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誕老人”每年都來的意義不在於禮物本身,而在於這份驚喜,驚喜是另一層更有價值的享受。


    十幾年裏,隻有一次,好像是圓圓小學五年級那一次,我和她爸爸那一段工作特別忙,沒來得及給她買禮物,就在周末帶她出去玩,並給她一些錢,讓她替聖誕老人給自己買些禮物。東西沒少買,圓圓長大後回憶說,那是她覺得最沒意思的一次聖誕節。雖然花一樣的錢,買一樣的東西,方式不一樣,帶來的快樂就不一樣。


    圓圓小時候經常給我們講她夢到什麽,她的夢一直都是童話一樣,非常美妙,我後悔沒有記錄下來。美麗的夢一方麵來源於她從書上讀到的那些童話,另一方麵也可能是聖誕老爺爺帶來的吧。一個經常做美夢的孩子,她的童年應該很幸福吧。


    每年都來的聖誕老人,不僅讓圓圓的童年過得不一般,也讓她更深地感受到了父母的愛,並且教給她如何給別人帶來快樂和驚喜。她的好朋友過生日時,她總會很認真地挑選禮品。圓圓偶爾也製造點浪漫小情調,給我和她爸爸送上點驚喜。


    在我四十歲生日那天,圓圓早晨上學時說她今天不想騎車了,要坐公交車去,我們當時不理解,覺得坐公交車又費時間又費力氣的,幹嗎要為難自己。結果晚上放學時,她帶回一大把康乃馨。原來她那個自行車沒車筐,她乘公交是為方便拿那把花。我和先生那天都忘了過生日這回事,幸虧她提醒了我們。


    她上大學後,我問她還要不要聖誕禮物了,她說要;我問她長多大就不要了,她說“八十歲”。我們都笑了。看來,聖誕老人還得一趟又一趟從北極大老遠地跑來呢!


    5 長大要和馬曉飛結婚


    人是很容易受到暗示的。如果一個人總被別人暗示為品行端正、善良友愛,他就會在這種氛圍裏漸漸生發出自我肯定的意識,他的品行就會朝著健康的方向發展;如果一個人總被暗示為有某個問題,他就會在這方麵不斷地自我否定,逐漸喪失自信,向壞的方向滑去。


    圓圓上幼兒園時,班裏有個小男孩叫馬曉飛,他們倆很合得來,經常在一起玩。有一天我去接她,回家的路上,她興衝衝地對我說:“媽媽,我最喜歡和馬曉飛一起玩啦,我長大要和馬曉飛結婚!”我笑笑,說好。她看我同意了,很高興,轉而又有些擔心:“不知道我爸爸同意不?”我說那你就問問他。


    她回家後本來還著急等爸爸回來問這件“終身大事”,結果玩得忘了,直到幾天後爸爸去接她,回家的路上才又想起來。她爸爸當時也非常痛快地說“好”,同意了。圓圓一進門,就迫不及待地告訴我:“媽媽,我爸爸也同意我長大後和馬曉飛結婚呢!”我愉快地說:“是嗎,那太好了!”


    圓圓這時又有些擔心:“要是我們上學了,不在一個學校,以後不認識了,那怎麽辦呢?”聽她這樣說,我和她爸爸也做出發愁的樣子說:“是啊,這該怎麽辦呢?那你好好想想辦法。”圓圓想了一會兒,忽然有主意了,“對了,我長大了,碰見一個男孩子,就問他,你是不是叫馬曉飛,那不就知道了嗎!”我們一聽,也高興了,是啊,這不就知道他是不是馬曉飛了嘛。原來這麽簡單!


    這個難題解決了,我們一家人輕輕鬆鬆地開始吃飯。


    後來我聽幼兒園老師說,圓圓和馬曉飛這兩個孩子都比較懂事,從來不打人罵人,也不和小朋友搶東西,都很喜歡講故事,兩人在一起玩從來不鬧意見。看來幼兒園也有“合得來”這回事。


    到上了小學,這個小男孩和圓圓在一所學校,不在一個班。小學生的特點是男女生之間缺少真正的興趣,一般是男生和男生玩,女生和女生玩。圓圓有幾位非常要好的同學,幾個小姑娘隻要有空就在一起。我和她爸爸有一次想起馬曉飛來,開玩笑地問她,現在還和馬曉飛玩嗎,長大還要不要和馬曉飛結婚了。圓圓說他是男孩子,不喜歡和他玩,不在一個班,也見不到。我們逗她,“那你不擔心長大了不認識他?”她說不擔心。看來她已經“變心”,從那以後就真把馬曉飛丟後腦勺去了。


