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劉榮與袁盎兩人,在這亭中閑談之際,卻見到一車駕緩緩行至此而來之。


    然當袁盎再轉過頭來之時,便是見到了這架馬車行來,原本袁盎自然也是看不出來此車駕便是張釋之之車駕。


    然定睛一看,這車駕之前,騎馬而行之人正是張擎,張擎袁盎怎會不認識。


    “總算是來了!”,言畢,袁盎當即便是站了起來。


    聞此言,劉榮也是一愣,當即便是與袁盎一般站了起來,問道:“絲公,可是張卿之車駕到之”。


    袁盎與張釋之兩人是在兩人皆還未發跡之時,便相識之,因意氣相投,兩人自然便是至交之好友。


    若不然,當初袁盎也不會在文帝麵前說張釋之的好話,令其能從文帝如此多之騎郎之中脫穎而出,得天子重用而天下聞名。


    然這兩人的命運是何其相像,張釋之在文帝時代何等的風光,既非世襲之王侯之子嗣,可以說是毫無背景之人,能在西漢初年這麽個列候遍地走的時代,得天子之重用,官拜九卿之一的重臣廷尉,已是當世少有之時。


    然其因執法不避權貴,直言敢諫而功成官拜兩千石之廷尉,卻也因此而不幸之,文帝這個人最大的一個特點在於其即便是被人直言頂撞之,也不會當場暴怒,而是會在冷靜之後,思慮其所言之事是對是錯,如果頂撞之人所言之事乃是對的,文帝劉啟便不會將此事放在心中。


