待到翌日,天子劉啟之詔書便到了廷尉署中。
主父偃連忙命人去尋來了張湯。
張湯自昨日聽聞劉榮要舉薦他之時,回到家中竟是激動地夜不能寐。在接到詔書之時,當然是欣喜若狂,自此以後便從一小吏變成一官員,雖隻是四百石之官。
但卻也得到了皇長子殿下的垂青,此後說不得便要飛黃騰達。
再見到劉榮之時,自然是對劉榮感恩戴德,而劉榮還是用當初對主父偃的那一招——贈金,拿出兩百金贈於張湯,以安其家。
在將一匣金餅交於張湯之時,劉榮的心都在滴血,若不是有祖父當年數次賜金與此次老爹賞了千金。
此時連這兩百金都拿不出來了。手中無錢怎能讓人效命……
心道暗道:看來要想些辦法搞點錢了..............
張湯與其子張世安在劉彘一朝中可謂是極其公正廉潔,在劉榮看來其人與郅都簡直是一個莫子刻出來的,皆是唯天子是從,且清正廉潔。
隻不過郅都雖是酷吏但卻不是法家之人,而張湯則是學申韓之學出身............
曆史中的張湯被莊青翟、朱買臣陷害致死,劉彘派人至其家,才得知張湯家產金不足五百,還盡皆是劉彘所賜之金。要知道張湯可是做過副相禦史大夫之人。
此時隻是一市丞的張湯與其母盡皆是靠其所得之不過數十石以勉強度日,見到黃橙橙的金餅,怎能不喜,立即跪地對劉榮言道:“殿下如此待臣下,臣下必誓死以報之”。
而辟陽侯一案可是在長安的列候之中炸開了鍋,堂堂封邑五千戶的大侯辟陽侯審平竟然敢私養死士,家藏甲胄弓弩。而那審平在湯武率軍包圍其府邸後,便當即拔劍自殺,而其餘之妻妾子嗣,盡皆被士卒緝拿。
天子劉啟聽到湯武稟報審平自殺,心中怒氣自然是難以平息,便又下詔將其滅族,家產以充公用......
而關於審平與吳王劉濞私通之事,天子劉啟卻是隻字未提。
劉榮自然知道他老爹的意思,先忍不發,一發便欲其死無葬身之地。
袁盎在其家中得知此事之概況後,自然是大喜之,自言自語的笑道:“看來老夫的眼光不錯”。
....................................................................
而遠在吳楚之地的吳國,劉濞自然也知道了辟陽侯審平自殺其後被滅族之事,隻怕朝廷知道了他與審平的關係,便會興師問罪。
固此是整日坐臥不安,更是命令吳國上將田祿伯整軍備戰,以防朝廷派兵討伐,但整兵曆馬近一月,朝廷卻無一絲動靜......
最近朝廷的各種動向,令劉濞愈發不安,心道:“看來寡人要早做準備”。
就在劉濞不安之時,長安城中的禦史大夫晁錯也收到了來自吳國禦史的密報,打開一閱便立即乘馬車要進宮見天子劉啟。
晁錯趕到宮門之
時,已是黃昏之時,恰巧與回宮的劉榮碰個正著。
晁錯自然是知道天子如今對皇長子劉榮可是甚為看中,雖然前些時日因淮南王之事訓斥劉榮,但傻子都看的出來,那隻是為封住一些好事之人的口舌。
<a id="wzsy" href="http://m.xiaoshuting.la">小書亭</a>
如今劉榮絕對是太子之位的一大競爭者,法家之人可都是皇帝君主的忠實追隨者,因為也隻有皇帝君主才能夠令其有作為之。
先秦時,商鞅便是如此,碰到了一個能從一而終支持他的秦孝公才得以施展其才華,曆時數十年最終雖也是身死,但終究是完成秦國之變法。
而同為變法者的吳起在楚國推行變法,最終卻以失敗告終。為何?其根源便是支持吳起表達的楚悼王死了……
吳起變法之內容與商鞅變法幾近相同,且早於商鞅近五十年,但可惜天不佑楚......
楚悼王用吳起之時便已至晚年,不過數年便病亡。而吳起因變法觸怒楚國之貴族,在楚悼王的靈堂之上,被楚國貴族亂射殺............
