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的天時已盡,但京都長安的鳴蟬聲還在聲嘶力竭的叫著,雖然已經一腳踏入三秋的孟秋,但隻要還沒立秋,七月依然流火。
京都的新聞也和天氣一般,喧熱不冷,但不是說一個新聞持續的時間久,恰恰相反,能讓京都人超過十日關注的絕對是大新聞。因為京都吸引人的事太多,大到朝廷要試行安居房低息貸款這種影響小民“住”的大政策,中到交通司決定增開一路公共馬車的便民小政,小到丈夫為私生子分財產被妻子告到京兆府這種家長裏短……都能讓京都百姓津津樂道一陣。但今日還熱議的,可能明日過時了——“新聞”這個詞是長安人創出來的,新近發生的事,人們聞而議之,關鍵在一個“新”,曾子都說了,“日日新,又日新”,那是要每日一新聞。京都百姓果然是最有知識的百姓,公利圖書樓的書沒白讀,連《大學》的原文都能引用,還能活學活用,隻是這解釋……實在讓儒生們哭笑不得。
但這次的新聞卻是熱了很久,從六月上旬傳出來,進了七月都還在議論,坊間的小民百姓不知道最初新聞是從哪裏傳出來的,但沒人懷疑這個新聞的真實性,因為他們周圍認識的人都在說——當聽到一個人,兩個人說還不信,但聽到三個人說,有些信了,而當十個人、幾十個人都在說時,心裏十成十的信了,最主要的是新聞裏的內容他們聽得心動,打從心裏希望那是真的。
更何況,聽說那是孫藥王孫老神仙的弟子上書給朝廷的……這肯定不是瞎說,隻有藥王的弟子才提得出來。朝廷前些日子還下了敕榜呢,出榜表彰那些在霍亂瘟疫中立功的人員,其中有至元道師,這上書肯定是她提給朝廷的沒錯!
“藥王老神仙保佑啊,保佑您的弟子上書通過。”
那受過孫藥王惠及的庶民百姓都在家裏拜著孫藥王的長生牌位,每天都要拜一拜祈求保佑家裏人無病無痛,現在多了一樣:保佑那個公利衛生通過實施。
這件事不僅在京都熱議不絕,而且通過人們的口耳相傳,書信傳遞,小報私傳,向外傳開去,再加上有心人的暗底推動,便如星星之火般,傳播灑向京都以外的地方,不知什麽時候可以“轟”的一聲燃起來,成為燎原大火。
……
鄭嚴生是這些星星之火中的一點火星。
他和母親租住在西城平民坊的一個小院子裏,聽說這件事比起同坊的庶民鄰居更早,得到的消息也比他們全麵,因為他是全國最高的醫學學府——帝國醫學院的一名學子。
學校曆來是消息流通的地方,何況帝國醫學院的學子中有不少是有出身和來曆的,雖然比不上國子監和太學,但是這件新聞本身和“醫”相關,醫學院的學子們當然很關注,人人都在議論,讚同、支持的占大多數,至於流傳出來的宰相們擔心國家財政不能擔負的問題學生們不關心,他們關心的是這件事對民眾的利益,當然這個“民眾”包括他們自己在內。
雖然他們入了學籍已經是“士”,但有出身背景的醫學生畢竟是少數,絕大多數學子的家中都沒有富有到不用擔心生病請醫吃藥花錢的程度。再者,這個體製的建立,更能保障他們這些醫學生畢業後留京的機會更大,不是每個人都優秀到可以進京兆醫官局,甚至進太醫署,連留校任教都是有名額的,如果建立起公利醫館、衛生保健站,每個坊一個站,京都有三百六十坊,算他們爭不到公利醫館的職位,難道連坊區保健站的職位都爭不到?如此不用分配地方離開京都了。雖然一些大城市的醫官局也不錯,但再怎麽也比不得京都,這可是帝國的中心。
