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高行政官的回答向劉翰洋和周芸等人解答了那些巨型光球爆裂後形成的電磁漩渦所釋放的無數個蝌蚪狀物體與他們的關係,兩者同屬於玻爾茲曼大腦,隻是文明程度不同而已,可兩者有一個共同的屬性,即都是介於生命與非生命體的另一種形態。


    劉翰洋似乎思考得更深入一些,「介於生命與非生命體的另一種形態」究竟是什麽?是他此刻深深的疑問。


    「最高行政官,我有一個問題想請教您。」劉翰洋說道。


    「問吧,隻要在我的解答範圍內,都可以問。」


    他禮貌地點了點頭,然後開口道:「我們人類對生命與非生命體都有一定的研究,兩者都是由物質構成的,就生物學的界定,兩者最大的區別在於,生命是由核酸和蛋白質等物質組成的分子體係,它具有不斷繁殖後代以及對外界產生反應的能力。」


    他緩了一口氣後,接著說道:「而非生命體,我們一般稱之為物質,僅僅是由原子構成,而原子是由互相作用的次原子粒子所組成,其中包括由質子和中子組成的原子核,以及許多電子組成的電子雲,它們是無法繁殖後代和對外界產生反應能力的,請問,作為玻爾茲曼大腦或玻爾茲曼意識體的你們,究竟是什麽?」


    「在回答你的問題之前,我想糾正你們人類一點的是,在宇宙尺度下,你們對生命和非生命體的認知仍然十分的粗淺和模糊,隻有真正明白了兩者的含義,你們才能理解我們究竟是什麽了?」


    停頓片刻後,他又繼續說道:「如果按照你們的邏輯,生命與非生命體最大的區別在於能否進行繁殖後代和對外界產生反應能力,那麽請你告訴我,元素是怎麽起源的?」


    「宇宙誕生於138億年前的一場大爆炸,產生了大量的基本粒子,隨著宇宙的不斷膨脹,其輻射溫度和物質密度不斷降低,中子發生衰敗或與質子結合產生了氫、氘(重氫)、氦和少量的鋰,此後在大爆炸發生的2億年,星雲出現並在萬有引力的作用下不斷收縮、聚合,到達臨界溫度後就會發生氫核聚變,恒星就此誕生。」


    劉翰洋越說越上頭,似乎在向最高行政官展示他豐富的宇宙知識,他環視一圈,昂首道:「當恒星的內部進行氫核聚變時,會產生新的元素氦,如果該恒星的質量足夠就會繼續引發氦原子核的核聚變反應,產生新的元素碳和氧。」


    他掃了最高行政官一眼,繼續道:「如果恒星的質量更大就會引發碳元素核聚變,進而產生新的元素氖、鈉、鎂直至鐵元素;如果恒星的質量大於9倍以上太陽質量,其核心超過了錢德拉塞卡極限,導致核心塌陷,最終引發超新星爆炸,繼而產生新的元素金、銀、鉑、銥、鐦等重元素。」


    「按照你剛才的論斷:生命與非生命體最大的區別在於能否進行繁殖後代,那麽,你所闡述的元素產生的過程是否可以認為是非生命體的一係列繁衍?」


    最高行政官的話令劉翰洋一時語塞,的確,恒星就像元素的超級加工和提煉工廠,從氫氦伊始直至金銀等重金屬元素的產生,某種意義上不就是元素即非生命體的一係列繁衍嗎?


    在此過程中,不同質量的恒星也會出現不同的生命周期,從白矮星、紅巨星、超新星直至黑洞,不同的生命周期孕育出了不同的元素,而且,超大質量的恒星在核心塌陷後會為下一代恒星的誕生提供足夠的物質,太陽就是在一顆更大、更古老的恒星爆炸後所形成的星雲中誕生的第二代恒星。


    不同質量的恒星不也在更迭、「繁衍」嗎?


    由此可見,在宇宙尺度下將生命與非生命體界定為區別兩者的第一個條件,即「能否進行繁殖後代」就顯得牽強,兩者的邊界也會變得模糊起來。


    除非,宇宙本身就是一個生命體。


    「現在,我們來看看你對生命和非生命體界定的第二個條件:兩者對外界是否會產生反應能力。」最高行政官說道。


    他語氣平和,既沒有舉證,也沒有推導,幾乎是順著劉翰洋的話而發出的提問,但劉翰洋卻感覺到其每一個字都直擊要害且殺傷力十足,足以讓他把這個話題展開、引向更深層麵的思考和碰撞。


    最高行政官的話蘊涵更深層次的含義。


    劉翰洋想到了量子力學,這個他揮灑了青春與激情的領域,也是他所擅長的領域。


    「剛才我們討論了宇宙,討論了宏觀世界的運動規律,現在我們來聊一聊微觀世界的運動規律。」


    劉翰洋猜對了,最高行政官果然將話題引向了量子力學。


    量子力學與相對論一起構成了現代物理學的理論基礎,前者主要研究原子、分子、凝聚態物質,以及原子核和基本粒子的結構、性質的基礎理論,它從根本上改變了人類對物質結構及其相互作用的理解。


