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當!當!稷下學宮鍾樓上的鍾聲敲響。那美妙的金屬的厚重之聲,如同悅耳的男中音,飄飄渺渺,徐徐地穿破雲霧,散布在稷下學宮的上空,似一聲聲溫馨的呼喚,灌入每一位稷下先生學士的耳中。
稷下學宮的學士先生紛紛走出書房,擁向寬敞明亮而崇高的學宮講堂。
講堂設在稷下學宮的中心位置,宏偉而莊嚴。在這座講堂裏,列國許多有名的學者發表過演講。像以“滑稽多辯”著稱的淳於髡1,以“好辯”著稱的孟子氣號稱“談天衍”的鄒衍3等等,都在這裏發表過振聾發聵的高論。稷下學宮的學者間曾經進行過許多著名的辯論,比如淳於髡和孟子爭論過“禮”;131宋國人能說善辯,曾以“白馬非馬”論說服稷下之辯者5。田巴則“毀五帝、罪三王,訾五伯;離堅白,合同異。一日而服千人”。@一個個獨到創見留下了令人難忘的思辨命題,一次次掀起了學術爭鳴的風潮。
如今,荀子從秦國回歸稷下,第三次做了學宮的祭酒,學宮的先生與學士懷著極大的興趣走到講堂,來齡聽荀子回歸之後的首次講學。
荀子用親切的語調緩緩開口:“荀況離開稷下學宮兩年,今日重登學宮講壇,心中十分高興。大家一定想知道,今天我要向諸位先生學士講些什麽。我要講什麽呢?我不講到秦國的所見所聞,也不講過去已經在這裏講過的老話,我想將荀況近年來的一點新的思考講給大家,請大家予以評論、指正。首先,我想問一問眾位,你們說,人之本性是個什麽樣子的呢?你們哪一位能夠回答?”
等待許久,不見有人回應。荀子用簡短而明晰的話語說出了他的答案:“人之性惡,其善者偽(人為〕也。”
待眾人安靜之後,荀子進一步闡述他的觀點,他講道:“今人之性,生來就有貪財圖利之心,順此發展,於是就產生爭奪而喪失謙讓;人生來就有嫉妒和仇恨之心,順此發展,於是就產生暴虐殘殺而喪失忠誠和信用;人生來就有耳目之欲,喜好動聽的聲音和美麗的顏色,順此發展,於是就產生**而喪失禮義和法度。如果放縱人的性情,順著人的情yu,就必然發生爭奪。試看我今日華夏,諸侯紛爭,以大兼小,以強淩弱,為一片土地而拚死爭鬥,殺生遍野;為一座城池而發生戰爭,殺人滿城。兵馬所到之處,毀田苗、斬樹木、焚城郭、掠財物、擄老弱、**女。血的事實告訴我們,人的本性是惡的。”
荀子繼續說道:“彎曲的木料一定要經過矯正,然後才能變直;鈍了的刀斧必須要用磨石磨後才會鋒利。人必須有師長和法度的教化、禮義的引導,然後才會生出謙讓,行為才會符合禮義,從而使天下歸於大治。所以,人的本性是惡的,而善良則是人為的。”
最難以接受荀子觀點的是孟子的弟子們。稷下學宮的原祭酒和他的學生都是孟子的嫡傳弟子,他們信奉先師,敬愛先師,容不得任何人對先師有不同的聲音,更容不得質疑和反叛。他們想站起身來反駁,不想,一個年輕學士已經站起身來。
這位年輕學士不是別人,是非常尊敬荀子的淳於越。他禮貌地向荀子拱手施禮,說道:“荀老夫子,學生有不明之處,可以請教嗎?”
荀子示意請講,淳於越問道:“學生不明白,孟老夫子講,人的本性是善良的,您怎麽講人的本性是惡的呢?”