    她上中學後,進入心理學上的“青春期”,這個時候我們作為家長才真正開始觀察她對異性交往的態度了。圓圓也會對我講一些學校裏男生和女生互相討好的事,比如一個家裏很有錢的男孩子對她班裏一個女孩子說:“你要是和我好,我就給你買六萬元的珠寶。”我們聽了,並不貶損這些事,隻是笑笑,說這小男孩幼稚得可愛。我家裏也不時地會有男生打電話過來,我們接到這樣的電話時,就像接到她的女同學打給她的電話一樣,很自然地喊她來接電話,然後我們回避開,讓她能方便地通話。有一次我還在她的書桌下撿到一張紙,可能是她上課時和另外一個女孩子的筆談,兩人熱烈地討論著班裏的幾個男生,能看出她們對一些男生是有朦朧的好感的。我笑笑,把這張紙收藏起來,準備將來圓圓長大了還給她。


    每個父母都是從青春期走過來的,回憶一下我們的少男少女時代,就該知道中學生這種情愫的萌發是多麽正常。所以在孩子情感發育時,我們為什麽不給予更多的理解?


    偶爾圓圓接到某個男同學的電話,會聊很長時間,放下電話時她會有些不自在。我就選個合適時間和場合,假裝無意中把話題引到這上麵,對圓圓說:“男孩女孩進入青春期後對異性產生好感,有和異性接觸的願望,這是正常的,也是非常美好的;如果沒有,倒可能不正常。”


    我這樣說的目的是消除她心中的不安,讓她知道原來自己對異性有好感,或別人對自己有好感,都是健康正常的。


    不安和自責,是每個孩子在青春期對異性產生好感時都會有的,發展得嚴重了甚至是一種負罪感。這種感覺不僅不會使少男少女對異性的興趣降低,反而會刺激興趣增長。孩子在家長和學校的壓力下,覺得喜歡異性是不潔的,不道德的,他們就會表麵上任性行事,不聽家長的話,內心卻彷徨迷失,自我鄙視。隻有孩子自尊自愛,在青春期和異性交往時覺得坦然、正常,才能產生自信和理性,才能做得端莊自在,才有自我控製的能力。


    我認識一位家長,她的女兒讀初中二年級,長得很秀氣,學習一直不錯,她特別怕女兒早戀,影響學業,孩子一上初中就對其進行嚴密的監視。家裏隻要有男生打來電話,她就一定要過問。孩子放學回家稍晚,她就問個不停,還要給老師打電話核實孩子說的是不是事實。她女兒因此和她的關係弄得很僵。


    這位家長為了控製孩子的行蹤,也為了孩子的安全,給孩子買了個手機,結果她有一次偷偷查女兒手機,發現她和幾個男生稱兄道弟的,大怒,沒收了手機。女兒卻有辦法,第二天把同學的一個手機借回來用。她再把借的手機沒收,孩子就放學後用一個陌生的手機給她發個短信說自己很生氣,晚上不回家了,然後那個手機就一直關機。她找不著孩子,一晚上急得要死。第二天一大早就趕到女兒學校,在大門口等到背著書包來上學的女兒,卻沒問出孩子一晚上去哪裏了。這位媽媽一怒之下找到班主任,把女兒一夜未回家的事對班主任說了。班主任又跑去對教導主任講了,教導主任馬上召開年級班主任會議,宣布本校一名初二女生在外麵過夜,要求各班加強對學生的教育。


    後來經過“審訊”和調查得知,這個小女孩就是賭氣到網吧玩了一晚上,想嚇媽媽一跳,什麽事情也沒有。可是孩子第二天到校後,一切都變了,所有的人都在用異樣的眼光看她,好像她這一晚上幹什麽去了。她媽媽有些後悔把事情弄大了,但影響已不可挽回。迫於壓力,孩子最後不得不轉學。


    到新學校後,媽媽提出要求,不許和男生來往。但由於女孩到新學校後,很難一下融入新的同學圈子,沒有朋友,學習也一蹶不振;正好有個高年級男生來和她搭訕,她就真的和這個男生“談戀愛”了,最後鬧到要離家出走。到這個時候,做母親的才終於發現,自己除了傷心失望外,已經是黔驢技窮了。


    從這個案例中我們可以看到,在“早戀”等兒童問題上,家長實際有兩種功能,一種是疏導平息,一種是刺激強化。所有的家長都希望達到第一種效果,但遺憾的是現實中許多家長都把它做成了第二種結果。他們想阻止孩子早戀,卻用錯誤的方法推了孩子一把,使孩子不由自主地掉入旋渦中。“動搖孩子意誌最有效的方法是喚起他的有罪意識”[5],家長在這裏最大的過錯就是用成人庸俗的觀念,把孩子們一些原本正常的行為惡俗化了,人為地製造孩子的罪惡感,客觀上把孩子推到了不可自拔的境地。


    我曾收到一位媽媽發來的短信,說她正在上初三的女兒“有男朋友了”,問我該怎麽辦?我馬上回電話,問“有了男朋友”是怎麽回事。


    原來,她女兒同年級另一班的一個男孩子下課經常喜歡來找她女兒說話,女兒過生日時,叫了幾個同學到麥當勞,也叫了這個男孩子,男孩子也送她女兒一份禮物,他們還有時互相發短信。當媽的悄悄查了女兒的手機短信,和這個男孩之間發的短信較多,個別語句有些曖昧,似乎彼此有些好感。