固此,法家之士對天子及其儲君皆是異常的關注,這為是給為晁錯一得文帝之青睞便立即到了太子宮為劉啟之師的原因。
如今見到劉榮也到來,當然也是上前行一禮的。
劉榮當然也看到了晁錯,隻見其一身青色長袍,腰間以綠色綬帶係一官印。
ps:秦漢時便有以綬帶顯示身份地位的製度。天子自然是以金色綬帶以顯尊貴,諸侯王則以赤色為之,三公為綠色,九卿為青色,以此劃分。
晁錯上前行禮道:“臣下拜見殿下”。
劉榮當然是立即回禮道:“錯公不必多禮,天已見晚不知錯公此時到宮中做何?”。
“臣隻是因有些要事要見陛下,這才要進宮”。
又道:“臣聽聞殿下近日向陛下舉薦了一官吏,名喚張湯?”。
“錯公所言不差,此人深通漢律,固此我才向父皇舉薦之”。
劉榮的一席話,似乎是令晁錯有些興奮,張湯晁錯自然是知道的,這可是當今為數不多的申韓之士。但他卻也不敢公然便將法家之人安排入朝堂之中。見劉榮如此,心中感慨道:看來殿下似乎並不厭煩法家之士。
也難怪晁錯會如此想,西漢初年的朝堂也隻有晁錯一人是法家出身,且當年為了入朝,更是披了一層儒學的外衣。
當年晁錯在潁川郡隨張恢學申韓刑名之學,後見入朝無門,便通讀儒家典籍,後來經人舉薦才入了太常署做了一小吏。
文帝時天下無人知《尚書》,後來聽聞濟南郡有一大儒名伏生通《尚書》,但此時伏生已九十餘歲,無法再到長安去,文帝便在太常署中尋了名官吏前去濟南郡學習《尚書》,此人便是晁錯。待其從濟南郡歸來,文帝命其講《尚書》,如此晁錯才得以有機會靠近天子已示其才。
晁錯笑道:“張湯確為一人才,望殿下善用之”。
接著晁錯又又向劉榮行一禮後,言道:“臣下還有要事,改日再與殿下詳談”。
言畢,便轉身而往未央宮而去。
見到有些興奮的晁錯,劉榮這才想到,晁錯可能是見自己用法家之人而興奮之。
對於劉榮這個“現代人”來說,無論法家,儒家以餘百家之言,劉榮並沒有任何的偏見。
兵家可為征戰之用,法家可以促進天下之變革,儒家所提倡之大一統等思想有利於統一王朝的發展。
此時之儒學與後世那腐儒之學還是有很大的區別的,儒家之士還是習以六藝,六藝之中可是有射禦,培養出來之人皆是文武全才。否則吳楚七國叛亂之時,劉榮的老爹也不會用竇嬰這個儒士去做大將軍。
而到了宋明理學之後的儒學似乎完全淪為了嘴炮。
固此,天下為何一定要以一種思想來統禦,我大天朝如此多之學科也未見學生思想混亂,社會有何異動。
諸子百家,皆有其用矣,為何要令其滅絕?
劉榮心中更是yy道:到時定要辦個太學,令諸子百家皆可在其中講學育民。
當劉榮回到殿中,晁錯也在王仡通稟後,進入了麒麟殿中.......
天子劉啟問道:“晁卿此來何事?”。
晁錯行禮道:“陛下,臣今日接到派往吳國之禦史的密報,吳王劉濞近日竟在其國內整兵曆馬,似乎.....似乎要有異動”。
聞此,天子劉啟大笑,卻未言,而是拿出了劉榮所上呈的劉濞私通審平之信件。
“晁卿一觀此卷便知吳王劉濞為何會有異動”。
晁錯接過此卷打開一閱大驚道:“陛下,此……此是從何而得知”。
“此是袁盎向劉榮所檢舉審逆之時,交於劉榮之物”。
當天子劉啟言道袁盎之時,晁錯心中便明了了為何袁盎要交於劉榮,對袁盎之厭惡似乎又加了一分。
但嘴上卻是咬牙切齒的笑道:“袁太宰當真是國士!”。
“有此信件在手,陛下便有天下大義在手,若要削藩,必再無人可擋之!”。
天子劉啟聞此,自然也是大喜之,從繼位之初,便開始部署削藩之事,如今近兩年之久,終於有了眉目,自然是心情舒暢。
言道:“晁卿以為,今若行削藩之舉,當從何處下手”。
“陛下可以削楚國而觀吳國之舉動”。
“為何?”。
晁錯答道:“陛下不知,近日臣已查明楚劉戊自孝文皇帝時便與匈奴相交,可見其用心之險惡。
且太皇太後大喪之時,楚王來長安之時竟帶了數駕馬車,其中皆是楚國之歌姬女婢。在大喪期間,楚王竟還在其府中與這些歌姬奴婢淫歡作樂,此可是犯了大不敬之罪。
楚國又與吳國臨近,先削楚國,吳國若有所動向,朝廷便可以正義之師討伐之,如此東南可安之,天下亦可安之”。
天子劉啟起身在殿中一陣踱步,言道:“晁卿所奏亦無不可,隻是這削藩令一下定然是要牽一發而動全身,再容朕考慮一番,在做定奪”。
“諾”,見天子還是未能下定決心,晁錯隻得先行禮告退。
主父偃連忙命人去尋來了張湯。
張湯自昨日聽聞劉榮要舉薦他之時,回到家中竟是激動地夜不能寐。在接到詔書之時,當然是欣喜若狂,自此以後便從一小吏變成一官員,雖隻是四百石之官。
但卻也得到了皇長子殿下的垂青,此後說不得便要飛黃騰達。
再見到劉榮之時,自然是對劉榮感恩戴德,而劉榮還是用當初對主父偃的那一招——贈金,拿出兩百金贈於張湯,以安其家。
在將一匣金餅交於張湯之時,劉榮的心都在滴血,若不是有祖父當年數次賜金與此次老爹賞了千金。
此時連這兩百金都拿不出來了。手中無錢怎能讓人效命……
心道暗道:看來要想些辦法搞點錢了..............
