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上車,一起去了鄉政府大院。


    因為時間已經快十一點了,別的地方已經來不及去了,按照預先的安排,張青雲要在鄉裏的會議室,聽取一下全鄉的基本情況匯報。


    車子很快就到了鄉政府的所在地,張青雲一路看到,這裏是兩山之間形成的一個狹長的地帶,中間是一條河流,河水清澈,河麵有二十多米寬,有幾座橋梁橫跨著,把南北兩部分連接起來,山腳下,高低錯落地建設了不少房子,有的是三層,有的是四五層。外牆有的是水泥抹灰,有的是紅磚的本色。


    街道兩邊有不少門麵房,賣什麽的都有。在一家規模較大的家電超市門前,放了兩個大音響,平常這裏的喇叭總是震耳欲聾,老遠都能聽得見,現在卻鴉雀無聲。店裏的老板昨天晚上就接到通知,不能開音響,上麵有領導要來了。


    車子到了鄉政府的大門口,隻見門口張燈結彩,上麵有一條大紅的條幅,上麵寫著這樣一行字:“熱烈歡迎縣委張書記到柳林鄉視察”。


    院子裏的地也清掃得幹幹淨淨的。


    鄉政府大院裏有幾排房子,臨街是一棟三層的辦公樓,已經建了二十多年了,顯得有些破舊。後麵的幾排平房,都是這幾年新建的,寬敞明亮,會議室、領導辦公室,都在這幾排平房裏。


    張青雲下車,去了一趟衛生間,回到院子裏站了站,看了看周圍的風景,隻見背後就是一座大山,上麵灰蒙蒙的。


    張青雲問旁邊的賀四海:“這座山有多高?”


    賀四海說:“有八百多米高。”


    張青雲說:“是石山還是土山?”


    賀四海說:“是石山,上麵有風化的土層。”


    張青雲問:“最近幾年做過勘驗沒有?安全不安全?”


    賀四海說:“每年都安排專業人員去勘驗,沒問題,我們這裏,雨水不多,每年的七八月份才會出現暴雨,我們每年最緊張的,就是七八月份,害怕山洪暴發和泥石流。”


    張青雲說:“整個鄉政府的所在的,都位於兩山之間的一個狹長地帶,中間是一條河流,這裏的地質條件又很複雜,是有風險啊!你們考慮過搬遷嗎?”


    賀四海說:“考慮過啊,但是搬遷需要一大筆資金,最少需要三個多億,縣裏不支持,就沒辦法了。這是曆史形成的,已經存在幾百年了。”


    張青雲問:“這條河的兩岸,居住了多少人口?”


    賀四海說:“大概五千多人吧。具體的我們也沒有統計過,因為在這裏租房子上學的人很多。附近農民的房子都住滿了,家家都有租房子的,有的農民一個月光靠房租,就可以收入幾千塊。”


    這個時候,馬寶軍過來招呼說:“張書記,賀書記,會議可以開始了。”


    於是大家進了旁邊的會議室。


    張青雲帶著彭金平、孔新生、魏書田坐在一邊,賀四海帶著鄉裏的領導坐在另一邊。


    會議由鄉長馬寶軍主持,他說:“今天是我們柳林鄉一個大喜的日子,我們尊敬的張青雲書記第一次到我們柳林鄉視察,我代表鄉黨委、政府和全鄉三萬一千父老鄉親,對張書記一行,表示最熱烈的歡迎!”


    大家一起鼓掌歡迎。


    馬寶軍說:“下麵,由鄉黨委書記賀四海同誌代表鄉黨委、政府,向張書記一行匯報工作,大家鼓掌歡迎!”


    賀四海手中拿著一個稿子,看了張青雲一眼,說:“尊敬的張書記,彭主任,孔主任,魏秘書,下麵我代表柳林鄉黨委、政府,把全鄉的基本情況向諸位匯報一下。柳林鄉位於清溪縣西南部,全鄉麵積九十八平方公裏,是清溪縣麵積最大的鄉鎮,人口三萬一千七百人,主要有漢、回、滿三個民族。去年全鄉GDP是三億一千萬,增長率是百分之九點八。農民年平均收入是4600元。貧困人口一萬三千多人,已經全部納入低保範圍。留守兒童有三千六百多人。全鄉外出打工人員,有一萬八千多人,每個人年平均收入估計在兩萬元左右。”


    張青雲插話說:“你們這個農民年平均收入4600多元,是怎麽算的?”


    賀四海說:“根據上一年上報的數字,加上一定的增長率,估算出來的。”


    張青雲問:“農民出去打工的收入,也算進去了嗎?”