鄭嚴生的性格比較沉默木訥,同窗們議論熱烈,他的發言卻很少。但誰都不知道,這位青年心中早已燃燒起了火苗,從開始在密切關注,並默默記下周圍同窗的議論和反應。
不久,帝國醫學院便有消息在底下傳,說政事堂裏反對這項議案最堅決的,是中書左卿鄭執中和門下左仆射張夷直,中書令裴昶和門下侍中崔希真目前還沒表態,當前也正是因為這兩位宰相表示“如果國家財政能支持,可以考慮”的態度,才使這項議案圍繞著財政是否能支持在討論爭吵。
<a href="http://m.slkslk.com" id="wzsy">slkslk.com</a>
但所謂的國家財政能否支持,一些很有背景的學子私下透露,這個是有水分的,當宰相們不願意的時候,財政不能支持;當有利可圖的時候,不能支持也那得支持,從其他地方削奪預算過來,總之是有辦法——端看宰相們願不願意。明顯的,這議案對世家沒什麽利!有錢還不如投到其他有利的項目去,比如造船預算,修路,疏浚運河,更先進的航海儀研究啊等等,嗬嗬,這都是能促進世家貿易流通的,還有帝國技研院,每年幾百萬貫往裏麵扔,也沒見宰相們心疼,說財政不能支持,因為有了成果是大利潤啊……
沒有人知道,沉默的鄭嚴生心中已經出離憤怒了。
他的出身挺高貴,是甲姓滎陽鄭氏的旁支子弟,但已經出了五服,並且從祖父那輩起他們這房凋敝了,而他父親二十五歲時意外染上了肝病,治病耗光了家裏的錢財,雖然得了族裏一些接濟,但止不住一直往窟窿裏丟錢,很快族中不再免費供給養肝藥材,隻是每月多支十貫錢,這在平民家也是筆巨款了,但對他父親的病卻是不夠用的,終於在他十歲那年父親去世。鄭嚴生因此立誌學醫,十五歲考入了河南道醫學堂,後來又考上京都長安的帝國醫學院,母親將家裏房子賣了,加上族裏當年給的安葬撫恤費還有剩餘,帶上祖母和他入長安,如今祖母已病逝,母親也一身病,鄭嚴生隻能盡量為母親減輕病痛,並期望自己早點畢業職,有錢了能給母親買更好的藥。
他在學院聽說這個議案後,忍不住想:如果那時有公利醫館,每個坊有衛生保健站,有每月巡檢傳染病,是不是父親不會莫名其妙傳染上肝病?是不是會發現得很早?是不是能治好?是不是父親還活著?
那天從醫學院回來後,他看著母親半佝僂的身子,明明才四十五六歲卻已如六旬老婦般蒼老,他默默將眼中的酸澀感謝下去。
他不能再沉默下去。
利益,隻有自己去爭取。
等待,不能改變命運。
他必須做一些事情。
鄭嚴生性子木訥沉默,內裏卻十分聰明,否則也不會在父親早逝、家道艱難的情況下學業有成,還考上很難考的帝國醫學院,他決心采取行動,開始默默做籌劃,並且小心的開展。
像鄭嚴生這樣的人,在帝國京都,在整個大唐,都隻是不起眼的一點火星。
但這樣的火星,暗地裏還有多少在簇燃呢?
