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九十三章 暴風雨的征兆
禍國毒妃:皇上別亂來 作者:顧安茶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自古以來,改朝換代必是**之期。前代的六王爭儲就是最好的例子。喋血政變固然死傷無數,但至尊之位的誘惑力卻也是非同一般。一國之君,千千萬萬人的巔峰,最高處的位置。隻要能坐上那個位置,還有什麽想要的不能信手拈來。無上的地位、奢華的生活、至高的權力,還有獨享的尊榮,交疊在一起,幾乎能點燃每個男人心中的熱血豪情,更不必說這些生來就有競爭資格的皇子皇孫了。
前代皇帝膝下七子,駕崩時除了三歲的七皇子,也就是如今的安王殿下,其餘六位皇子皆已成年,且並無儲君。每個皇子的地位都是平等的,身份也都相差無幾,那麽誰會不想爭上一爭,奪得那至尊之位從此高人一等呢。所以六王爭儲事發,流血事件無數。
一將功成萬骨枯,更遑論那是北秦至尊之位。
放眼如今,其實局勢一樣危險。北秦皇子膝下有五子,成年的皇子有三位,東宮太子、二皇子和三皇子。太子雖為儲君,卻不是由皇後所出的嫡子,二皇子年紀與太子相仿,雖不是長子,卻是皇後所出的嫡子,身份並不比太子遜色多少。還有那低調的三皇子,身份雖不及前兩位,但聽聞其人很有治國之才,在朝堂之上、眾臣眼中風評甚佳,母族也不弱,也有一定的競爭力。
除此之外,還有墨。藺蒼墨是前代的七皇子,當朝皇上唯一在世的兄弟,他的身份也是名正言順。且他身上背著赫赫戰功,這比什麽地位、身份、才名都來的有說服力。而且,最為重要的是,他還有一樣其他人都沒有的東西……
如今墨被人刺傷,轉眼皇上就病危了,這其中該不會有什麽聯係吧……之璃突然驚覺她似乎在以往遺漏掉了很多重要的細節。
回到最開始,她所知道的是安王藺蒼墨是皇上最為疼愛的弟弟,其在皇上心目中的地位甚至高過了太子。皇上給他無上的尊榮和寵愛,將他推到了一個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地位上,好像絲毫不怕他會對自己的皇位產生威脅。
但後來,隨著和墨的接觸變多,她隱約地察覺兩人的關係好像並不如外界所說那樣。滄海樓的建立,擺明是為了禦敵。墨連住的地方都要考慮到禦敵這一塊,可以猜到他經曆了多少的刺殺和襲擊。她第一次入安王府的時候不就遇到了那個叫作銀蛇的人的刺殺嗎。若是皇上真心疼愛這個弟弟,怎麽會讓他鋒芒畢露?這不是疼愛,而是將墨當成了靶子,為他心中真正疼愛的人擋去了無數的劫難。
墨和皇上的交談也很古怪,言談間都恪守著君臣之間的禮儀,絲毫沒有兄弟間的親昵。當初慈寧宮被封,兩人還差點起了正麵衝突。種種都可表明,其實他們兩人的關係並不好。除此之外,太子藺景揚似乎也與墨站在對立麵上。雖然表明上和和氣氣的,但藺景揚對她下手時也曾透露過他是為了激怒藺蒼墨。
北秦皇上和太子是一致的,他們都想把墨除掉。墨的態度……他曾說他在做一件很重要很危險的事情,難道,是逼宮嗎……他是不是早就知道那羊皮書卷上的秘密了……
之璃越想越覺得心驚肉跳的。如果一切正如她所想的這樣,那麽就可以解釋為什麽前腳墨遭到了刺殺,後腳北秦皇帝就病危了。恐怕,是有心人刻意傷了他,想借此在皇位之爭裏剔除一個強有力的競爭者。
墨的處境太危險了。
現在,之璃幾乎可以肯定墨之前做的那些事都是為了激她離開他身邊。他不想把她扯進這個黑暗的深淵裏。但她現在猜到了大部分,知道了他的處境,就更不能留他一個人在危險的漩渦裏掙紮求生。
