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十五,大唐帝國向燕周宣戰了。


    宣戰檄文和戰爭債券的公告一並下發。


    大唐的官告效率是驚人的,尤其戰時官告效率更加驚人,一旦啟動戰時官告體係,七天之內,中樞消息可以抵達帝國最邊遠的陸疆州府,十五天之內,可以抵達帝國海外最遠的疆域。這對於幅員超過十萬裏、疆域麵積達三千九百萬平方裏的龐大帝國來說是駭人難以置信的,但這隻是大唐強大的一個側影——強國,必定迅如雷、疾如風。


    宣戰檄文和戰爭債券公告分別於第六天、第七天,抵達帝國最西部的安西都護府鹹海城,最南部的安南都護府湄河城,最北的安北都護府淩北冰原,東海的琉求州;第十四天、十五天,抵達帝國最遙遠的海外疆域,即受轄於安東都護府和東海都護府的四個總督府——北大東洲的白令總督府和華岡總督府,南大東洲的華陽金川總督府和永夏長川總督府。……整個帝國都歡騰起來了。


    無論士農工商哪個階層,無論漢人鮮卑回紇粟特峒人黎人呂族人等等,無論黃膚白膚黑膚棕膚,無論黑發黃發紅發棕發,凡屬於官府籍冊的“國民”,都歡騰雀躍起來,大唐萬歲,長勝長勝!


    是的,沒錯,無論哪個地方的唐人,聽說大唐要對外開戰了,都喜形於色——啊啊朝廷又要發錢了!


    這個錢是戰爭債券。


    什麽是戰爭債券?連最東部的鷹羽蒂安族人都知道,那是大唐朝廷發給國民的戰爭紅利!當然,這個紅利是要大家先購買債券,等戰爭勝利後,朝廷會返還本金並付利息——那是戰爭紅利了。按朝廷慣例,利率一般在百分之五左右。朝廷打吐蕃青唐的時候,是百分之四點五的利息——後來朝廷竟將整個吐蕃都滅了,對國民來說是意外之喜了,朝廷兌現紅利時還追加了百分之零點五,湊成了百分之五的利率呢……總之,帝國給國民發錢是不吝惜的。而這次的戰爭利率讓大家都驚喜了:竟然是百分之六啊!


    不過大家一想,燕周比吐蕃大多了,如果打下來帝國得增加多少土地啊,那得是多少田地礦產等等……難怪給百分之六。


    大家去縣裏州裏登記認購的時候都笑嗬嗬的,談論比劃說燕周有多大多大,在帝國的哪個方向,出產什麽什麽,除了牛羊馬毛皮玉石寶石木材外,有沒有鐵礦金礦銀礦銅礦之類,等等,說的熱火朝天。至於戰爭失敗,沒了本金兌不了紅利怎麽辦?——這怎麽可能?


    說這話的一定是外國人。


    對於外國人通常唐人都是驕傲的:咱大唐會打敗仗?嗬!從聖高武發紅利起,咱大唐何時敗過?或許戰場上有不利,但最後的戰爭結果一定是大唐勝利!唐人對大唐和唐軍的強大深入骨髓。再者一種觀念早已深入人心,隻有對帝國對外戰爭有信心,才有資格享受紅利。那些對國家不信任的,不敢投資的,憑什麽享受戰爭紅利?


    所以,戰爭債券一發行,很快賣光。


    而這些巨量的銀錢並沒有囤積在官庫裏,而是從官府又流向民間,成為各個工場接下的大筆軍資訂單,以源源不斷的物資支持帝國的戰爭。這些大量的軍事訂單又給數百萬工場作工帶來了收益,增加了他們的家庭財富,進而帶動了市場的消費;大工場的訂單又給上遊的原材料商和最源頭的種植戶們帶來了收益,這種鏈式傳遞,讓民間不僅沒有因為戰爭頹敝,反而拉動了經濟更加繁榮。這是大唐的戰爭經濟體係,銀錢來源於民間,又回利於民間,遞了個來回,打了個滾,流通領域增加了收益。被大唐的計然學家們稱為“戰時鏈動經濟”,這是大唐能夠頻繁發動對外戰爭又長勝不衰的重要訣竅,也是其他國家很難學會的訣竅。