或者,還有更多沉默的人被他們點燃。
……
***
京都熱議這麽久的新聞,蕭琰當然也知道了。
她不是從其他學子那裏聽說,天院是天策書院中專攻武道的學院,武道學子對這種新聞不會關心,即使家中捎來的信偶有提及,也不會有太多學子關注,但蕭琰很關注——母親信中提到此事時,她很關注,在回信中問了很多。
李翊浵也樂意跟她說這事,每隔幾天,會有新的進展附與信中,並給蕭琰解說其中的利害,各方的謀算,等等。
她認為這事很有趣,讓李翊浵覺得有趣的不是事件本身,而是透過事件的人心,以及這個事件牽扯出來的各方利益的博弈,她覺得,這對女兒是個很好的教材……陰謀,陽謀,無聲的刀光劍影。
她知道蕭琰很聰明,而且敏銳,隻要她想,能很厲害的算計,但她不喜歡,是有能為而不願為,李翊浵並不想打破蕭琰的為人處事方式,但必須得讓蕭琰知道,這些陰謀陽謀的手段。更要緊的是,而沈清猗這個人,心機如此綿密深沉,那些謀算經她一細推,都暗暗心驚……寶樹卻對她如此關心,感情深切,李翊浵覺得必須讓女兒看明白沈清猗是個什麽人,她的謀略心機手段,別以後吃了虧還不知道。
“沈至元是個有格局的人,這毋庸置疑,如果她沒有格局,構建不出這樣一個體製。但更令人欣賞的,是她的聰明。
“但凡一個人做一件事,總有他的動機和目的。沈至元的動機是什麽呢?是普濟天下民眾的慈悲之心,還是她的青雲之誌?這個姑且不論。從結果來看,因為這份惠及天下民眾的公利提案,隻要是個窮人都會感激她,加上她藥王弟子的身份公諸天下,民眾對她的期望和感恩心會更高。而全大唐不擔憂看不起病吃不起藥的富人能有多少呢?一旦這份提案通過實施,沈至元將收獲巨大的聲望。這個結果,必將她推離蕭氏,無論皇族還是其他世家,都不會想看到蕭氏有這麽一位世子夫人聯結蕭氏與道門。
“沈至元這麽聰明,能不知道這種結果?不,她應該非常清楚,如此隻有兩個可能。一是她對庶民的慈悲憐憫超越了她對你四哥的感情,也超越了世子夫人、乃至蕭氏家主夫人所帶來的地位和榮耀。如果不是這個,那是另一個可能了,她本來是在為脫離蕭氏而做謀劃。”
蕭琰看到這裏默默無語。
……姊姊恐怕沒有這麽大的慈悲心。
她與沈清猗學醫久了,一個精通醫術的人是不是懷著治病救人的心,從教授醫道的言談中是可以感覺得到的,但蕭琰不覺得沈清猗有醫者之德。她對醫道的精研,更多是出於她的興趣好,好像她對武道的追求一樣。說沈清猗為了天下民眾舍棄了世子夫人之位,她都是不信的。
若說姊姊是為了脫離蕭氏而做這些謀劃……蕭琰雖然震驚,卻又在意料之外有種意料之中的感覺。
“如果她是為了脫離蕭氏而謀劃這一切,那目的又是什麽呢?野心,青雲之誌?——但她拒絕了昭華的招攬。按說,她有青雲之誌,被昭華欣賞提攜,是一條最快的捷徑。但她沒有走這條捷徑,而且表明不會回歸沈氏,要麽是道門裏還有更吸引她的存在,比如完全繼承道玄子的傳承,這說明藥殿才是她的目的。無論是不是這個原因,她能造出如今這種局勢,足以讓人對她的心機謀略讚歎了。”
蕭琰不相信沈清猗是為了功名脫離蕭氏,這是對沈清猗性情的了解,也是一種直覺。
她覺得沈清猗為了追求藥道,選擇藥殿而放棄世子夫人身份這個比較可能。
抑或者……
她眨了眨眼,想起四哥的話……或者姊姊是為了和離後與她喜歡的人在一起?
蕭琰抓了會頭,覺得這個可能性也很大……要不去信問問四哥?
哎喲,這個怎麽問?
難道問四哥,姊姊是不是想跟你和離然後去找心上人?
呃……雖然沒有深刻感情,這麽問四哥也不太好吧?換作任何一個男人,聽說自己的妻子正在謀劃與自己和離,好與心上人雙宿**,恐怕都不會好受吧?