之璃思考了一整夜,越想,心裏對回到他身邊這件事就越是堅定。她必須想辦法回到安王府裏,這一次,她不會再被一些莫須有的東西蒙蔽了雙眼,她必須幫他取得這場戰爭的勝利。
有了這個決定,之璃卻沒有傻到會貿然行動。所以,第二天,她依舊待在宅子裏,靜候外麵的消息。她要等一個契機,等一個合適的機會回到他的身邊。
與此同時,之璃曾經住過的客棧二樓,走廊的盡頭處那間房間裏,有三個人正在謀劃一場局。
一身紅衣的妖嬈女子翹著二郎腿,慢慢悠悠地給自己的指甲塗抹著鳳仙花汁。她身旁坐著的是一個穿著黑色鬥篷,戴著玉麵具的人,正是東儀國主古梟。而古梟的身後則站著另一個穿著黑色鬥篷的男子。
“消息千真萬確,陛下你就放心吧。”紅妖塗抹完最後一隻指甲,然後嬌媚一笑。
“好。等藺蒼澈一死,立刻通知他們行動。”玉麵具後傳來低沉沙啞的嗓音。
“陛下,晏痕被機關世家的人抓住了,需要去營救他嗎?”紅妖又問了一句。
“小小機關就能困住他,我要他何用。”
紅妖笑了,理了理自己的衣襟,說道:“陛下,你還是一如既往的冷血無情,叫奴家好生歡喜啊。”
女子一動,古梟就知道她這又是在施展她的媚術了,可惜,她的媚術對他無效,“紅妖,有個男人很適合你。北秦的太子藺景揚。去吧,別讓我失望。”
紅妖一聽,朝古梟拋了個媚眼,站起身來,袖上的紅色絲帶輕輕掃過古梟的黑色衣袍,然後扭著身子走向門口,用酥軟入骨的聲音留下一句“陛下等著我的好消息”後就推門出去了。
紅妖走後,古梟對身後的男子問了一句:“找到宋之璃的去處了嗎?”
“回陛下,找到了。宋之璃在周家的宅子裏和周家家主在一處,屬下們無法下手。”
“和周家家主在一處啊,那還真是麻煩了”,古梟那隱藏在玉麵具後的灰暗眼眸閃過一絲精光,然後接著說道:“先盯著。不要輕舉妄動。”
“是,陛下。”
古梟喝完了一杯茶,站起身來,“走吧。藺蒼墨假稱遭刺殺想借禁軍統領的手把我挖出來,沒那麽容易。這一局才剛剛開始,鹿死誰手還尤未可知。”
前代皇帝膝下七子,駕崩時除了三歲的七皇子,也就是如今的安王殿下,其餘六位皇子皆已成年,且並無儲君。每個皇子的地位都是平等的,身份也都相差無幾,那麽誰會不想爭上一爭,奪得那至尊之位從此高人一等呢。所以六王爭儲事發,流血事件無數。
一將功成萬骨枯,更遑論那是北秦至尊之位。
放眼如今,其實局勢一樣危險。北秦皇子膝下有五子,成年的皇子有三位,東宮太子、二皇子和三皇子。太子雖為儲君,卻不是由皇後所出的嫡子,二皇子年紀與太子相仿,雖不是長子,卻是皇後所出的嫡子,身份並不比太子遜色多少。還有那低調的三皇子,身份雖不及前兩位,但聽聞其人很有治國之才,在朝堂之上、眾臣眼中風評甚佳,母族也不弱,也有一定的競爭力。
除此之外,還有墨。藺蒼墨是前代的七皇子,當朝皇上唯一在世的兄弟,他的身份也是名正言順。且他身上背著赫赫戰功,這比什麽地位、身份、才名都來的有說服力。而且,最為重要的是,他還有一樣其他人都沒有的東西……
如今墨被人刺傷,轉眼皇上就病危了,這其中該不會有什麽聯係吧……之璃突然驚覺她似乎在以往遺漏掉了很多重要的細節。
回到最開始,她所知道的是安王藺蒼墨是皇上最為疼愛的弟弟,其在皇上心目中的地位甚至高過了太子。皇上給他無上的尊榮和寵愛,將他推到了一個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地位上,好像絲毫不怕他會對自己的皇位產生威脅。