    賀四海說:“算進去了,也是估算,沒辦法挨個統計的,那樣做也沒有多少意思。”


    張青雲問:“那麽說,你們的數字基本上都是估算。”


    賀四海說:“是的,我們也沒辦法,鄉政府總共就六十多人,沒有那個精力啊!”


    張青雲問:“你們鄉失學兒童有多少?”


    賀四海說:“這個沒有統計過?”


    馬寶軍這個時候插話說:“張書記,山裏的孩子,有很多十幾歲就不上學了,到外麵去打工掙錢了,沒辦法統計的。”


    張青雲問:“你們鄉矽肺病人有多少?”


    賀四海說:“這個也沒有統計過,反正聽說各個村都有。”


    張青雲說:“鄉裏有什麽救助措施沒有?”


    賀四海說:“沒有,我們也沒有這個能力。鄉財政收入一年才五百多萬,各種開支卻需要七百多萬,我們是年年赤字財政,都需要縣裏補貼的。”


    張青雲點了點頭,說:“明白了,明白了。”


    時間很快就到了中午,鄉政府食堂早就準備好了兩桌宴席,都是家常便飯,什麽雞鴨魚肉、山珍野味擺了一桌子。


    賀四海問張青雲:“張書記喝什麽酒?”


    張青雲說:“中午不喝酒,下午還要到處走一走,喝酒臉紅脖子粗的,影響不好。”


    於是大家就喝飲料,橘子汁、酸奶什麽的。


    吃完飯,已經一點多了,賀四海和馬寶軍把張青雲送到房間裏。這裏有五六間房,是專門裝修過的,都是標準間,和賓館差不多,就是為了接待到這裏視察工作的上級領導準備的。


    鄉裏接待條件差,私人的小旅館,檔次還是低,關鍵是怕不幹淨,所以鄉政府從新建的平房中就專門留出來五六間,作為招待用房。


    張青雲自己住一個標準間,他看了看,被子、床單都是新的,雪白,有獨立的衛生間,這個條件很不錯了。


    中午午休了一個多小時,下午三點,張青雲在賀四海和馬寶軍的陪同下,到鄉裏的中心小學看了看。


    他們的車子停在路邊,這一排小汽車很是醒目,引起了路人的觀望,他們看到有扛著攝像機的人,就知道,這是有領導到柳林鄉視察來了。


    張青雲在眾人的陪同下走到學校大門口,就看見一路兩行站滿了迎接的小學生。他們整整齊齊地站在那裏,一律穿著藍色的校服,脖子上係著紅領巾,雙手鼓掌,嘴裏喊著:“歡迎,歡迎,熱烈歡迎。”


    看他們的樣子,張青雲判斷,他們都是十歲左右的孩子。


    校長是一個五十多歲的中年男人,頭發花白,瘦瘦的,穿著一套深藍色的西裝,脖子裏還打上了一條藍色帶條紋的領帶。張青雲一看,就想起自己在鄉下上學時的那些老師,基本上都是這個樣子的。他們都是知識分子,常年在鄉裏教書,很少到外麵去,所以見了上麵的領導來,臉上的表情都是怯怯的,帶著一股惶恐、巴結似的表情。


    賀四海介紹說:“張書記,這個是丁校長。老教師了,教語文是出了名的。”


    丁校長看著張青雲,微笑著點頭說:“您好,您好!”


    張青雲熱情地和他握了握手,說:“丁校長,您辛苦了,孩子們也辛苦了,讓他們撤了吧!”


    丁校長說:“好的,好的。”


    連忙衝旁邊的同學一擺手,說:“好了,同學們回教室吧!”


    那上百個孩子一哄而散,很快就回了教室。


    丁校長就把大家領到一個正在上語文課的教室門口。


    張青雲看到,講台上是一個年輕的女教師,看年齡也就是二十多歲。鼻梁上戴著一副眼鏡,她正在給孩子們讀課文,普通話說得很好,很標準。


    丁校長介紹說:“這是去年剛上班的小範,東州師範學院畢業的,參加了縣裏的教師招聘考試,像小範這樣的,我們去年進了三個。”


    張青雲問:“你們的師資力量緊張不緊張?”


    丁校長說:“緊張,非常緊張,主要是這兩年退休的多,再加上前些年聘請的代課教師全部辭退了,現在我們這裏,缺口有五六個,現在有的課像美術、音樂、體育,根本沒有合適的老師上,我們已經向縣教育局打報告了,還得進人。”


    張青雲問:“這些新進來的年輕教師怎麽樣?”


    丁校長說:“有水平,有水平,他們知識全麵,都是多麵手,英語能上,語文、數學也能上,我們原來是沒辦法開英語課的,因為老教師基本上都不會,現在好了,五六年級的孩子,也可以像城裏孩子一樣開英語課了。”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省府大院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納川2009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納川2009並收藏省府大院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