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琰說她全身都更好看了,不是虛言,而是實話。


    沈清猗全身的雜質都被剔除,似美玉再經琢磨,肌膚更加瑩潤,透出珍珠一般的光澤,而骨骼更加密實,肌肉緊致柔韌,以丹火淬煉相當於肌骨的重塑,加上天道意誌給予的淬煉,身體一些瑕疵在重塑中進行了調整,似一樽玉人又經高明藝匠雕琢,身材比例和諧到完美,讓人一看覺得賞心悅目,再看幾眼禁不住著迷;而其風骨也越發突出,像千秋寒梅經過千秋霜雪的洗煉,更豔,更清,凜冽風華灼灼。


    蕭琰覺得沈清猗美得灼人眼目。


    她眨了好幾次眼。


    沈清猗嘴角一彎,決定原諒她先前的“口不擇言”。


    兩人入靜室收拾好衣物,回了元合庭,蕭琰將藤篋遞給白蘇,兩人自去茶室說話。


    “清猗,讓我看看你的身體。”蕭琰還有些不放心。


    沈清猗一笑,伸出自己的手腕。


    蕭琰的真氣從她腕脈而入,跟著一縷神識也進入,但這回她遵守了禁忌,沒入她的丹田,隻是在她周身遊走。蕭琰的神色先是驚愕,然後綻出了笑容。


    “清猗,你成了通脈體了!”


    她眼裏都溢出了笑意,“你可以修行武道了!”


    因為天道意誌的淬體,閃電的強橫力量,竟然將她體內的經絡全部貫通,一舉成了武道上難得的通脈體。


    蕭琰興奮得比自己晉階宗師還要高興。


    沈清猗也高興,這本是她神識有意的引導,操控閃電橫衝直撞的力量,將自己先天不通加上後天又堵塞的經絡全部貫通,雖然為此經受了更多的痛苦,但結果是值得的,成為完全的通脈體——這是武者晉階先天境才能達到的體質,而她通過一次究極煉體實現了。


    丹道是求長生之道,不是求力量之道,沈清猗對力量並不渴求,但她既負星命,又與蕭琰必定走上天啟之路,未來凶險莫測,能有自保的力量當然是最好的——沈清猗向來不將性命寄托在別人身上,縱然是人也有護她不周的時候,何況她並不想成為蕭琰的累贅。所以,再痛苦她都會想辦法讓自己能夠修煉武道。


    “可惜有些晚了。”蕭琰又遺憾的道。


    武道修行要從小開始,既是對根骨的打磨,也是夯實基礎,內力也要通過日積月累才能壯大,清猗現在雖然有了武道的絕佳體質,但二十五六歲才起步,比起其他人晚了二十年,縱然她悟性高,但基礎的夯實、凝練和內力的積累還是需要時間。


    沈清猗卻不覺得遺憾,微笑說道:“我又不是追求成為武道至強者,現在可以修行武道已經是上天垂顧,還有什麽可惜的?”


    “也是。”蕭琰想了想說道。


    清猗有自保的力量好,丹道才是她的主道,不能因為可以修習武道,而本末倒置。


    堅持本心,才能走得長遠。


    ***


    一場秋雨一場寒,河西也在下秋雨,瀟瀟一日後雲收雨住,但西部的鄯善、焉支二州的秋雨卻已經連續下了五日,而且是暴雨。


    這是西部罕見的秋季暴雨,暴雨引發了洪水,從天山南麓流下來的的白河水泛濫,又往南與孔雀河交匯泛濫,沿岸的鄯善州、焉支州的二十七個村莊、三個市鎮、兩個縣城、四個牛羊馬牧場都淹沒在洪水中。


    河西道的西部向來是防春末夏初的融雪汛,因秋冬季節枯雨,幾百年都沒發生過秋汛,這回突如其來的暴雨引發的洪水將官府和百姓都打了個懵頭懵腦,洪水凶猛,卷著泥沙咆哮而來,一下淹沒了村莊縣城和牧場,短短五日,有數千百姓死亡或失蹤在洪水中。


