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遷《史記》裏對荀子的故裏寫下“趙人”二字。趙國的疆域遼闊,包括山西、河北大部和內蒙南部,荀子的故裏究竟何在?
有人依據荀姓起源來認定荀子故裏。荀姓產生於郇國,郇國在如今的臨猗、絳縣一代。這樣,就出現了荀子故裏臨猗說、絳縣說、安澤說等多種主張。這些說法至今在不少文章和著述裏沿用。
然而戰國時代的臨猗、絳縣屬魏國,安澤屬韓國,與司馬遷《史記》記載的“趙人”相悖,所以,這些地方均不可能是荀子故裏。
荀子故裏何在呢?答案是:趙國都城邯鄲。
荀姓源出山西,邯鄭遠在太行山東,邯鄲有荀姓嗎?《左傳》記載,荀氏中行氏與趙氏曾經打了一場持續八年的戰爭。荀氏中行氏家族在邯鄲周圍敗亡,留下了大量的荀姓家族。
晉定公十二年〈前500〕,趙鞅〈趙簡子〕率兵攻打衛國,衛國向趙鞅進貢五百戶,趙鞅將這些戰利品交同宗的邯鄲趙午看管。晉定公十五年(前497〕春,趙鞅把邯鄲趙午召到晉陽,讓趙午把衛貢五百戶送到晉陽。趙午不願,趙鞅一怒便將趙午殺了。
趙午的兒子趙稷興兵叛亂,替父報仇。趙鞅為晉國執政,要求荀寅與範吉射和他一同圍攻邯鄲。邯鄲趙午是荀寅的外甥,荀寅與範吉射是兒女親家。他們與趙鞅早有積怨。二人不僅不去攻打邯鄲,反而聯合邯單|3趙氏一起去攻打趙鞅所在的晉陽。趙鞅危機。韓氏、魏氏、知氏等晉國宗族奉晉定公之命解救趙鞅,在晉陽城外攻擊荀氏、範氏。荀寅和範吉射受到兩麵夾擊,向南退兵至朝歌〈今河南省淇縣3。
晉定公十八年(前494〕趙鞅攻朝歌。晉定公二十年(前492〕荀寅突圍奔邯鄲。次年九月,趙鞅又包圍邯鄲,冬十一月,邯鄲投降。
荀寅不投降,帶領他的家族從邯鄭向東逃跑至柏人〈今隆堯西南十公裏亦村次年(前490〕春天,趙鞅把柏人攻下。荀寅隻身一人逃往齊國,淪為一個普通百姓。
戰國時代皆為家族兵,荀氏中行氏為晉國六卿之一,家族龐大,有數萬甚至十數萬人。殘酷的戰爭使得數以萬計的荀氏和同宗的孫氏族人流落在邯鄲周圍,成為無家可歸的遊民。公元前四〇三年韓、趙、魏三家分晉,流落在邯鄲的荀氏中行氏家族的後代便自然而然成為“趙人”。
荀子大約出生於公元前三一一年。流落邯鄲周圍的荀姓中行氏應該就是荀子的祖先。
邯鄲周圍如今有不少孫姓村莊,邯鄲西部的孫姓村莊都是土生土長的邯鄲人,不是外來移民。而今邯鄲市西南四十公裏許有一個八特村。
該村曆史悠久,至今尚有戰國時代趙王避暑行宮遺址。村史記載,該村因有八個村落、八個姓、八座山、八條河流、八種石頭、八種樹木而得名。八姓中有一荀姓村落,傳說荀子就出生於該村。1此說雖無確鑿證據,卻也事出有因。
二〇〇五年,我將這個觀點寫成論文《荀子是趙國都城邯鄲人》,在全國第二屆趙文化研討會上發表,得到與會專家的肯定,並成為會議的一大收獲。121二〇一一年,清華大學著名教授廖明春先生在邯鄲荀子文化節上也肯定了荀子是邯鄲人的觀點。
二〇一二年,河北師範大學著名教授沈長雲先生在“中國^邯鄲首屆荀子文化高峰論壇”演講,他認為司馬遷寫作《史記》,對於所寫人物的故裏大致有兩種寫法:一種,具體地寫出某國某地人,如“李斯,楚上蔡人也”3“王翦者,萊陽東鄉人也”4“老子者,楚苦縣厲鄉曲仁裏人也”@。另一種,籠統地寫其為某國人,如“顏回者,魯人也”範睢者,魏人也”7“張儀者,魏人也”8“吳起者,衛人也”@。前一種,具體地寫清楚了所記人物的籍貫。但後一種,也不是司馬遷沒有寫清楚,而是一種簡稱。比如,“顏回者,魯人也”,“魯人”便是魯國都城曲阜人的簡稱。又如“範睢者,魏人也”,“魏人”,是魏國都城大梁(今開封)人的簡稱。“吳起者,衛人也”,“衛人”是衛國都城帝丘(今濮陽)人
的簡稱。1
這種將都城的名字以國名相稱的寫法,在《史記》裏還有不少,在先秦文獻裏也有許多。後人承襲這種方式,如成語典故“圍魏救趙”的“魏”就是魏國都城大梁。“趙”,就是趙國都城邯鄲。這些都是將國名作為都城名字的簡稱。荀子曰,“約定俗成,為之實。”121
前有我的論文,證明邯鄲有荀姓家族;後有沈長雲先生的論文,認為司馬遷記載的“趙人”二字應當解釋為邯鄲人,這是戰國時代“約定俗成”的習慣用語。至此,關於荀子為何方人士的問題可以說清楚了:荀子,趙國都城邯鄲人。