蕭琰覺得,她還是別操心這事了。
既然希望姊姊獲得自由,得到她的幸福,和四哥各自生活,各得其所,那順其自然好了,何必寫信給四哥添堵?四哥算心裏清楚,但清楚是一回事,被人點出來又是一回事,蕭琰這方麵的人情世故還是有的。
看到母親信裏說的“或許過不了多久,她不是你四嫂了”,蕭琰搖了搖頭,驅散心中欣慰又有些悵然的感覺,心道:算不是四嫂,那也是姊姊,感情不會變。(.. )
京都的新聞也和天氣一般,喧熱不冷,但不是說一個新聞持續的時間久,恰恰相反,能讓京都人超過十日關注的絕對是大新聞。因為京都吸引人的事太多,大到朝廷要試行安居房低息貸款這種影響小民“住”的大政策,中到交通司決定增開一路公共馬車的便民小政,小到丈夫為私生子分財產被妻子告到京兆府這種家長裏短……都能讓京都百姓津津樂道一陣。但今日還熱議的,可能明日過時了——“新聞”這個詞是長安人創出來的,新近發生的事,人們聞而議之,關鍵在一個“新”,曾子都說了,“日日新,又日新”,那是要每日一新聞。京都百姓果然是最有知識的百姓,公利圖書樓的書沒白讀,連《大學》的原文都能引用,還能活學活用,隻是這解釋……實在讓儒生們哭笑不得。
但這次的新聞卻是熱了很久,從六月上旬傳出來,進了七月都還在議論,坊間的小民百姓不知道最初新聞是從哪裏傳出來的,但沒人懷疑這個新聞的真實性,因為他們周圍認識的人都在說——當聽到一個人,兩個人說還不信,但聽到三個人說,有些信了,而當十個人、幾十個人都在說時,心裏十成十的信了,最主要的是新聞裏的內容他們聽得心動,打從心裏希望那是真的。
更何況,聽說那是孫藥王孫老神仙的弟子上書給朝廷的……這肯定不是瞎說,隻有藥王的弟子才提得出來。朝廷前些日子還下了敕榜呢,出榜表彰那些在霍亂瘟疫中立功的人員,其中有至元道師,這上書肯定是她提給朝廷的沒錯!
“藥王老神仙保佑啊,保佑您的弟子上書通過。”
那受過孫藥王惠及的庶民百姓都在家裏拜著孫藥王的長生牌位,每天都要拜一拜祈求保佑家裏人無病無痛,現在多了一樣:保佑那個公利衛生通過實施。
這件事不僅在京都熱議不絕,而且通過人們的口耳相傳,書信傳遞,小報私傳,向外傳開去,再加上有心人的暗底推動,便如星星之火般,傳播灑向京都以外的地方,不知什麽時候可以“轟”的一聲燃起來,成為燎原大火。
……
鄭嚴生是這些星星之火中的一點火星。
他和母親租住在西城平民坊的一個小院子裏,聽說這件事比起同坊的庶民鄰居更早,得到的消息也比他們全麵,因為他是全國最高的醫學學府——帝國醫學院的一名學子。
學校曆來是消息流通的地方,何況帝國醫學院的學子中有不少是有出身和來曆的,雖然比不上國子監和太學,但是這件新聞本身和“醫”相關,醫學院的學子們當然很關注,人人都在議論,讚同、支持的占大多數,至於流傳出來的宰相們擔心國家財政不能擔負的問題學生們不關心,他們關心的是這件事對民眾的利益,當然這個“民眾”包括他們自己在內。
