鄉已經工作七年了。”
賀四海說:“張書記,我們柳林鄉不通火車,不通高速公路,僅有的一條公路,還是縣道,標準不高,這成了製約當地經濟發展的頭等大事。”
張青雲說:“是啊,大山裏,各種資源出不去,守著一座座金山,卻隻能要飯。還是老話說得好,要想富,先修路嗎!”
大家都附和著說:“是啊,是啊!”
從酒廠出來,張青雲又看了一家木器加工廠,一家糕點加工廠。
這兩家也是鄉裏比較像樣的企業,每一家都雇傭了五六十個工人,年產值有幾百萬。主要是在周邊鄉鎮和縣城裏銷售,規模都不大。
張青雲邊看邊思考,這些小企業解決不了當地大量勞動力剩餘的問題,所以,到外麵打工,仍然是當地老百姓解決就業的一個最重要的途徑。不出去打工,靠農業勞動,僅僅可以解決溫飽問題,想要富裕,根本不可能。
出去打工,就麵臨著工傷事故、職業病傷害的問題,張青雲就想到一家當地的矽肺病病人家裏看一看,了解了解實際情況。
張青雲看了看表,下午五點十分,離吃飯還有將近一個小時的時間,於是就對賀四海和馬寶軍說:“四海同誌、寶軍同誌,附近有沒有矽肺病患者?”
賀四海說:“多的是,走,我帶你去老姚家看看,他家就在這附近,走路幾分鍾就到了。”
眾人跟著賀四海往一個胡同裏走去,兩邊都是農民蓋的四五層樓,上麵的空間窄窄的,兩座樓的人可以站在窗戶旁相互握手。下麵的路也就是兩米左右,雖然還是大白天,這裏卻是黑森森的。
還好,地下鋪的有水泥板,要不然坑坑窪窪的,更難走了。
賀四海邊走邊對張青雲解釋說:“這個老姚,在鄉裏現在也是一個名人了,去年有一個南方的大報記者來采訪他,做了一個報道,在報紙上發表後,引起了轟動。他的照片上了南方的那個大報了。春節前,我還去看過他。”
說著話,大家已經到了一個四層樓的大門外。賀四海拍打了幾下門,喊了一句:“老姚在家嗎?”
門很快就開了,門口站著一位五十歲左右的農村婦女,胖胖的,她一看是賀四海,認識,連忙笑著說:“賀書記,您來了,快請進!”
賀四海說:“大嫂,老姚在家嗎?”
女人說:“在,在,在屋子裏躺著呢。”
賀四海指著張青雲說:“這是縣委張書記,他代表縣委來看望你們家老姚了。”
女人笑著說:“謝謝領導,謝謝領導。”
大家都往客廳裏走。
隻見一間屋子裏,右邊靠牆的位子放了一張木板床,上麵躺著一個男人,瘦骨嶙峋的,氣色非常不好,他旁邊的一個小圓桌上擺了很多藥盒子,還有保溫壺、茶杯之類的東西。
電視機櫃上一個長虹彩電裏正在放著電視連續劇。男人斜躺在床上,有氣無力地看著電視機的屏幕,心情很是鬱悶。
看老婆領進來一屋子的人,男人扭頭看了看,一見是賀四海、馬寶軍陪著一個年輕的領導進來了,於是從臉上擠出幾分微笑,掙紮著坐起來,說:“賀書記、馬鄉長,你們怎麽來了?”
賀四海忙招呼他說:“老姚,繼續躺著就可以了,不要下床了,縣委張書記來看你來了!”
老姚氣喘籲籲地說:“好,多謝領導,我這個快死的人,這一回值了!”
張青雲和他握了握手,說:“老姚,你的身體現在怎麽樣?”
老姚說:“非常不好,呼吸困難。快活到頭了,沒救了。”
他老婆抹著眼淚說:“醫生說了,看不好了,隻能慢慢熬了。”
張青雲問:“你這個病到底是怎麽得上的?”
他老婆說:“都是到煤礦上打工,他是在煤井裏打電鑽的,也不戴口罩,三十多歲就下礦,過了幾年就感覺不對勁了,回到家裏,老是說累,還咳血,咳出來的血裏,有黑斑。那個時候孩子還小,上學花錢,他就隻能在煤礦上繼續幹,這樣就把病給耽誤了。前幾年他身體很差,幹不動活了,走路都氣喘,到醫院一檢查,人家建議到東州職業病醫院住院治療,說是患上了矽肺病,你看,我們在那裏住院了幾個月,花了四萬多塊,從肺裏洗出來的東西都是黑乎乎的煤灰。你看這個瓶子,就是這些東西。”
女人拿起來一個瓶子,隻見裏麵黑乎乎的。女人說:“醫院裏的醫生說,拿回去做個紀念吧!”