張湯與其子張世安在劉彘一朝中可謂是極其公正廉潔,在劉榮看來其人與郅都簡直是一個莫子刻出來的,皆是唯天子是從,且清正廉潔。
隻不過郅都雖是酷吏但卻不是法家之人,而張湯則是學申韓之學出身............
曆史中的張湯被莊青翟、朱買臣陷害致死,劉彘派人至其家,才得知張湯家產金不足五百,還盡皆是劉彘所賜之金。要知道張湯可是做過副相禦史大夫之人。
此時隻是一市丞的張湯與其母盡皆是靠其所得之不過數十石以勉強度日,見到黃橙橙的金餅,怎能不喜,立即跪地對劉榮言道:“殿下如此待臣下,臣下必誓死以報之”。
而辟陽侯一案可是在長安的列候之中炸開了鍋,堂堂封邑五千戶的大侯辟陽侯審平竟然敢私養死士,家藏甲胄弓弩。而那審平在湯武率軍包圍其府邸後,便當即拔劍自殺,而其餘之妻妾子嗣,盡皆被士卒緝拿。
天子劉啟聽到湯武稟報審平自殺,心中怒氣自然是難以平息,便又下詔將其滅族,家產以充公用......
而關於審平與吳王劉濞私通之事,天子劉啟卻是隻字未提。
劉榮自然知道他老爹的意思,先忍不發,一發便欲其死無葬身之地。
袁盎在其家中得知此事之概況後,自然是大喜之,自言自語的笑道:“看來老夫的眼光不錯”。
....................................................................
而遠在吳楚之地的吳國,劉濞自然也知道了辟陽侯審平自殺其後被滅族之事,隻怕朝廷知道了他與審平的關係,便會興師問罪。
固此是整日坐臥不安,更是命令吳國上將田祿伯整軍備戰,以防朝廷派兵討伐,但整兵曆馬近一月,朝廷卻無一絲動靜......
最近朝廷的各種動向,令劉濞愈發不安,心道:“看來寡人要早做準備”。
就在劉濞不安之時,長安城中的禦史大夫晁錯也收到了來自吳國禦史的密報,打開一閱便立即乘馬車要進宮見天子劉啟。
晁錯趕到宮門之
時,已是黃昏之時,恰巧與回宮的劉榮碰個正著。
晁錯自然是知道天子如今對皇長子劉榮可是甚為看中,雖然前些時日因淮南王之事訓斥劉榮,但傻子都看的出來,那隻是為封住一些好事之人的口舌。
<a id="wzsy" href="http://m.xiaoshuting.la">小書亭</a>
如今劉榮絕對是太子之位的一大競爭者,法家之人可都是皇帝君主的忠實追隨者,因為也隻有皇帝君主才能夠令其有作為之。
先秦時,商鞅便是如此,碰到了一個能從一而終支持他的秦孝公才得以施展其才華,曆時數十年最終雖也是身死,但終究是完成秦國之變法。
而同為變法者的吳起在楚國推行變法,最終卻以失敗告終。為何?其根源便是支持吳起表達的楚悼王死了……
吳起變法之內容與商鞅變法幾近相同,且早於商鞅近五十年,但可惜天不佑楚......
楚悼王用吳起之時便已至晚年,不過數年便病亡。而吳起因變法觸怒楚國之貴族,在楚悼王的靈堂之上,被楚國貴族亂射殺............