“孟軻曰,人之性善。這話不對。”荀子很明確地予以回答。
荀子說得坦然,淳於越聽得倏然。荀子竟敢公然指名道姓地批評先師孟老夫子!講壇下的先生學士也都感覺荀子出言不遜。
荀子從容地解釋說:“什麽是善?什麽是惡?從古至今,天下所謂的善,是指合乎禮義,遵守法度;所謂的惡,是指邪惡叛亂。這就是善與惡的區別和界限。如果把人的本性看成本來就合乎禮義和法度,那麽還要聖王、禮義做什麽呢?正因為人的本性是惡的,所以才樹立起君王的權威進行管理,明示禮儀進行教化,製定法度進行約束,使用刑法予以禁止,使得天下安定有序,使得人的行為合乎善良。”
荀子的意思是,上古的聖王認為人的本性是惡的,所以才用禮義、法度、刑罰來規範人的行為,使國家達到大治。孟子講人的本性是善良的,那就是主張不需要有聖王和禮義,這是嚴重錯誤的。
淳於越並不同意荀子的解釋,他說:“孟老夫子曾經講過,惻隱之心,人皆有之。人的惻隱之心,就是仁;人的羞惡之心就是義;人的恭敬之心就是禮;人的是非之心就是智。仁義禮智,都是人所固有的,是天性,不是其他什麽人給的。所以孟子說,人之所以能夠學習,就是因為人的本性是善良的。”
“孟軻這話也不對。”荀子進一步回答,“這是他不了解什麽是本性,也不明白本性和人為的區別。所謂本性,那是天生就有的,不是學來的,也不是可以造出來的。學了能夠做到,經過人為的努力造成的,那叫作‘偽’。孟軻說仁義禮智這些都是人的天生品性,這話不對。仁義禮智是人後天學習的結果。我來打個比方。陶工用陶土製造成了陶器。人的本性好比是陶土,仁義禮智好比用陶土做成的杯子和盤子。陶土是天生的,杯子和盤子是人加工製作而成的。人的本性原本並沒有仁義禮智,如同陶土;人的仁義禮智是後天加工製作才有的,就像是杯子和盤子。所以,沒有仁義禮智的陶土是本性。而具有仁義禮智的杯子和盤子並不是本性,而是經過加工製作之後才有的。這就是‘性’和‘偽’的區別。”
淳於越還是不解,他辯駁說:“孟子說,人的本性善良,人因為喪失了本性所以才變惡了。”
荀子耐心地回答:“這話也不對。人的本性是餓了想吃飯,冷了想穿暖,累了想休息,這些就是人的本性。有的人餓了,但是見到長者不敢先吃,那是為了謙讓。有的人累了,但是不敢要求休息,那是為了代替年長者勞動。子讓父,弟讓兄,兒子抉持父親,兄弟代替哥哥,這些行為,都是違背人的本性和情yu的,然而卻符合禮義道德的規定。所以,順著人的本性,就不會有謙讓;謙讓就違背了人的本性。由此看來,人的本性是惡的就十分清楚了。而那些善良的行為則是人為的。孟軻沒有辨別清楚‘性’和‘偽’的區別,所以他才說仁義禮智是人的天性,人失掉了本性才產生惡。”
淳於越思考了一下,又問:“按照先生所講,人的本性是惡的,那天下豈不是要永遠爭奪,相互殘殺,不可救藥了嗎?”
荀子回答說:“不然。人的本性,經過禮義的引導,法規的約束,就可以檢點言行,改惡從善。正如彎曲的木頭,經過矯正可以變直;遲純的刀斧,經過磨礪能夠變得鋒利;人會在禮義製度和道德規範的引導之下,除惡揚善,達到人性完美,天下太平。”
淳於越似乎更為不解:“荀老夫子,既然人的本性是惡的,那麽禮義和法規又是從哪裏來呢?”