張青雲看了看,真是黑乎乎的,像是煤灰一樣的東西。
張青雲問:“老姚這病,治療下來需要多少錢?”
女人說:“那誰知道啊,反正我們是治不起了,才回來的。三個多月,就花了四萬多,我們是沒錢了,沒辦法了。”
張青雲問:“煤礦上有什麽說法?”
女人說:“什麽說法也沒有!他打工,換了好幾家煤礦,都是私人的煤礦,也沒有簽訂勞動合同,人家根本就不承認他是礦上的人。”
張青雲問:“你們現在靠什麽生活?”
女人說:“出租房子,我們上麵的三層,都出租出去了,每個月有一千多塊的收入,女兒在南方打工,每個月給我們寄一千塊,夠給老姚買藥吃的了。兒子在酒廠當保安,還要養家糊口,自己管住自己都困難,有時候還要找我們倆要錢。”
張青雲問:“你們家享受低保嗎?”
女人說:“享受不了,不符合條件,我們這有房子出租,每月有收入,再說了,低保也沒幾個錢,一個人不到一百塊,不中用的。”
張青雲連忙讓小魏拿出兩個信封,裏麵一共是一千元,張青雲遞給老姚說:“老姚同誌,這是我的一點心意。”
老姚說:“謝謝,謝謝。”
從老姚家裏出來,張青雲感到心裏沉甸甸的,這些老百姓,活得真的太不容易了,當初自己要是沒有考上大學,也像這些人一樣,外出打工,說不定自己就是他們其中的一員啊!
心酸,真的很心酸呐!
回到鄉政府,接著就吃晚飯了。
吃完飯,賀四海和馬寶軍把張青雲送到房間裏,張青雲招呼他們倆坐下,說:“四海、寶軍,坐吧,我們聊一聊天。”
張青雲是想通過聊天,了解了解這些在基層工作的同誌,也借機觀察一下他們的綜合素質、思想水平、領導能力什麽的。
當然,能和張青雲聊天,近距離接觸,這對於賀四海和馬寶軍來說,都是求之不得的事情。他們在基層工作,平常裏難得見到縣領導,張青雲的地位,誰都明白,說不定哪一天就是縣委書記或者縣長了,現在給張青雲留下一個好印象,對於這些正科級官員來說,是非常重要的,關係到他們今後在清溪縣政壇上的發展問題。
張青雲招呼他們倆坐下,房間裏就兩隻沙發,張青雲和賀四海一人坐一隻,馬寶軍隻好坐在對麵的單人床上。
張青雲問:“四海,你今年多大?”
賀四海說:“三十六。”
張青雲說:“你比我小一歲。”
張青雲問:“寶軍你多大?”
馬寶軍說:“我三十八。”
張青雲說:“這麽說我們都是同齡人了。”
賀四海和馬寶軍都隨聲附和說:“是啊是啊。”
張青雲問:“你們這個年齡,在全縣正科級幹部中,算是比較年輕的吧?”
賀四海說:“是的,我29歲當鄉長,當時就是全縣最年輕的正科級幹部。”
張青雲問:“是嗎?四海你說一說你的工作經曆。我想了解了解。”
賀四海一看張青雲對這個感興趣,正好可以展示一下自己,於是就打開了話匣子。他說:“張書記,我是省農業大學畢業的,一參加工作就到了縣農業局,在農業局工作了一年多,就被選調到了團縣委,因為當時縣直機關的本科畢業生還很少,所以就占了文憑高的優勢,兩年後當了辦公室主任。26歲當了團縣委副書記,29歲到十裏鋪鄉當了鄉長,33歲調到柳林鄉當鄉黨委書記。在縣裏,我算是進步最快的正科級幹部了,但是,跟張書記還是沒辦法比,你比我僅僅大了一歲,正處級都兩年多了。”
張青雲說:“慚愧,慚愧,我那是幸運,主要是工作的衙門級別高。”
賀四海說:“還是張書記水平高,受到了大領導的賞識,這個比什麽都強的。”
張青雲問馬寶軍:“寶軍,你也說一說你的經曆吧!”
馬寶軍謙虛地說:“我沒有賀書記的輝煌曆史。我是市水利學校畢業的,中專生,起點比較低,一開始就是在鄉鎮工作,參加工作是在孔廟鄉,那裏是我的老家,當過駐村幹部,計劃生育專幹,鄉水管站站長,副鄉長。三十一歲的時候,調到柳林鄉,先是當副鄉長,後來是副書記,三十五歲的時候當了鄉長。算起來我在柳林鄉已經工作七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