    所幸河西道曆年防融雪汛已經有了經驗,防汛司是道級官署,按大唐《防汛律》在汛期前後有權臨時調集道內軍兵財物,關防文函下去,大半個河西都動起來:轉運司支撥銀錢,調糧發運,大都督府下令河西軍中軍抽調五千士卒分別奔赴鄯善、焉支抗洪,相鄰的高昌、且州、海州三州折衝府接到防汛司的關防文函,立即抽調府兵分別趕往二州,聯合鄯善、焉支州的府兵,組成抗洪搶險隊伍。鄯善州、焉支州的刺史府也馬不停蹄的運作,征調當地民力物力,組織搶修堤壩和救災事宜。


    受災最重的是鄯善州,有十七個村被大水衝沒,還有鄰河的兩個市鎮,州城也受到洪水侵襲,幸被堤壩擋住。這些堤壩都是按融雪汛的標準修建,但哪年的融雪洪水都沒有今年的“秋汛”凶猛,洪水咆哮著,呼嘯而來,奔騰過去,一次又一次,很多堤壩決了口,因鄯善州城處於白河支道,不在主河道,才沒有決口,否則早前兩天被大水衝入了。但暴雨持續五天,支道水位越來越漲,又有泥石流,城外的大壩已經出現了兩處塌方,還有多處險情,抗洪隊伍緊急增加兩千人,大堤上人頭湧湧,穿著軍服的短褐的麻布襖的各色人都有,吆喝聲號子聲不停,軍隊和武館的武者以及武學的武學生都處在險情最嚴峻的地方,冒著暴雨,將沉重的竹籠石頭挾著勁力準確的投入缺口處,再由普通隊員用沙包壘起沙牆,人們的汗水都混著雨水滾落……在這降溫到隻有七八度的寒冷天氣中冒著暴風雨搶修堤壩真是一個考驗,有的人扛著沙包倒下,立即被後勤隊伍抬下去,灌生薑水、糖鹽水。


    大壩南端的高地上有一座河道所巡守氈棚,此時棚前立著一柄圓木撐著的赤色油漆傘,傘下人影幢幢,不時有人奔走來去,或匯報或領命。堤壩上的軍民百姓疲累時不由自主望向赤色傘,看見傘外□□立著的大纛,心中似有了主心骨,又冒出無窮的勇氣和力量。


    赤色大纛上繡著鬥大的“蕭”字,如赤色火焰,飄揚在暴雨中。


    堤壩上的軍民都知道,世子在那裏。


    河西蕭氏的世子,蘭陵蕭氏的世子。


    人們已經習慣了,無論戰爭還是災難險情,永遠都有這麽一麵大纛立在河西人的背後,□□,永不倒下,堅定,永不後退。


    這麵大旗是河西人的精神支柱。


    支持他們度過任何艱險。


    兩百年來,從來沒有讓他們失望。


    因為蘭陵蕭氏,永不倒下,永不後退。


    赤色大油傘下固定著八盞玻璃風燈,將暴雨下的昏暗照得光明。蕭琮穿著鶻銜瑞草的世子裘袍,頭上戴著世子金冠,碩大的南珠嵌在冠中瑩瑩發亮,站在傘下給人明亮的感覺,仿佛暴雨中永不黯淡的珠光,給人溫暖和信心。他在世子袍外穿了件綠頭鴨絨油衣,腳上是一雙鹿皮高筒油靴,正一邊聽著官員說話,一邊望著遠處咆哮的洪水,目光溫和又沉靜。


    此時他臨時兼著防汛司副都指揮使的職任,坐鎮受災最重的鄯善州,近協調指揮抗洪事宜,昨天傍晚才急馳抵達州城,今日一早在刺史與河道官員陪同下巡視河堤。


    河道官員匯報堤壩情況後,刺史說起本州的受災和救災情況。


    河西道的西部地廣人稀,鄯善州城內隻有三千多戶、一萬四千餘人口,現在洪水泛濫,各縣村鎮和牧場的難民紛紛擁入州城,幾天之內人口猛增至七八萬人。城內街巷、佛寺道觀、城牆根下,到處都是搭的簡易窩棚,堆放著*的行李,擠滿了一身狼狽的難民。


    刺史府做的第一件事是平抑糧價,按《防汛律》的懲辦律條,敢漲價的糧商一律下獄,米糧充公賑災,並以十倍罰沒家產——這一嚴酷的律條從高宗立律起到現在,已經執行多年,斬落奸商無數,而且官報披露,臭名遠揚,影響子孫三代,很少有奸商敢頂風發這災難財,州城的物價平抑得很好;但一下多了六七萬人口,吃、住、防疫都是大問題。


