殿內議完事,中書舍人幾道詔旨都擬好了,呈給聖人過目無誤,便當殿用皇帝印,諸宰執過目後一一簽押,門下用璽印,封入“八百裏急遞”的漆朱皮筒中火漆戳門下省印,著即令驛遞快馬送出。


    聖人問眾臣:“諸卿還有要事需議?若無,散。”


    太子道:“臣有奏。”見聖人頷首,便道,“天竺疫情已經泛濫南部,恐怕如陛下所言,東海都護府亦無幸理,隻是呈報尚未至。若如此,南洋諸國、東海諸藩屬恐怕也遭了殃,這霍亂方子是否公布諸國?”


    眾臣一聽,便知太子又生慈憫心了。


    聖人問:“諸卿以為呢?”


    中書令裴昶回道:“臣以為,各國海上通貿,瘟疫是一方遭難,八方遭殃,能救自然要救。”話一頓,“卻不可白救。民間講,升米恩,鬥米仇;又所謂,白給的不香。此前我朝通告各國及諸藩提防天竺傳入瘟疫已是仁義。咱們大唐既要講仁義,有華夏帝國的文明風範,但也不能仁義過頭,超過了限度,是對本朝百姓的不仁義;對被救援的國家也不一定是好事,滋長了依賴、伸手之風,正所謂‘天行健,君子自強’——人貴自助嘛。這霍亂方子隻是一張紙,但其中的藥材大部分隻有咱們大唐才有產。方子可以給,藥材卻不能白給——至少,也得收一半的價。不然,以後但凡有了危難,當咱們大唐是可以化緣的施主?”


    “噗!”中書左卿和尚書左仆射都忍俊不禁,麵上均露出讚同之色。


    侍中崔希真捋著他的雪白胡須道:“裴中書所言甚是。瘟疫自然是要救,但人的天性,是好逸惡勞。以前新羅、扶桑、北蝦、流鬼四個藩屬國發生地震、災荒,咱們大唐都有救濟,但均有個限度,超過限度不是無償的。若不然,讓這些藩屬生出凡遇天災坐等大唐救濟的習慣,便易滋長好逸惡勞的惰性,民風也壞了。”


    尚書令魏重潤和門下左卿邵崇廉也都微微頷首。


    在對藩屬國的態度上,不論世家宰執,還是寒門宰執,思想基本是一致的。


    這些藩屬國,大唐是不屑於收歸於己的,疆域狹小,又沒多少資源,占據一兩個軍事要點建立軍港已經足夠,若是收歸為疆土負擔大了,改革政治,收攏軍事,推廣農技,促進耕織,推進教育,加強教化……整個一包袱,吃力不討好。


    如果是琉求島那樣的,處於大唐東海腹心,與福建道僅隔一道海峽,戰略位置十分重要,而且島上資源豐富,土地也十分肥沃,那很有謀劃為疆土的價值,所以琉求國成了大唐的琉州。


    而新羅、扶桑、北蝦、流鬼這些“不具備疆土價值”的藩屬,大唐樂意接收他們的遣唐使,也樂意接收他們的國王、貴族或酋長子弟入大唐官學,進行教育文化的“交流”,每逢天災大唐也會適當的伸手援助,獲取藩屬國的感激和民心,不會趁其危難謀其國,因為沒這個價值。但是,大唐的援助不是完全無償的,必定要藩屬國付出一定的代價。有付出,才知道援助的珍貴,否則,恩情越多越賤,沒準養出白眼狼來。


    裴、崔二相之言太子一點通,他蒼白的臉龐上雙眼黑亮有神,向兩位宰相一頷首道:“中書、侍中之言,道出施恩的至理。白給的,不珍惜。次次都白給,便認為應當了。對教化藩屬反而起了不良作用。”至於不是藩屬的其他國家,大唐對他們的責任更次一等了,不能白白拿大唐的錢物去救濟他們,私底下的交易還是要有的。便對聖人道:“綜合宰相的意見,臣以為,對屬國,治霍亂的藥材可僅收成本價;對非屬國,睦鄰友好的,可在成本之上加收一至兩成;若是大食、烏古斯汗國,市售價減一成是仁義了。”