“禮義和法規是由聖人製定的,它不是原來就有的。”荀子肯定地予以回答。
學宮的原祭酒在座位上早已氣憤難忍,他認為荀子回歸稷下學宮首次講學就提出“人性惡”的主張,是嘩眾取寵,是以批評先師孟子來顯示自己高於先師,樹立自己的權威,這是對先師的大不敬。作為孟子的親授弟子,他不能容忍有人在大庭廣眾之下攻擊先師。他要回敬這種狂妄自傲的人。因此,他忽地一下站起身來,沒有溫文爾雅地施禮,也沒有打招呼,就突然開口:“我更不明白了,依你說禮義和法規是聖人製定的,那麽聖人的本性是善的還是惡的呢?”
聽到這個問題,講壇下的齊王建和眾多先生學士為之一驚。“聖人的本性是善的還是惡的”,這個問題太尖銳了,荀子能回答得了嗎?
孟子的弟子們附和喊叫:“問得好!”
荀子竟然不介意提問者的態度不恭,而且提高聲音稱讚提問的人。他好像很樂意回答這位原祭酒先生提出來的尖銳而又很值得一講的問題。荀子坦然說:“是呀,聖人的本性是善的還是惡的呢?”
講壇下的先生學士對荀子的豁達大度感到佩服,人人洗耳恭聽荀子如何回答。
荀子說:“凡是人,其本性都是一樣的。無論是堯舜與桀紂,君子與小人,豪傑與強盜,商人與農夫,君王與平民,其本性都是惡的。”
好家夥!堯舜與桀紂,君子與小人,豪傑與強盜,商人與農夫,君王與平民,其本性都是惡的,此話聞所未有聞,想也不敢想,眾人再一次麵麵相覷。
那位原祭酒先生並不驚訝,很得意荀子掉進了他設下的圈套,提高聲音追問:“那我請問,既然聖人的本性也是惡的,那麽聖人又是如何能夠製定禮義與法規呢?”
荀子有意把麵目沉下來,鄭重地重複他的問話:“是呀!聖人的本性也是惡的,又如何能夠製定禮義和法規呢?”
荀子看了看講壇下眾目睽睽的先生學士,講壇下的先生學士也都注視著荀子,期待著荀子的回答。
稷下學宮的學士先生紛紛走出書房,擁向寬敞明亮而崇高的學宮講堂。
講堂設在稷下學宮的中心位置,宏偉而莊嚴。在這座講堂裏,列國許多有名的學者發表過演講。像以“滑稽多辯”著稱的淳於髡1,以“好辯”著稱的孟子氣號稱“談天衍”的鄒衍3等等,都在這裏發表過振聾發聵的高論。稷下學宮的學者間曾經進行過許多著名的辯論,比如淳於髡和孟子爭論過“禮”;131宋國人能說善辯,曾以“白馬非馬”論說服稷下之辯者5。田巴則“毀五帝、罪三王,訾五伯;離堅白,合同異。一日而服千人”。@一個個獨到創見留下了令人難忘的思辨命題,一次次掀起了學術爭鳴的風潮。
如今,荀子從秦國回歸稷下,第三次做了學宮的祭酒,學宮的先生與學士懷著極大的興趣走到講堂,來齡聽荀子回歸之後的首次講學。
荀子用親切的語調緩緩開口:“荀況離開稷下學宮兩年,今日重登學宮講壇,心中十分高興。大家一定想知道,今天我要向諸位先生學士講些什麽。我要講什麽呢?我不講到秦國的所見所聞,也不講過去已經在這裏講過的老話,我想將荀況近年來的一點新的思考講給大家,請大家予以評論、指正。首先,我想問一問眾位,你們說,人之本性是個什麽樣子的呢?你們哪一位能夠回答?”