    “……原本今年也是好年成,春小麥、玉米、大豆正待秋收,這一場洪水給衝沒了大半,還有棉花,天山南麓下的棉田毀得差不多了。”刺史心肝兒都在痛,鄯善州的天山棉是有名的貢棉,每年給州裏帶來多少賦稅啊,今年全泡黃湯了,“所幸積糧還有,加上道裏撥的賑災糧,這前一個月還是能周濟過去的。住的地方也統一安置,已經規劃在各坊區搭帳篷,置溷房和垃圾點,將難民分區遷入。城內各家藥鋪也都統一征調了,按鄰近地帶分區負責,並設置醫療點,還有檢疫隊巡視,做好治病防疫措施。……”


    刺史一條條稟報著,雖然麵臨突如其來的洪災,卻也還有條不紊,一樁樁拎得清楚。如果蕭琮隻是防汛司的副都指揮使,刺史當然不必詳細說這些民政,但他還是河西世子。無論是世襲河西大都督的繼承人,還是世襲梁國公的世子,在河西人心中,是河西少主,河西的所有事情當然得操心。盡管河西大都督隻管兵事,但蕭氏早已紮根河西,士農工商各行各業都把持,河西道的官員未必都是蕭派,但在這裏任官,要把事情做好,不能不依靠蕭氏,何況治災這樣的事務涉及方方麵麵,有蕭氏出頭當然能省刺史很多力。蕭氏將河西當作自己的家園子,不管朝廷怎麽忌憚,但對河西的地方官來說有樁好處:蕭氏不會拆爛汙、拆家棚,毀了“自家的園子”,救災這種事必定會盡心盡力。


    “使君考慮得很周到。”蕭琮溫和平靜的說道。


    河西的州政長官都是實幹的,蕭氏看中務實,那些為官虛浮或是隻有嘴皮子功夫的,早已被蕭家的明查暗訪給弄下去,能留任的刺史未必都清廉公正,但都有一樁——是能幹實事的。蕭琮覺得這位陳刺史處理災務中規中矩,按著《防汛律》和《荒政全要》的條款辦事,沒有什麽出色的亮點——但能中規中矩的將這些事情辦好,治災落到實處了。


    治災民政方麵他沒什麽可補充的,帝國已經積累了兩百年救災的經驗,隻要官員認真去做不會出岔子;蕭琮最關心的還是難民的搜救,這是救災最薄弱的環節。


    洪水當前,首要是保堤,其次是賑災,維持災區秩序,然後是災後重建,不要造成流民。搜救災民往往是最為忽視的,除非有相當的人力及時去做。


    <a id="wzsy" href="https://www.wucuoxs.com">wucuoxs.com</a>


    蕭琮帶著隨從侍衛一路急馳過來,進入鄯善州境看見淒慘的狀況,村莊房屋淹沒在洪水中,逃往州城去的難民拖兒帶女,失去親人的一臉悲痛麻木,但為了生存仍然要掙紮向前。看見蕭氏的赤底劍蘭旗幟時,那些難民遠遠的伏拜下去,一臉淒惶的臉上有了欣喜,悲痛麻木的眼睛中也有了光彩,那是希望,也是信任的亮光,希冀蕭氏能將他們拯救出苦海,信任蕭氏會將他們拯救出苦海。


    那一刻,蕭琮深深的感受到:


    蕭氏,是河西的蕭氏。


    河西百姓信任蕭氏,蕭氏應回報百姓以仁。


    最基本的仁,是保障他們的命。


    蕭琮手中的人力沒法全麵搜救災民,但總要盡力去做。盡心,是仁。


    他在路上時去信給父親,希望再調五千河西軍組成搜救隊。


    梁國公收到飛鷹傳回的信權衡良久,同意調派三千人。


    蕭琮已經從護堤軍隊中抽調人員組成搜救船隊和皮筏隊,這三千軍士趕到災區後,也加入其中,在洪水泛濫的河道上四處搜救落水和受困的災民。


    但派軍隊搜救百姓的行動在軍中引起了一些非議,尤其在一位軍士因為救河中一對母女而不幸被洪峰卷走後,搜救軍隊的將領們都覺得不值——不過是些卑賤的村民,怎麽比得上他們精心訓練出來的士卒的性命?(.. )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蘭陵風流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君朝西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君朝西並收藏蘭陵風流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