    太子聲音溫和,目光淡淡,對大食、烏古斯這種與大唐屢有戰事或摩擦的“惡鄰”,出手救他們的百姓已經是仁義了,無償救援那是講“兼”講到狼身上去了。


    “太子殿下所言甚當。”尚書左仆射張夷直當先附和道。


    其他宰執也都出語讚附。


    崔希真捋了捋胡須,心裏是得意的。和這位太子女婿相處越久,便知這位殿下是真個虛懷若穀,聽得進意見,而不是以納言收攬人心;雖然崇尚儒家,言必講“仁德禮義”,與他們這些崇尚黃老之道的世家有些,卻不是沒有原則的講仁,不似科舉中一些讀儒經把腦子讀呆了的儒生,那才叫人頭痛。


    魏重潤撫著頜下美髯,緩緩說道:“這方子製成藥丸的效果不知如何?——上回庭州鼠疫後,太醫署按鼠疫方子治成的藥丸效果不錯,能達到現煎藥的五六成之效。”


    殿中宰執們都笑起來。


    藥丸的吸收當然不及現煎的湯劑,而且是根據同一病症的普遍用藥劑量而製,不可能如大夫看診般針對個體差異用藥,療效自然遠不及現煎藥劑,需要長期服用,但炮製得好,也能有五到七成功效,但是攜帶、服用方便,與湯劑相比容易成為常備藥。之前太醫署按道門治鼠疫的方子製成了祛鼠疫藥丸,高價銷給了歐羅頓,換回了三十萬兩黃金和四十萬兩白銀。對於這個“高價換藥”,大唐君臣沒有一點愧疚——庭州鼠疫是怎麽回事,雙方心知肚明,歐羅頓人想禍水南引,自己不好過也不讓別人好處,不給它一點教訓,當大唐是任人欺負的軟羊?


    裴昶捋須半眯著眼道:“治霍亂的藥材和後期製成的藥丸往天竺銷不僅不能降價,還要提高三成價銷給婆羅門和刹帝利——天竺是霍亂傳疫的罪魁禍首,不重重懲罰他們是仁慈了。至於平民,可以由佛門去布施嘛。”


    最後一句讓宰執們都笑了,俱心領神會的向裴昶遞個眼色:好主意!


    大唐的藥丸在諸藩屬國和許多國家都是銷得極好的,包括南洋國家和北邊的燕周、烏古斯汗國,而在新羅和扶桑這兩藩屬國,學習唐醫和習唐文、說唐語一樣,成了潮流。唯獨在天竺、大食和歐羅頓,因為三個國家的國教都有自己的教醫,對唐藥當然排斥。歐羅頓還算好,雖然教會為了維護聖水治病的神聖,明麵上斥責唐藥是“邪藥”,禁止使用唐藥,但私下裏那些奢侈的大教士們個個都在用唐藥,知道“聖水”真相的國王貴族們更不必講——大唐的“走私藥”賣得很紅火;但在天竺和大食,唐藥賣不開了,相比景教徒,婆羅門教和大食教的狂信徒比較多,不僅自己不用唐藥,發現偷偷有用唐藥的,還會施以酷刑。


    但不論信仰如何虔誠,身份如何高貴,在瘟疫麵前,性命都是一樣的賤,疾病不會“垂憐”教士和貴族。霍亂藥丸可以治疫,也能抑製霍亂的傳染,那些貴族無論是已經染疫的還是沒有染疫的,總有恐懼死亡的人,殿上的君臣不信大食和天竺人人都是直麵死亡的勇士。


    讓佛門在天竺布施湯劑和藥丸更是一絕了。


    如今佛門已占據藍毗尼的“聖地”,正圖謀進入天竺和婆羅門教爭信徒,在麵臨瘟疫威脅性命的恐懼下,以布施解疫藥的“普度眾生”形象出現,那些平民和奴隸能不感恩戴德?大唐的君臣可不信,鼻孔仰到天上去的婆羅門和刹帝利會舍得將高價買來的治疫藥用到地位卑賤的吠舍和首陀羅身上。


    聖人也嘿嘿笑起來,指著裴昶道:“你這個老陰奸。”一拍大腿,“這麽辦。”


    魏重潤又緩悠悠的補充一句:“要定下一個行價才好,省得有奸商以低於殿上議價外銷天竺、大食謀利,擾亂了國策的施行。”


    太子微微笑了笑,知道尚書令這話是針對殿上的幾位世家宰執而言。


    藥行利潤甚高,南北聞名的幾大藥堂都是大世家開的。大唐已經不是東晉、南北朝時代,世家恥於言利,如今為了高利行當,世家能打得頭破血流,暗刀子爭著上。貶賣治疫藥這麽個穩賺不賠的高利買賣,世家焉有不做的?