    我對這位媽媽說,在我們的話語中,“男朋友”是有特定含義的,就這些事,你怎麽能把那個男孩子稱為你女兒的“男朋友”呢。其實孩子們什麽事也沒有,是你用自己的理解給孩子們的交往定性了。


    我當然也理解這位媽媽的擔心,她怕如果不管的話,女兒和這個小男孩發展下去,真的會去“談戀愛”,影響學習。我告訴她,要管,但不要瞎管,首先清除自己心裏世俗的汙垢,然後再來管孩子。後來這位媽媽按我的建議和女兒談了一次話,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她是這樣和孩子談的。


    首先肯定孩子,告訴女兒,在你這個年齡對異性產生好感這很正常,看來你心理發展和生理發育是同步的,很健康。另外,有男孩子喜歡你,說明你是個可愛的女孩;你對別的男孩有好感,說明你也是個懂得欣賞他人的人。


    接下來她告訴女兒,初中生對異性產生好感,這才是剛剛開始,你作為一個可愛的女孩子,將來會遇到很多欣賞你的人,對他們我們都要心存感激;同時,你也會遇到許多值得我們欣賞的男孩子,他們每個人身上都有不同的優點。


    最後她告訴女兒,一個人隻有自身可愛,才值得別人去欣賞。如果一個同學學習不好,氣質平平,能力一般,憑什麽讓別人欣賞他。對於中學生來說,最重要的是學習,氣質與能力都是在學識的基礎上產生的。隻有好好學習,才能越來越可愛,得到別人的欣賞,同時自己也才能慢慢學會欣賞別人。


    這位媽媽後來又給我打電話,說她這樣和女兒談,孩子很高興。從那以後,她女兒還不時地和媽媽說誰給她寫紙條或發短信了,她覺得誰不錯等等。具體到那個小男孩,還有些交往,但一直很正常,和別的同學沒什麽兩樣。這位媽媽悟出的道理是:隻要大人內心陽光,孩子內心也會很陽光。


    其實,我在這篇文章中想說的,主要不是如何進行愛情教育,而是成人如何以幹淨的目光看待孩子,以健康的信念理解孩子。不少孩子在品行方麵出現偏差,重要原因之一就是他們不斷地遭遇成人“垃圾思維”的侵害。這些“垃圾思維”像一些企業單方麵追求生產,任意排放的有毒氣體和汙水一樣,慢慢地汙染了孩子原本純淨的天空和大地,結果是破壞性完全抵消了它的生產性。不光在早戀方麵,其他方麵的思維垃圾也會讓孩子發生變異。


    比如一位家長,從孩子很小的時候,就針對孩子,把錢管得很緊,一直以來都像防小偷那樣防著自己的兒子。在她的意識中,似乎孩子隻要有機會,就一定會在錢上做手腳。她不僅把家裏的錢放得很隱蔽,不讓孩子知道;而且孩子上學後想買什麽,她總是用懷疑的口氣問:“那東西是那麽多錢嗎,你可要說實話。”即使經她同意,孩子自己到她錢包裏拿錢,她一定要說:“來,媽媽看你多拿錢沒有,不許偷偷多拿啊。”在她的不信任和嚴密監視下,她兒子形成了反監視的興趣和能力。上初中後,這個小男孩就開始從家裏偷錢。有一次和父親一起去提款機上取錢,父親輸密碼時,他竟然暗暗記下來,然後偷偷拿了家裏的銀行卡,一個月內分三次取了兩千元,全部揮霍幹淨。每次偷錢事件發生後,家長除了把他暴打一頓,隻能仰天長歎,怎麽生了這麽個不爭氣的兒子。做家長的實在想不明白,一直以來在金錢方麵這樣提防兒子做壞事,怕他變壞,他怎麽就偏偏變得這麽糟糕呢?


    和上麵事例形成對比的是另一位好友對我講的一件事。


    她上小學三年級的兒子因某種原因誤過了學校的期中考試,為了讓兒子補上這場考試,就到學校找來各科期中考試的卷子,回家讓孩子按照學校考試的時間把卷子都做了。


    她在把卷子交給孩子的一瞬間猶豫了一下,考慮是讓孩子自己掐時間還是由她來監督;同時她還想到,要不要把孩子房間裏的書本都收走,以防他偷看。她兒子平時學習成績不太好,肯定會有一些內容不會做,那麽他會不會偷偷去看書上的答案呢?


    她想了一下,決定信任孩子,就告訴孩子說:“你自己掐好時間,到點就不做了。”別的什麽也沒說,就關上門出來了。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好媽媽勝過好老師——一個教育專家16年的教子手記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尹建莉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尹建莉並收藏好媽媽勝過好老師——一個教育專家16年的教子手記最新章節