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四十九章 皇上駕崩
醫妃衝天:王爺輕點寵 作者:納蘭安心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大黎皇帝駕崩!
這是繼荊國女帝登基之後最令人震驚的一個消息了,一夜之間,舉國大驚!
不止是因為此時此刻黎國形勢的嚴峻,皇帝之死對風雨飄搖的黎國無疑是雪上加霜,更令人震驚的是皇帝死得突然,殺的眾人措手不及。
皇上之前就染上了時疫,龍體危在旦夕,這是舉國上下皆知的事實,可是就在前幾日宮裏還傳出消息,說皇上的病情已經穩定了下來,眾人一口氣剛剛送下來,結果又接到噩耗。
更令人難以接受的,是皇帝駕崩之前沒有留下任何遺詔,所以誰繼任皇位,便成了棘手之事。
南宮允和兩大國公在第一時間便封鎖消息,禁止皇帝駕崩的消息流傳出去對戰事不利,可是終究還是被有心人走漏了消息,很快便傳遍了天下。
——
杜雲烈已經在營帳中整整呆了一天一夜了,飯也不吃,水也不喝,任誰叫都不理。
一時間,全軍的人都失去了主心骨,麵對依然嚴峻的戰況和敵人的頻頻挑釁,硬是束手無策。
接到京中傳來皇上駕崩的噩耗,杜雲烈就一言不發地進了自個兒營帳,吩咐不許人進來打擾,更是叮囑全軍原地紮營待命,隻要不邁過邊境線,無論燕國怎麽挑釁教唆,都按兵不動,違者立斬無赦。
杜雲烈在軍中的威望一向崇高,沒有一個士兵膽敢違抗他的命令,乖乖地照他的話去做。
此時此刻,杜雲烈縮在角落裏,將頭深深地埋進膝蓋中,哭得像個小孩子。
可是他不敢大聲地哭出來,大敵當前,不能在全軍士兵麵前露出絲毫軟弱的情緒,否則軍心一潰散,給了燕國可乘之機,此戰必敗。
皇兄駕崩了,大哥走了,就這麽猝不及防地離開了他,他甚至連大哥最後一麵都沒能見到。
那個對他微笑怒罵,那個對他千般寵愛,那個對他諄諄教誨的大哥,再也回不來了……
大哥走了,黎國偌大的擔子,整個天下的重擔通通都交給他了,他又該如何去承受?
杜雲烈多麽想回家看看啊,哪怕能見到他最後一麵,給他磕個頭也好,可是他不能。
戰事未了,何以回家?
他不能倒下,至少現在不能。
因為外麵還有數萬將士正等著他傳達命令,等著他帶他們重返故鄉,保衛家園。
杜雲烈更為擔心的是允兒在京城的安危,皇兄這一走,一堆爛攤子全堆在她身上了,她能應付得過來嗎?
杜雲烈拭了拭眼淚,露出堅定的麵容,無論如何,戰爭不能再繼續打下去了,必須速戰速決。
可是怎樣做才能讓燕國主動退兵呢?
杜雲烈忽然想起臨行前允兒給他的一個荷包,她說裏麵有她親筆寫的錦囊妙計,讓他在關鍵時刻打開的,念及此,杜雲烈顧不得許多,趕緊從袖口將荷包拿出來。
荷包精致小巧,上麵隻繡了一朵梨花,打開之後,果然有一張折疊的紙條。
杜雲烈將紙條伸展開,一眼便認出了南宮允筆挺堅硬的字,寥寥數語,卻讓杜雲烈臉色大變。
“烈哥哥,有時候並不一定發生在戰場上的才叫做戰爭,戰場之外,也可以打敗敵人。擒賊先擒王,兩軍交戰,需得摸清主帥的脾性,才能知道他的作戰方式。燕王玄武,為人奸詐,最大弱點——疑。”
杜雲烈猶如醍醐灌頂一般豁然開朗,允兒這一番話,可真是說到點子上了。
他繼續往下看去,見紙條的底下還有一行小字,“烈哥哥,我們打仗,不是為了流血,而是為了和平。若是犧牲少數人可以換得多數人的平安,何樂而不為?”
杜雲烈扶著牆壁從地上爬將起來,擦了把臉,“來人!”
駐守在營外的副將可算是聽到了王爺的聲音,不由大喜,“王爺?”