    但殿堂的策略卻不能讓牟利之徒壞了。


    太子一向溫和的目光銳利起來,掃過眾臣道:“尚書令所言極是。”他目光轉向丹墀,向聖人奏議道,“臣以為,可由惠藥局定出官價,諸藥鋪均按此價收出海關稅。”


    惠醫局是官方醫局,由太醫署主管,負責炮製藥材藥丸供應太醫及官售,在每個州都至少開設有一家醫堂,以平價向平民治病、售藥,並負有監督民間藥鋪定價,平準藥價的職能,以及在海外開設大唐官方醫局,行醫售藥——在這些醫局中隱有靖安司的人員,是秘而不宣的事了。


    太子這一建議,便是讓民間藥鋪不敢低於惠醫局的定價向大食、天竺外銷治疫藥,否則市舶司按高價收稅,藥鋪以低價外售,即使不虧,賺取的利潤也少了。


    但民間藥鋪還是有空子可鑽,隻要比官價低出幾文錢,損失的利潤也不會很大。


    於是太子又補充,“若有低於行價販賣者,一經靖安司發現,立即吊銷販賣外銷藥的憑曆。”


    太子的聲音溫潤如玉,卻是擺出了靖安司這個大利器,幾位世家宰執眉角都抽了一下。


    魏重潤和邵崇廉對了個眼神,心中都暗笑,便覺得文憎武嫌的靖安司有時也是可的。


    兩人正想附議,卻又被張夷直搶了先,高聲讚道:“太子殿下英明,臣附議。”


    魏邵二人都暗嗤聲“馬屁精”,雖然這位尚書左仆射曆來是太子的擁護者,但表現得這麽殷勤,難免讓人覺得牙酸。兩人心中不恥,神色卻不露分毫,均道:“臣附議。”


    裴昶皮笑肉不笑的乜了張夷直一眼,心裏哼一聲,與崔希真、中書左卿杜策一起拱手道:“臣附議。”這三位世家宰執心裏都陰森森的想著,幾大世家碰頭協商分這塊餅時,一定要踩吳郡張氏一腳——做出個“一心擁戴太子殿下”的樣子,忒讓人堵心了,他是忠臣,嗤!


    殿議出來後,中書令和侍中走在一塊兒,慢悠悠往政事堂行去,漸漸落在最後麵,與其他人拉開了距離。裴昶雙手背在後麵,望著前麵幾人的背影,說道:“這次,還是和庭州一樣?”


    他說的是蘭陵蕭氏。


    按大唐的規矩,凡是掌兵權的武將——從三品以上,其五服以內的同族,若是世家出身,則還包括世家直係三代在內,都不得授任宰執和台諫官,以及武英閣、兵部、軍器監官員,而蕭氏世襲河西大都督,除此之外,還不得授任部寺監的長貳官,很多殿議的秘事自然落後居於朝廷中樞的其他世家。眾世家忌憚蕭氏第一世家的實力,絕不想任其擴張,暗地裏便時常聯手打壓,像這種“協議劃餅分利益”的事,能撇開蕭氏盡量撇開。


    蕭氏急於在江南找盟友,是因為有宰執的世家時常撇開他不一起玩兒。


    然而上回向歐羅頓出售治療鼠疫的藥材和藥丸沒法撇開蕭氏,因為歐羅頓與河西相鄰,以前向歐羅頓“走私”藥丸,蕭氏是因地利之便占了大頭,加上沈清猗在醫治鼠疫的道門藥師中間,能撇得開蕭氏?——向歐羅頓出售治疫藥是蕭昡最先上的奏本,待太醫署將藥方傳回長安時,蕭氏已經將藥丸製出來了。有沈清猗這個鼠疫第一線的行家在,沒準炮製出的藥丸效果還勝出惠醫局的製藥。


    這回揚州的霍亂更不必講,這會說不準蕭氏已經在按方製藥了。


    裴昶是這麽一問,實際意思崔希真當然清楚,捋著一尺的長須道:“不隻蕭家,沈家這回也得分餅,占的分子還不能小了。”