    當年之馮唐便是一活生生的例子,當初馮唐也不過是未央宮中一執戟郎,文帝路過宮門來了性質與其閑談,得知其乃是代地之人,便是回想起了自己在代國的日子。


    當與其談起古時之事,便言道:“若朕能有廉頗、李牧如此之良將抵禦匈奴便好矣”。


    然馮唐則是語不驚人死不休也,當即便是言道:“像陛下這般之人,即便是有廉頗、李牧如此之將,也不會重用也”。


    這話說的可是很重,簡直就是當場直言諷刺文帝,細論下來,也就差當場說他是如夏桀商紂一般之昏君了。


    有言道,活菩薩也有三分火氣,何況是一天子,被人如此之譏諷,脾氣再好之人,也會生氣之,文帝自然當場是大怒之。


    不過也未當場便去治馮唐之罪,而是強忍住了心中之火氣,甩袖離去之。


    冷靜下來後,想了許久也想不出這馮唐為何會如此譏諷自己,便是將其召至宮中,直言問道:“朕身為天子,你怎能當眾如此令天下下不來台,有什麽話怎麽不能私下告訴朕知之”。


    如此兩人一番談論之後,才有了那,“馮唐持節赦魏尚,複以為雲中太守”名傳千古之典故也。


    固此在文帝劉啟手下做事,隻要不是做了令其甚為厭煩之事,其也不會將你怎麽樣。


    然天子劉啟卻是與其父完全不同,隻要是得罪過他,令其覺得不爽的人,其雖也不會當場便表現出來,然事後給你穿小鞋那便是百分百的事。


    竇嬰就是因為在天子劉啟麵前鬧了一回脾氣,才會在周亞夫罷相,竇太後提出要令其為相之時被天子劉啟一句話便敷衍了過去,


    張釋之便是徹徹底底的栽在了這上麵,到了天子劉啟之朝,不隻是他自己,其整個家族便是再無翻身之日矣。


    然袁盎便是如此之人也,其也是因直言敢諫而得文帝之重用,然其是不厭其煩多次勸諫文帝,搞得文帝對其甚為反感之,才會將其踹到吳國,去做吳王劉濞之丞相。


    而其身死也是死在了直言勸諫之上,孤身一人到長樂宮中去勸鐵定了心,一定要讓劉武做皇太弟的竇太後。


    最終太後是勸住了,然劉武已然是被氣的頭腦發昏,派刺客將其刺殺之……………………


    …………………………………………………………………………


    聽到劉榮之言,此刻激動萬分的袁盎,這才反應過來,劉榮還在自己身旁,當即便是一行禮道:“殿下恕罪,多年不見老友,今日再見之,太過急切,竟然忘卻了殿下還在一旁”。


    聞此言,劉榮便是嗬嗬一笑道:“哈哈,絲公與老友再得見,才會如此,吾怎會怪罪之”。


    <a id="wzsy" href="http://m.cxzww.com">暢想中文網</a>


    袁盎伸手一請,劉榮便是與其一同往這車駕之前而去之。


    然兩人靠近之時,在張釋之車駕之前,騎馬而行的張擎自然是認得袁盎,但袁盎身旁之人卻是完全不認知。


    且此人頭上此時還未戴冠,一看便是還未及冠之人,思慮一番後,張擎便是猜到了此為何人。


    直臣與愚臣還是有本質的區別的,直臣乃是直言敢諫,剛正不阿之臣,然這可不代表著,直臣便是完全不通朝局之事,什麽也不懂之愚臣。


    袁盎行走雖看上去是與這少年並肩行之,但其還是在其後一側而行,邁步也並未超過那一少年。


    此時長安城中,那還能有哪個少年,能令袁盎如此而為之,


    便是隻有那天子之子,此時的皇長子劉榮。


    在天子劉啟的造勢之下,遠在淮南國之張擎,也是時常會聽到有人談論皇長子劉榮之事矣。


    見此,張擎自然立即便下馬而令一旁之車夫停車,原本在車駕之中感歎之張釋之突然見這馬車停了下來,也是奇怪,按照這樣的速度,此時還不該到長安城門外,便是出言問道:“可是已到了長安矣?”。


    “非是如此,乃是有父親之故交來矣,望父親下車相見之,”張擎在車駕外時一拱手笑道。


    聽聞乃是自己之故交,張釋之當即便知道了是誰來此,自己此次到長安而來之,隻是告知了一人,不是袁盎哪裏還有他人。


    當即, 張釋之便在一家奴攙扶之下,下得馬車。


    張釋之一正衣冠,立即便是拱手笑道:“多年不見,袁絲可還好?”。


    聞此言,袁盎則是言道:“絲甚好也,隻是不知張季可好?”。


    接著兩人一對視,便是哈哈大笑起來。


    望著這兩個加起來已過百歲之老者如此,劉榮也是有些心生感慨。


    生在帝王之家,是有別人為之奮鬥一生也得不到之富貴,然卻也些平常之人有之而身為皇家之人永遠也不會有的東西。


    劉榮之眼前,便有這般事物,自己這一生恐怕也不會有的東西…………


    那便是——友誼………………


    這種朋友,當然不是那些所謂的酒肉朋友,若是想要認識些劉榮朋友,那對於劉榮而言乃是簡單的不能再簡單的事了,能與皇家拉扯上著關係,誰人不願之。


    然真正的朋友是可遇而不可求的,身外皇家,長在深宮中之人,本來就難以有什麽朋友,然要做太子將來更是要做天子之人,便是不會有朋友,更是不能有朋友之人。


    為王者自始至終便是孤獨的,其要孤獨的一路走下去。


    天子要做的就是不能令臣子能夠看透自己的心思,若是天子的心思都被朝臣給看透了,那還要天子做什麽?