雖然他們入了學籍已經是“士”,但有出身背景的醫學生畢竟是少數,絕大多數學子的家中都沒有富有到不用擔心生病請醫吃藥花錢的程度。再者,這個體製的建立,更能保障他們這些醫學生畢業後留京的機會更大,不是每個人都優秀到可以進京兆醫官局,甚至進太醫署,連留校任教都是有名額的,如果建立起公利醫館、衛生保健站,每個坊一個站,京都有三百六十坊,算他們爭不到公利醫館的職位,難道連坊區保健站的職位都爭不到?如此不用分配地方離開京都了。雖然一些大城市的醫官局也不錯,但再怎麽也比不得京都,這可是帝國的中心。
鄭嚴生的性格比較沉默木訥,同窗們議論熱烈,他的發言卻很少。但誰都不知道,這位青年心中早已燃燒起了火苗,從開始在密切關注,並默默記下周圍同窗的議論和反應。
不久,帝國醫學院便有消息在底下傳,說政事堂裏反對這項議案最堅決的,是中書左卿鄭執中和門下左仆射張夷直,中書令裴昶和門下侍中崔希真目前還沒表態,當前也正是因為這兩位宰相表示“如果國家財政能支持,可以考慮”的態度,才使這項議案圍繞著財政是否能支持在討論爭吵。
<a href="http://m.slkslk.com" id="wzsy">slkslk.com</a>
但所謂的國家財政能否支持,一些很有背景的學子私下透露,這個是有水分的,當宰相們不願意的時候,財政不能支持;當有利可圖的時候,不能支持也那得支持,從其他地方削奪預算過來,總之是有辦法——端看宰相們願不願意。明顯的,這議案對世家沒什麽利!有錢還不如投到其他有利的項目去,比如造船預算,修路,疏浚運河,更先進的航海儀研究啊等等,嗬嗬,這都是能促進世家貿易流通的,還有帝國技研院,每年幾百萬貫往裏麵扔,也沒見宰相們心疼,說財政不能支持,因為有了成果是大利潤啊……
沒有人知道,沉默的鄭嚴生心中已經出離憤怒了。
他的出身挺高貴,是甲姓滎陽鄭氏的旁支子弟,但已經出了五服,並且從祖父那輩起他們這房凋敝了,而他父親二十五歲時意外染上了肝病,治病耗光了家裏的錢財,雖然得了族裏一些接濟,但止不住一直往窟窿裏丟錢,很快族中不再免費供給養肝藥材,隻是每月多支十貫錢,這在平民家也是筆巨款了,但對他父親的病卻是不夠用的,終於在他十歲那年父親去世。鄭嚴生因此立誌學醫,十五歲考入了河南道醫學堂,後來又考上京都長安的帝國醫學院,母親將家裏房子賣了,加上族裏當年給的安葬撫恤費還有剩餘,帶上祖母和他入長安,如今祖母已病逝,母親也一身病,鄭嚴生隻能盡量為母親減輕病痛,並期望自己早點畢業職,有錢了能給母親買更好的藥。
他在學院聽說這個議案後,忍不住想:如果那時有公利醫館,每個坊有衛生保健站,有每月巡檢傳染病,是不是父親不會莫名其妙傳染上肝病?是不是會發現得很早?是不是能治好?是不是父親還活著?
那天從醫學院回來後,他看著母親半佝僂的身子,明明才四十五六歲卻已如六旬老婦般蒼老,他默默將眼中的酸澀感謝下去。
他不能再沉默下去。
利益,隻有自己去爭取。
等待,不能改變命運。
他必須做一些事情。
鄭嚴生性子木訥沉默,內裏卻十分聰明,否則也不會在父親早逝、家道艱難的情況下學業有成,還考上很難考的帝國醫學院,他決心采取行動,開始默默做籌劃,並且小心的開展。
像鄭嚴生這樣的人,在帝國京都,在整個大唐,都隻是不起眼的一點火星。
但這樣的火星,暗地裏還有多少在簇燃呢?