等待許久,不見有人回應。荀子用簡短而明晰的話語說出了他的答案:“人之性惡,其善者偽(人為〕也。”
待眾人安靜之後,荀子進一步闡述他的觀點,他講道:“今人之性,生來就有貪財圖利之心,順此發展,於是就產生爭奪而喪失謙讓;人生來就有嫉妒和仇恨之心,順此發展,於是就產生暴虐殘殺而喪失忠誠和信用;人生來就有耳目之欲,喜好動聽的聲音和美麗的顏色,順此發展,於是就產生**而喪失禮義和法度。如果放縱人的性情,順著人的情yu,就必然發生爭奪。試看我今日華夏,諸侯紛爭,以大兼小,以強淩弱,為一片土地而拚死爭鬥,殺生遍野;為一座城池而發生戰爭,殺人滿城。兵馬所到之處,毀田苗、斬樹木、焚城郭、掠財物、擄老弱、**女。血的事實告訴我們,人的本性是惡的。”
荀子繼續說道:“彎曲的木料一定要經過矯正,然後才能變直;鈍了的刀斧必須要用磨石磨後才會鋒利。人必須有師長和法度的教化、禮義的引導,然後才會生出謙讓,行為才會符合禮義,從而使天下歸於大治。所以,人的本性是惡的,而善良則是人為的。”
最難以接受荀子觀點的是孟子的弟子們。稷下學宮的原祭酒和他的學生都是孟子的嫡傳弟子,他們信奉先師,敬愛先師,容不得任何人對先師有不同的聲音,更容不得質疑和反叛。他們想站起身來反駁,不想,一個年輕學士已經站起身來。
這位年輕學士不是別人,是非常尊敬荀子的淳於越。他禮貌地向荀子拱手施禮,說道:“荀老夫子,學生有不明之處,可以請教嗎?”
荀子示意請講,淳於越問道:“學生不明白,孟老夫子講,人的本性是善良的,您怎麽講人的本性是惡的呢?”
“孟軻曰,人之性善。這話不對。”荀子很明確地予以回答。
荀子說得坦然,淳於越聽得倏然。荀子竟敢公然指名道姓地批評先師孟老夫子!講壇下的先生學士也都感覺荀子出言不遜。
荀子從容地解釋說:“什麽是善?什麽是惡?從古至今,天下所謂的善,是指合乎禮義,遵守法度;所謂的惡,是指邪惡叛亂。這就是善與惡的區別和界限。如果把人的本性看成本來就合乎禮義和法度,那麽還要聖王、禮義做什麽呢?正因為人的本性是惡的,所以才樹立起君王的權威進行管理,明示禮儀進行教化,製定法度進行約束,使用刑法予以禁止,使得天下安定有序,使得人的行為合乎善良。”
荀子的意思是,上古的聖王認為人的本性是惡的,所以才用禮義、法度、刑罰來規範人的行為,使國家達到大治。孟子講人的本性是善良的,那就是主張不需要有聖王和禮義,這是嚴重錯誤的。
淳於越並不同意荀子的解釋,他說:“孟老夫子曾經講過,惻隱之心,人皆有之。人的惻隱之心,就是仁;人的羞惡之心就是義;人的恭敬之心就是禮;人的是非之心就是智。仁義禮智,都是人所固有的,是天性,不是其他什麽人給的。所以孟子說,人之所以能夠學習,就是因為人的本性是善良的。”
“孟軻這話也不對。”荀子進一步回答,“這是他不了解什麽是本性,也不明白本性和人為的區別。所謂本性,那是天生就有的,不是學來的,也不是可以造出來的。學了能夠做到,經過人為的努力造成的,那叫作‘偽’。孟軻說仁義禮智這些都是人的天生品性,這話不對。仁義禮智是人後天學習的結果。我來打個比方。陶工用陶土製造成了陶器。人的本性好比是陶土,仁義禮智好比用陶土做成的杯子和盤子。陶土是天生的,杯子和盤子是人加工製作而成的。人的本性原本並沒有仁義禮智,如同陶土;人的仁義禮智是後天加工製作才有的,就像是杯子和盤子。所以,沒有仁義禮智的陶土是本性。而具有仁義禮智的杯子和盤子並不是本性,而是經過加工製作之後才有的。這就是‘性’和‘偽’的區別。”