    這個經濟學的道理並不複雜,但執行它的體係卻是複雜而嚴密的,而且最難學到的精髓是:公平。或許個別環節免不了貪汙、賄賂,但整個交易體係是公平的,有嚴峻的法律保障,這來自於國家的法治。大唐重法,舉世皆知。這個法不是“權貴犯法與庶民同罪”的法,而是權貴與庶民違法必罪的法。權貴有權貴的法,庶民有庶民的法,譬如權貴殺人,依其功勞依次剝奪抵罪,平民殺人必須以命抵命,因為平民沒有功勞可抵,這是大唐的公平。又如權錢交易,收賄的官員一方定罪必定大過行賄的庶民一方,因為官員的地位高,獲得的權利多,相應的當付的責任該更重,這是大唐的公平。總之,大唐用可見的利益將國民和國家綁在一起,國家得利,國民必定分享利益,這是公平,又用法治保障官民交易體係的公正。大唐能夠凝聚民心擁護戰爭,在於這種利益分享體係。當年對外擴張最厲害的高宗被言官們大罵“窮兵黷武”,但民間從沒罵過這位陛下窮兵黷武,反而對高宗充滿戴之情,因為這位陛下給大家發了紅利,讓大家知道國家戰爭勝利我是能分到利益的。


    這一次朝廷共發行了三億四千六百餘萬貫債券,按慣例分士農工商四個階層,各有發行量和申購限額,這些措施都是盡量保障每戶國民都能購買到債券,而不是被權貴和有錢人壟斷。但不是每個唐人都有資格買債券,必須是官府戶籍冊上的“編戶民”,唐律稱之為“國民”。


    唐律規定,國民給國家納稅,相應的享受國家給予的待遇。奴隸是國民的私有財產,沒有對國家做出貢獻,當然不能享受國民待遇。不事生產的乞丐、無業遊民這類,還有將田地托庇於士族豪強的隱戶,不對國家付出,當然得不到國民待遇。這是“付出和得到”的公平。當個人的利益與“國民”掛鉤,國家觀念和國民性產生了。這是大唐每逢戰爭和天災都能立即凝聚起民心的重要原因。當國家的強大與個人利益息息相關時,民眾才會為這個國家的強大而驕傲並為之付出,大唐才會成為唐人心中的“咱們帝國”而不是誰做皇帝他們都不關心的一家姓王朝。


    <a href="http://m.xiaoshuting.cc" id="wzsy">xiaoshuting.cc</a>


    “……購買戰爭債券,讓各個階層不在戰場卻關心戰爭的勝負,參與到戰爭中去,才能讓對外戰爭成為‘帝國的戰爭’而不是‘朝廷的戰爭’。隻有共同的利益才能真正凝聚一個國家。”


    這是高宗的話。


    李毓禎坐在奉先閣二樓的閱讀室裏,閱讀著高宗皇帝的帝劄,陽光透過大玻璃窗灑在幹淨的白檀書案上,也照耀在她平靜的臉龐上。


    她的心也已經沉靜。


    帝劄中的文字有著令人沉靜的力量。


    她讀的這一卷是軍事戰爭卷,不是高宗的原本,那是珍藏不動的,她看的是世宗皇帝的抄寫本。這也是高宗定下的規矩:每任皇帝都要將前一任皇帝的帝劄抄錄一遍,供後任這是保護原本真跡,帝劄可能要看很多次,每次都看原本可能有磨損,當然更重要的目的是讓接任的帝王加強對前任帝王治政的了解,隻有自己一筆一筆的寫過,才能記憶深刻……以保障治政的延續性。不過,高宗的帝劄每任皇帝都抄寫過,李毓禎以前閱讀過戰爭卷,當時看的是祖父景宗皇帝的抄寫本,而今次閱讀,她選擇了世宗的抄寫本。


    因為世宗的抄寫凝聚了感情。


    不僅僅是對高宗的崇敬,還有女兒對母親的孺慕、懷念,從抄寫的筆意中流露出來,這種感情是深刻的,又是溫柔平靜的,不是情那樣熾烈,有著親情獨有的博大包容。這正是李毓禎痛楚的心需要的。


    她需要一種沉靜又溫柔的力量,如水般的流淌她的心,又如大地一樣,可以承載她的痛楚。


    高宗的文字能讓她獲得力量,而世宗的筆意能讓她平靜。


    當整個帝國因為戰爭而沸騰起來時,李毓禎的心是在平靜的痛苦中。


    這種痛苦不再是激流衝撞礁石的洶湧,而是平靜的流淌著,像河流衝刷河床,像大地承受風霜,平靜,而又沉默。


    六月二十九,大唐與烏古斯聯軍攻入燕周都城,燕周皇帝自盡。


    燕周帝國,亡。


    此時,距離大唐宣戰四十四日。(.txt.net )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蘭陵風流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君朝西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君朝西並收藏蘭陵風流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