    「在與你們會麵前,聯絡官向我傳送了一份你們人類整個物理學發展的進程史,其中有一個著名的實驗---雙縫幹涉實驗,後續,你們人類對該實驗進行了擴展和延伸,這個實驗可以證明你對生命和非生命體的第二個界定條件:即「兩者對外界是否會產生反應能力」是不嚴謹的。」


    劉翰洋想起了雙縫幹涉實驗。


    實驗共分為三場。


    第一場,讓一組連續的光子通過中間兩個平行的狹縫,這與托馬斯·楊所做的實驗相同,在後麵的屏幕上出現了一列明暗相間的幹涉條紋。


    第二場,隻讓一個光子通過中間兩個平行的狹縫,經過一段時間後,在後麵的屏幕上同樣出現了一列明暗相見的幹涉條紋。


    問題來了,在僅有一個光子的情況下,它隻能從其中一個狹縫通過,可事實上,該光子處在了即從一個狹縫中通過,又從另一個狹縫中通過的疊加態,所以也在後麵的屏幕中出現了幹涉現象。


    第三場,同樣隻讓一個光子通過中間兩個平行的狹縫,但在狹縫處放置一個探測器或攝像頭,該設備能讓實驗者觀測到這個光子究竟是從哪個狹縫中穿過的,奇怪的現象發生了,位於後麵屏幕中的幹涉現象消失了。


    第三場實驗證明,測量或觀察者效應引發疊加態塌縮,也就是說一旦在第二場實驗中引入觀察者,兩個路徑的疊加態就會塌縮成單一路徑的單一結果。


    不知不覺中,時間已經過了大約20分鍾,這20分鍾是劉翰洋對雙縫幹涉實驗的回憶和思考。


    空間內又想起了最高行政官的話:「那麽,請告訴我,通過雙縫幹涉實驗,你得出了什麽結論?」


    「測量或觀察者原理引發疊加態塌縮。」劉翰洋回答道。


    「很好,那麽是否可以反向來看:光子對外界產生了反應能力?」


    「外界反應能力...」劉翰洋喃喃道,一股冷汗從額頭滲出。


    「是的,也就是說,一旦有觀察者介入,光子就會從疊加態塌縮成單一結果,它對外界產生了反應能力?」


    他的反問讓劉翰洋陷入了沉思...的確,從實驗的結果看,觀察者效應引發疊加態塌縮,產生了單一結果,反向來看,光子對外界作出了反應。


    現在,無論是從宏觀世界,還是從微觀世界都似乎指向了一個結果,那就是在宇宙尺度下,對生命與非生命體的界定,即「生命具有不斷繁殖後代以及對外界產生反應能力」的這一定義,似乎並不嚴謹。


    如果真要給兩者一個界定,隻能以地球作為一個孤立的係統來給它們一個簡單的區分。


    「最高行政官閣下,與您的一番探討,讓我


    對宇宙有了一個全新的認知。」劉翰洋說道,言辭懇切而充滿敬意,「那麽,請您告訴我,雙縫幹涉實驗中,觀察者是你們這些玻爾茲曼大腦,還是我們人類,亦或是我們不為所知的某種宇宙意誌?」


    「我們與你們的意識共同構成了宇宙意誌,都是宇宙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劉翰洋明白了過來,既然已知的低熵宇宙在熵的漲落中產生了一個個孤單的玻爾茲曼大腦,即一個個獨立的自我意識體,其概率比產生出的諸如我們人類的、進化而出的大腦的概率還要大得多。


    也就是說,宇宙中應該有很多這種孤單的玻爾茲曼大腦漂浮在無序中,他們有和我們不同的意識和記憶,因此對於宇宙來說,觀測者更有可能是這種隨機漲落而出現的大腦,而非僅僅是人類這種進化出來的大腦。


    還有,從他們所身處的萬境之城證明,他們具有一定的社會形態,與人類社會一樣存在著種族繁衍、進化和文明的進步。


    也許,我們身處的這個宇宙是一個巨大的生命體,或許是一個我們無法理解的玻爾茲曼大腦,或許是眾多平行宇宙中的一個。


    無論是萬有引力主導下的宏觀世界,還是量子力學主導下的微觀世界,還是我們摸不著、看不到的暗物質、暗能量,亦或是玻爾茲曼意識體,當然也包括我們人類的意識,都是這個宇宙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物質與意識不是誰主導誰,宇宙也不是我思故我在的存在,而是它原本該有的樣子。


    宇宙就在我們身邊,也在遙不可及的億萬光年外,138億年前的那一場大爆炸,奠定了它該有的雛形,此後,它所包羅的一切都在發展、變化,永不停息...


    宇宙,等我們去探索、去發現...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暗體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灃水森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灃水森並收藏暗體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