淳於越還是不解,他辯駁說:“孟子說,人的本性善良,人因為喪失了本性所以才變惡了。”
荀子耐心地回答:“這話也不對。人的本性是餓了想吃飯,冷了想穿暖,累了想休息,這些就是人的本性。有的人餓了,但是見到長者不敢先吃,那是為了謙讓。有的人累了,但是不敢要求休息,那是為了代替年長者勞動。子讓父,弟讓兄,兒子抉持父親,兄弟代替哥哥,這些行為,都是違背人的本性和情yu的,然而卻符合禮義道德的規定。所以,順著人的本性,就不會有謙讓;謙讓就違背了人的本性。由此看來,人的本性是惡的就十分清楚了。而那些善良的行為則是人為的。孟軻沒有辨別清楚‘性’和‘偽’的區別,所以他才說仁義禮智是人的天性,人失掉了本性才產生惡。”
淳於越思考了一下,又問:“按照先生所講,人的本性是惡的,那天下豈不是要永遠爭奪,相互殘殺,不可救藥了嗎?”
荀子回答說:“不然。人的本性,經過禮義的引導,法規的約束,就可以檢點言行,改惡從善。正如彎曲的木頭,經過矯正可以變直;遲純的刀斧,經過磨礪能夠變得鋒利;人會在禮義製度和道德規範的引導之下,除惡揚善,達到人性完美,天下太平。”
淳於越似乎更為不解:“荀老夫子,既然人的本性是惡的,那麽禮義和法規又是從哪裏來呢?”
“禮義和法規是由聖人製定的,它不是原來就有的。”荀子肯定地予以回答。
學宮的原祭酒在座位上早已氣憤難忍,他認為荀子回歸稷下學宮首次講學就提出“人性惡”的主張,是嘩眾取寵,是以批評先師孟子來顯示自己高於先師,樹立自己的權威,這是對先師的大不敬。作為孟子的親授弟子,他不能容忍有人在大庭廣眾之下攻擊先師。他要回敬這種狂妄自傲的人。因此,他忽地一下站起身來,沒有溫文爾雅地施禮,也沒有打招呼,就突然開口:“我更不明白了,依你說禮義和法規是聖人製定的,那麽聖人的本性是善的還是惡的呢?”
聽到這個問題,講壇下的齊王建和眾多先生學士為之一驚。“聖人的本性是善的還是惡的”,這個問題太尖銳了,荀子能回答得了嗎?
孟子的弟子們附和喊叫:“問得好!”
荀子竟然不介意提問者的態度不恭,而且提高聲音稱讚提問的人。他好像很樂意回答這位原祭酒先生提出來的尖銳而又很值得一講的問題。荀子坦然說:“是呀,聖人的本性是善的還是惡的呢?”
講壇下的先生學士對荀子的豁達大度感到佩服,人人洗耳恭聽荀子如何回答。
荀子說:“凡是人,其本性都是一樣的。無論是堯舜與桀紂,君子與小人,豪傑與強盜,商人與農夫,君王與平民,其本性都是惡的。”
好家夥!堯舜與桀紂,君子與小人,豪傑與強盜,商人與農夫,君王與平民,其本性都是惡的,此話聞所未有聞,想也不敢想,眾人再一次麵麵相覷。
那位原祭酒先生並不驚訝,很得意荀子掉進了他設下的圈套,提高聲音追問:“那我請問,既然聖人的本性也是惡的,那麽聖人又是如何能夠製定禮義與法規呢?”
荀子有意把麵目沉下來,鄭重地重複他的問話:“是呀!聖人的本性也是惡的,又如何能夠製定禮義和法規呢?”
荀子看了看講壇下眾目睽睽的先生學士,講壇下的先生學士也都注視著荀子,期待著荀子的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