杜雲烈斬釘截鐵的聲音從帳中傳出:“讓鄭為、龐虎兩位將軍過來見我。”
“是。”副將得命,忙去傳令。
杜雲烈看著手中的荷包,緊緊地捏在掌心,默念道:“允兒,再撐一會兒,烈哥哥馬上回去救你。”
——
黎國朝堂,如今已經是一團亂麻。
朝堂之上,文武百官奮起雲湧,人人都在指責監國王妃南宮允。
南宮允隻靜靜地站在殿上,冷冷地看著坐在一旁垂淚哭泣的皇後南宮蝶。
“幾天前我去看皇上的時候他還好好的,誰曾想,短短一晚上的時間,皇上……皇上他就駕崩了……皇上臨死的時候,就隻有王妃在他身邊,誰也不知道到底發生了什麽事,為何皇上會突然離世,連句遺言都沒有留下,諸位大人,你們可得幫本宮評評理啊……”
殿下,百官們交頭接耳,議論紛紛,吵成了一鍋粥,寧國公和齊國公靜靜地旁觀著,臉色沉然,一言不發。
半響,吏部侍郎蔡全海率先發難,對南宮允怒目而視,一臉的義憤填膺,“敢問王妃娘娘,天下皆知您是神醫白柏的徒孫,相信您的醫術也是冠絕天下,那為何救不了皇上?”
南宮允淡淡道:“蔡大人說笑了,大夫醫人不醫己,治病不治命。瘧疾是瘟疫,危險程度有如天花,是普天之下最難控製的疾病,我要是有那個本事,京城的時疫早就解決了。”
“照你這麽說,皇上突然駕崩,跟你一點關係也沒有?”吏部侍郎咄咄逼人。
南宮允不語,知道他是在挖坑等著她跳,無論她回答有還是沒有,他都會說出一大堆批判她的話,在群臣麵前讓她難堪,下不來台。
寧國公適時地開口道:“好了好了,天意難違,現在不是追究皇上駕崩一事由誰來負責,而是趕緊擬定新皇的人選,國不可一日無君,不知各位同僚有什麽高見啊?”
禮部侍郎上前一步:“我大黎國的皇位向來是父死子繼,皇上駕崩之前已經立了太子,而太子在位期間並沒有做什麽越矩之事,皇位順理成章自然是應該由太子繼任。”
刑部尚書道:“可是太子畢竟年幼,眼下時局動蕩,怕是難當大任啊,依我看,麒王爺文韜武略,賢能過人,輔佐皇上多年,他才是最適合當皇帝的人選。”
百官們爭相附和,有人支持太子,有人支持麒王,眾說紛紜。
這是繼荊國女帝登基之後最令人震驚的一個消息了,一夜之間,舉國大驚!
不止是因為此時此刻黎國形勢的嚴峻,皇帝之死對風雨飄搖的黎國無疑是雪上加霜,更令人震驚的是皇帝死得突然,殺的眾人措手不及。
皇上之前就染上了時疫,龍體危在旦夕,這是舉國上下皆知的事實,可是就在前幾日宮裏還傳出消息,說皇上的病情已經穩定了下來,眾人一口氣剛剛送下來,結果又接到噩耗。
更令人難以接受的,是皇帝駕崩之前沒有留下任何遺詔,所以誰繼任皇位,便成了棘手之事。
南宮允和兩大國公在第一時間便封鎖消息,禁止皇帝駕崩的消息流傳出去對戰事不利,可是終究還是被有心人走漏了消息,很快便傳遍了天下。
——
杜雲烈已經在營帳中整整呆了一天一夜了,飯也不吃,水也不喝,任誰叫都不理。
一時間,全軍的人都失去了主心骨,麵對依然嚴峻的戰況和敵人的頻頻挑釁,硬是束手無策。
接到京中傳來皇上駕崩的噩耗,杜雲烈就一言不發地進了自個兒營帳,吩咐不許人進來打擾,更是叮囑全軍原地紮營待命,隻要不邁過邊境線,無論燕國怎麽挑釁教唆,都按兵不動,違者立斬無赦。
杜雲烈在軍中的威望一向崇高,沒有一個士兵膽敢違抗他的命令,乖乖地照他的話去做。
此時此刻,杜雲烈縮在角落裏,將頭深深地埋進膝蓋中,哭得像個小孩子。
可是他不敢大聲地哭出來,大敵當前,不能在全軍士兵麵前露出絲毫軟弱的情緒,否則軍心一潰散,給了燕國可乘之機,此戰必敗。
皇兄駕崩了,大哥走了,就這麽猝不及防地離開了他,他甚至連大哥最後一麵都沒能見到。
那個對他微笑怒罵,那個對他千般寵愛,那個對他諄諄教誨的大哥,再也回不來了……
大哥走了,黎國偌大的擔子,整個天下的重擔通通都交給他了,他又該如何去承受?