    上回歐羅頓遠在北方,沒有沈家的份說得過去,這回可不同了。他們這些北方世家,論南洋商貿,比起這些占地利又早一步涉足海貿的江南世家,至今還是遜了一籌,沈氏的仁和商號在南洋是有名得緊。


    何況,聖人分明是要重用沈綸了。


    東南防疫治疫製置使雖然是韓王,但明眼人都知道,韓王是建康令,沒有聖旨不能擅離建康府,聖人的旨意也是讓沈綸這個製置副使負責具體事宜,韓王是掛個名頭,提高“防疫治疫使”的地位,方便沈綸調度東南諸道,同時給韓王分點功勞,算是聖人對這位胞弟的看顧。


    如今治疫的方法已經有了,主要是調集藥材、醫家,並迅速控製疫情的擴散,以沈綸措置揚州疫情的果決和魄力,想必不是難事。此功一建,加上沈綸在淮南東道任上的考績,沒有意外,是要往京中升了。


    湊巧的是,七天前陸諧的案子調查落定:在其濟州別莊的地窖中,搜出了囚禁的女童和埋於地下的白骨;三司定罪,大理寺公告後,便有一男子前往京兆府擊鼓投案,鼓停人死,留書投案,自稱是受害女童的親父,因不知真凶,又投告無門,隻好向夜鬼刺“買刺緝凶”,自知犯了王法,自盡伏法——仵作查出這男子死於尋常的砒霜中毒,自是沒有證據表明是夜鬼刺殺了他,隻能按其投案書定為服毒自盡。


    而徐國公陸識因為陸諧之案的牽連,從從一品的國公降爵為從三品的開國侯,並削工部尚書職,外放陳州任刺史。


    按照聖人一貫的做法,吳郡陸氏從朝堂跌出去了,必定會從江南世家中提拔一個上來,不會讓朝堂上的南北世家權力過於失衡。


    崔希真說沈氏“占的分子不能小了”,便是意指沈綸有可能升上來填補陸識空出的位置。


    裴昶幽幽的目光閃爍了一下,緩緩說道:“沈經世之女可是蕭氏的世子婦。”


    以皇室與蕭氏的微妙關係,聖人會重用沈綸,這可真是有點奇怪。


    若是以前,崔希真必然說“不過一個女兒”,沈綸有什麽舍不得的?——聯姻本是結兩姓之好,兩個家族利益相害了,聯姻是根線,一扯斷。


    但是,沈十七卻華麗麗的變成了道玄子的唯一的親傳弟子,在藥殿地位據說日漸重要;東南疫情平定後,“沈至元”之名必定譽滿天下——沈綸會舍得放棄這樣一個女兒?


    換了哪個世家的家主,也不會這麽愚蠢。


    崔希真意味深長的道:“聯姻的線,可是有兩端的。”


    聯著女兒的線不能斷,未必不能斷另一端。


    裴昶嗬嗬一聲,“沈經世若知今日,必定不會嫁出這個女兒。”


    他若是有這樣的女兒,算不娶夫,也得結平婚契,斷不會讓女兒成為別人家的人。


    崔希真笑嗬嗬的看他,“高宗創立的平婚契,細細思來,有時真是樁好事。”


    裴昶見他這含有深意的眼神,心中驀然一動,仰首哈哈一笑,心領神會,不多言。


    一路回了政事堂。


    四位世家宰執又聚在裴昶的中書令公房內,定下有資格參與“分餅”的世家,落衙後各去知會,家主不在京的,通知駐京的代理人,定於酉時二刻崇仁坊豐熙樓會見磋商。


    <a id="wzsy" href="https://www.wucuoxs.com">wucuoxs.com</a>


    晚上的會商自是一番唇槍舌戰,勾心鬥角。


    而次日宰執大臣們才從紫宸殿出來,廣州急遞的疫報便飛馳進了宮門。


    當天落衙裴昶回到府中,便將裴鬆之叫到書房,開口道:“廣州爆發了劇烈霍亂……”


    裴鬆之一驚。


    ……


    此時,蕭琰也正坐在書房中,看母親昨晚寫給她的回信,最後一頁寫道:


    ——未完,接下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蘭陵風流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君朝西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君朝西並收藏蘭陵風流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