但後來,隨著和墨的接觸變多,她隱約地察覺兩人的關係好像並不如外界所說那樣。滄海樓的建立,擺明是為了禦敵。墨連住的地方都要考慮到禦敵這一塊,可以猜到他經曆了多少的刺殺和襲擊。她第一次入安王府的時候不就遇到了那個叫作銀蛇的人的刺殺嗎。若是皇上真心疼愛這個弟弟,怎麽會讓他鋒芒畢露?這不是疼愛,而是將墨當成了靶子,為他心中真正疼愛的人擋去了無數的劫難。
墨和皇上的交談也很古怪,言談間都恪守著君臣之間的禮儀,絲毫沒有兄弟間的親昵。當初慈寧宮被封,兩人還差點起了正麵衝突。種種都可表明,其實他們兩人的關係並不好。除此之外,太子藺景揚似乎也與墨站在對立麵上。雖然表明上和和氣氣的,但藺景揚對她下手時也曾透露過他是為了激怒藺蒼墨。
北秦皇上和太子是一致的,他們都想把墨除掉。墨的態度……他曾說他在做一件很重要很危險的事情,難道,是逼宮嗎……他是不是早就知道那羊皮書卷上的秘密了……
之璃越想越覺得心驚肉跳的。如果一切正如她所想的這樣,那麽就可以解釋為什麽前腳墨遭到了刺殺,後腳北秦皇帝就病危了。恐怕,是有心人刻意傷了他,想借此在皇位之爭裏剔除一個強有力的競爭者。
墨的處境太危險了。
現在,之璃幾乎可以肯定墨之前做的那些事都是為了激她離開他身邊。他不想把她扯進這個黑暗的深淵裏。但她現在猜到了大部分,知道了他的處境,就更不能留他一個人在危險的漩渦裏掙紮求生。
之璃思考了一整夜,越想,心裏對回到他身邊這件事就越是堅定。她必須想辦法回到安王府裏,這一次,她不會再被一些莫須有的東西蒙蔽了雙眼,她必須幫他取得這場戰爭的勝利。
有了這個決定,之璃卻沒有傻到會貿然行動。所以,第二天,她依舊待在宅子裏,靜候外麵的消息。她要等一個契機,等一個合適的機會回到他的身邊。
與此同時,之璃曾經住過的客棧二樓,走廊的盡頭處那間房間裏,有三個人正在謀劃一場局。
一身紅衣的妖嬈女子翹著二郎腿,慢慢悠悠地給自己的指甲塗抹著鳳仙花汁。她身旁坐著的是一個穿著黑色鬥篷,戴著玉麵具的人,正是東儀國主古梟。而古梟的身後則站著另一個穿著黑色鬥篷的男子。
“消息千真萬確,陛下你就放心吧。”紅妖塗抹完最後一隻指甲,然後嬌媚一笑。
“好。等藺蒼澈一死,立刻通知他們行動。”玉麵具後傳來低沉沙啞的嗓音。
“陛下,晏痕被機關世家的人抓住了,需要去營救他嗎?”紅妖又問了一句。
“小小機關就能困住他,我要他何用。”
紅妖笑了,理了理自己的衣襟,說道:“陛下,你還是一如既往的冷血無情,叫奴家好生歡喜啊。”
女子一動,古梟就知道她這又是在施展她的媚術了,可惜,她的媚術對他無效,“紅妖,有個男人很適合你。北秦的太子藺景揚。去吧,別讓我失望。”
紅妖一聽,朝古梟拋了個媚眼,站起身來,袖上的紅色絲帶輕輕掃過古梟的黑色衣袍,然後扭著身子走向門口,用酥軟入骨的聲音留下一句“陛下等著我的好消息”後就推門出去了。
紅妖走後,古梟對身後的男子問了一句:“找到宋之璃的去處了嗎?”
“回陛下,找到了。宋之璃在周家的宅子裏和周家家主在一處,屬下們無法下手。”
“和周家家主在一處啊,那還真是麻煩了”,古梟那隱藏在玉麵具後的灰暗眼眸閃過一絲精光,然後接著說道:“先盯著。不要輕舉妄動。”
“是,陛下。”
古梟喝完了一杯茶,站起身來,“走吧。藺蒼墨假稱遭刺殺想借禁軍統領的手把我挖出來,沒那麽容易。這一局才剛剛開始,鹿死誰手還尤未可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