杜雲烈多麽想回家看看啊,哪怕能見到他最後一麵,給他磕個頭也好,可是他不能。
戰事未了,何以回家?
他不能倒下,至少現在不能。
因為外麵還有數萬將士正等著他傳達命令,等著他帶他們重返故鄉,保衛家園。
杜雲烈更為擔心的是允兒在京城的安危,皇兄這一走,一堆爛攤子全堆在她身上了,她能應付得過來嗎?
杜雲烈拭了拭眼淚,露出堅定的麵容,無論如何,戰爭不能再繼續打下去了,必須速戰速決。
可是怎樣做才能讓燕國主動退兵呢?
杜雲烈忽然想起臨行前允兒給他的一個荷包,她說裏麵有她親筆寫的錦囊妙計,讓他在關鍵時刻打開的,念及此,杜雲烈顧不得許多,趕緊從袖口將荷包拿出來。
荷包精致小巧,上麵隻繡了一朵梨花,打開之後,果然有一張折疊的紙條。
杜雲烈將紙條伸展開,一眼便認出了南宮允筆挺堅硬的字,寥寥數語,卻讓杜雲烈臉色大變。
“烈哥哥,有時候並不一定發生在戰場上的才叫做戰爭,戰場之外,也可以打敗敵人。擒賊先擒王,兩軍交戰,需得摸清主帥的脾性,才能知道他的作戰方式。燕王玄武,為人奸詐,最大弱點——疑。”
杜雲烈猶如醍醐灌頂一般豁然開朗,允兒這一番話,可真是說到點子上了。
他繼續往下看去,見紙條的底下還有一行小字,“烈哥哥,我們打仗,不是為了流血,而是為了和平。若是犧牲少數人可以換得多數人的平安,何樂而不為?”
杜雲烈扶著牆壁從地上爬將起來,擦了把臉,“來人!”
駐守在營外的副將可算是聽到了王爺的聲音,不由大喜,“王爺?”
杜雲烈斬釘截鐵的聲音從帳中傳出:“讓鄭為、龐虎兩位將軍過來見我。”
“是。”副將得命,忙去傳令。
杜雲烈看著手中的荷包,緊緊地捏在掌心,默念道:“允兒,再撐一會兒,烈哥哥馬上回去救你。”
——
黎國朝堂,如今已經是一團亂麻。
朝堂之上,文武百官奮起雲湧,人人都在指責監國王妃南宮允。
南宮允隻靜靜地站在殿上,冷冷地看著坐在一旁垂淚哭泣的皇後南宮蝶。
“幾天前我去看皇上的時候他還好好的,誰曾想,短短一晚上的時間,皇上……皇上他就駕崩了……皇上臨死的時候,就隻有王妃在他身邊,誰也不知道到底發生了什麽事,為何皇上會突然離世,連句遺言都沒有留下,諸位大人,你們可得幫本宮評評理啊……”
殿下,百官們交頭接耳,議論紛紛,吵成了一鍋粥,寧國公和齊國公靜靜地旁觀著,臉色沉然,一言不發。
半響,吏部侍郎蔡全海率先發難,對南宮允怒目而視,一臉的義憤填膺,“敢問王妃娘娘,天下皆知您是神醫白柏的徒孫,相信您的醫術也是冠絕天下,那為何救不了皇上?”
南宮允淡淡道:“蔡大人說笑了,大夫醫人不醫己,治病不治命。瘧疾是瘟疫,危險程度有如天花,是普天之下最難控製的疾病,我要是有那個本事,京城的時疫早就解決了。”
“照你這麽說,皇上突然駕崩,跟你一點關係也沒有?”吏部侍郎咄咄逼人。
南宮允不語,知道他是在挖坑等著她跳,無論她回答有還是沒有,他都會說出一大堆批判她的話,在群臣麵前讓她難堪,下不來台。
寧國公適時地開口道:“好了好了,天意難違,現在不是追究皇上駕崩一事由誰來負責,而是趕緊擬定新皇的人選,國不可一日無君,不知各位同僚有什麽高見啊?”
禮部侍郎上前一步:“我大黎國的皇位向來是父死子繼,皇上駕崩之前已經立了太子,而太子在位期間並沒有做什麽越矩之事,皇位順理成章自然是應該由太子繼任。”
刑部尚書道:“可是太子畢竟年幼,眼下時局動蕩,怕是難當大任啊,依我看,麒王爺文韜武略,賢能過人,輔佐皇上多年,他才是最適合當皇帝的人選。”
百官們爭相附和,有人支持太子,有人支持麒王,眾說紛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