    固此,天子不需要朋友,心中的什麽事,也是不能完完全全的與他人道栽。


    如此,朋友對於劉榮來說,是什麽時候也不能有之,且自己心中之事,即便是到哪一天自己垂垂老矣,瀕死之時也不能說出來。


    兩人一陣寒暄之後,袁盎這才忙為張釋之引薦一旁劉榮。


    張釋之離長安數年,身為文帝之寵臣,自然是見過劉榮的。


    其對劉榮之印象,卻還是停留在當年劉榮與賈誼在一酒舍之中抓住了兩個匈奴細作之時。


    那時,那兩個匈奴細作,還是文帝命張釋之親自審問之,固此對此事,張釋之自然是印象深刻。


    “殿下不愧是當年先帝所看中之皇嗣,殿下之名,遠在淮南國之時,臣便是時常聽聞之”,張釋之是朝劉榮一行禮言道。


    言畢,又一行禮言道:  “臣已然聽聞,臣此次還能歸長安而來矣,皆是因殿下向陛下進言之,請殿下受老臣一拜”。


    當即,劉榮是言道:“哈哈,當不得張卿如此之謬讚也,不必多禮,張卿乃是長者也,且當年在祖父之身旁,便常聽祖父言道,張卿乃是一大才,為國舉賢,無甚可謝之處也”。


    聽聞劉榮提到了文帝,張釋之便是忍不住的感慨,不過今日看來,張釋之是覺得,在劉榮的身上似乎其隱隱約約看到了當年文帝的影子。


    一番寒暄之後,其三人當即便是上了車駕,入長安而去之。


    而到了長安城中,張釋之首先要做的自然是要先入宮去拜見天子,不論如何,其皆是因 天子之下詔,才能歸長安而來之。


    到了宮門之外,不等張釋之多言,劉榮便是言道:“不必通稟,張卿與我一同入宮之”。


    張釋之是一行禮道:“謝殿下之好意,然為外臣,此時歸長安來,求見陛下,還是要在此稟報為好…………”。


    如此,劉榮細想一下也當如此,奉天子之詔而至長安,卻也是應在宮外命人通稟天子而再求見之為好。


    接著,劉榮便是言道:“既然如此,吾便先走行之,改日再到府中拜會張卿”。


    “老臣恭送殿下!”。


    …………………………………………………………………………


    不多時,張釋之的奏疏便呈遞到了宮中,王仡接過之後,便是向天子劉啟進言道:“陛下,故淮南國丞相張釋之在殿外求見”。


    聞此言,放下手中正在批閱的奏折,天子劉啟便捫髯言道:“召其進來吧”。


    “諾!”。


    言畢,王仡便是出殿而去,命人前去傳詔。


    待接到天子之傳詔,闊別朝廷中樞三年有餘的張釋之再次踏入了未央宮。


    到了麒麟殿前,又經王仡之通稟,這才得以入殿,拜見天子劉啟。


    一見到天子劉啟,張釋之便是行拜禮道:“罪臣張釋之拜見陛下”。


    聞此言,天子劉啟是嗬嗬一笑:“卿有何罪責,要自稱罪臣?”。


    “罪臣不該擅自行事奪淮南王之軍權,此為臣之罪也,請陛下懲處之”。


    張釋之還是非常清楚的,雖然此時淮南王劉安已然自殺之,但此事在天子劉啟心中說不得還是一根刺。


    還是要盡早說清楚,越是拖下去,越是沒有好處。


    如此,望著下拜的張釋之,天子劉啟便是言道:“朕已查明卿當日之所奏,淮南王身為朕之同宗兄弟,竟在吳、楚等五國叛逆之時,欲起兵而反之。


    朕本隻是遣使者至淮南國而問之,若其知罪,念在同為高皇帝之子孫,也不會過分懲處於他,然不過如此,其便與其子劉遷自刎之”。


    說完,天子劉啟便是長籲短歎,一陣“傷神”。


    “陛下身為天子,還能如此愛護同宗之兄弟,此當真為天下萬民之福也!”,張釋之也是拍起了天子劉啟的馬屁。


    一陣沉默,天子劉啟查又言道:“張卿既然歸至長安,便就在長安為官吧,待來日,朕便會為你安排職務。


    一路而來,舟車勞頓,卿便回府去吧”。


    “謝陛下”,一行禮,張釋之這才告退離去之。


    不過數日,便又到了庭議之時,就在朝議前的一日,天子劉啟還命謁者出宮向張釋之傳詔,令其參與此次之庭議。


    朝議之上,提起淮南王劉安自刎之事,天子劉啟立即便是又開始了其之表演,悲痛萬分道:“令同宗兄弟而亡之,此為朕之過也!”。


    在劉榮看來,這隻差擠出幾滴鱷魚的眼淚了,若是如此這戲就演的更好了。


    眾臣見此,當然是要配合陛下來演戲的,一個個是跪地諫道:“陛下對兄弟之愛護之情,即便是千秋萬代之後,後人評論起來,此也非是陛下之過也!”。


    接著便是由張釋之親自作證,的的確確是劉安欲謀反之。


    張釋之的為人,在場之臣,無一人不知之,其是寧死也不會說假話的,如此朝臣們這才清除,真的是淮南王劉安有了不臣之心!


    天子劉啟此次放過張釋之,可不僅僅是聽了劉榮之諫言,天子劉啟也是有出於自身的考慮的。


    此時淮南王劉安身死,身為整件事中的參與者張釋之是清楚,劉按到底是為何而自刎之。


    劉啟要的便是張釋之作證,劉安自刎而死,與天子沒有半毛錢的關係。


    然張釋之說起來,在文帝朝時,便已是聞名天下之名臣矣。


    先是做廷尉,後來到了淮南國任丞相,皆是秩比兩千石之官吏。


    此次再到長安來,立下如此之功,若是做了個品階低之官吏,天下之人定會說是天子記得當年那事,心中對張釋之還是憤恨之。


    固此,在安排是之職務上,天子劉啟也是廢了一番心思,令其再做廷尉那是不可能了,有一個用著如此順手之郅都放著不用怎能再換他人。


    尋思了許久之後,才想到了一個可令其任之品階不低,且十分“清閑”之官——大行令!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大漢皇帝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一木難支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一木難支並收藏大漢皇帝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