有人依據荀姓起源來認定荀子故裏。荀姓產生於郇國,郇國在如今的臨猗、絳縣一代。這樣,就出現了荀子故裏臨猗說、絳縣說、安澤說等多種主張。這些說法至今在不少文章和著述裏沿用。
然而戰國時代的臨猗、絳縣屬魏國,安澤屬韓國,與司馬遷《史記》記載的“趙人”相悖,所以,這些地方均不可能是荀子故裏。
荀子故裏何在呢?答案是:趙國都城邯鄲。
荀姓源出山西,邯鄭遠在太行山東,邯鄲有荀姓嗎?《左傳》記載,荀氏中行氏與趙氏曾經打了一場持續八年的戰爭。荀氏中行氏家族在邯鄲周圍敗亡,留下了大量的荀姓家族。
晉定公十二年〈前500〕,趙鞅〈趙簡子〕率兵攻打衛國,衛國向趙鞅進貢五百戶,趙鞅將這些戰利品交同宗的邯鄲趙午看管。晉定公十五年(前497〕春,趙鞅把邯鄲趙午召到晉陽,讓趙午把衛貢五百戶送到晉陽。趙午不願,趙鞅一怒便將趙午殺了。
趙午的兒子趙稷興兵叛亂,替父報仇。趙鞅為晉國執政,要求荀寅與範吉射和他一同圍攻邯鄲。邯鄲趙午是荀寅的外甥,荀寅與範吉射是兒女親家。他們與趙鞅早有積怨。二人不僅不去攻打邯鄲,反而聯合邯單|3趙氏一起去攻打趙鞅所在的晉陽。趙鞅危機。韓氏、魏氏、知氏等晉國宗族奉晉定公之命解救趙鞅,在晉陽城外攻擊荀氏、範氏。荀寅和範吉射受到兩麵夾擊,向南退兵至朝歌〈今河南省淇縣3。
晉定公十八年(前494〕趙鞅攻朝歌。晉定公二十年(前492〕荀寅突圍奔邯鄲。次年九月,趙鞅又包圍邯鄲,冬十一月,邯鄲投降。
荀寅不投降,帶領他的家族從邯鄭向東逃跑至柏人〈今隆堯西南十公裏亦村次年(前490〕春天,趙鞅把柏人攻下。荀寅隻身一人逃往齊國,淪為一個普通百姓。
戰國時代皆為家族兵,荀氏中行氏為晉國六卿之一,家族龐大,有數萬甚至十數萬人。殘酷的戰爭使得數以萬計的荀氏和同宗的孫氏族人流落在邯鄲周圍,成為無家可歸的遊民。公元前四〇三年韓、趙、魏三家分晉,流落在邯鄲的荀氏中行氏家族的後代便自然而然成為“趙人”。
荀子大約出生於公元前三一一年。流落邯鄲周圍的荀姓中行氏應該就是荀子的祖先。
邯鄲周圍如今有不少孫姓村莊,邯鄲西部的孫姓村莊都是土生土長的邯鄲人,不是外來移民。而今邯鄲市西南四十公裏許有一個八特村。
該村曆史悠久,至今尚有戰國時代趙王避暑行宮遺址。村史記載,該村因有八個村落、八個姓、八座山、八條河流、八種石頭、八種樹木而得名。八姓中有一荀姓村落,傳說荀子就出生於該村。1此說雖無確鑿證據,卻也事出有因。
二〇〇五年,我將這個觀點寫成論文《荀子是趙國都城邯鄲人》,在全國第二屆趙文化研討會上發表,得到與會專家的肯定,並成為會議的一大收獲。121二〇一一年,清華大學著名教授廖明春先生在邯鄲荀子文化節上也肯定了荀子是邯鄲人的觀點。
二〇一二年,河北師範大學著名教授沈長雲先生在“中國^邯鄲首屆荀子文化高峰論壇”演講,他認為司馬遷寫作《史記》,對於所寫人物的故裏大致有兩種寫法:一種,具體地寫出某國某地人,如“李斯,楚上蔡人也”3“王翦者,萊陽東鄉人也”4“老子者,楚苦縣厲鄉曲仁裏人也”@。另一種,籠統地寫其為某國人,如“顏回者,魯人也”範睢者,魏人也”7“張儀者,魏人也”8“吳起者,衛人也”@。前一種,具體地寫清楚了所記人物的籍貫。但後一種,也不是司馬遷沒有寫清楚,而是一種簡稱。比如,“顏回者,魯人也”,“魯人”便是魯國都城曲阜人的簡稱。又如“範睢者,魏人也”,“魏人”,是魏國都城大梁(今開封)人的簡稱。“吳起者,衛人也”,“衛人”是衛國都城帝丘(今濮陽)人
的簡稱。1
這種將都城的名字以國名相稱的寫法,在《史記》裏還有不少,在先秦文獻裏也有許多。後人承襲這種方式,如成語典故“圍魏救趙”的“魏”就是魏國都城大梁。“趙”,就是趙國都城邯鄲。這些都是將國名作為都城名字的簡稱。荀子曰,“約定俗成,為之實。”121
前有我的論文,證明邯鄲有荀姓家族;後有沈長雲先生的論文,認為司馬遷記載的“趙人”二字應當解釋為邯鄲人,這是戰國時代“約定俗成”的習慣用語。至此,關於荀子為何方人士的問題可以說清楚了:荀子,趙國都城邯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