或者,還有更多沉默的人被他們點燃。
……
***
京都熱議這麽久的新聞,蕭琰當然也知道了。
她不是從其他學子那裏聽說,天院是天策書院中專攻武道的學院,武道學子對這種新聞不會關心,即使家中捎來的信偶有提及,也不會有太多學子關注,但蕭琰很關注——母親信中提到此事時,她很關注,在回信中問了很多。
李翊浵也樂意跟她說這事,每隔幾天,會有新的進展附與信中,並給蕭琰解說其中的利害,各方的謀算,等等。
她認為這事很有趣,讓李翊浵覺得有趣的不是事件本身,而是透過事件的人心,以及這個事件牽扯出來的各方利益的博弈,她覺得,這對女兒是個很好的教材……陰謀,陽謀,無聲的刀光劍影。
她知道蕭琰很聰明,而且敏銳,隻要她想,能很厲害的算計,但她不喜歡,是有能為而不願為,李翊浵並不想打破蕭琰的為人處事方式,但必須得讓蕭琰知道,這些陰謀陽謀的手段。更要緊的是,而沈清猗這個人,心機如此綿密深沉,那些謀算經她一細推,都暗暗心驚……寶樹卻對她如此關心,感情深切,李翊浵覺得必須讓女兒看明白沈清猗是個什麽人,她的謀略心機手段,別以後吃了虧還不知道。
“沈至元是個有格局的人,這毋庸置疑,如果她沒有格局,構建不出這樣一個體製。但更令人欣賞的,是她的聰明。
“但凡一個人做一件事,總有他的動機和目的。沈至元的動機是什麽呢?是普濟天下民眾的慈悲之心,還是她的青雲之誌?這個姑且不論。從結果來看,因為這份惠及天下民眾的公利提案,隻要是個窮人都會感激她,加上她藥王弟子的身份公諸天下,民眾對她的期望和感恩心會更高。而全大唐不擔憂看不起病吃不起藥的富人能有多少呢?一旦這份提案通過實施,沈至元將收獲巨大的聲望。這個結果,必將她推離蕭氏,無論皇族還是其他世家,都不會想看到蕭氏有這麽一位世子夫人聯結蕭氏與道門。
“沈至元這麽聰明,能不知道這種結果?不,她應該非常清楚,如此隻有兩個可能。一是她對庶民的慈悲憐憫超越了她對你四哥的感情,也超越了世子夫人、乃至蕭氏家主夫人所帶來的地位和榮耀。如果不是這個,那是另一個可能了,她本來是在為脫離蕭氏而做謀劃。”
蕭琰看到這裏默默無語。
……姊姊恐怕沒有這麽大的慈悲心。
她與沈清猗學醫久了,一個精通醫術的人是不是懷著治病救人的心,從教授醫道的言談中是可以感覺得到的,但蕭琰不覺得沈清猗有醫者之德。她對醫道的精研,更多是出於她的興趣好,好像她對武道的追求一樣。說沈清猗為了天下民眾舍棄了世子夫人之位,她都是不信的。
若說姊姊是為了脫離蕭氏而做這些謀劃……蕭琰雖然震驚,卻又在意料之外有種意料之中的感覺。
“如果她是為了脫離蕭氏而謀劃這一切,那目的又是什麽呢?野心,青雲之誌?——但她拒絕了昭華的招攬。按說,她有青雲之誌,被昭華欣賞提攜,是一條最快的捷徑。但她沒有走這條捷徑,而且表明不會回歸沈氏,要麽是道門裏還有更吸引她的存在,比如完全繼承道玄子的傳承,這說明藥殿才是她的目的。無論是不是這個原因,她能造出如今這種局勢,足以讓人對她的心機謀略讚歎了。”
蕭琰不相信沈清猗是為了功名脫離蕭氏,這是對沈清猗性情的了解,也是一種直覺。
她覺得沈清猗為了追求藥道,選擇藥殿而放棄世子夫人身份這個比較可能。
抑或者……
她眨了眨眼,想起四哥的話……或者姊姊是為了和離後與她喜歡的人在一起?
蕭琰抓了會頭,覺得這個可能性也很大……要不去信問問四哥?
哎喲,這個怎麽問?
難道問四哥,姊姊是不是想跟你和離然後去找心上人?
呃……雖然沒有深刻感情,這麽問四哥也不太好吧?換作任何一個男人,聽說自己的妻子正在謀劃與自己和離,好與心上人雙宿**,恐怕都不會好受吧?
蕭琰覺得,她還是別操心這事了。
既然希望姊姊獲得自由,得到她的幸福,和四哥各自生活,各得其所,那順其自然好了,何必寫信給四哥添堵?四哥算心裏清楚,但清楚是一回事,被人點出來又是一回事,蕭琰這方麵的人情世故還是有的。
看到母親信裏說的“或許過不了多久,她不是你四嫂了”,蕭琰搖了搖頭,驅散心中欣慰又有些悵然的感覺,心道:算不是四嫂,那也是姊姊,感情不會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