固此,法家之士對天子及其儲君皆是異常的關注,這為是給為晁錯一得文帝之青睞便立即到了太子宮為劉啟之師的原因。
如今見到劉榮也到來,當然也是上前行一禮的。
劉榮當然也看到了晁錯,隻見其一身青色長袍,腰間以綠色綬帶係一官印。
ps:秦漢時便有以綬帶顯示身份地位的製度。天子自然是以金色綬帶以顯尊貴,諸侯王則以赤色為之,三公為綠色,九卿為青色,以此劃分。
晁錯上前行禮道:“臣下拜見殿下”。
劉榮當然是立即回禮道:“錯公不必多禮,天已見晚不知錯公此時到宮中做何?”。
“臣隻是因有些要事要見陛下,這才要進宮”。
又道:“臣聽聞殿下近日向陛下舉薦了一官吏,名喚張湯?”。
“錯公所言不差,此人深通漢律,固此我才向父皇舉薦之”。
劉榮的一席話,似乎是令晁錯有些興奮,張湯晁錯自然是知道的,這可是當今為數不多的申韓之士。但他卻也不敢公然便將法家之人安排入朝堂之中。見劉榮如此,心中感慨道:看來殿下似乎並不厭煩法家之士。
也難怪晁錯會如此想,西漢初年的朝堂也隻有晁錯一人是法家出身,且當年為了入朝,更是披了一層儒學的外衣。
當年晁錯在潁川郡隨張恢學申韓刑名之學,後見入朝無門,便通讀儒家典籍,後來經人舉薦才入了太常署做了一小吏。
文帝時天下無人知《尚書》,後來聽聞濟南郡有一大儒名伏生通《尚書》,但此時伏生已九十餘歲,無法再到長安去,文帝便在太常署中尋了名官吏前去濟南郡學習《尚書》,此人便是晁錯。待其從濟南郡歸來,文帝命其講《尚書》,如此晁錯才得以有機會靠近天子已示其才。
晁錯笑道:“張湯確為一人才,望殿下善用之”。
接著晁錯又又向劉榮行一禮後,言道:“臣下還有要事,改日再與殿下詳談”。
言畢,便轉身而往未央宮而去。
見到有些興奮的晁錯,劉榮這才想到,晁錯可能是見自己用法家之人而興奮之。
對於劉榮這個“現代人”來說,無論法家,儒家以餘百家之言,劉榮並沒有任何的偏見。
兵家可為征戰之用,法家可以促進天下之變革,儒家所提倡之大一統等思想有利於統一王朝的發展。
此時之儒學與後世那腐儒之學還是有很大的區別的,儒家之士還是習以六藝,六藝之中可是有射禦,培養出來之人皆是文武全才。否則吳楚七國叛亂之時,劉榮的老爹也不會用竇嬰這個儒士去做大將軍。
而到了宋明理學之後的儒學似乎完全淪為了嘴炮。
固此,天下為何一定要以一種思想來統禦,我大天朝如此多之學科也未見學生思想混亂,社會有何異動。
諸子百家,皆有其用矣,為何要令其滅絕?
劉榮心中更是yy道:到時定要辦個太學,令諸子百家皆可在其中講學育民。
當劉榮回到殿中,晁錯也在王仡通稟後,進入了麒麟殿中.......
天子劉啟問道:“晁卿此來何事?”。
晁錯行禮道:“陛下,臣今日接到派往吳國之禦史的密報,吳王劉濞近日竟在其國內整兵曆馬,似乎.....似乎要有異動”。
聞此,天子劉啟大笑,卻未言,而是拿出了劉榮所上呈的劉濞私通審平之信件。
“晁卿一觀此卷便知吳王劉濞為何會有異動”。
晁錯接過此卷打開一閱大驚道:“陛下,此……此是從何而得知”。
“此是袁盎向劉榮所檢舉審逆之時,交於劉榮之物”。
當天子劉啟言道袁盎之時,晁錯心中便明了了為何袁盎要交於劉榮,對袁盎之厭惡似乎又加了一分。
但嘴上卻是咬牙切齒的笑道:“袁太宰當真是國士!”。
“有此信件在手,陛下便有天下大義在手,若要削藩,必再無人可擋之!”。
天子劉啟聞此,自然也是大喜之,從繼位之初,便開始部署削藩之事,如今近兩年之久,終於有了眉目,自然是心情舒暢。
言道:“晁卿以為,今若行削藩之舉,當從何處下手”。
“陛下可以削楚國而觀吳國之舉動”。
“為何?”。
晁錯答道:“陛下不知,近日臣已查明楚劉戊自孝文皇帝時便與匈奴相交,可見其用心之險惡。
且太皇太後大喪之時,楚王來長安之時竟帶了數駕馬車,其中皆是楚國之歌姬女婢。在大喪期間,楚王竟還在其府中與這些歌姬奴婢淫歡作樂,此可是犯了大不敬之罪。
楚國又與吳國臨近,先削楚國,吳國若有所動向,朝廷便可以正義之師討伐之,如此東南可安之,天下亦可安之”。
天子劉啟起身在殿中一陣踱步,言道:“晁卿所奏亦無不可,隻是這削藩令一下定然是要牽一發而動全身,再容朕考慮一番,在做定奪”。
“諾”,見天子還是未能下定決心,晁錯隻得先行禮告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